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成功

我為何不再追求成功(有聲中文)

作者:Daniel Hamlin,美國

翻譯:蔣冠華,中國

有聲播讀:Luke,中國

 

為了回應我從上帝那裡得到的呼召,我目前正在就讀一所聖經學院。我不知道自己以後是否會在教會服侍或加入某個事工組織,但我知道在聖經學院讀書是我要做的事情。

因此,當我的許多同齡人開始成家立業時,我卻正在學習新約概覽和神學課程。如果讓我說句真心話,我有很多次都在懷疑讀神學是否值得。

我一直在糾結於讀聖經學院是不是實用。當然,學習聖經總是好的,但是我不是更應該把我的時間和資源投入在創立成功的事業上嗎?

我們很容易去看社交媒體、電視、雜誌等,無意中就對什麼是成功的生活有了一個完全錯誤的認知。我們經常用數字來衡量成功:銀行賬戶餘額、朋友數量、追隨者的數量、房屋數量、汽車數量、接觸或影響的人數等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但我知道,在上帝眼中,成功人生的標準與世俗的看法非常不同,並且無法用數字來量化。為了達到上帝眼中的成功,我必須放棄世俗的成功標準。

這並不意味著我要放棄我的理想或對成功的渴望。但這確實意味著,我要求問上帝祂想讓我在什麼事情上成功,以及如何運用祂所賜給我的天賦和才能來服侍祂和教會(哥林多前書12章18-20節)。因為上帝創造我們生命的目的是獨一無二的,所以祂對我生命成功的定義也和對其他人不一樣。

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我更好地理解了耶穌在約翰福音21章18-23節對彼得所說的話。在這段經文中,耶穌暗示彼得最終將面臨殉道。彼得理所當然地看著他旁邊的門徒,問耶穌:「那他呢?」在這一點上,我們看到彼得很自然地在拿他的生活和成功與他身邊的人比較。如果彼得必須面對這樣的命運,那麼其他門徒呢?

但是耶穌的回答給我們啟發。他在約翰福音21章22節回答彼得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耶穌告訴彼得,成功就是跟隨祂,無論祂帶領我們到哪裡。

這與任何人無關——這是我們和耶穌之間的事。

我曾經擔心,如果我在生活中沒有取得足夠的成就,那麼我將會是一個失敗者,但上帝一直在指出我的錯誤。在衡量成功時,我使用了錯誤的衡量標準。我認為擁有一所房子,實現一些偉大的職業目標,獲得聲譽,財務安穩,或擁有其他一些東西才叫成功。當然這些東西都很好,能夠擁有它們也很棒,但它們並不能決定你是否成功。

彼得一生的成功完全歸功於他跟隨耶穌到最後。這與他在平日生活中比不比得過其他人毫無關係,與他取得了什麼成就也無關,甚至與他跟隨得多好無關。

這讓我重新思考我人生的成功該是什麼樣子。例如,我們理應認為像葛培理這樣的人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一生中給無數人傳了福音。他的名字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中遠揚,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著名的福音佈道家。

但鮮少有人知道末底改·哈姆(MordecaiHam)這個名字,他是帶領葛培理信主的佈道家。哈姆從未像葛培理那樣聲名遠揚,但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一個福音傳道人,哈姆和葛培理一樣成功,儘管他從來沒有像葛培理那樣出名。

用上帝的標準來看待成功,意味著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我們所做的選擇。作為一名選擇上神學院的作家,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不追求更傳統、更賺錢的職業道路,比如醫學、建築或法律。

儘管我已經就這個問題回答很多次了,我還是很難找到合適的言語來做解釋。歸根結底:我想要成功,但我想以上帝的標準獲得成功。

這意味著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要順服祂。所以,除非上帝另有指示,否則目前,成功對於我來說,就是當一個在神學院努力學習的作家。沒有財富和名譽,只有對耶穌基督和屬祂的價值觀的追求。

不管我是身無分文、孤獨、寂寞無聲地死去,還是富有、出名、被親人圍繞著死去,對我來說都沒有區別。我正在學習滿足於一點:只要我一生都跟隨主耶穌,無論祂怎麼樣帶領我,我的生活都是成功的!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嶄新的開始

基督信仰是如何「毀掉」我的生活的(有聲中文)

作者: Nelle Lim,新加坡

翻譯:沙漠中的綠洲,中國

語音播讀:Momo,中國

我曾經對我的生活有清晰的規劃。

首先,我現在應該已經結婚了才對。曾經有個讓我認為是生命摯愛的人。儘管多年來我一直沒有從上帝而來的平安去與這個人結婚,但我儘力不去理會這個感受。對這種沒有平安的感覺,我有很多解釋:比如說我害怕承諾,害怕改變,害怕進展過快。但最終,這種不安變得令我難以忍受。在我選擇了上帝並結束了這段關係的那天,我很肯定我用曾經最愛的那個人換取了畢生的孤獨。

