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憐憫

雅各書靈修 | 因為憐憫,所以憐憫(有聲中文)

作者:Raphael Zhang,新加坡

翻譯:熊永蘭,中國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讀經:雅各書2章12-13節

我熱愛閱讀和寫作。因為文字和言語對我影響極深,我知道它們可以很大程度上治癒一個人,但在傷害人方面亦然。所以我曾非常厭惡那些因著自己不夠小心而出口傷人的人。

然而當上帝使我意識到語言能力是祂賦予我的恩賜時,我開始對此改觀。雖然對於我來說這恩賜如此的自然,但對他人並非如此。與此同時,上帝讓我看到了我生命中的一些弱點,而其他人可能恰巧在這些方面很有恩賜。

例如,我一直很難做到守時。上帝讓我明白,我應該用恩典對待那些在話語方面容易跌倒的人,就好像我希望在自己遲到的時候,別人能理解我一樣。

我們都傾向於去論斷他人,不光是因著他們軟弱,還因著他們沒有按照上帝的要求去行。尤其在當我們偏心待人時,這種情況會更嚴重(2章8-11節)。但是雅各告訴我們在「言語和行為上」要以恩慈待人(第12節),因為我們都「將受到律法的審判」(第12節)——就是基督透過福音使人脫離罪惡得自由的律法(也見1章25節)。

雖然我們知道因著耶穌為我們贖了罪,作為信徒的我們不會再被定罪(羅馬書8章1-2節),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不受審判,換言之,有一天我們都要為自己的言語和行為在上帝面前交賬(哥林多後書5章10節)。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上帝以憐憫待我們,我們也應該以憐憫對待他人。「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馬太福音7章2節)。

耶穌教導我們說:「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馬太福音5章7節)。在不饒恕人的惡仆的寓言中(馬太福音18章21-35節),祂也提醒我們,如果我們以無憐憫的方式對待別人,上帝也會同樣對待我們。雅各在2章第13節講了同一個道理。

雅各繼續講到「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第13節),因為上帝喜愛憐恤(彌迦書7章18節)。既然我們的父滿有憐憫(以弗所書2章4節),當我們運用智慧並甘心樂意地去憐憫別人時,我們就行在了上帝的心意中(羅馬書12章8節)。

當我們珍視天父所珍視的,以祂待人的方式去待人時,我們就真是祂的孩子了。

問題反思:

1.你在哪些方面最容易嚴加論斷別人?怎樣做可以幫助你在這些方面更有憐憫?

2.你認為基督的律法帶給你自由了嗎?怎樣做可以幫助你更加享受上帝為我們所安排的愛的律法?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旅程

從《夏目友人帳》看同理心的重要性

作者:瀨木,台灣

*封面和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在一個基督徒網站里寫着以妖怪為故事主軸的日本動畫評論似乎是非常不政治正確的。然而,做為一個基督徒,偶爾探出天國的國境,去看看外面的人在看和在想什麼也卻無不可。日本動畫自手塚治虫開始,就走出了一條與美國搞笑導向大異其趣的哲學思維,因此日本動畫是標準的「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正如今日的《辛普森家庭》一般。不同的是日本動畫很少明目張胆地抨擊社會現實,而是用另一種內斂卻後勁極強的溫柔以達到警世的效果。

迄今進入第六季的日本動漫《夏目友人帳》雖然不像《鋼之鍊金術師》或《浪人劍心》一般,有着強烈的結局導向性,但它也的確在以極慢的速度推進着劇情的進展。這不僅證實了它的長青,也向世人證明了它何以能成為公認的癒療系經典。

