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婆媳關係」,聖經給我這些提醒(有聲中文)
作者:淑環,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馨寧 ,中國
結婚不久,雁晴就開始難以忍受婆婆強於掌控的習慣——小至碗碟的擺放位置,大至夫妻二人的生活方式,她都會要求他們夫妻按照她的意見而行。
因新家與婆家的距離僅是數步之遙,有時天未亮,婆婆便提著一大包的雞鴨魚肉菜來報到。先生好幾次表明不喜歡婆婆這樣的做法,可她的臉會上一沉,丟下一句:「還不是為你們好,不知感恩!」便氣呼呼離開。沒過幾天,她又會重新開始,甚至還會指示雁晴如何收拾房子、煮飯燒菜,讓雁晴不勝其煩。每星期也總有幾天,小兩口放工後回到家,婆婆已坐在客廳恭候多時,一見他們便立刻打開共享模式,喋喋不休地說著一整天的點點滴滴。丈夫倒是樂得清閑,低頭滑手機,絲毫不理會媽媽的嘮叨。身為媳婦的雁晴就沒那麼幸運,需要拖著疲憊的身軀,打起十二分精神聆聽,還得適時給予正面的回應,以免被批評敷衍應對。
這可能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自古以來,婆媳相處一直是婚後必修的一門大學問。兩個本毫無關係的陌生女人,因為同個男人而牽扯出特殊的「母女」情誼。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中,婆婆就是當家的,媳婦應凡事順服和聽從。但如今時代變遷,不少媳婦都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加上經濟獨立,與家公家婆相處的模式肯定有別過往。兩代人出生於不同的生活背景,人生際遇、生活習慣、性格脾性不盡相同,在許多觀念上必然存在巨大的差異,也因此可能產生不少矛盾。面對剪不斷理還亂的婆媳關係,我們要怎樣處理呢?聖經上的一些話語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離開父母
「因此,人要離開父母……」(創世記2章24節)
不少人一見「離開父母」四字,便會浮現「拋棄父母」的主觀想法。事實上,這裡所提及的「離開」意指生理、心理及經濟上的獨立。當成年的孩子結婚後,應當獨立自主擔負起養家的責任,學習與伴侶同心建立家庭,婉拒父母幫忙打點生活起居的好意,包括向父母伸手要錢、要求幫忙帶小孩或打掃家務等。當夫妻二人懂得相互尊重與配搭,以成熟的態度共同履行家庭責任時,父母也會減少擔憂,更多地放心和放手。
常言道「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父母對兒女貼心照顧並不為過,只是過分保護與嬌慣恐怕助長孩子的惰性,扼制他們獨立性和自信心的發展,難以肩負新家庭的生活擔子。適時擺脫親子間的依戀、依賴和依附,將讓兒女深刻體會組織家庭的不易和所要付上的代價,從而更懂得孝敬和愛父母。
與妻連合
「……與妻子聯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世記2章24節)
有關婚姻家庭的研究也認為,核心家庭由夫妻或父母與子女組成,公婆、叔舅、姑姨等則屬於延伸家庭。以此來看,夫妻須為家庭里的大小事務負上全責,在商討應對新問題的過程中可諮詢公婆的建議,不過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回到夫妻身上。做出決策後,丈夫或妻子可各自向父母表明他們的共同決定,即便父母不滿意,也應堅持執行並請求尊重。
此外,健康的界限是促成家庭和諧的關鍵之一。擺正人生中的優先次序,將對幸福生活起著重大影響。婚前,家人是我們最重要的人;婚後,妻子或丈夫取而代之,成為在我們生命中居首的人。因此,夫妻應凡事以配偶的想法和意見為優先考量。雖然在一些傳統家庭中,這樣的做法或許會被冠上「不孝」的名號,然而,健康家庭的重心與權利轉移,不僅能保護伴侶的感受,更能持續維護家庭的和樂。只要持守真理,必能一步步把人際關係導入良性循環,贏得婆媳和睦。
同理之心
每個人都希望可以和諧共處,但性格、生活習慣和價值觀的差異難免引起磨擦。為此,同理和感恩之心在緩解緊張的婆媳關係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上帝提醒祂的子民,「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馬太福音7章3至5節)。因著人的罪性,我們傾向尋找別人的缺點,以自己的長處輕視他人之短,自然容易產生口角。若婆媳雙方懂得換位思考,反省自己的不足,體貼對方的需要,並以感恩和愛心彼此相待,相信必為夾在其中的兒子或丈夫,帶來極大的祝福。
「因為耶和華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祂口而出。 祂給正直人存留真智慧,給行為純正的人做盾牌,為要保守公平人的路,護庇虔敬人的道。」(箴言2章6-8節)
其實,不僅婆媳關係容易出現衝突,任何的關係都會因為人的罪性而造成傷害。每個人生階段都有我們需要戰勝的難題,每段人際關係都有我們需要學習的功課,每個衝突都是我們成長的機會。上帝是智慧的源頭,無論何時,我們皆可放膽來到上帝的施恩座前,祈求生命的智慧,謙卑學習建立滿有上帝的愛和恩典的家庭。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