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換教會

在換了那麼多教會後,我又回到了我的母會

作者:Jacq So     翻譯:奇奇

 

我必須承認:剛信主時,我不太喜歡我的母會。

我就讀的小學和中學都是教會名下的,所以這間教會默認成為了我的母會。正是通過教會舉辦的退修會,我遇到了耶穌基督並成為了信徒。正是在這裡,我加入了我的第一個門訓小組和青年團契。

在高二的時候,我受了洗,成為了教會的正式成員。到那時,我已經注意到了教會中我不喜歡的部分。一方面,我不太受得了敬拜的某些方面——只唱古老的讚美詩;嚴格的敬拜流程,營造出一種非常莊嚴、近乎嚴峻的氣氛;

背誦幾個世紀前寫的祈禱文,聽起來與其他宗教的誦經沒有太大區別。

除此之外,我還感受到了一些成員在搞小團體,而且我認為教會對於流行文化的總體立場過於受限——有時甚至是根本不了解的。

儘管這是一個教義正確的教會,而且我基本上是在其中長大的,但我覺得自己並不能真正融入其中。因此,我大部分時間都獨來獨往,周日只和某些親密的朋友在一起。

我大學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與為期三年的抑鬱症作鬥爭。在那段時間裡,我基本上是個屬靈的孤兒,沒有門訓小組或牧者;我感覺人們甚至沒有注意到我已經從教會活動中消失了。

在上帝把我從抑鬱中解救出來之後,情況有所好轉。我開始參加聚會甚至加入了青年團契的服侍。與此同時我也加入了一個新的門訓小組。

然而之前被教會遺忘對我造成的創傷很深,而且我對它敬拜風格的看法也沒有改變。於是我收拾好我的屬靈行囊離開了那裡。

尋找更綠的牧場

我首先嘗試了就在母會街對面的大型福音派教會。我很開心自己終於可以用我以前只在青年團契中聽到的那種當代基督教音樂來敬拜,我也很喜歡這種更寬鬆、更隨意、更輕鬆的教會氛圍。

然而,儘管這是我最好的朋友參加的教會,人們也都很友好,但對我來說這間教會太大了,我感覺並不是那麼自在,所以我繼續去找新的教會了。

當時,我的父母和哥哥在一個小得多的福音派教會敬拜,這間教會的牧師是我父親的朋友,他的兒子和我哥哥是好朋友。

這是一間那種每個人都認識彼此也熟悉彼此,甚至寵物的教會。氣氛非常親密、親切、愉快,而且人們對主很火熱。有那麼一段時間,我感覺這可能就是我可以委身的教會了。

但我還是沒有委身於此,當我哥哥決定去到一個有名的大型教會時,我跟著他一起去了。我的借口是,一起開車去教會是我哥指導我開車的絕佳機會,因為我當時剛剛學會如何開車。

在這個大型教會中,我感受到聖靈非常活躍地在做工——我會聽到耶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工的精彩見證,比如如何將他們從酗酒、情慾、憤怒和物質主義中救拔出來。那裡的佈道很震撼人心,敬拜很有力量。再一次,我有了一種也許我可以在這裡委身的感覺。

但再一次,我感覺這間教會對我來說太大了。這是一間很棒的教會,但它沒有我想要尋找的社群親密感。

令我驚訝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自己越來越想念我原來的母會。在聽了多年的當代歌曲之後,我現在發現自己很喜歡聽古老的讚美詩,我開始意識到它們的美妙之處——她們比一些當代歌曲更以耶穌和聖經為中心。

我也漸漸明白了嚴格的程序化禮拜如何幫助我準備好敬拜的心,以及莊嚴的氣氛如何提醒我在主日禮拜中敬畏基督的重要性。

我也很驚訝地意識到我的母會很好地展現了什麼是「禱告的殿」(以賽亞書 56章7節)。我看到了「吟唱式」禱告的價值,它將會眾聚集在一起,讓他們團結起來向上帝呼求,不只是為他們自己的問題,也為教會、國家和那些受苦的人禱告。

