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為祂而活

雅各書靈修 | 我們偏愛有錢人嗎?(有聲中文)

作者: Melvin Ho,新加坡

翻譯:Maggie,中國

有聲播讀:MZ,中國

讀經:雅各書2章5-7節

在我工作的金融業,大多數人都夢想成為有錢人。因此,大多數人會爭著為有錢人服務而非為窮人提供諮詢,因為較富裕的客戶擁有更多的可投資資產,可以給公司帶來了更多的收益。服務高凈值人士是典型的商業模式。從反面看,這也意味去照顧那些可能需要幫助但卻不能給我們帶來多少收益的窮客戶是在浪費時間。

在世俗世界裡,金錢說了算。

當作為信徒的我們,不僅在商業環境中如此,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按照這一原則生活時,這個問題就顯得更為嚴重了。我們中有多少人會因為有錢人的社會經濟地位而偏待他們?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呢?會不會是因為我們在倚靠屬世的財富,而不是上帝?

馬太福音6章21節說:「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

因為注意到早期教會中的這一現象,雅各給出了為什麼偏愛富人實際上是毫無道理的兩個原因。第一,上帝特別關愛窮人,並叫他們在信仰上富足,讓他們承受祂所應許給愛祂之人的國(雅各書2章5節)。因此,偏袒富人是不對的,因為這與上帝的態度相反。

其次,雅各向他的讀者指出,富人正是壓迫他們的人(雅各書2章6節)——他們剝削教會,控告其他信徒且褻瀆耶穌。

這些狀況在今天看來也沒什麼變化。

當我們審視世上的貧窮時,可以看出,這有時,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富人對資源的開發和囤積導致的。在法庭上起訴他人的人,也多半是有權勢和有錢人,因為通常他們才有能力僱用高薪的律師。而我們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看到,公開表示對教會和基督不屑的通常都是富人和有權勢的人。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尊敬那些與上帝作對的人呢?

這當然不是說所有有錢人都很邪惡,也不是說我們應該惡待他們。更確切來看,我認為雅各是在說,我們輕視和自己一樣的窮信徒,而尊敬那些有錢的非信徒,是非常無理和荒謬的。

也許下次當我們感到自己在偏待有錢人的時候,讓我們誠實地問自己:為什麼我對有錢人更好?那些在富人之下受苦的窮人,難道不應該得到同樣的待遇嗎?

 

問題反思:

1.我是如何犧牲兄弟姊妹的益處,而偏待有錢人的?

2.今天的文章改變了我看待窮人和富人的方式嗎?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為祂而活

在這個自以為能超載、超速的時代,我們都需要智慧(有聲中文)

作者:雨恩,馬來西亞

朗讀:小七,中國

火車,是我大學時每周往返學校與教會的必備交通工具。前一段時間得知台灣火車發生脫軌翻覆的嚴重事故,心頭為之一震。我只敢觀看平面新聞,無法負荷影音新聞帶來的衝擊。據新聞報導,列車因超速出軌,撞上月台後滑行數公尺才停止,鐵軌彎成U型,車廂斷裂、扭曲成W字形,造成18人死亡,近200人輕重傷。

根據報導,列車在事故發生前已有異狀,中途嘗試維修,後來無法解決故障卻仍繼續行駛。而脫軌前,列車自動保護系統(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簡稱ATP)已被關閉,因此無法在列車超過規定速度時自動控制車速。

這重大的傷亡事故,帶給我一些省思:

 

1.愛要及時

面對生命的驟逝,令人難過。誰會想到,一趟旅程,竟然再也見不到心愛的家人?求上帝親自安慰罹難者家屬的心,賜給他們力量去面對這不容易的時刻。而還有生命氣息的我們,是否珍惜與所愛的人每一次的相處、每一次的談話呢?身在外地的你,多久沒有打電話回家、或與家人視訊了呢?