到現在我也應該在事業上小有成就了才是。我以最高榮譽畢業,卻只做着一份中等收入的兼職,沒有晉陞空間、福利和任何名垂青史的機會。然而,我那些幸運的同學們卻在影響着國際金融市場的走向,為著正義而戰和醫治病人。我很清楚我並不是愚笨的人,但是上帝卻緊緊地關上了那些我認為有意義的工作的門,我甚至懷疑過是不是上帝認為我能力不足。

而且我從來沒想到過自己會被母教會的一位高級職員性騷擾長達四年之久。也沒想過自己會因着創傷應激需要尋找新的教會。在我人生的最低谷,我甚至沒有一個可以稱之為家的教會小組。上帝似乎也不急於賜給我。祂沒有給我任何指示在哪裡能找到新的教會團體。我感覺當我在海中快要淹死的時候,上帝似乎很滿足於悠閑地讀讀報紙。

這不應該是我的命運。 我一生都忠心耿耿地服侍祂,而且也生活在祂所設定的敬虔界限內。 然而,在所有對我重要的事情上,祂一直保持沉默。 我要求的並不多:只要有一個我可以愛的人,一份我引以為豪的工作,一個讓我有安全感的教會。這些都是好的,也都符合聖經。 聖經上不是說「祂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詩篇84篇11節)嗎?

隨着時間的流逝,這節經文越來越像一個笑話。 在我的身邊,有些人完全不在意上帝和祂的道路,但他們卻得到了我想要的一切! 為什麼上帝要讓我自己的所有計劃都失敗?

我感到既沮喪又憤怒。我「浪費」了自己的生命單單為祂而活,卻沒有得到任何有價值的回報。最終我離開了上帝。

我的情況導致我對上帝有長期的誤解:我認為祂不好,因為祂拒絕給我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的事物。 但在經過三年苦苦尋找在祂之外的幸福之後,我意識到我誤會了上帝。

現在我們不太聽到有關偶像的信息了。向木製雕像下拜,並希望得到拯救,似乎是在古代才有的想法。他們怎麼就不知道這些偶像毫無功用呢?

但我沒有意識到的是,擁有一個配偶,一份有前途的職業,以及一個可以減輕孤獨感的教會,已經成為了我的偶像。我下意識地以為,只要我擁有這些,我就不會再痛苦。他們滿足了我對職業,愛情,歸屬感和價值的需求。 上帝+(我心中的偶像)會讓我得到滿足。而且,如果我不得不在兩者中選其一,我也不覺得上帝是更好的選擇。

當上帝把所有這一切都拿走不給我,並看着我發怒、抱怨時,祂一定很頭疼,想:「她怎麼還不明白這些東西不能救她呢?」

雖然我還不能確定,但我大概知道上帝為什麼要毀掉我所有的計劃了。如果祂讓我擁有我一直以來迫切渴望的這些事物,那麼我將會依靠這些來滿足我所有的需求。我也會不惜花費所有的精力來確保自己不會失去它們,好繼續使我的需求得到滿足。我是否在工作上花費了足夠的精力,好確保自己可以升職?我是否做好了伴侶的職責,好確保自己不會被拋棄?我是否滿足了教會對我的期待,好確保我對他們是有價值的?我將會被捆綁,一輩子瘋狂地抓東顧西,並將會活在毫無安全感和巨大的恐懼中。

而當這些偶像不能使我滿足時——它們註定不能滿足我——我將會徹底絕望。我不能想象那樣的恐懼將會對我造成多麼大的傷害。期待我所愛的人來滿足人所不能滿足的需要,這對他們又會是多麼大的傷害。

因着上帝的良善,祂翻轉了我的生命。為了拯救我,祂將我所依靠的偶像一一揭露出來。上帝不願讓我被欺騙,去依靠無用的偶像。反而,祂將我引向真正能使人滿足的祂自己,(腓立比書4章19節)。我也慢慢明白了結婚、成功的職業生涯、或是教會都不是什麼糟糕的、我不該渴望的東西。但是如果沒有了它們我就不能活的話,我就把它們當成我的偶像了。

從我離開原來那段關係並轉向上帝的那天起,我每一天都萬分痛苦,但我也每一天都帶着平安入睡。上帝每一天都在用祂那安靜且令人意外的方式滿足我當天的需要。祂將我的注意力轉向祂已經賜予我的那些美好的事上——我的家人,好朋友,現有的工作——並藉着這些讓我感受到祂的同在。