這些祈禱也提醒人們經常向上帝認罪和悔改的重要性。重要的是,當人們不知道該祈禱什麼或如何禱告時,這樣可以幫助他們禱告。

所以一個星期天,在我知道這將是我在大型教會的最後一次禮拜之後,我告訴我的哥哥我要回家了。

視教會為家

回來並不意味著我的母會終於變成了我想要的樣子。雖然我離開之後有些事情發生了變化,但我最初看到很多問題,在某些情況下仍然存在。

但我已經明白了成為教會的一員並非意味著要找到完美的基督社群——因為這是不可能的。正如使徒行傳所表明的,教會成立時並不完美,現在也不完美。

歸根結底,教會是一個家庭——並非是總做正確的事或總能做得很好的家庭,而是一個罪人的家庭,他們必須始終回到十字架之下,尋求上帝的力量和恩典以成為祂呼召他們成為的樣子。

當我開始以這種方式看待我的教會時,舊傷的刺痛開始消失。我學會了像基督寬恕我一樣寬恕教會(以弗所書 4章32節),這樣一來,它讓我看到了上帝已經在一些我曾經相處不來的人身上做了積極的改變。

同時,我開始從更現實的角度看待這群人——我可能永遠無法融入某個圈子,這也沒關係。我不再試圖讓自己像我的朋友一樣去融入,而只是找到了自己在這個教會中的位置,接納其他團體並努力擴大自己的圈子。

在最近的一次主日禮拜中,我們的牧師分享了迪特里希·邦霍費爾 (Dietrich Bonhoeffer) 的《一起生活》一書中的節選:

一個愛他自己理想中的教會甚於基督教會的人會成為教會的摧毀者,不論他的想法多麼誠實、認真和具有犧牲精神。

牧師指出,對教會的幻想破滅「要麼讓你遠離教會,要麼讓你在完美的愛上長進,因為當你對一個人、一個教會或一個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想像破滅時,你愛的工作才真正開始。 」幻滅,如果引導得當,可以促使我們毫無保留地去愛真正的教會。

我知道現在我的母會正​​是上帝要我去的地方。我發現自己與牧師們建立了意想不到的深厚關係,並以多年前的自己不敢想像地的方式服侍。當我的祖母患上老年痴呆症時,我在尋找可以給她傳福音的人,有人建議我與一位曾與她祖母經歷過同樣事情的牧師交談。

起初我猶豫了,因為我和那個牧師不是很親近,但當我終於去找她時,她很親切地幫助了我並為我的家人祈禱。這件事改變了我對教會領導層的最初看法,並幫助我看到他們也是我在基督里的肢體,並在盡他們最大努力服侍上帝呼召他們在的社區。

今天,我養成了一個通過禱告服侍我們牧師的習慣,並努力滿足我在教會中看到的需要,即使有時這意味著要走出我的舒適區。因為,靠著上帝的恩典,我想為我稱之為家的地方盡我所能。

正如我的牧師所說:「從我們所處的位置到我們想去的地方可能仍然需要經過一條漫長而崎嶇的道路。但如果我們不願意每天堅持和煞費苦心地彼此相愛,就不可能到達那裡。」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教會雖不完美,卻是我的「家」(有聲中文)

作者:Paul Mok,香港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封面圖片來自PEXELS

編者按:教會,可能是基督徒最愛恨交加的一個地方。我們在其中汲取養分,感受被愛,卻又難免在其中受傷,失望。在本文當中,來自香港的作者Paul Mok將用自己的經歷跟我們講述他對教會的體會和反思。你在教會的體驗是怎樣的呢?你和教會有怎樣的愛恨情仇?歡迎以留言或文章的形式分享給我們,讓我們一起來討論「教會」這個話題,找到諸多掙扎或思考的答案

在世上, 每個人都想有一個「家」。但每個人心裡的「家」可能都不盡相同。有的人認為「自由」是他的家;有的人認為「財富」才是他的家;而有的人則認為「和喜歡的人一起」才是家。但作為耶穌基督的跟隨者,我們擁有一個另類的「家」——教會。這個家不是我們的烏托邦,甚至還有諸多缺點,我卻還是很喜歡它,為什麼這麼說呢?

