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新的樣式

她選擇去愛那個出過軌的男人

作者:主的小花,中國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鄭秀文的丈夫許志安出軌了。「安心偷食」事件震驚全香港,甚至牽動世界各地無數粉絲的心。

這幾天,我無論走在香港哪個角落,都能聽見男女老少談論這件令人大跌眼鏡的事情。各地網民都替鄭秀文感到難過,異口同聲地控訴許志安這個負心漢。

蒙上陰影的童話故事

鄭秀文與許志安的愛情故事被譽為「香港最後一個童話」,承載著兩三代人的共同回憶以及眾人對愛情的美好願望。他們相識三十年,歷經分合,好不容易才步入婚姻的殿堂。大家都希望這對金童玉女能像童話一樣,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我從小聽鄭秀文的歌長大,但真正開始喜歡和欣賞她,卻是透過她信主之後所寫的文字。所謂見字如見人,她對自我的深入反思、對人生的細膩體會、對信仰的由衷追求,都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給我帶來許多啟發。雖然我與她素未謀面,但是對我來說,她不只是超級天后、公眾人物,還是心靈的朋友,更是我在基督裡的姐妹。

因此,當我在媒體上看到許志安與黃心穎偷情的畫面時,我真的很生氣、很失望。特別讓我唏噓的是,許志安也是我在基督裡的弟兄。我還清楚記得2017年年底,喜樂無比的鄭秀文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邊哭邊拍的許志安受浸過程的短片,還提到許志安的信仰歷程:「受浸是一個對主終生並公開的承諾,這個決定由始至終都是出於他自己。在信仰路途上,他自己跟天父一點一滴建立深厚關係。」可是,言猶在耳,他卻出軌了。

連他這樣的人也出軌

出軌事件曝光之後,許志安立刻召開記者招待會公開認錯和道歉。當時,他一臉憔悴,痛哭流涕。他哀傷地說自己做了一件「不可彌補、不被原諒的事」,感到非常後悔,又形容自己是一個「醜惡的人」,「沒了靈魂」。他說自己深刻反思,為何無法控制自己,為何起色心,為何犯下這樣的錯。

看到這一幕,我的心情相當複雜。我想,蒙在鼓裡的鄭秀文大概做夢都沒想過自己信任的枕邊人會與當紅女明星在出租車裡公然偷情,還被人拍下來公之於眾吧?我也為人妻子,光是想像一下被丈夫背叛的滋味就心如刀割了,真的無法估量鄭秀文該有多麼難過。

假如許志安平日裡就是一個喜歡拈花惹草的花花公子,那麼無論他做出什麼離譜的事情,也不那麼令人意外。可是,他並不是那樣的人。2017年,鄭秀文接受媒體訪問時曾這樣形容許志安:「他很善良,內心浪漫、表面害羞,不是那種很開放的人,比較傳統」。試想,連他這樣的人都出軌,怎能不叫人心寒?

不過,看著他落魄的身影,我又感到悲從中來,打從心底裡同情他。種種證據表明,出軌事件的女主角黃心穎非常主動,花了兩年時間,想方設法接近許志安,甚至投懷送抱。對一個有血有肉的中年男人來說,要抵擋這樣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帶來的強大誘惑,談何容易?假如我是男人,身陷同樣的處境,我能保證自己一定能勝過試探嗎?

在童話世界裡,「王子和公主快樂地生活在一起」,故事就完美地結束了。但在現實生活中,這只是故事的開始。婚姻有高低起伏,四周的誘惑卻無處不在。試問有哪位已婚者能夠百分百確定自己在有生之年都絕對不會出軌呢?誰能確保自己每時每刻都不會軟弱,一生一世都不會跌倒呢?

我想起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所說的話:「自以為站得穩的人必須謹慎,免得跌倒」(10章12節,和合本修訂版)。我竊以為,這句肺腑之言,值得每一位已婚者銘記於心。

愛,本就是一次冒險

在整個事件中,最讓我動容的是鄭秀文對出軌事件的回應。她說,事件發生後,她和許志安談了很久,也談得很深入。她形容這次事件是他們婚姻中「重要的一課」,帶領他們走進婚姻更深之處。她感慨地說道:「人誰無過是老生常談,但事實確是如此啊。」她表示願意與許志安「一起正視各自的軟弱」,「不放棄自己,不放棄對方,互相糾正,互相提點」。她也承認這段時間非常難熬,但他們會「握著手一起祈禱」。

我想,一個人到底要擁有多大的安全感和多寬廣的胸襟,才能說出這樣一番話。要知道,帶著滿身傷口,張開雙臂去接納那個哭著回家的浪子,一點兒也不容易。更何況,這個浪子將來會變成怎樣,誰都不知道。