《夏目友人帳》這個題名是由「夏目」與「友人帳」兩個概念所組成。這裡的夏目指既是主角夏目貴志,也是指其祖母夏目玲子;而「友人帳」則是夏目玲子還在世時與妖怪們的比試結果記錄簿。輸的妖怪要把名字留在夏目玲子的這本筆記簿上,而當玲子呼喚的時候,這名字被記下的妖怪就必須前來。「友人帳」中所突出的「名字」在日本人眼中具有重大的意義。一如聖經中的人物在蒙上帝祝福后,會得到一個新的名字一樣,在日本文化中,名字是非常珍貴的,不能隨意告訴他人。而夏目貴志是一個自幼就失去父母的孤兒,因而他必需寄宿在各親戚的家中,也因此嘗盡了人情冷暖,性格變得懦弱。然而,雖然如此,瘦弱的他卻繼承了祖母夏目玲子強大的妖力,能夠看到妖怪,也能一拳擊倒妖怪;只是與祖母不同的是,貴志是作為一個釋放者的身份,他要將祖母索得的名字返還給妖怪們,好讓妖怪們得到釋放。如此一來,這部動漫就成為了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祖母戰勝了妖怪所得到的名字,由孫子來返還。

不過此片最可貴的,也是它能成為癒療系動畫經典之作的關鍵應該是對妖怪真相的揭露。每一次在貴志解放了妖怪的名字後,總會出現一片大光,然後,他會在這光中看見妖怪的經歷和故事。原來再兇殘的妖怪,也並非生來就如此,而是在受到了欺騙、欺凌和羞辱后,才從無害的精靈變成凶爆的妖怪。

作為一個日常生活式劇情的動畫,何以能吸引如此眾多的觀眾?這其中,一定有着更加深入的原因。其實《夏目友人帳》所帶來的反思,正是在我們這個處處人心焦躁的時代,是否還有人願意同理他人?這部動畫以一種明顯卻又隱晦的方式引出了「他者」的概念。所謂的「他者」就是與我們不同的一群人。在這部作品里的「他者」就是那些被眾人排斥的妖怪。「妖怪」在此也象徵著那些常常在人面前表現的兇惡醜陋,卻有着不為人知的悲慘人生和一顆悲傷而憤怒之心的人。只有看得見妖怪的貴志願意聽他們說出他們過去的經歷和困難,雖然每一次在遇見這些妖怪的時候,貴志自己多半也是慌張和意外的。

「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馬太福音18章18節)貴志所做的「釋放」,是藉由抽出友人帳的名字頁,將紙含於口中吹氣返還。每返還一位妖怪的名字,他都要付出大量的體力,但最令他疲憊的卻是在這之前與妖怪們那段危險的對話和極有可能要面對的衝突。我們是否也領會到了這一點?真正的同理心並不是在風平浪靜的狀態中建立的,而是需要付出時間和心血。當我們在《夏目友人帳》中看見那些妖怪是如何從良民變成惡鬼時,我們都會頓時燃起憐憫心,開始同情和理解他們的境遇。然而,在我們每一天的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這樣的「妖怪」,可我們卻只看到了眼前他們那憤怒、勢利、惡毒的樣貌,卻無法看見他們悲傷和痛苦的過去?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這個道理我們似乎都明白。而且我們也知道,在物理學上,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一定是相互的。然而,為什麼在與人的相處中,我們總是不能夠去體貼和憐憫那些罪人並去理解他們背後不為人知、令人落淚的不堪呢?

同情心是容易的,同理心卻是需要培養的。心理學甚至認為同理心是一種先天能力,有些人並不具有。然而,即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向上帝祈求,求祂使我們學會換位思考並真正地同理他人。因為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誰,身份如何,每個人都需要被同理。試想想這世上若每個人都拒絕去同理其他人,那會是怎麼樣的呢?雖然,同理別人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同理那些看似惡人更是不容易。正如即使是有強大妖力的貴志在看見妖怪現身時,也常常是恐懼戰兢的。然而,若我們能夠向上帝求這樣的智慧,像保羅在羅馬書12章15節所說的,「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我們就活出了上帝的見證,如同林語堂在《信仰之旅》中所說過的:「中國人很少因為天堂地獄的恐嚇而信耶穌,相反地更多的是受到了基督徒所散發的溫暖而信主」。