上帝告訴我,他們並不是安慰獎,而是我在恢復過程中最需要的。有時祂會在我正在讀的書中解答我那些我都不知道如何恰當表達的難題。甚至有一次祂在我晚上散步的時候給我上了一課,告訴我與祂同行的生活將比我所放下的生活更適合我。這些事給了我盼望,讓我知道我並沒有被遺忘。

就算沒有那些我認為我需要的,我也完全是充足的。放棄了所有那些讓我感到有安全感和支持我的事物,上帝才終於有機會彰顯祂的大能並使我的生命得完全。

如今,我不知道我未來的生活會怎麼樣。但我開始明白無論如何我都在祂的手中安全穩妥。也許這就是一個好的起點。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奇異恩典

每日旅程:真正的成功

WeChat Image_20170501105339

作者:Sheridan Voysey

翻譯: Penny

讀經:路加福音10章1-20節

然而不要因鬼服了你們就歡喜。要因你們的名記錄在天上歡喜。(路加福音10章20節)

對你來說,成功的定義是什麼?人們會說:「要快樂地生活,」「要實現我的目標,」「看到他人接受救恩。」我的一個朋友這麼說:“我覺得成功就是在各個方面得到上帝的造就,無論是在身心靈、財務,還是人際關係方面,都得到上帝的賜福。」

如果我們把取得的成就定義為成功,那我們要怎麼衡量它呢?通過比較嗎?例如,一間30人的教會和2000人的教會相比,哪個比較成功?一個小康之家(三個孩子、一輛SUV和一個舒適的屋子)和一個推着他人捐贈的嬰兒車的單親媽媽相比,哪個比較成功?若成功就是我們取得的成就而且是可以拿來比較和衡量的,那就容易得多了。你越快樂、越富有、達到的目標,拯救的靈魂越多,你就越成功。

但是在聖經中,當72位門徒在完成了使命后歡歡喜喜地回來時,主耶穌教導了他們什麼是真正的成功。他們告訴耶穌說:「主啊,因你的名,就是鬼也服了我們(路加福音10章17節)。」耶穌卻對他們說:「我曾看見撒旦從天上墮落,像閃電一樣(路加福音10章18節)。」 「然而不要因鬼服了你們就歡喜。要因你們的名記錄在天上歡喜(路加福音10章20節)。」

主耶穌對成功的定義與我們是多麼的不同!我們所取得的一切,都是短暫的,來得快,去得也快。真正有永恆意義的是我們在天上的名分!

耶穌基督很看重我們的生活是否能結出果子來(約翰福音15章1-4節)。成績或許重要,但卻不是最緊要的。我們所取得的成果,不能決定我們是否成功,更不能通過比較來衡量成功的大小。對耶穌基督而言,成功是與祂緊緊相連的——就是上帝親手在生命冊上寫下我們的名字(啟示錄3章5節)。這不是能夠靠着自己的行為賺取的,乃是上帝所賜的恩典(以弗所書2章8-9節)。

唯有在基督里,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永生的生命。

相關閱讀:
閱讀詩篇37篇4節。思考這節經對於何為真正的成功以及成就的來源是如何說的。

思考:你時常與別人比較誰更成功嗎?要達到上帝所說的成功,我們今天可以做哪些事呢?

軟弱有什麼好處嗎?

4-Benefits-of-Being-Weak

作者: Ching,新加坡

翻譯:覃函涵 , 中國

每個國家和社會都期望自己繁榮強盛。在新加坡這個城市國家,這種希冀在過去的50年中促使新加坡人不懈努力,為自身的存亡,社會的安危和穩定奮鬥着。

雖然大部分國家和個人都會把成功當做奮鬥的終極目標,但卻並不是所有努力都會如願以償。不得志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我的工作是做社會公共服務,因此有機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可能永遠都不會“成功”的人們。他們中有的身有疾患(殘疾和疾病),有的經歷過傷痛(人際關係破裂,心理創傷和虐待),還有的境況窘迫(貧窮)。

然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無法成功可能僅僅是因為我們本身就缺乏獲得成功的“基礎素質”。比如我自己,我從未主動追求過成功,也沒有人敦促或要求過我必須成功。也許是因為我從來就不知道“成功”是什麼感覺。所以小時候,我學習成績平平;工作后,我從未獲得過晉陞,也從沒拿過獎項。不過,處於這樣“弱勢”的位置也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因為我熟悉身為弱者的經歷和心理,我更能體會這其中蘊含的祝福。

1. 軟弱讓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成功並不能歸功於個人的技術和才能。

聖經中有許許多多的人物,他們之所以得到優待和權柄,完全是上帝的賜予,而非他們能力超群。

以色列最初的兩個王(掃羅和大衛)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並不是通過召集選民,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成就,或是通過振奮人心的講演證明自己有決心和能力從而登上王位的。而是上帝親自揀選了他們,並通過先知撒母耳恩膏他們作了以色列的王。(撒母耳記上 9章15-16節,撒母耳記上16章1節)