 

教會有很多我不喜歡的人,卻可以讓我操練愛

就在我高考前幾個月,教會的牧師邀請我參與一個栽培計劃當導師,對象是一群小學生。一開始,我沒想太多便答應了。直到栽培計劃開始後才發現情況跟我想像中有很大的落差!在我心中,那不是一群小朋友,而是一群惡魔。整個栽培聚會由開始到結束,場面都是失控的。聊天、吵鬧、和投訴聲充斥著整個禮堂。我也是第一次見到牧師怒發充冠的樣子。

這個栽培計劃的時間剛好臨近我要考試的時間。但即便如此,我還是堅持去當導師。一般來說,這是個很不明智的選擇。每個星期六早上,我會一個人跑到圖書館自修看書,吃過飯後就坐車去教會參加栽培計劃。聚會完後,又馬上坐車回到圖書館繼續看書。在我的小組中,懶散的學生繼續懶散;頑皮的學生繼續頑皮;不信的學生還是不信。在時間和金錢成本上,我可是虧損得要負資產。以致我有時會想:「如果他們不是禰的選民,請禰帶我離開!讓我在更有用的事上為禰作工。」但很快,我就發現「有用的事」是我的成績,我的未來和我的私慾!我把自己的事放在主耶穌的事之先!

於是我很快地又向主禱告說:「主啊,我承認我是軟弱的。擔心參與事奉會影響自己的學業,甚至想退縮。但我承認禰是我生命的救主,禰已把生命中最好的都準備好賜給我了!現在我把禰的事放在首位,以後的路我就放心交給禰,由禰作我生命的領航員。」參與栽培計劃期間,我一直這樣跟上帝禱告,放下自己,盡己所能去愛這一群「不可愛」的小朋友。後來隨著考試開始,一直到結束,我的心裡都充滿著無比的安慰和平安。放榜那天,雖然沒有考取我理想中的成績,因而上不了理想的大學。但上帝卻帶領我走進另一個異象——在廣州服侍主的子民。(參考文章《從香港到廣州,從現在到未來,上帝使我生命成熟》)

在事奉上,我們需要委身時間金錢;在團契上,我們亦須彼此委身去愛對方。因為「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約翰一書3章16節。因此,教會是一個「家」,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學習不再以自我為中心的「家」。

 

無助的時候,教會給我支撐

大學時,我被宿舍的室友杯葛。在人前,我是一個「開心果」,不會去主動去得罪人;就算別人得罪我,我都甚少反擊。但我的室友因為我跟其他人的生活習慣不一樣,有些不合群而開始對我產生意見。當我的價值觀,我的尊嚴,甚至我的宗教都受到攻擊時,我會很生氣。但團契中的弟兄會一直鼓勵我、安慰我,幫助我能夠原諒這位室友,並用耶穌的愛改變他。當室友在學業上出賣我,我就在學業上幫助他;我們在社團里的摩擦增加, 我就退出社團減少誤會;他每晚夜夜生歌,我就在睡覺時戴上耳機。

雖然最後我還是選擇離開宿舍,但因著教會的弟兄姊妹成為我生活中的幫助,將上帝的教導演活,我才可以有力量改變自己,去愛我的室友。然而離開宿舍的過程仍讓我感到無比痛苦,而學校也因為各種原因和規舉不讓我入住其他合適的宿舍。那時的我真的半夜醒來,一想到此事就無法入睡,精神狀態也非常差。直到有一晚我終於承受不了這種壓力,於是打開手機的微信,在教會禱告群組中把事情說了一遍。不一會兒,群里的弟兄姊妹紛紛為我祈禱。甚至有些平時我很少接觸的弟兄姐妹也二話不說為我的禱告並安慰我。因著這樣,我感受到了禱告大軍的力量。

