標籤存檔: 悲傷

在悲傷和自責之中,要如何站立得穩?(有聲中文)

作者:希の夢,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Joya,中國

 

在九月份,我接連失去了兩個親人。一位是我的小妹(點擊此處查看文章鏈接),另一位則是我的三舅。在小妹去世後的不久,我的三舅突然猝死,生前並沒有任何疾病。我還沒完全從失去親人的傷痛中緩過來時,十一月我男友的大舅因為腦中淤血昏迷,送院不久,也去世了。而就在今年初,男友的姑姑也是突然昏倒,撒手人寰。更讓我接受不了的是,不久前,我因為做出了一個自私的行為,導致和交往兩年的男友感情破裂,分手了。我們甚至打算在明年結婚的。身為一位基督徒,我為著那個行為感到可恥,且因為傷害了深愛我的他而感到無比自責。

一連串的失去與打擊,讓我本該在10月就完成的研究生論文及論文答辯,延遲了。因此我常常陷入負面情緒之中:不是感到憂傷、難過,便是難受、自責。

 

我知道信主的人生不會一帆風順,但是,我不明白為什麼這些事「必須」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接連發生?

很多時候,我們不會得到關於生命的答案。但是,每每我感到無助、崩潰之際,一句金句不時會出現在我腦海里:「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章28節)。這經文是給愛上帝之人的。曾閱讀過的一篇文章中,作者Anastasios Kioulachoglou(筆名)解釋到:「萬事」指的是「還沒」、「正在」、「已經」發生的事。他的觀點是:為了讓愛上帝的人得益處,他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必要的。因為它們是「聯合的」,「互相的」,是使人得益處的萬事之效力。

換句話說,上帝要我在這些經歷中,學習什麼功課嗎?完全順服?完全信靠?完全交託?老實說,我實在是辦不到。我的心已經被難過及自責所充滿,如同箴言17章22下半節所說,憂傷的靈使骨枯乾,我十分軟弱。儘管如此,理智告訴我,我不應該拖延了讀研的進度,所以,我必須振作起來。好好生活是件不簡單的事,負面情緒上的捆綁只會雪上加霜。若想要走過這段低谷——不想親近上帝,我便更要刻意地去讀經、靈修及禱告。否則會很容易被屬靈攻擊,因為我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得前書5章8節)。當我因為悲傷及自責,導致不能好好禱告靈修及讀經時,以下四件事是我採取的對應行動:

 

1.看靈修視頻

之前我會上網看一些搞笑視頻,試圖讓自己開心起來。可這只是暫時性的。大笑過後的空虛感更甚。所以,我改成看靈修視頻,比如寇紹恩牧師的《恩典365》,每一集的分享精闢簡短,不但能撫慰我的心,也能讓我去思考如何在地上活出屬靈原則。他不鼓勵我們以《恩典365》代替自己的靈修。可是當我們遇到某些無法自己靈修的時刻時,這些視頻會是很好的陪伴及提醒。

 

 

2.聽基督教詩歌

很多人都會選擇在失戀或失意時聽悲傷的流行歌。聽這些歌反而讓我更難受,對自己不自覺地大哭並不感到意外。大哭是一種情緒的宣洩,並不是不好。可是,一直這樣只會消耗我們寶貴的能量。在一次的禱告會中,領會唱了一首英文詩歌——由Laura Story創作的「Blessings」。這一首歌觸動了我的心,當下雖然有流淚,心中卻無比平安及滿足。
與其聽流行歌自哀自憐,不如聽詩歌,還能得著安慰。之後,每當我感到鬱悶時,我便會一邊聽詩歌,一邊默想主的恩典。這不也是一種親近上帝的方式嗎?