事實上,很多關心鄭秀文的網友都以「過來人」的身分,力勸她果斷離開「渣男」,擔心她今日心軟接納浪子回頭,他日浪子可能傷她更深。這種擔心不無道理,畢竟出軌後再犯的例子可謂多不勝數。

不過,正如梁文道所言:「愛情是一種迎向他者的冒險,是對未知領域的挺進。」鄭秀文的確無法肯定許志安日後不會再辜負愛情,但這種不確定性本身也是愛情的一部分。無論我們的配偶曾否出軌,只要我們選擇去愛,就必須承擔受傷的風險。但不管發生什麼事情,上帝對我們的愛永不更改。唯有在祂的愛中,我們才能找到愛配偶的力量。

我想,鄭秀文回應出軌事件時選取的經文最能詮釋這份帶著冒險精神的愛:Love never gives up, never loses faith, is always hopeful, and endures through every circumstance (1 Corinthians 13:7, NLT). 翻譯成中文就是:「愛永不放棄,永不失去信心,而是常存盼望,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堅忍到底。」(哥林多前書13章7節,新普及譯本)

 

*本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樣式

復活節特輯| 在多變的生活里,祂仍不改變(有聲中文)

作者:Nico,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Carol,中國

 

短暫的假期臨到,我回到熟悉的家鄉,猛然聽聞屋子後方的一條老街將要拆遷。昔日開滿小店,熱鬧喧囂的老街終究抵擋不歲月的洪流,將被時尚摩登的大酒店所取代。我們常被教導要勇於接受改變,要適應這瞬息萬變的時代,可當改變突襲日常的生活,心裡總會有無限感觸。

萬里無雲的的天空忽然下起微微細雨。我想,天氣會變,景色會變,身邊最熟悉的人會隨著時間被帶離自己身邊,甚至我自己也是個多變的人。那又有什麼東西我可以捉得住的呢?

其實人生並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真正握在手裡。如果我們將快樂單單寄托在世界上的人事物上,我們註定失望。因為我們永遠不知明天會如何,人心又是否如初。

回想自己還沒認識主前的二十年,我總愛把自己快樂的決定權放在他人和環境身上。後來一連好幾個巨大的變遷,我突然明白在環境的面前,我是如此的渺小。有一段時間,在我感受到幸福的當兒,卻總會悲傷地想著這種好日子會幾時到盡頭。因此,就算我身處的環境已經改善了,我還是不會感受到真正的平安。因為,內心深處,我清楚明白人從來不會帶給我永遠的快樂。家人終有一天會老去,朋友會因為各自的忙碌而疏離。當我只能依靠我自己的聰明和才華賺取金錢和名譽時,那我就只好不斷努力,終日惶恐自己有一天不再被需要。

這個世界一直在變,唯一不變的是變,那又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呢?其實聖經早就告訴了我們答案。「諸山未曾生出,地與世界你未曾造成,從亘古到永遠,你是上帝」(詩90篇2節)。聖經中,耶和華稱自己為「自有的」 和「自有永有的」 (出埃及記3章14節),這也說明上帝永恆的存在。而耶穌的名字就是「以馬內利」,意思是上帝與我們同在。上帝不只是永恆,更是時刻與我們同在的。

不管你本身是美好還是糟糕,都會有一位上帝以永恆的愛來愛你。

聖經舊約里,以色列人的悖逆讓他們遠離上帝,可上帝仍然看顧他們。在困境中,只要他們呼求上帝,上帝必定搭救他們。在新約里,人的罪惡龐大,上帝依舊不改對人的愛,送上自己的獨生愛子耶穌走上十字架的路,讓耶穌的血贖下全人類的罪惡,好使人重新親近上帝。細細翻閱聖經,你會發現聖經儼然是一封封上帝給人的情書,字裡行間全是上帝對人綿綿不絕的愛。

深知這點,我們就更有盼望面對艱難多變的環境了。猶如保羅,他宣揚福音的道路困難重重,每天都可能遇上措手不及的挑戰。可他卻知道怎樣處在各式各樣的環境當中。或卑賤,或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他知足,他懷著不變的初心,完成上帝託付他的使命。因他知道,靠著那加給他力量的主,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4章11-12節)。

在充滿變數的環境里,我們需要一張會禱告的口和一顆時刻感恩的心。天色不會常藍,花香不能長漫,可上帝樂意與我們同行。遇到生命巨大的變動,我們可以靠著禱告來到耶穌的施恩寶座前,因祂不只能體諒我們的無能為力,並且祂大有能力來解決我們的問題。環境改善了,我們也可以以懷著感恩的心讚美上帝。時間久了,我們就會發現不管身處的環境起了多大的風暴,上帝仍然坐著為王,並且看顧你我的需要,因祂本為善。