當沒有遇到挑戰的情況下,我們常常會誤以為自己很強。然而就是搬宿舍這麼一件小事,卻可以把我打倒。可若我們身邊有一群禱告大軍,我們就有能力面對困難。所以,教會是一個「家」,是一個會讓我們找到一群可以彼此安慰扶持、在靈命上一同成長和成熟的家人。

 

沒有教會的保護,我們太容易迷路

當然,我也曾有過沒去教會的經歷。記得剛到內地生活時,因不熟悉當地生活,加上各種限制,我有長達一年多的時間沒去教會。那段時間的生活就好像一個人去到了沙漠找不到水喝的感覺。而當一個人沒有水喝時,不管看見什麼液體也會想喝掉,哪怕是一些會把我們殺死的充滿鹽的水。

那時,我結交了一群不是主內的朋友,並不時把自己的煩惱跟他們分享。他們也常常解答我的疑問。然而那都是些沒有聖經根據的解決方法,只是人自己的想法而已。但那時的我卻信以為真,把這些話當成真理。我就像沒有牧羊人帶領的羊,根本不知道哪兒才是回家的路。在醫學上,人不喝水三天就會死去,屬靈生命也是一樣,需要被更新和澆灌,否則就會枯死。所以我們需要去教會,參與團契,與弟兄姐妹相交。因為聖經說,「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裡就剛硬了。」(希伯來書3章13節)

在教會中,會有一群屬靈的領袖作為牧羊人的角色,提供給我們這些小羊靈命的保護。就如耶穌基督在希伯來書12章提到門徒要去領導、保衛、防禦和關心祂的羊群一樣。否則我們就會落入魔鬼的圈套中,失去這永恆的福分。所以,教會是一個「家」,是一個保護我們的靈命,免得偏離奔向主的道路的「家」。

總而言之,除了耶穌基督,世界上沒有一個完美的人。這就表示我們永遠不會找到一間完美的教會。可能我們會認為不加入教會也可以成為「好基督徒」,但聖經中卻表明上帝不同意這樣的想法。上帝要我們委身與祂,而加入教會,參與事奉為主的做工,就是委身的表示。可能你很不喜歡現在教會的狀態,或著你覺得自己沒能力去改變教會的人。但我對雅米之前的一篇文章——《一起去宣教,父母卻離婚了,上帝的愛從未離開過》裡面作者父親的一句話印象深刻:「上帝並沒有呼召我去改變這些人,而是呼召我去愛他們。餘下便是上帝的工作了。」就如廣東話有句流行語說:「系愛丫! 」我們今天可能沒能力做一個宗教改革。但當不同背景、種族、社會地位的人因著愛聚一起,組成主的家。這就是對世界一個強而有力的見證。是的,雖然我們不能使教會變得完美,但我們卻可以用愛充滿這個「家」。若要這個「家」充滿愛,那麼就需要你我的委身,給我們的「家」付出愛!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彼此相愛

當你對教會感到厭煩時……

church-pews-

作者:姬磊,中國

在一間教會聚會久了,你是否曾感到厭煩?或是因曾受到一些傷害,產生了想要換教會的想法?或者覺得自己的異象要比教會的異象更符合上帝的心意?

好像談戀愛一樣,剛剛加入一個教會時,我們可能會覺得它什麼都好。時間長了,與弟兄姐妹之間摩擦越來越多時,你又可能漸漸覺得這間教會很討厭,巴不得離開它。當我們有這樣的想法時,應該怎麼辦呢?我在這裡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希望與大家共勉:

一、認識教會

很多時候,我們對教會失望或者不能足夠委身,或許是因為我們對教會本身存在的意義和功用並非完全了解。聖經告訴我們,教會是上帝的家,是基督的身體,而我們則是祂的肢體(哥林多前書12章)。因此,教會不僅僅是一個提供我們良好環境讓我們感到舒適的地方,更是一個練習愛的絕佳場所,一個一起敬拜上帝、彰顯祂榮美的整體,因為我們是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以弗所書2章19-22節)。無論我們覺得教會裡的弟兄姐妹有多不可愛或難相處,讓我們都彼此鼓勵、提醒、共同配搭建立基督的身體,並在基督里合一相愛吧,因為當我們彼此相愛時,別人就在我們中間看見上帝的工作了(約翰福音 17章23節,約翰一書 4章12節)。

