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敬拜

7月圖文特輯:敬拜的藝術

作品名稱:敬拜的藝術

繪圖作者:Paris Krahn (@pariskrahnart)

文字英譯中:蔣冠華

作品描述:當我剛成為基督徒時,我並不真的明白應該如何去敬拜上帝。我在星期天唱讚美詩,並且努力讓自己的外在行為看上去更像「基督」,但是在內心裡我卻不願意遵循上帝的旨意。

我不明白敬拜乃是需要從和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開始,並邀請祂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甚至是掙扎中來改變我們(以西結書36章26-27節)。敬拜本質上是一顆被上帝贏得的心,出於感恩、崇敬、敬畏、悔改,順服和信靠,並渴望更多認識上帝而發出的應有的、迫切的回應。雖然我們會失敗,但因著上帝是信實的,祂仍願意賜給我們恩典重新開始。明白了這個真理,我們怎麼能不願意在生活中無盡地敬拜祂呢?

現在,我正在追隨上帝的呼召繪畫,並向他人分享我對上帝話語的愛。我的目標不僅僅是創作出漂亮的藝術品,而是把人帶到造物主的面前和祂的話語中,並讓他們因此活出敬拜上帝的生命。

 

 

救贖我們的地土

這一幅畫是我在向上帝禱告求祂「醫治我們的地土」之後創作的。然而,如果想讓上帝醫治我們的世界,我們必須讓祂進入到我們的內心。祂就是那位會與我們在最泥濘的山谷中相遇,並樂意賜予我們新生命的上帝。我們無需害怕向祂敞開心扉,告訴祂關於我們的秘密,因為祂永遠都是那麼有耐心,並且恩典滿滿。祂會將那曾經在黑暗中、毫無生氣的事物拯救和翻轉成為祂國度中滿有意義的被造物,並把我們變成真正有生命意義的新造的人。

 

 

諸天頌歌

「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

穹蒼傳揚祂的手段。

這日到那日發出言語,

這夜到那夜傳出知識。」

(詩篇19篇1-2節)

大自然中的受造之物證明了我們有一位偉大的造物主,他們也都在歌頌上帝,儘管是以無聲的形式。上帝卻聽到了受造物們響亮而清晰的歌頌之聲——那就是永不休止的哈利路亞。上帝創造的萬物教會我們如何讚美,即使是在黑暗和乏味的時刻。我們能夠獻上持續不斷的敬拜,並與那賜予生命氣息的主相連,是多麼美好啊!

 

 

在清晨與我相遇

詩篇143篇8節是關於信靠的晨禱。當我們醒來時,心靈就被上帝長闊高深的愛喚醒。當我們面對無法逾越的高山,或遭遇挫敗時,祂會給我們力量往前走。我最喜愛這段經文的地方就是,當我們讀到它時,上帝就向我們疲憊的靈魂說話,將它重新喚醒。

「求你使我清晨得聽你慈愛之言,

因我倚靠你;

求你使我知道當行的路,

因我的心仰望你。」

(詩篇143篇8節)

 

 

金鳳花

這是我有孩子後畫的第一幅畫。當時我感受到上帝呼召我重新拾起繪畫。成功創作了這幅畫之後,我開始有信心以畫畫和賣畫為生。雖然現在看到的是我已經美化了之後的作品,但我感覺這幅畫展現了我的畫作風格,記念了我的生命成長和我對上帝呼召的回應。

「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里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上帝所預備叫我們行的」(以弗所書2章10節)。

 

*本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成長的身量

在充滿選擇的世界裡敬拜上帝所要面對的3個挑戰 (有聲中文)

作者:Madeline Twooney,德國

翻譯:Eric,中國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我喜歡敬拜上帝,也喜歡花時間和上帝在一起。

每天早上,我都會儘力留出時間,通過禱告、讚美、讀經和寫靈修日記的方式來敬拜上帝。在這段專屬於上帝的時間裡,我向祂獻上感恩並默想祂的話語。同時,祂對我禱告的回應、賜下的憐憫和安慰使我得著力量和平安,並提醒我上帝一直在看顧我。當我結束靈修時,便會感到充滿力量,可以穩行在祂的愛中。

話雖如此,但花時間敬拜上帝並委身於祂並非易事。世界會通過各種誘惑來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的眼目轉離上帝。因此,選擇花時間敬拜上帝還是世界上的各種娛樂是我經常需要面臨的挑戰。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慢慢認清了最容易讓我分心的事物是什麼,這有助於幫助我將注意力重新轉回到上帝身上。

以下是在這個充滿選擇的世界裡敬拜上帝索要面臨的三個最主要的挑戰,或許你也有同感。

 

1.侍奉哪位主:電子設備還是上帝?