與其求上帝給與我們無風無浪的一生,倒不如向祂求真正的平安和力量去戰勝風浪。

幾千年年前,耶穌的門徒也遇上一個棘手的問題。他們愛的耶穌即將離開他們,走上十字架的道路。想必他們的心情就如同沒有牧羊人的羊群般無助害怕。耶穌明白他們的心情,並叫他們不要膽怯憂愁,因為聖靈保惠師將永遠與門徒同在。不但如此,祂也留下真正的平安給他們。我想,耶穌的一番保證帶給門徒多大的安慰呀!

如今復活後的耶穌,正坐在寶座上以祂永恆不變的愛待我們,使我們更有盼望和能力面對因著生命的變動所帶來的恐慌絕望。也唯有祂是真正的活水,可以解我們一切生命里的渴。

當我們身處於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時,我們能否帶著不變的愛去面對上帝和人群呢?猶如耶穌,就算受到多大的苦難,也從不改變對人的愛,堅定地完成天父要祂去做的事。耶穌對這個黑暗的世界從不妥協,並能在忙碌的事奉中停下腳步,關心每個人的需要。願我們可以學習耶穌,深知阿爸天父對我們的期待,活出祂喜悅的樣式,過上一個天父眼裡有價值的人生。

雨後總有彩虹,雲上總有太陽。猶如祂對我們許下的約定,在多變的生活里,祂仍不改變。

 

*本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樣式

復活節圖文特輯| 復活節前,主耶穌走過的路

繪圖設計:Eve

復活節對於每個基督徒都是極其重要的日子……因為主耶穌的復活帶給我現在以及永恆的盼望。世界各地的人們會以不同的方式來慶祝這個打破死亡權勢的日子。今年的復活節,讓我們一起回到當年的耶路撒冷,同耶穌一起走一遍祂的受難路途,回想祂那長闊高深的愛……

 

耶穌背起十架(約翰福音19章12-16節);(馬可福音15章17-20節)

「從此彼拉多想要釋放耶穌,無奈猶太人喊著說:『你若釋放這個人,就不是愷撒的忠臣。凡以自己為王的,就是背叛愷撒了。』彼拉多聽見這話,就帶耶穌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鋪華石處,希伯來話叫厄巴大,就在那裡坐堂。那日是預備逾越節的日子,約有午正。彼拉多對猶太人說:『看哪,這是你們的王!』他們喊著說:『除掉他!除掉他!釘他在十字架上!』彼拉多說:『我可以把你們的王釘十字架嗎?』祭司長回答說:『除了愷撒,我們沒有王!』於是,彼拉多將耶穌交給他們去釘十字架。」

「他們給祂穿上紫袍,又用荊棘編做冠冕給祂戴上,就慶賀祂說:『恭喜,猶太人的王啊!』又拿一根葦子打祂的頭,吐唾沫在祂臉上,屈膝拜祂。戲弄完了,就給祂脫了紫袍,仍穿上祂自己的衣服,帶祂出去,要釘十字架。」

 

主被剝去衣服(馬可福音15章22-24節)

「他們帶耶穌到了各各他地方(『各各他 』翻出來就是『髑髏地』),拿沒藥調和的酒給耶穌,祂卻不受。於是將祂釘在十字架上,拈鬮分祂的衣服,看是誰得什麼。」

 

釘十字架(馬可福音15章25-26節)

「釘祂在十字架上是巳初的時候。在上面有祂的罪狀,寫的是:『猶太人的王。』」

 

主死在十架上(馬可福音15章37節)

「耶穌大聲喊叫,氣就斷了。」

 

主的屍體被從十架取下來 (馬可福音15章46節)

「約瑟買了細麻布,把耶穌取下來,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磐石中鑿出來的墳墓里,又滾過一塊石頭來擋住墓門。」

 

主耶穌從死里復活(馬可福音16章6節)

「那少年人對她們說:『不要驚恐!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祂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裡。請看安放祂的地方!』」

 

如果你也有藝術創作的恩賜,歡迎你投稿給雅米:submit@ya-mi.org

讓你的作品成為更多人的祝福吧~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樣式

學會在悲傷中繼續愛上帝(有聲中文)

作者:Deborah Fox,澳大利亞

翻譯:Nancy,中國

有聲播讀:Melody,加拿大

 

整個教堂擠滿了人、食物、色彩和嘈雜聲,我卻總覺得哪裡空空的。在外人看來,這可能像是一場派對……但是我們要紀念的那個人卻不能和我們一起慶祝了。

當我起身唱讚美時,眼淚刷地流了下來。看到屋子中間的棺材,我突然意識到:我再也見不到朋友那美麗的笑容了。

上周,Suz因突發中風去世。當我聽到這個消息時,我能想到的只有:「為什麼,上帝?」這位29歲的年輕女子正處於人生的黃金時期,她擁有驚人的智慧和改變世界的夢想,她還有很多未盡的事,為什麼這麼年輕就去世了?