 

3.為被逼迫的弟兄姐妹代禱

當我無法好好為著自己禱告時,我會閱讀《敞開的門》里的代禱信。雖然不應該只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他人代禱,可是念著信里的文字,我不會想起之前與男友的甜蜜回憶以及失去親人的痛苦,取而代之的是腦海里會浮現出一些弟兄姐妹被逼迫的畫面。心中雖然還是會不解為什麼上帝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可卻能漸漸地體驗到代禱的重要性及察驗上帝如何轉化我們的代禱成為在他們身上的神跡。除此之外,我會把焦點放在其他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我們會陷在負面的空洞里不能自拔,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只看到自己多麼慘,且不斷放大自己的難過,讓自己一直難受。代禱,能讓我們學習「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彼此同心(羅馬書12章15節),也會讓我們安居思危——不要因為日子過得太安逸而放任自己以負面的態度去看待此刻擁有的恩典。

 

4.做一些不曾做過的事

這一點在我走出上一段失戀時幫助我很多。我渾渾噩噩的日子在參加了為期10天的朝聖者之旅後結束了。以行走的方式從葡萄牙走到西班牙(大約200公里),對很少運動的我來說,是巨大的挑戰。當中的艱辛,全在我完成挑戰後,變成了一種特別的經歷。每當我覺得自己不能完成一項任務或者無法走出負面情緒時,這段經歷就會成為我不放棄的動力。「再堅持一下下,萬一成功了呢?」成了我做事的座右銘。現在,我已經想好下個挑戰,並訂好了機票。那就是在中國的冬天自助旅行3個星期。這樣看似「辛苦」的旅行,其實是造就我個人的成長及突破。當然,突破自我以為做些你不曾嘗試過的事,但你也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選擇較適合你的方式。

想起前陣子去看了《冰雪奇緣2》,有兩句話特別觸動我的心:

1.事情永遠不會按照你的計劃一步步進行,那麼我們能做的,就是接受變化,然後從容應對。

2.如果看不清未來,就走好當下的路,做你此刻該去做的事。

世事無常,無論遇到什麼事,但願弟兄姐妹都能堅持自己的信仰,再次體驗到詩篇34篇8節所說的:「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投靠祂的人有福了!」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嶄新的開始

學會在悲傷中繼續愛上帝(有聲中文)

作者:Deborah Fox,澳大利亞

翻譯:Nancy,中國

有聲播讀:Melody,加拿大

 

整個教堂擠滿了人、食物、色彩和嘈雜聲,我卻總覺得哪裡空空的。在外人看來,這可能像是一場派對……但是我們要紀念的那個人卻不能和我們一起慶祝了。

當我起身唱讚美時,眼淚刷地流了下來。看到屋子中間的棺材,我突然意識到:我再也見不到朋友那美麗的笑容了。

上周,Suz因突發中風去世。當我聽到這個消息時,我能想到的只有:「為什麼,上帝?」這位29歲的年輕女子正處於人生的黃金時期,她擁有驚人的智慧和改變世界的夢想,她還有很多未盡的事,為什麼這麼年輕就去世了?

我從沒想過自己會在這個年紀失去任何朋友或同齡人。但過去三年中,這已經是我第三個40歲以下的朋友去世了。我剛剛才消化了好朋友Amy的突然離世,沒想到又有一個朋友這麼快就離開了這個世界。

我已經為失去我的四位祖父母而悲痛,也經歷了不得不告別教會領袖、家庭朋友和老師的苦楚,然而,當一個年輕人去世時,有一種不同以往的悲傷打開了我疑問的潘多拉盒子。為什麼一個善良的上帝會允許這樣的痛苦發生呢?一個健康的年輕人怎麼會這麼快就離開我們?

那些他們從未經歷過的生活要怎麼辦?老實說,這類事情也讓我不得不思考自己的死亡。如果上帝讓我也回天家,我會錯過什麼呢?

如果我們所愛的人遭遇了意外事故或是襲擊,我們可能還會更容易消化。儘管這些情況令我們悲傷和心碎,但往往會有某個人或某種環境可以讓我們去發泄內心的憤怒、恐懼和絕望。然而,當一個健康的年輕人就這麼突然死去,唯一能讓我們揮拳相向的,就是那個給予他們生命卻又這麼快將其奪去的造物主。

驅使我們常常這樣想的也許並不是上帝是否仁慈這個問題,而是我們對苦難的恐懼。我們很難面對死亡和痛苦,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習慣於專註快樂。我們生活在一個「死亡、疾病和痛苦」是禁忌的時代。我們喜歡掩蓋這些概念。那麼我們要如何處理這類悲傷呢?