沒有同理心,是不可能真正去愛的。雖然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似乎真的不值得我們去同理,但想一想,在我們都還是罪人時,主耶穌基督就為了我們道成肉身,為我們贖罪。這就是同理心最好的典範。同樣的,祂也喜悅我們這麼去同理別人,好讓祂的愛可以被傳達到這些有需要的人身上。願我們能夠效法基督,成為能夠同理他人和愛他人的人。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做光做鹽

活出公義(有聲中文)

作者: Monica Brands

翻譯:熊永蘭,中國

語音播讀:楊瀾,中國

讀經:羅馬書5章1-5節,6章13-18節

將自己獻給上帝,並將肢體做義的器具獻給上帝。(羅馬書6章13節)

很多人對公義是否是福音的核心持有懷疑態度,這實在令人驚訝。有次,我聽到Justice Conference的創始人Ken Wytsma對此做出了回應。他的反思頗具諷刺意味:“福音是公義的上帝使不義的人與自己重歸於好,讓他們成為公義的人…….你卻說公義跟福音沒有關係?”

公義在上帝的心中絕對處於中心地位。因為祂是一位“為受屈的伸冤”,“扶起被壓下的人”,“保護寄居的”,“扶持孤兒和寡婦”的上帝。(詩篇146篇7-9節)

在一個不公義的世界里,說我們愛鄰舍遠比為他們伸張公義要容易得多。後者可能需要我們去對抗權勢,並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但如果我們因為懼怕而不去為他人伸張正義,我們就沒有行在主耶穌給我們的自由和喜樂里。正如保羅在羅馬書5章中提醒我們的,那些“歡歡喜喜盼望上帝的榮耀”(羅馬書5章2)的人應該視患難為生忍耐、塑造品格的良機(羅馬書5章3-5節)。

如果我們還在害怕為正義挺身而出時別人會說什麼或做什麼,那我們就仍然活在捆綁中。正如保羅直截了當地說,我們只有兩個選擇:“或作罪的奴僕,以至於死;或作順命的奴僕,以至成義”(羅馬書6章16節)

只有當我們毫無畏懼地——由上帝帶領並加給我們力量——“將自己獻給上帝,並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上帝”(羅馬書6章13節)時,我們才是真正行在喜樂和“上帝的恩典之下”(羅馬書6章14節)。

今天,正如無畏的南非種族隔離反對者Nelson Mandela(納爾遜·曼德拉)說過的那樣:“願你的選擇不是出於恐懼,而是出於盼望。”

延伸閱讀:閱讀約翰一書3章16-18節,反思什麼是為別人捨命。

思考應用:在你的教會和社區中,你看到哪些不公義的事?為了見證和實現上帝的公義,你可以採取哪些行動?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認識自我

《猩球崛起3》:饒恕 VS 吞噬內心的黑暗

WeChat Image_20170919155637

作者:Simon Moetara,新西蘭

翻譯:Elim,中國

*圖片來自電影官方宣傳片

4星好評

《猩球崛起3》是這一廣受好評系列電影的第三部,也是一部史詩級的巨作,展現了人與猿之間的最後對決。

如果你不熟悉這個系列電影,沒關係,且聽我道來。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在本系列電影的第一部《猩球崛起1》(2011年)中,人類在黑猩猩身上實驗一種用來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的新藥物。結果藥物使一個被年輕醫生養大的猩猩凱撒(安迪•瑟金斯飾)智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於是凱撒把這種藥物帶給其他猩猩使用,結果他們都變得異常聰明。但這種藥物引發了一場「猿流感」,很多人因此喪生。

在第二部《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2014年)中,一隻在人類研究所里遭受了折磨和實驗的猿猴科巴叛變了,它不再服從凱撒的領導並向人類發動了戰爭。後來人類聚居區向外發出了無線電求救信號,一個陸軍基地收到了求救信號,並向猿類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進攻。戰爭持續了兩年,這就把我們推向了《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2017)的故事中。

(前方高能劇透,介意勿讀)