二、在禱告中聆聽上帝的帶領

當我們產生想離開教會的想法時,我們可以來到上帝面前禱告,將這件事情交託在祂手中,祈求祂幫助我們不輕易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將焦點定晴於祂。

對我來說,由於個性不同,與教會裡有些人總不太容易相處,經常產生摩擦,讓我有換教會的念頭。但就在前幾天,上帝感動我要主動去關心一個跟我關係疏遠的弟兄。於是我向上帝禱告,求祂幫助我,賜給我勇氣,能夠謙卑自己來去愛人(馬可福音12章31節)藉著禱告,我主動去關心該弟兄,詢問他是否需要我為他禱告。感謝主,雖然他說目前沒什麼需要我為他禱告,但他態度非常和藹地回應了我。在禱告中聆聽上帝的帶領,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果效。

三、檢視自己,選擇和好

我之前跟這位弟兄一直不合,因為我覺得他總是欺負我,而我也認為這都是他的問題。然而我卻忘記,我自己也曾為了某些事情沖他發過脾氣,迫使他不得不離開團契。

我們都是罪人,不管是誰都會有軟弱的時候。因此我們需要檢視自己,不一味地將過錯歸到對方身上。而且,當我們得知我們的看法可能是錯誤的時,我們需要求上帝幫助我們去向對方道歉,並和好,而不是選擇離開教會來逃避。若是對方做錯了,我們更要祈求上帝幫助我們可以因着祂的愛來選擇饒恕。

四、學習順服

順服是件不容易的功課,我曾經因為教會否決了我的夢想而抱怨過教會。直到過了一段日子,才知道教會其實是在保護我。

希伯來書13章17節教導我們:「你們要依從那些引導你們的,且要順服,因他們為你們的靈魂時刻警醒,好像那將來交賬的人。你們要使他們交的時候有快樂,不致憂愁,若憂愁就於你們無益了。」 因此,即便你覺得教會的異象跟你的不盡相同,或是覺得教會不理解你,我們仍要學習順服,在不違背聖經真理的前提下,協助教會完成從上帝領受的異象。

五、仔細查驗

當然,有時候我們對教會的不安感或厭煩並不是完全沒有原因。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警醒,並查驗我們之所以厭煩教會,究竟是因為教會的教導或行事與上帝的話語有衝突,還是因為我們自身的安全區域受到了挑戰,抑或是我們的完美主義在作祟。這就要求我們,無論環境如何,都要與上帝保持親密的聯繫,積極查考祂的話語,並願意謙卑地按祂的旨意而行,這樣我們才有智慧做出正確的判斷(希伯來書 4章12節)。另外,找一些行事為人方面都能讓你信服與信任的屬靈長輩來交談也會是不錯的選擇,因為「驕傲只啟爭競,聽勸言的卻有智慧」(箴言13章10節)。

總之,當你對教會感到厭煩時,不要急於做出決定,停下來多思考一下吧。願主耶穌親自帶領我們,成為合祂心意的門徒,並在基督徒的群體中彼此服侍,健康成長。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教會生活)

我為什麼不換教會

berdoa-1024x613

作者:Lim Chien Chong,新加坡;翻譯:劉學鳳,中國

Chien Chong曾在新加坡一家初級學院(Junior College)任教6年,於1998年全職加入新加坡青年歸主協會(Singapore Youth For Christ),以下簡稱SYFC,並與2005年成為SYFC全國總監。Chien Chong目前在教會擔任講道和聖經課程的服侍,同時在新加坡的多加教會、青年團契參與佈道、培訓和教導的工作。Chien Chong結婚14年,育有兩個可愛的男孩——Joshua(10歲)和Elijah(7歲)。

「 你是說這麼多年你還在同一家教會嗎?」兩年前,有人向我提出這個問題。

提問的朋友分享說對自己的教會非常失望,並在想有什麼理由讓自己留下來。這個問題讓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至今還留在35年前我十來歲時參加的教會。