我意識到,並沒有某個神奇的公式可以解決人們的悲痛。但是,我們可以利用當前的情形塑造我們的信心,並去關心那些處在悲痛中的人。以下是我在這個過程中的一些發現:

1.我們可以和悲傷的人一起悲傷

不要迴避談論逝者,而是可以一起回顧他們留下來的美好回憶。當我們在乎的人沮喪難過時,我們很容易就會忽視問題本身而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但這樣做只不過是將痛苦最小化,而且還會加固「死亡和苦難是不容談論的禁忌話題」的想法。

雖然直面痛苦不好受,但也不要在其面前躡手躡腳。走進那悲傷的洞穴,和他們一起悲傷吧。羅馬書12章15節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我們被創造為一個團體是有原因的。

 

2.不要活在恐懼中,要期待復活的盼望

Suz的父親在她的追思儀式上讀了她日記的節選。在日記中,她分享了她在世上的掙扎,以及她是多麼熱切地盼望與基督重聚。她全心全意地為復活禱告,好讓舉國上下更多的人像她一樣能夠認耶穌是他們的主和救贖者。用牧師的話來說,她「相信、活出並分享了復活的盼望」,她知道死亡不僅僅是離開一個轉瞬即逝的世界,而是永生的開始。

我們可以被未知的恐懼吞噬。我們可以擔心別人怎麼想。我們也可能在日復一日地追求屬世的成功。但,或許我們可以活出在基督里的盼望,知道有一天我們會與我們所愛的人重聚(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13-18節)。

 

3.把狹隘的目光從這個世界的煩惱轉向永恆的大願景

每當我的一個朋友去世或自殺時,都在給我敲響警鐘,讓我審視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是在積極地踐行自己的信仰,還是在忙於日常瑣事。

當天地合為一體時,我能不能找到一個丈夫真的那麼重要嗎?我沒有自己的房子有關係嗎?我的經濟穩不穩定有那麼重要嗎?我是否還會因沒有買那條可愛的裙子,或者沒有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而後悔不已?

當我與耶穌面對面時,我想我唯一的遺憾應該是沒有和別人分享祂的愛。正如哥林多後書4章18節所鼓勵我們的:「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

我不知道為什麼上帝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把我的朋友們叫回祂身邊。對於這背後的意義,我沒有任何答案可以告訴他們的家人。我可能永遠也無法理解這背後更大的原因。但我正在學習在我的這些問題中更靠近上帝。

在處理心痛和悲傷的歷程中,我已經更深地體驗到了天父的愛。世界上有太多的罪、痛苦和破碎,但我們活著有榮耀的盼望——有一天死亡會被勝利吞滅:

「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哥林多前15章54-55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樣式

幸福面具的背後是生無可戀

Behind-my-Happy-Mask-I-was-Suicidal

作者:Janene Kd, 新加坡
翻譯:小雨,台灣

「自殺」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字眼,聽來恐怖,讓人難以面對,卻又是那麼真實的存在。我們經常會在報紙和新聞中看到這兩個字,但這通常跟我們都沒有直接的關聯。然而當我們作為旁觀者時,總會不禁評論,「如果誰誰誰能怎麼做就可以挽回一條生命了。」或「他的家人怎麼會不知道?」

但有的時候,災難的來襲是沒有任何預兆的。

或許有時候會出現預兆,但極其細微。以至於身旁的人會認為那不過是女孩生理期之前的情緒不穩定;或以為這只是一個過渡期而已,他們終究會「挺過去」的。因為我們總是以自己曾經走過傷痛的經驗,來期待別人也能像我們那樣度過難關。

但是如果別人感受到的傷痛是我們並不能理解的呢?假如痛苦正一點一滴地啃蝕着他們呢?如果他們內心深處的痛苦已經完全超越了理性所能控制的範圍呢?抑或,腦中的念頭已讓他們相信,肉體的疼痛能夠消除情感傷痛所造成的麻木呢?