記得是在90年代末我收到我人生的第一部手機。在那之前,每當我想緊急聯絡某人時,我都會用付費電話。同樣,我很感恩互聯網的出現。我才能因此透過YouTube的教學教程自學化妝,並快速走上作為化妝師和特效藝術家(使用修補術,面部彩繪和casts的一種應用化妝)的自由職業生涯。

然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的生活開始圍著我的電子設備、各種應用和社交媒體轉。我開始越來越多地依賴互聯網獲取信息,也陷入到網上無休止的娛樂中。

可怕的是,我們居然輕易地允許網路世界轄制我們的生活。上帝說「一個人不能侍奉兩個主」(馬太福音6章24節)。當我們時刻想瀏覽社交媒體上的更新,或者非得再玩一把「糖果傳奇」時,我們就已經對電子設備上癮了。很多時候,我們會去谷歌搜索問題的答案,而忘記來到創造我們的天父那裡——正是這位上帝宣稱:我們尋找,就尋見(馬太福音7章7節)。

甚至當我在教會做禮拜時,也會忍不住想要查看WhatsApp上是否有新消息。我意識到對我來說電子設備變得比上帝的同在更具吸引力。因此我知道是時候除去電子設備這個毒瘤了。

最近,我不再早上起來就看手機,而是感謝上帝所造的日子(詩篇118篇24節)。在敬拜上帝時,我關掉所有的電子設備。如果有人想在此期間聯繫我,他們可以給我留言。在教會裡,我會在聚會開始前關閉手機,確保我的手機在聚會時不會振動或亮起,讓自己能夠心無旁騖,專註於敬拜上帝。

 

2.FOMO:錯失恐懼症

每天早上起床時,我都想與上帝共度這最初的時光。

然而很多時候,當我開始給我的單耳貓咪餵食並開始沖泡我的第一杯咖啡時,我已經開始在腦海里制定當天我想要做的所有活動的清單,例如鍛煉身體的計劃或何時與朋友相見。當想到計劃的這些事情可能沒時間做時,我便開始變得非常緊張,以致很想犧牲我的敬拜時間來完成這些事。

今天的社會之所以那麼快節奏就是因著我們面臨著太多的選擇。因著害怕錯過而來的焦慮導致我們東奔西走。我們都患上了錯失綜合症。

當我意識到自己因面對太多選擇,無法一一經歷而產生焦慮時,我就會提醒自己回到聖經中去尋求指引。

馬太福音6章33節鼓勵我們先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我們了。我正在學習讓自己害怕錯過每天與上帝相處的時間而不是世界上各樣的追求。

 

3.世界上的各種誘惑

我最喜歡的休閑活動之一就是去健身房。雖然我健身為的是努力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心底還是會拿自己和Ins上和雜誌頭版上呈現的完美身材比較。有時我會想,在我舉重時,是不是一不小心就會朝著這些目標努力而不是滿足於上帝賜給我的身體。

我們都在追求不同的目標——無論是完美的身材,最新的iPhone還是去國外度假。然而,這些「目標」往往很容易就變成了我們敬拜的偶象,讓我們的注意力不再在上帝那裡。

羅馬書12章2節鼓勵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當我發現自己正在選擇追隨膚淺的目標,而不是花時間與上帝在一起,紮根在祂的話語中時,就需要停下腳步提醒自己,唯一真正有價值的追求是尋求上帝的同在。在一個充滿了各種誘惑的社會中,默想聖經可以使我定睛在上帝永不改變的本性上。

它提醒我,在我的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是上帝的看法,而非世界的。

因知道自己很容易受到這些目標的誘惑,我學會了把和上帝的關係放在首位。當我經常花時間敬拜上帝時,我就可以為了健康而健身,不必再擔心它會佔據我與上帝親近的時間。

我們在這個世界是客旅,是寄居的,但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是永恆的。當我們認識到耶穌為了我們的罪最終選擇在十字架上獻出了祂的生命時,我們做出花時間來敬拜和讚美上帝的決定就變得容易多了,因為相比之下世界上的任何選擇都變得十分蒼白。

如果你發現你對上帝的敬拜被世界上的各種選擇和世界對你的期待而影響,我完全理解。選擇優先敬拜上帝而不是追求世界是我現在每天也還在努力學習的。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轉變可以一步一步從小處開始。也許我們可以早點起床,把這段時間獻給上帝,也許我們可以每天拿出15分鐘時間來閱讀聖經。這些小的進步加起來,就會使我們每天更加接近上帝。當我們尋求祂時,祂也會賜給我們渴慕敬拜祂的心。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成長的身量

