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新的樣式

基督裡的「淪落人」

作者:主的小花,中國

(註:本文含劇透,請謹慎閱讀。)

自從獲得多個獎項的電影《淪落人》(Still Human)在香港公映以來,一批又一批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講他加祿語(Wikang Tagalog)的菲律賓人和像我一樣在香港生活的異鄉客,都在電影院的大銀幕前哭成淚人。

 

童話裡的淪落人

男主角昌榮是一名因工業意外而半身不遂的中年失婚男人,生活無法自理。自從摯愛的兒子出國讀書之後,他的身體和心靈都被困於一間狹小的公屋(註:香港政府為低收入人士提供的住所)內。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廢人」,不值得擁有夢想或任何其他美好的事物。

女主角Evelyn是一名為了生計、也為了擺脫不幸婚姻而被迫放下攝影之夢、離鄉別井到香港打工的年輕菲傭。當被問到為何放棄夢想時,她眼泛淚光,一字一句地說:「現實很殘酷」(Reality is harsh),「生活不可以等,但夢想可以」(Living cannot wait, but dreams can)。

起初,昌榮對Evelyn有偏見,嚴厲地警告她別像某些菲傭那樣偷懶、耍滑,不但沒收她的護照,而且仔細檢查每一張購物收據。與此同時, Evelyn也抱有戒心,用同鄉教導的「招數」來保護自己:裝蠢,不學廣東話,拖地板故意不拖角落處。

但日子一天天過去,個性單純的Evelyn漸漸放下心靈的武裝。有一天,萬念俱灰的昌榮回憶起昔日遭遇意外的情景,痛苦地喊道:「為何是我?!」感同身受的Evelyn動情地安慰昌榮,說:「這不是你的錯……你不能選擇不坐在輪椅上,但你可以選擇『如何』坐在輪椅上。」

後來,自認為沒有夢想的昌榮得知Evelyn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攝影師,就從僅有的儲蓄中拿出一大筆錢來買單反相機送給Evelyn,鼓勵她參加攝影比賽,更在她獲獎後,悄悄地為她寫大學申請書、爭取攝影助理的工作機會。

Evelyn也不再裝蠢,主動學習廣東話,認真地打掃,盡心盡力地照顧昌榮。她得知昌榮深藏於心的夢想其實是與即將大學畢業的兒子一起去旅行,就趁幫昌榮訂花送給兒子的機會,將昌榮的心願傳達出去。這個善意的舉動,直接促成了後來昌榮的兒子畢業之後特意返港,陪伴行動不便的父親「在家旅行」這件美事。

編劇兼導演陳小娟表示,昌榮和Evelyn都處於人生的谷底,原本互為陌生人,但有緣相遇,就把對方當作一個「人」來尊重和愛護。因此,她用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名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中的「淪落人」來描述這兩個人的共通點。

她說,雖然昌榮和Evelyn有著不同的外表、性別、年齡、國籍、文化背景和人生經歷,但他們都是「人」,「都可以追求一些大家共同覺得可以追求的東西,可以享受其他人都可以享受的東西」。她希望觀眾能放下有關身體或其他物質的固有看法,明白昌榮和Evelyn彼此尊重與愛護,並非基於憐憫或同情,而是基於對彼此美好靈魂的認識。她強調,這是兩個「人」之間的故事。

很多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覺得它的童話色彩很濃重。的確,如此美好的僱傭關係,幾乎不可能出現在現實生活之中。或許,獨立記者蘇美智在《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一書中描述的僱主與外傭的種種掙扎,才與真實狀況更為接近。

不過,正如一位影評人所說,在當下瀰漫著無力感的香港,人們正好需要像《淪落人》這樣的童話,才會感到未來有希望,繼而勇敢地活下去。

 

我們都需要童話

其實,不光香港人需要童話,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童話,就連基督徒也不例外。

很多時候,我們的頭腦明白「愛」的道理,我們的心卻不為所動。正如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所說,童話的「意義之深遠,更甚人生教導的真理」。我們需要童話來觸動我們的心弦,幫助我們克服自我的局限,嘗試站在他者的角度來感受不一樣的人生,才能理解別人的愛恨情仇。我們更需要童話所傳達的希望,才能在這個常常令人灰心的世界中,勇敢地跟隨耶穌基督,遵行祂的誡命。