然而自殺這話題對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因為我周圍與我親近的人當中就有發生過自殺的情形。不僅如此,我也經歷過自殺的痛苦。

起始

我自殺的經歷並不如大家所想的那樣,有人在我身邊說說勸勸,讓我不要這樣做。事實上,我所遭遇的是一場安靜、個人化的內心掙扎。通常這種情形是最可怕的,因為沒有任何外露跡象。除了我自己,沒人知道我腦子裡在想什麼。

我很肯定沒人料到我會陷入抑鬱,甚至有自殺的念頭。通常別人見到我的笑容時會認為我是個快樂、開朗的人。然而我並不是不開心;事實上我喜歡讓別人覺得我很開心,但問題就出在這裡。我認為「過得幸福」是我的責任,是種義務。因此,我會把一切的憂傷都隱藏起來。

但事實上我過得並不快樂。我極度地渴望被愛。縱然愛使我困惑,以及我也還不太明白愛是什麼,但我就是要得到它。我想要有被愛的感覺,更重要的是,我想要戀愛。或許我是被電影或電視的劇情給欺騙了,因為它讓我相信我需要得到他人的愛,人生才算完整。而這也是我在青少年時期所追求的。

記得在我15歲那年,我向學校輔導老師尋求幫助。儘管有些人因為怕被別人誤以為有問題或不正常而排斥心理諮詢,但我卻因好奇自己的狀況而想進行諮詢。我記得有次去合唱團排練途中,在樓梯口遇見了學校的輔導老師。與他談完之後,我覺得自己被誤解了。「你不需要心理諮詢,」他說,「你和其他孩子沒什麼兩樣,就是渴望被關注罷了。你在一個這麼完美的家庭長大,還能有什麼問題呢?」

「你不需要」、「你就像其他孩子一樣」、「你在一個這麼完美的家庭長大」…… 他的這些話一直伴隨着我。但我並不怪他,因為他大概是有太多學生要幫助,而我是看起來像是最不需要幫助的那位,所以才會對我這麼說。不過我自己很清楚,只要我一落單,孤獨的感受就會立刻不請自來,徑直闖入我的房間。我知道自己會陷入怎樣的憂傷。

這讓我確定了一件事,那就是我不能向別人敞開我的心。我哭不出來,卻也無法釋懷。最後,那些我努力想擺脫的感受吞噬了我的心。在我毫無防備的時候,尤其是入睡前,憂鬱、焦慮和無助的感受會悄然降臨。我如同被人掐住脖子般無法呼吸。自我否定、苦毒和憤怒等情緒一下子全湧上來。為此,我感到極為困惑,我沒有辦法理解自己為什麼會這樣。

破碎之時

在我19歲那年,我剛擺脫了一段糟糕的戀愛。雖然這並非是導致我陷入悲傷的主要原因,但它卻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我的情況更為嚴重。儘管我只失去了我深愛的那個人,但我卻感覺像是失去了所愛的一切。我在這個人的身上投注了那麼多心力,不知不覺地,他已成為我的一部分。我整個人都圍着他打轉。他開心,我就開心;我們爭執時,我會責怪自己;他不在身邊,我就覺得自己缺少了一部分。所以,分手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像是被無情地撕成兩半。

於是我去學泰國拳擊。因為訓練的過程很緊張,可以讓我覺得不再那麼空虛,但這還不夠。所以我又去學了滑板,瘋狂地溜滑板可以讓我感受到自己的血液在奔騰,而疾速溜下坡時真的非常刺激。然而這還是不夠!我甚至還刺了刺青,當針刺破皮膚,把「力量」二字印在我后腰上的時候很疼。但我可能就是想要那份疼痛,亦或是那份「力量」。但是,這樣做仍然不夠!