如果教會沒了會怎樣?(有聲中文)

作者:Lesile Koh,新加坡

翻譯:漱翎,中國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很難想像身邊壓根沒有教會會怎樣。一般情況下,教會至少都會以某種形式存在,它可能是某個建築,比如一座老式的大教堂,一個現代的劇場,辦公樓的某個區域,又或者在某個人的家裡。教會也可以是某種固定的體系,比如一個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群體,其中有牧師或長老帶領著其他信徒,定期地聚會或服侍。(「教會」甚至可以只是一個抽象描述的概念,例如,我可以說「我周日去教會」「我教會的教導是…」「我會去找教會幫忙」。)

如果有一天,我們稱為「教會」的建築被人為拆除了,或者被自然災害毀掉了,會怎樣?如果「教會」體系也不存在了,被禁止了,沒有人願意帶領和建立教會了,會是什麼情形?如果再也沒有人願意領導教會,服侍教會,沒有人願意講道、教導了會怎樣?你會怎麼做?

你可以考慮兩個選擇:

1.待在家,獨自堅持和操練你的信仰。你仍然可以自己學習聖經,跟家人一起禱告。

2.尋找基督徒同伴,想辦法,找地方與他們見面,因為你覺得你仍然需要與他們一起操練信仰。

一起敬拜和禱告

 

在新約中的教會形式被建立起來之前,上帝的子民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都是聚集在一起敬拜他的。以色列人向上帝獻祭的時候,是以一個群體的姿態聚集在祂的會幕之前,集體獻祭。他們一起聆聽上帝借摩西的口所說的話語,一起讚美敬拜祂。

Jon Bloom是「Desiring God」組織的聯合創始人,他寫過一篇文章名為「為什麼我們不能忽視聚會這件事」。他更深一步地提到,上帝本身——注意上帝不是一個獨立的位格,而是三位一體的,就體現了集體敬拜的重要性。三位一體的上帝為亞當創造了一個陪伴者。Bloom指出,既然上帝的陪伴本身對於任何人來說就已經完全足夠了,為什麼還要為亞當創造一個陪伴者呢?他寫道:「亞當獨自一人,上帝看著不好」「問題的關鍵是雖然對於亞當來說上帝本身已經完全足夠,但是亞當一個人,無法承載,消化和體會上帝的純全。上帝的美好需要更多的人在一起才能體會。」

這就是為什麼希伯來書10章25節提醒上帝的子民不要放棄聚會「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上帝希望我們既要單獨敬拜他,與祂獨處,也要聚會在一起敬拜祂。為什麼?因為「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里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羅馬書12章5節)如果我們只是單獨敬拜上帝的話,那麼上面這段對於基督徒的描述就毫無意義了。

想像一下觀看一場足球比賽,你可以獨自一人在家,很舒服,很私密地在電視上觀看。但這當然比不上去現場,跟兩萬名呼聲震天的球迷一起擊掌,揮拳,吶喊來得震撼!沒有什麼能比分享著同樣的愛,喜悅和勝利更能讓我們彼此緊緊相連了!更何況我們還聚在一起慶祝上帝的偉大,歌唱耶穌戰勝死亡的得勝呢?

一起學習上帝的話語

 

試想如果你自己獨自一人學習聖經,你可以讀很多聖經註解和輔助書籍,但很快你還是會發現你需要有人幫助你更好的理解祂的話語,並且需要人指導你如何將聖經里的話在生活中活出來。因為聖經並不是一本教科書,也不是維基百科,你只要讀完就能完全理解和讀懂。它也不是一本故事書,你自己就能夠享受在情節中。聖經是上帝永活的話語,需要智慧地解讀才能將主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信仰更成熟的人和對聖經了解更深入的人來指導我們。我們也需要跟其他基督徒一起探討,分享我們的經歷和體會。耶穌在世的時候,上帝的子民在會堂聚集,聆聽上帝的話語和長者的教誨。我們知道,在學校的課堂上,老師會給我們講解新的概念,讓我們分組討論,這些都幫助我們理解和運用學到的知識。學校的學習尚且如此,我們在學習上帝的話語時不更應該這樣么?