饒恕、憐憫和救贖是這部電影的主旋律。影片一開始,凱撒出於憐憫,在一場人類發動的進攻之後將4名生還者送回。他只想要猿類能夠重回到森林中而不再受任何的打擾。凱撒想起了科巴,他無法饒恕人類對他的折磨也無法放下心中的苦毒。然而,當凱撒後來遇到上校(伍迪·哈里森飾)時,情況變得更糟糕了。

上校是一個毫無憐憫之心的人。人在感染猿流感后最新的一個癥狀是失聲。遇到任何有這種癥狀的人,上校採取的方式都是格殺勿論,對於那些反對他這種做法的人,也是殺無赦。他甚至連自己的兒子都沒有放過。哈里森在劇中臉上塗著迷彩偽裝油,剃着光頭的造型讓人想起馬龍·白蘭度在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導演的史詩戰爭片《現代啟示錄》(1979年)中飾演的科茨,科茨以戰爭的名義進行殘酷的屠殺,並拒絕服從上級領導的命令。在上校殺死凱撒的妻兒后,作為領導者的凱撒選擇了報仇,而不是帶領自己的族類去更安全的地方。在自己的巨大痛苦中,凱撒忘記了他之前說過的話。他能從自己內心的黑暗中走出來嗎?

一個先前在馬戲團的猩猩——莫里斯,他在整個電影系列里擔當凱撒的顧問,並負責喚起凱撒的良知。他一直都在挑戰凱撒,有次他說:「你說這些話的樣子好像科巴。」後來,當凱撒和其他猿一起被捕獲並且因欠缺領導能力而被他的族類拒絕時,一個叫萊克的年輕黑猩猩懇求他說:「原諒他們吧,畢竟他們經歷的太多了。」

凱撒的內心在爭戰。在故事結束之前,凱撒將要面對他和上校之間最後的考驗。他會以眼還眼呢還是內心再次尋得憐憫的能力呢?

一個影評人評價導演馬特·里夫斯,說他拍了一部「啟示意味濃烈的偽聖經電影」——死亡的陰影過去了,新的生活正在展開——這很明顯有《出埃及記》的痕迹。猿類們最後脫離了奴役和壓迫,他們終於「穿過了曠野」,來到了應許之地——兩個偵查猿帶來了好消息,他們找到了一片適合居住的佳美之地。

問題是,凱撒能放下內心的仇恨,進入新發現的家園嗎?(這仇恨也腐蝕了科巴的內心。)還是他會像摩西一樣無法進入應許之地,只能遠遠地觀忘呢?

基督教作家和護教學者C. S 路易斯在他的經典著作《返璞歸真》中寫到:「在自己需要去饒恕別人之前,每個人都覺得饒恕是一件美好的事。」然而,儘管困難,饒恕仍是基督徒生命的重中之重。

饒恕是我們基督信仰的核心。我們祈求上帝的饒恕,正如我們饒恕那些得罪我們的人一樣(路加福音11章4節)。新約中有一個經常被翻譯成「饒恕」的希臘詞彙,它的原文意思是「釋放,放手,扔掉」。就是說要原諒別人的冒犯,選擇不要求對方還債。法國哲學家西蒙娜·韋伊說,當我們選擇饒恕時,我們就放棄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當我們饒恕的時候,我們也能將自己(有可能也將施害者)從苦毒和怨恨的惡性循環中解放出來。

另外,我們能夠饒恕也是因為上帝先饒恕了我們。保羅在聖經中寫到:「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上帝在基督里饒恕了你們一樣。(以弗所書4章32節)」心理輔導師大衛·西蒙德博士總結出了福音派基督徒情緒問題的兩大起因——一個是無法理解、接受和活出上帝無條件的恩典和寬恕;另一個是無法給予其他人無條件的愛、寬恕和恩典。我們都渴望恩典,但是我們很多時候並沒有活在恩典當中。

希望福音的好消息滲透到我們的方方面面,好讓我們在沒有恩典的世界里活出充滿恩典的生命來榮耀我們在天上的父。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重新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