你會一直擺脫不了被憂傷的情緒所纏繞。正當你開始覺得自己好起來了,它會再次提醒你有多渺小,多沒有價值。於是我再次陷入了難以承受的憂傷之中。分手幾個月後,我踏入了另一段關係。然而這憂傷的感覺並沒有因此而離開。事實上,我仍時不時會感到極度悲傷。約一年半后,在第二段戀愛結束后,我徹底崩潰了。

那時我大二,獨自在外生活。而當自己處於一個陌生的環境中,並且連慰藉也被拿走時,就無法堅持下去了。於是我放任自己情緒失控。分手后的那七天是我生命中最不堪的一段日子。那時的我考慮過自殺。我不吃不喝,滿腦子裡都是傷痛、罪疚和懷疑,更無法做任何理性思考。我躲開人群,想離開所有人,獨自悲傷。那段時間我只有去上輔導課時才會出門,就連輔導課時也只是坐在那裡。我對每件事情都只剩麻木,而且只是在敷衍了事,無法思考,沒有感覺,變得不再是我。

上帝的介入

然而上帝是我唯一一位無法躲避的朋友。我試過躲開祂,但祂卻不輕易放過我。那時候的我知道上帝,卻不曾真正認識祂。我是讀聖經長大的,也聽過上帝偉大的故事:祂曾40年之久保守看顧沙漠中的百姓;祂曾保護但以理免受獅子傷害;祂曾幫助大衛打敗巨人歌利亞;曾與失去一切的約伯同在;曾在火窯中保護沙得拉、米煞和亞伯尼歌,使他們從火焰中毫髮無傷地走出來。

但是我個人並沒有與上帝建立關係。

分手那周,我去了一個基督徒的退修會,並在那裡和我非常親密的朋友們朝夕相處。我是在那時放下自己,允許上帝在我心中動工。我無法用言語形容那種身上的重擔被拿走時的感覺,那一刻真是……像做夢一樣。我以前從來沒有感受過這麼強烈的喜樂,因為以前的我拒絕上帝,選擇在錯誤的地方尋找愛。如今回想起來才發覺,我內心原來有對上帝的渴望,但我卻選擇用別的種種事物來滿足自己。然而除了上帝,沒有任何事物能滿足我。

當我躺在地上向上帝哭訴時,祂帶我脫離了那片曾淹沒我的自我懷疑、抑鬱、憤怒、憎恨的海洋,並用祂的恩典覆蔽我。上帝告訴我祂賦予我怎樣的價值,而且沒有任何事物能夠使我與祂那完全、永不止息、永不搖動的愛隔絕。當我認識到,這位創造山川海洋、餵飽空中飛鳥的上帝認識我並始終如一地愛我時,我被深深地感動了。從那時起我不再逃避,而是願意讓上帝來擁抱我。於是我開始懂得什麼是愛,而這真實、純潔、熾熱的愛只有在尋求上帝時才能得到。

因此我做了一個很清楚的決定,就是我要尋求那位從未放棄過我的上帝。

雖然在那之後並非一切都稱心如意。我還是會陷入優傷,至今仍是如此。不過和從前不同的是,這憂傷不再吞噬我。無論將縈繞心間的負面思緒化成言語有多麼困難,我都會向上帝傾訴自己的感受。當然,要我把真實的感受說出來、不再假裝一切安好,仍是件難事。有時候,我要花上好幾個小時才能向別人坦露心中的傷痛,因為我害怕當傷口暴露出來之後會被感染,然後無法痊癒。但我的傷口總是能好起來。因為上帝那完全的愛能夠驅散一切懼怕,祂的愛能醫治所有的傷口。

我知道並非每個人都相信上帝的存在,而我也只是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但我希望我的分享能讓你明白你不是在孤軍奮戰。我們都不過是平凡人,有時會讓自卑感、自我憎恨、憤怒和無價值感侵吞自己,以及奪去我們的價值和意義。