鐵路事故發生的隔天早晨,我搭公共汽車也遇上了小車禍。毫髮無傷的我,在撞擊與巨響中深切體會人的渺小與脆弱。我們都無法預料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所以不要和所愛的人賭氣,因為雖然贏得了一時,卻有可能會遺憾一輩子。愛人要真心相待,及時表達心意與關懷,不要太害羞或假裝不在乎。

 

2.平日操練聽與行

列車自動保護系統(ATP),就像是上帝的保護、身邊人對我們的提醒。旁觀者清。當人看見我們超速,擔心我們,並且在愛中提醒,但我們是否聽得進去?有時候,也許在我們一心想要儘速抵達目的地之前,已經有許多的訊號告訴我們:應該要停下來檢查、維修。若我們掩耳不聽,就會像事故列車一樣不停地往前沖,直到失控撞了、出軌,才停下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日的保養,看似瑣碎的例行公事,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同樣地,我們不要忽略每日讀經靈修的累積。從上帝而來的話語,將成為我們生命中的提醒。我們的生命也像列車一樣:每一個小小的調整,都能幫助我們不偏離真道。每一顆小螺絲釘,都是維持整台列車穩固安全前進的重要關鍵。

 

3.暫停,感恩

你、我正在什麼樣的列車上呢?是夢想、名利、完美主義,還是成就的列車上?不妨停下來想一想,自己在追求什麼?沖在最前面,但知道終點在哪裡嗎?「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馬太福音16章26節)前陣子聽到有認識的人墜樓的消息,心中感觸很深。因為有一段時間,我自己也正在情緒與完美主義的列車上鑽牛角尖、自我控告,感恩的是有人及時叫住了我,而我也學習煞車,停下。

我們可以學習為生命的轉彎、零件損壞感恩,因為無論是停下來修理或是換跑道,其實都是在救我們脫離危險。若能少點抱怨,多花時間思想上帝的心意,我們就能大得益處。我也學習為生命或生活中卡住的部分感恩,因為那使我有機會停下來覺察自己的狀況,評估該如何調整自己。好比最近換季的失眠,身邊的弟兄姐妹、同事、朋友都不約而同地提醒我要養成運動的習慣,也讓我開始學習放下忙碌、調整作息、每周持續慢跑,更多照顧自己的身體。

在這個自以為能超載、超速的時代,我們都需要智慧去領悟「得救在乎歸回安息;得力在乎平靜安穩」的真諦。願我們的列車走在上帝所安排的軌道中,並且耐心等候在上帝的時間表中抵達終點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為祂而活

聖誕故事| 爸爸回家後的第一個聖誕節(有聲中文)

作者:玲君,台灣

翻譯:馨寧,中國

「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馬太福音 5章44節)

前一段日子,在教會小組和其他的美國媽媽一起喝茶的時候,一位媽媽閑聊問起了在座的每個人印象最深刻的聖誕節。這使我的記憶拉回到小學五、六年級,想起我爸爸從美國回家之後全家團圓的第一個聖誕節。

小時候的印象中,我的爸爸是一個很有愛的爸爸,且會時常鼓勵我們的愛主的爸爸。但就在我快要念小學的某一天,爸爸突然無預警地和家裡宣布他要去美國留學。基於當時台灣傳統家庭的婦女孩童沒有什麼話語權,雖然我們和媽媽都不太同意,卻也沒有辦法有太多意見,於是全家很傻眼地看著爸爸辭職,去台北補習考托福後,申請學校就到美國去了。留下弟弟、媽媽和我寄居在台灣的阿嬤家。現在回想起來,對於爸爸突然要去美國的決定仍有很多的不理解。爸爸一走就是五年,對於才剛剛升上國小的我來說,當時是我非常需要父愛的時期,爸爸離開之後生活中有很多不習慣、需要適應的地方。雖然媽媽很愛我們,照顧我們,但缺少爸爸的同在和經濟上的短缺仍然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影響。此外,我們和阿嬤同住也是一個大問題,因為媽媽和阿嬤的觀念不同,導致我和弟弟常常需要選邊站。雖然我只是個7歲的孩子,但內心常常因為爸爸不在、婆媳不和而感到焦慮和沒有安全感。我記得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在學校只要有人提起我爸爸在美國唸書不在我們身邊,我就會武裝自己,面無表情地說我不在意他什麼時候回來。但事實上,心碎的我會躲到沒人的地方暗暗掉淚。