多少次,當我們問「誰是我的鄰舍」(路加福音10章29節)時,我們或許早已在心中將人分成三六九等,把自己不喜歡的群體排除在「鄰舍」的範圍之外。他們也許是來自某些國家或地區的人,也許是擁有某種膚色的人,也許是來自某種文化背景的人,也許是生活習慣不好的人,也許是面臨情緒問題的人,也許是道德修養較低的人……於是,我們一邊高唱「我們愛,因神先愛我們,雖你我不一樣」,一邊將一個又一個醜陋的「標籤」,貼在一個又一個「人」身上,然後就心安理得,對他們的故事充耳不聞,對他們的需要視而不見。

我們對某個群體或某類人的偏見,可能源於不愉快的親身經歷,也可能源於人云亦云的道聽途說。另一些偏見則與社會因素有關,反映了人心的不安與恐懼:我們害怕自己在競逐有限資源的過程中處於劣勢,就把某種負面的刻板印象強加於競爭者(尤其是外來者或遲來者)身上。但無論原因如何,我們心中的偏見一旦產生,就很難消除。縱使我們信了主,這些偏見也可能繼續伴隨著我們,干擾我們對真理的理解。

那個跑去試探耶穌的律法師和當時許多猶太人一樣,認為上帝所說的「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加福音10章27節)中的「鄰舍」,只包括「自己人」而已。但是,耶穌用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向他表明,「鄰舍」不限於「自己人」,還包括「外人」。[1]這些「外人」很可能來自截然不同的文化圈,和我們擁有不一樣的生活習慣、成長經歷和價值觀。愛這些「外人」,不但要付出實際的代價,而且要承擔受傷的風險。

問題是,我們只是軟弱的人,怎會願意、敢於且能夠回應這樣具有挑戰性的呼召呢?

 

比童話更美的事實

我想,其中一個答案或許可以在《淪落人》中找到。

我們可以想像,假如昌榮沒有受傷,假如他的妻子沒有跟他離婚,假如他的兒子沒有離開他,假如他和妹妹相親相愛,假如他擁有足夠的金錢……或許他一輩子都不會消除對菲傭的偏見。

他可能會憐憫Evelyn,因而也會給她買相機、成為她的「予夢者」(Mr. Dream Giver),但他看Evelyn的視線,極有可能是從上往下,而不是水平的。而且,在Evelyn偷偷地將他送的第一部相機賣掉,更謊稱「不小心弄丟了」之後,恐怕他很難再相信Evelyn,更不可能給她買第二部相機,還假裝不知情地製造機會讓Evelyn「找到」那部「弄丟了」的相機。這樣一份超乎尋常、超越人性的善意,唯有在嚐過落難滋味的「淪落人」身上,才可能會流露出來。

另一方面,假如Evelyn沒有經歷過母親長年外出打工的童年,假如她沒有經歷過完全沒有愛的婚姻,假如她在菲律賓當護士的收入就足以維持生計,假如她當年順利入讀加拿大名校學攝影……她也未必能夠理解昌榮的痛苦,未必有勇氣卸下自我保護的武裝,未必有愛心幫助昌榮達成與兒子團聚的夢想。

正因為昌榮和Evelyn都覺得自己是「淪落人」,他們才願意溫柔地為對方摘去各式各樣的「標籤」,把對方當作「人」來尊重和愛護。

我們也一樣。保羅曾明確地指出:「世人都犯了罪」,「罪的工價乃是死」(羅馬書3章23節,6章23節)。在罪面前,我們都是無能為力的「淪落人」,無法靠自己擺脫罪的捆鎖。要是沒有主耶穌基督為世人捨命,又將救恩白白地賜給一切相信祂的人,我們都會死在罪中。

我們之所以能夠重獲新生,是因為我們「在基督耶穌裡」(羅馬書8章1-2節;另參見哥林多後書5章17節)。這個充滿恩典的事實,比世上最動人的童話還要美好。

因此,我們越認識到自己是基督裡的「淪落人」,就越能夠尊重其他萍水相逢的「淪落人」——無論對方是基督徒,還是非信徒。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上,我們才不會因為他們的外表、性別、年齡、國籍、文化背景、人生經歷與我們不一樣而對他們有偏見。不帶偏見的我們,才會願意聆聽他們的故事,把他們當作「人」來愛護。

唯有這樣,我們才能體會保羅所形容的不同信徒之間的「合一」:「你們藉著信,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上帝的兒女。你們凡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披戴基督了: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不再分為奴的自主的,不再分男的女的,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加拉太書 3章26-28節,和合本修訂版)