但你要知道,無論何時你都可以傾訴你的悲傷,把你的想法說出來或寫下來。身體上的疼痛並不能醫治你,而是使你麻木,只能暫時轉移注意力。因此,唯有放下你悲傷的包袱,才能得到真正的醫治。

要在痛苦中挺過來,有時會很痛苦,很艱難。而且那些不堪的回憶會再次把我們從短暫的快樂中,拉回到那痛苦的日子裡。但若你全心全力轉向上帝,就不容易被悲傷給打倒。因為上帝會給你力量,讓你得以勝過悲傷。更美好的是,祂必為你爭戰,你只管靜默等侯祂。(出埃及記14章14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面對苦難)

影評:從裡到外愛着我——《頭腦特工隊》觀影有感

头脑特工队

作者:林佳慧,新加坡;翻譯:白承成,北京

自從學了心理學,大家最常問我的一個問題就是:“你能看穿我的心思嗎?”(答案估計你也知道,所以猜出來並沒有獎勵)。因此我常想:“要是真能讀懂別人的心思那該多好。”有這樣想法的肯定不只我一個,要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喜歡迪士尼和皮克斯發行的新片——《頭腦特工隊》?

就影片核心內容而言,《頭腦特工隊》向我們展示了一段直達人內里的旅程,將情緒、想象、行為和思想所構築的複雜世界呈現在我們眼前,令人耳目一新、充滿樂趣。故事情節則主要圍繞11歲的小姑娘萊利腦中(或者說控制中心裡)幾位情緒小人的冒險展開,他們分別是代表憤怒、厭惡、恐懼、快樂和悲傷的怒怒、厭厭、怕怕、樂樂和憂憂。

萊利出生后,樂樂一直手握控制中心的實權。她全心全意守護着萊利的快樂與記憶,卻不知不覺將憂憂擠兌到二線。但是一場危機激發了一次瘋狂的冒險,讓萊利又重新做回“自己”。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樂樂學會了去欣賞憂憂。

這是多麼準確的現實寫照!的確,我們大部分行為都是在保護快樂、避免悲傷。我們常常把悲傷看作是一個很難對付的悲觀者,對其避之若浼。然而,悲傷也是人類情感中很重要、並且很自然的一部分。箴言14章13節告訴我們:“人在喜笑中,心也憂愁;快樂至極,就生愁苦”。悲傷可以使人們彼此連接,也讓我們有同理心。最重要的是,它提醒着我們,這個世界上的快樂只是暫時的。

我們可能會由某些經歷、事情、關係和生活本身找到快樂,但在這個世界上,它永遠是不完美的。只有在天堂我們才會有真實的、完全的快樂,沒有眼淚、哭號、或疼痛(啟示錄21章4節)。那是耶穌將與我們在天堂分享的快樂。

當然快樂和悲傷並不是電影中唯一可以給我們帶來啟發的角色。《頭腦特工隊》同時也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提醒:當人被恐懼、憤怒、厭惡所控制時,災難就有可能發生。這提醒我們,我們需要很多的智慧去操練節制,而不是為情緒所俘虜,“因為上帝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摩太後書1章7節)。所以,儘管人們常常說要隨心而行,或許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在大腦被情緒控制之前,三思而後行。

做人就意味着不會簡單,而是繁複而細密,這本身就是一種美。

我們無法說出我們經歷到的每一種情緒,甚至不知道它們是從大腦或身體的哪個部位冒出來的。即便不是完全的不可能,要完全了解我們自己也真的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然而,好消息是,我們的內里並不是完全的奧秘,起碼對我們的創造主而言不是!詩篇139篇告訴我們上帝如何塑造了我們的內里,並說我們“受造奇妙可畏”(14節)。上帝完全知道並且認識我們。當耶穌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祂也經歷了與我們同樣的情緒——快樂、憤怒、悲傷、憂愁、驚奇等等。即使我們不能完全了解自己,上帝也從裡到外了解我們,並且會一直愛着我們。

此文章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圖片來源:福布斯英文網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透心糧www.ya-mi.org/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