簡單介紹下我的教會。這些年來我們教會的平均出席人數一直保持在一百左右,期間有新人加入,也有人離開,還有一些出去建立了新的教會。

對於我的教會,我也曾經面臨和其他很多人相同的掙扎和問題,比如觀念不同、對於優先項目的安排有不同理解、對帶領人員和某些成員不滿、也在應該如何講解上帝的話語上有分歧。

曾有朋友邀請我到他們的教會,但我都拒絕了,並不是因為我對教會沒有失望和沮喪。我也確實認為教會可以組織得更好一些,會眾也應該對上帝的工作更感興趣並更多參與其中。儘管如此,我還是決定留了下來。

這讓我有時在想:我留下來的動機是什麼?我留下來僅僅是因為懶得改變嗎?難道我不應該對教會有合宜的期待?如果我的教會不達標,我不應該離開嗎?

保羅在以弗所書2章19的話語幫助我明白了什麼是教會,以及教會的作用。雖然這節經文指的是普世教會,但也幫我形成了對自己教會的看法。

1.教會是一個國和一個家
「(你們)是與聖徒同國,是上帝家裡的人了。」(以弗所書2章19節)

我們既是上帝國度的子民,也是擁有同有一位天父的弟兄姊妹。我可以選擇讓誰成為自己的朋友,卻無法選擇讓誰成為自己的家人。既然如此,我就應該向對待家人一樣,委身去適應教會的弟兄姊妹,與他們建立關係,並同他們一起來解決教會的問題。

大多數時候這並不容易,但我知道我需要努力去理解他人並與大家交流,有時候還要在其中調解斡旋,因為我們是一個大家庭。我們不是每個人都有相同的價值觀,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作為家人的身份。

2.教會是以上帝的話語為根基的
「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以弗所書2章20節)

對於上帝的子民來說,上帝的話語是中心。這也是為什麼有的教會把講壇設立在教會的中央來提醒我們真理的重要性。很多人就因為感到沒有得到很好的餵養而離開了自己的教會。

我理解其中的掙扎。我可能不是每個周日都能在教會經歷靈命上的更新,但我需要在與上帝的每日同行中被祂的話語更新。每周的講道不能取代我對上帝話語每日的默想。即使我沒有在教會得到令自己滿意的靈命餵養(這並不是說我在教會裡什麼都沒有學到),我仍然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與他人有建設性地分享我從上帝的話語中所學到的功課。這些功課可能是在正式的場合中學到的,也可能是在非正式的場合中學到的。

3.教會是以耶穌基督為根基的
「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以弗所書2章20)

作為基督徒,我們是耶穌基督的追隨者。我們的生活,不論是公共生活還是私人生活,不僅必須根植於上帝的話語,還要根植於基督所做的工以及我們與祂的關係。

如果我宣稱自己追隨耶穌,但我的生活方式、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如何處理與他人的不同之處上反應不出耶穌的品格,這就非常諷刺了。另外,耶穌死在十架上,已經讓我與上帝和好,也與人和好,我沒有理由不去追求和諧、和睦。

4.主親自建立教會、並使之連接和成長
「各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你們也靠他同被建造,成為上帝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以弗所書2章21-22節)

雖然我非常盼望我們教會在力量和數量上有所增長,但我要不斷提醒自己,讓教會成長的是主自己。這並不是說我們可以忽略那些使會眾離開的因素。我們應該誠實好好地查驗一番,看我們的教會生活對每一個人都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可能有很多方面等待我們去改進,這樣我們才真正活出上帝子民的樣式。

然而,我知道我需要耐心,因為人的改變不是在一夜之間。而且,任何人心的改變都需要上帝做工。這意味着我應該更多地為自己的教會禱告。

所以對於「你是說這麼多年你還在同一家教會嗎?」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是的,為什麼不呢?」我自己的生活中還有很多方面等待我去完善,與其他教會成員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我的教會並不完美,我也不完美。事實上,這就是我們作為上帝的子民聚集在一起的原因嘛。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教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