唯有這樣,我們才能體會上帝對「世人」的愛(約翰福音3章16節),明白基督要「拯救世人」(約翰福音12章47節,和合本修訂版)的心意。如此一來,我們才會願意接納那些看起來和我們很不一樣的非信徒,發自內心地關愛他們,與他們分享基督的救贖大愛。

 

[1] 參見盧錦華:〈誰是我們的鄰舍?〉(一至四),載《基督教週報》第1950-1953期(2002 年 1 月6、13、 20 、27日)。

 

*本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樣式

當我在福音上「不孕不育」時……(有聲中文)

作者:Paul Mok,香港

有聲播讀:Luke,中國

 

剛剛成為一位基督徒的時候,我很被耶穌的大使命觸動。可是,我是一個「不孕不育」的基督徒。我一直沒能結出果子,成功帶人信主。對此,我也難免感到氣餒。

大家可能經歷過傳福音被人拒絕,甚至還沒開口已經被嫌棄。我也經歷過,而我的第一反應是很生氣。我會想:我是來在把你從火坑中救出來的,你還不知好歹。

有一天,我在聽一首詩歌,內容大概就是講浪子回頭的故事。從歌詞引用的經文中,上帝提醒我:是你出現了問題。我腦海中出現了那位父親每天迫切等待小兒子的畫面。整個救贖的過程,是上帝愛我們,所以差祂的獨生子來到世上,為我們受死,復活,升天,將來審判死人活人。耶穌不只俯下身為愛祂的門徒洗腳,祂也同樣俯下為出賣祂的門徒洗腳。這很提醒我,這奇異的恩典是不合乎邏輯的。就算我如何得罪了天,又得罪了這位父親,祂卻是每天站在家的門前等我回家。同樣,祂亦等待著那些不信的子民回家。我承認我的愛很有限,但祂的愛卻是無限!

當我把眼光放在上帝如何看我如至寶時,那種充充足足的愛和恩典讓我有力量走出去,去愛,去傳福音。因為我們都沒有能力去改變人的心,但我們都有能力去將上帝的愛分享給別人。當我們以愛的角度去傳福音時,我們將有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縱然有人不願意接受福音,我不再把結果子的數目當作一個數字,反而,我會把這些數字看作一個個靈魂。又因為愛,我迫切地向主求,又為未信的朋友常常代禱。

在傳福音的過程中,我們可能也常會聽到: 「嗯,我尊重你的信仰。」以前的我會窮追不捨,用自己畢生的口才去把福音 『合理化』,『大眾化』,甚至覺得講見證比講福音更合人家的「口味」,把信耶穌的「好處」都列出來,以求吸引他們的眼光。但這樣一來,我往往沒有把十架的代價和門徒的代價跟別人說。這是一個非常危機的做法。因為這是嘗試把種子放在淺土中,導致聽道的人根不深,對主的認識也不足夠,遇到困難很容易退縮。

還有一種情況。有一次,我跟一個高中的同學傳福音。他聽了沒有相信,但我不死心,一直抓住他在講,到他覺得煩厭。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我們沒有權力把道強加於人。這是一種利用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別人的救贖的企圖。遇到別人拒絕時,我們需要知道,我們沒有強迫別人的權力,唯一能改變人和打動人的就是主耶穌。所以,我們傳福音需要有禱告,懇切地求聖靈去軟化眾人的心,打開他們的眼,看見福音的大能。

總括而言,我們出去得人的動力是來自天父的愛。而我們把這份愛傳出去的時候,不是依靠自己,而是聖靈的帶領。這樣,縱使有失敗,我也不必失望,只要常常帶著一份感恩的心與人分享這好消息就好。

 

*本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樣式

雅各書靈修 | 忍耐是徒勞嗎?(有聲中文)

作者: Raphael Zhang,新加坡

譯:Nancy,中國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封面圖片拍攝:Ian Tan

 

今日經文:雅各書5章7-11節

弟兄們哪,你們要忍耐,直到主來。看哪,農夫忍耐等候地里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你們也當忍耐,堅固你們的心,因為主來的日子近了。弟兄們,你們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看哪,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弟兄們,你們要把那先前奉主名說話的眾先知當作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樣。那先前忍耐的人,我們稱他們是有福的。你們聽見過約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給他的結局,明顯主是滿心憐憫,大有慈悲。

我差不多要受夠了。面對這些痛苦的難題,我的心如此沉重。如果不能看到立即改變的話,把它們一次又一次地帶到上帝那裡又有什麼意義呢?