使徒保羅是個學識淵博的法利賽人。他也曾強調過互相學習借鑒的重要性。「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地存在心裡,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上帝」(歌羅西書3章16節)。

支持,鼓勵和彼此建立

 

基督徒的人生旅程會有熬煉,苦難和挑戰,獨自一個人走是非常困難的。雖然耶穌會陪我們一起走,負擔我們的重擔,但是同時上帝也給了我們同伴的陪伴,讓我們能鼓勵,激發,安慰和建立彼此。在困難的時候,我們會需要身邊小夥伴給予的安慰,一個擁抱,一隻傾聽的耳朵,讓我們意識到自己並不孤單。有時候我們也需要有人來鞭策自己,提醒我們不能自滿,要在信仰的道路上堅持到底。

羅馬書12章5節告訴我們,我們在基督里互為肢體。你不可能只靠一個部位的努力就讓整個身體強健起來,就像你不能僅靠做俯卧撐就能把身體鍛煉好一樣。身體每個不同的部位都要各司其職,協調配合才能「全身都靠他(耶穌)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其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以弗所書4章16節)雖然我們每個人都要與上帝建立一對一的關係,但是信仰之路並不是要你孤身一人。

團契聚會

 

除非你是個隱士或者反社會分子,否則你總歸需要朋友的陪伴。我們不僅在困境時需要朋友,快樂的時候也需要與朋友分享。有什麼能比與朋友開懷大笑,一同出遊,或者三五好友一起吃飯更讓人高興的呢?我們會在辛苦工作一天後跟同事一起愉快地聚餐,也會在放學後跟同學一起看電影。我們享受這樣的時光是因為我們跟同事和同學有著共同的經歷,一起同窗,一起共事。那與我們有共同信仰,價值觀和使命的人一起聚會難道不會更加美妙嗎?

歡迎新信徒進入基督的家庭

 

使徒行傳2章47節描述了上帝是如何藉由每天的聚會給初代教會添加信徒的,「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如果基督徒們停止聚會的話,新的信徒要去哪兒呢?他要向誰尋求建議和指引?誰來教導他,幫助他在與耶穌基督的關係中成長?應該有某種形式的聚會來歡迎這名新信徒,把他介紹給其他信徒,並告訴他,大家信仰同一位上帝,在耶穌基督里是互為肢體的,肢體們會鼓勵他,給他力量,陪伴他今後的旅程。這樣的聚會會告訴他,他與上帝的關係既是個人的,也是集體性的,這也讓他更有信心,他的屬靈之旅並不是孤獨的。

如果有一天,「教會」不復存在了,不僅是教會的建築沒有了,教會的體制,組織等等都沒有了,會怎麼樣?答案是,基督徒們仍然會見面,聚會。

聚會的人數可多可少。聚會的頻率也不一定。地點可能是在某人的家中,也可能在公共場所,或者隨便找個方便的地方。聚會時我們可能會做很多事情,但是大部分時候會包括:敬拜讚美上帝,研讀聖經,一起禱告,分享經歷,彼此鼓勵和一起玩樂。就像我們現在在教會所做的事情一樣,因為「教會」的本意就在於此。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旅程

我要在何處敬拜?(有聲中文)

作者:Remi Oyedele

翻譯: Lomo,中國

語音播讀:Jojo,中國

讀經:約翰福音4章19-24節

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約翰福音4章21節)

在一次去澳大利亞墨爾本的旅途中,招待我的朋友們帶着我簡單遊覽了整個市區。路途中,他們指給我看一些曾經是教堂,現在已經被改造成了酒吧的建築。我知道這種現象現在很普遍,不僅僅是在澳大利亞,全世界都是如此。我很憂心,思考着未來我們要去哪裡做敬拜。可以想象當我讀到有一家酒吧逆勢而行改造回教堂時,我有多麼激動!

儘管有個敬拜場所很重要,但是真正的敬拜並不依賴於某個特定的建築或者地點。在聽到撒瑪利亞女人的詢問時,主耶穌教導了我們這一點,婦人對他說:“ 先生,我看你是一位先知。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敬拜上帝,你們倒說,應當敬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約翰福音4章19-20節)。耶穌並沒有評論說哪個地點好、哪個地點差,而是對她說:“ 婦人,你要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敬拜父,既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約翰福音4章21節)。

要知道,在耶穌的那個時代,聖殿和會堂可是人們宗教生活的中心,耶穌的回答肯定讓這個女人大吃一驚。意識到這一點,耶穌繼續解釋道,“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那真正敬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敬拜他。上帝是靈,所以敬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他。”(約翰福音4章23-24節)

當我們堅信“我們的身體就是聖靈的殿”(哥林多前書 6章19節)這個真理時,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敬拜並不局限於某個特定的建築里了。當上帝與我們同在,我們被聖靈充滿時,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為我們經歷和敬拜祂的地方。

延伸閱讀:閱讀並且思考羅馬書12章1節來進一步了解敬拜。

思考應用:是否在某一個特定的地點敬拜很大程度影響了你敬拜的深度以及對上帝同在的感受?你要如何操練在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上帝的同在?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認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