我從沒想過自己會在這個年紀失去任何朋友或同齡人。但過去三年中,這已經是我第三個40歲以下的朋友去世了。我剛剛才消化了好朋友Amy的突然離世,沒想到又有一個朋友這麼快就離開了這個世界。

我已經為失去我的四位祖父母而悲痛,也經歷了不得不告別教會領袖、家庭朋友和老師的苦楚,然而,當一個年輕人去世時,有一種不同以往的悲傷打開了我疑問的潘多拉盒子。為什麼一個善良的上帝會允許這樣的痛苦發生呢?一個健康的年輕人怎麼會這麼快就離開我們?

那些他們從未經歷過的生活要怎麼辦?老實說,這類事情也讓我不得不思考自己的死亡。如果上帝讓我也回天家,我會錯過什麼呢?

如果我們所愛的人遭遇了意外事故或是襲擊,我們可能還會更容易消化。儘管這些情況令我們悲傷和心碎,但往往會有某個人或某種環境可以讓我們去發泄內心的憤怒、恐懼和絕望。然而,當一個健康的年輕人就這麼突然死去,唯一能讓我們揮拳相向的,就是那個給予他們生命卻又這麼快將其奪去的造物主。

驅使我們常常這樣想的也許並不是上帝是否仁慈這個問題,而是我們對苦難的恐懼。我們很難面對死亡和痛苦,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習慣於專註快樂。我們生活在一個「死亡、疾病和痛苦」是禁忌的時代。我們喜歡掩蓋這些概念。那麼我們要如何處理這類悲傷呢?

我意識到,並沒有某個神奇的公式可以解決人們的悲痛。但是,我們可以利用當前的情形塑造我們的信心,並去關心那些處在悲痛中的人。以下是我在這個過程中的一些發現:

1.我們可以和悲傷的人一起悲傷

不要迴避談論逝者,而是可以一起回顧他們留下來的美好回憶。當我們在乎的人沮喪難過時,我們很容易就會忽視問題本身而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但這樣做只不過是將痛苦最小化,而且還會加固「死亡和苦難是不容談論的禁忌話題」的想法。

雖然直面痛苦不好受,但也不要在其面前躡手躡腳。走進那悲傷的洞穴,和他們一起悲傷吧。羅馬書12章15節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我們被創造為一個團體是有原因的。

 

2.不要活在恐懼中,要期待復活的盼望

Suz的父親在她的追思儀式上讀了她日記的節選。在日記中,她分享了她在世上的掙扎,以及她是多麼熱切地盼望與基督重聚。她全心全意地為復活禱告,好讓舉國上下更多的人像她一樣能夠認耶穌是他們的主和救贖者。用牧師的話來說,她「相信、活出並分享了復活的盼望」,她知道死亡不僅僅是離開一個轉瞬即逝的世界,而是永生的開始。

我們可以被未知的恐懼吞噬。我們可以擔心別人怎麼想。我們也可能在日復一日地追求屬世的成功。但,或許我們可以活出在基督里的盼望,知道有一天我們會與我們所愛的人重聚(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13-18節)。

 

3.把狹隘的目光從這個世界的煩惱轉向永恆的大願景

每當我的一個朋友去世或自殺時,都在給我敲響警鐘,讓我審視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是在積極地踐行自己的信仰,還是在忙於日常瑣事。

當天地合為一體時,我能不能找到一個丈夫真的那麼重要嗎?我沒有自己的房子有關係嗎?我的經濟穩不穩定有那麼重要嗎?我是否還會因沒有買那條可愛的裙子,或者沒有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而後悔不已?

當我與耶穌面對面時,我想我唯一的遺憾應該是沒有和別人分享祂的愛。正如哥林多後書4章18節所鼓勵我們的:「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

我不知道為什麼上帝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把我的朋友們叫回祂身邊。對於這背後的意義,我沒有任何答案可以告訴他們的家人。我可能永遠也無法理解這背後更大的原因。但我正在學習在我的這些問題中更靠近上帝。

在處理心痛和悲傷的歷程中,我已經更深地體驗到了天父的愛。世界上有太多的罪、痛苦和破碎,但我們活著有榮耀的盼望——有一天死亡會被勝利吞滅:

「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哥林多前15章54-55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新的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