上帝一直在讓我把自己的痛苦帶到祂面前,而不是壓抑痛苦或試圖用自己不健康的方式來解決。以我過去的經歷來看,有時候我能明顯感受到祂的同在,這很安慰我的心。其他時候,祂會給我一些有幫助的洞見或者讓我從其他的角度來看待我的難題。

然而今晚不屬於任何一種情況。我被一種徒勞無益的感覺壓垮了。疼痛仍在那裡。我還是很難過。

在絕望和沮喪之中,上帝讓我想起雅各書5章7-8節的經文:「弟兄們哪,你們要忍耐,直到主來。看哪,農夫忍耐等候地里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你們也當忍耐,堅固你們的心,因為主來的日子近了。」

上帝讓我明白,農夫在播種時,雨不會馬上降下來。他必須要等待雨水來澆灌這片土地。這些秋雨和春雨只有特定的時節才會降下。從本質上講,耐心是一種美德,它是一個等待上帝並相信祂會在自己的時間裡動工的過程,而不是對不會立即出現的結果焦慮不安。

而且雅各也提醒我們,我們不會無限期地等待。終點就是「主的再來」(7-8節),而且已經「近了」(8節)。我以兩種方式理解這一點。一,當我們還在地上的時候,上帝可以以祂至高無上的主權在我們的處境中動工。

二,即使祂選擇不在永恆的這一邊這樣做,也一定會在歷史結束時,「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啟示錄21章4節上)。作為基督徒,我們可以殷切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示錄21章4節下)

我們現在所流淚播種的,就像是微小的種子,與將來祂讓我們收割的大喜樂——「寶貴出產」(第7節)相比簡直無足掛齒。因為在基督里,「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哥林多後書4章17-18節)。

這節經文確實講到,等待上帝來幫我們除去痛苦是讓人焦慮和不快的過程。但它也提醒我們:「弟兄們,你們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看哪,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第9節)!

當我們因著某個長期存在的難題而處於焦慮、恐懼、憤怒或逃避狀態時,我們可能會把自己的痛苦投射到別人身上,並把我們的挫敗感發泄給他們。我們可能會嫉妒那些我們覺得擁有比我們更好的東西的人。當自己的內心都一團混亂時,我們會更容易對他人不耐煩甚至發怒。

我們必須注意,不要讓自己因著忍耐痛苦而帶來人際關係上的衝突。對弟兄姊妹們牢騷滿腹是不討上帝喜悅的。

相反,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像舊約先知們那樣忍耐。雅各告誡我們:「弟兄們,你們要把那先前奉主名說話的眾先知當做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樣。那先前忍耐的人,我們稱他們是有福的」( 10-11 節)。在患難中忍耐是有福的,因為它最終會生出對上帝之愛不可撼動的盼望(羅馬書5章3-5節)。

最後,雅各告訴我們在忍耐的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是記得上帝的屬性。他記述了上帝怎樣幫助約伯度過苦難,並提醒我們「上帝是幫助我們的」:「你們聽見過約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給他的結局,明顯主是滿心憐憫、大有慈悲」(11節)。

因為上帝對我們有憐憫和慈悲,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倚靠祂幫助我們忍耐到底,並最終收穫滿滿的喜樂。

我們只需要堅定地相信祂愛我們,並等待祂帶領我們安然度過。

 

問題反思:

1.你正在經歷哪些困苦?在這些方面,有什麼幫助了你更耐心地等候上帝嗎?

2.你等候上帝的方式,是否在你與他人的關係中造成了緊張或摩擦?如果是這樣的話,你能做什麼來改變呢?

3.在忍耐患難的過程中,你是否相信上帝是在乎你的,祂將像祂在約伯身上所做的一樣來幫助你?如果不是,你認為有什麼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上帝的屬性,以聖經中所言來認識祂嗎?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樣式

母親節圖文特輯| 為媽媽禱告

圖文介紹:母愛是我們感受到的第一份來自天父的愛。媽媽也是我們最想要表達感謝的人。這個母親節,讓我們一起來數算母親給我們的愛,並為親愛的媽媽禱告吧~

繪圖設計:Maisie

 

 

 

*此作品有雅米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