掃羅出身富裕之家,但他本人並沒有什麼獨特之處。而大衛一開始是個毫不起眼的牧羊人。耶西(大衛的父親)和撒母耳都不認為他會是王位的最佳人選。撒母耳認為以利押是個好人選(撒母耳記上16章6節),耶西最初甚至都沒考慮過大衛——也可能是因為大衛那時候還太小。(撒母耳記上16章11節)但是上帝卻非常明確地要大衛成為以色列的下一任君王。

當我們認識到我們的所得並不能歸功於自身時,我們便更能清楚地明白,一切都是上帝的賜予。

2. 軟弱讓我們能更好地管理我們的恩賜

大衛和掃羅雖然都被上帝揀選作王,但他們的人生最終卻截然不同。從掃羅看到大衛戰勝了歌利亞之後,他就變得不安,甚至試圖殺掉大衛。幾年之後,掃羅戰敗。他雖然年少得志,但最終他的自傲讓他遠離了上帝的旨意,他開始濫用上帝賜給他的職權以達成自己的目的,而不是遵從上帝的心意。

然而大衛則不是為了滿足自己,而是一心跟隨上帝。跟掃羅相反,他沒有濫用上帝賜給他的王位,而是全心全意地追隨上帝,為了實現上帝給以色列的命定。

如果我們能時刻銘記,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上帝的贈予,我們就能更好的管理這些恩賜並用合乎上帝心意的方式使用它們。不要忘記上帝呼召我們的時候說「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得前書 2章9節)

3. 軟弱讓我們認識到自己的罪性,看到上帝的信實

大衛作王之後並沒能成為一個完人。他也犯過罪。他縱容自己自高自大,違反了上帝的旨意清點了以色列的國民人數(撒母耳記下 24章10-17節)。還曾經放縱肉體的誘惑,強佔拔示巴並下令殺死了她的丈夫烏利亞(撒母耳記下 11章2-17節)。

然而當大衛認識到自己所犯的罪時,他懺悔了。在詩篇中,他的詩句充滿了痛悔,破碎和傷心。就在這時他認識到,上帝不曾離棄他,上帝是他的牧者和護盾。在大衛犯罪之後,上帝的信實反而更加顯明出來。後來這些詩篇一直被代代相傳,教導後人。

即使大衛犯了錯,上帝仍然揀選他作了後來彌賽亞的祖先,使他能與上帝偉大的救贖計劃有份。

我們若能認識到自己的罪有多麼的深,就會更能體會到上帝的信實有多麼偉大和美好。即使在我們的過犯中,上帝仍然與我們同在並且要救贖我們。

4. 軟弱能讓我們成為更合適的器皿,能為上帝所用,完成天國的工作。

馬太曾經是羅馬帝國的稅吏。稅吏在當時是受人指摘憎恨的,因為他們會額外收稅,中飽私囊。因此稅吏在社會中是被厭棄的。

不被社會(道德上和地位上)認可的確是個弱點,但正是因此耶穌才走近了馬太。當耶穌看到馬太坐在那裡收稅的時候,他叫馬太跟隨他,作他的門徒。馬太跟隨了耶穌,隨後跟耶穌和其他的「罪人們」一起吃飯。法利賽人和文士抱怨說耶穌不應該跟這些罪人在一起。耶穌回答說「康健的人用不着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馬太福音 9章:12-13節)

在我們不被世人看重的時候,往往是我們聆聽上帝的呼召並被祂使用的最好時機。

我和我的朋友們要麼是社會工作者,要麼是全職在教會服侍當牧師,每天服侍各種群體。我跟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經歷,那就是在遇見耶穌之前,我們的生活都破碎過,失敗過,傷痛過。他們中有的曾經是幫派分子和匪徒,有的曾經自殺未遂,有的患有精神和身體上的疾病,有的曾經受過虐待或者童年有過創傷的經歷。

但是耶穌無一例外地救贖了我們,治癒了我們的靈,讓我們可以向其他人傳揚祂的恩典。跟這些曾經破碎的人們一起工作和生活讓我更加驚嘆於上帝的愛,是祂的愛和恩典改變了我們,讓我們痊癒之後可以成為祂的器皿,為祂所用。

最後,認識到我們是軟弱的能讓我們更加信靠上帝,為祂所用。我們在生活中處於弱勢能讓上帝在我們身上做工,改變我們,讓我們變得更像祂兒子的樣式。(羅馬書 8章29節)讓我們每天都能信靠上帝並信心滿滿地對祂說:「主是我心裡的力量」(詩篇 73章26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愛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