五年後,父親回來了,我也從懵懵懂懂的小孩,變成小學六年級即將進入青春期的女孩。當爸爸依照阿嬤的意願放棄美國綠卡帶著兩個碩士學位風光歸來時,我對於眼前這個陌生、且一走了之的爸爸實在不知道要怎麼再信任他。記得爸爸剛回來的那幾天,他很努力要跟我和弟弟重新建立親子關係。爸爸回來的第一夜,他試著講睡前故事給我和弟弟聽,卻因為時差的緣故很快就先睡著了。我那一夜竟然失眠,因為我實在很難和猶如陌生人一般的爸爸同睡一室,甚至怕他會和新聞報道里的那樣,在晚上睡覺時對我們做出不利的舉動。

爸爸回家後的聖誕節前夕,他可能意識到我們兩個孩子對他的陌生,於是他做了很多努力。他帶我們去吃麥當勞、一起出遊、一起寫作業等來修復五年不在的空白。12月24日那天下午,爸爸更是帶著我和弟弟一起到小商店買了幾個小點心,放到他事先請阿嬤縫紉的聖誕節襪子里。那天爸爸給我們講了耶穌誕生的故事,並帶我們去教會看聖誕節表演,然後睡覺之前,把襪子拿出來,大家一起做感謝耶穌在兩千多年前誕生拯救世人的禱告,之後全家開開心心地把點心打開一同分享。

隨著時間慢慢過去,爸爸借著從耶穌而來的智慧,持續地關心、關愛我們。沒過多久,我就不再害怕和爸爸獨處一室,也重新找回對爸爸的信任和安全感。我們全家一起過的第一個聖誕節,不止慶祝了耶穌的誕生,也變成到現在想起來特別珍惜的親子回憶。

聖誕節是上帝派耶穌來拯救世人的第一步,也是我和爸爸之間修復親子關係的重要節日。不知道正在閱讀此文的讀者是否曾經有和家人、親戚、朋友之間產生過衝突,有還未化解的疙瘩在心中無法釋懷?你是否願意透過馬太福音5章44節來為試著愛你的「仇敵」,並為之禱告?願我們可以利用聖誕節這個充滿意義的節日,借著上帝的慈愛來主動釋放善意、修補重建與他人的關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為祂而活

聖誕系列| 耶穌怎麼可能同時是上帝也是人呢?

作者:Richard Goetz,新加坡

翻譯:奇奇,中國

Richard Goetz博士是新加坡新亞學院(TCA College)的神學教授。他熱衷於學習,並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識、信息和見解。 Goetz博士的研究和教學領域很廣,涉及神學,倫理學,哲學和教會歷史領域。他在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的馬凱特大學獲得了神學博士學位。 Goetz博士和他的妻子Tammy已經結婚30多年,兩個女兒也都成年了。

聖誕節是每一年基督徒記念上帝之子耶穌基督誕生的日子。我非常喜歡聖誕節,不僅僅因為我們可以互贈禮物,還因著我尤其愛聽和唱那些美妙的聖誕頌歌。

我最喜歡的一首是CharlesWesley的《聽啊,天使高聲唱!(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這首歌不僅好學好記,而且歌詞涵蓋了聖誕節的全部意義。第二節的後半部分是這樣的:

至高上主披肉體,聖道化身尊降卑,

甘與世人居下地,乃我主以馬內利。

聽啊!天使高聲唱:「榮耀歸於新生王。」

透過這幾句歌詞,Wesley描述了聖經中的上帝以嬰兒耶穌的形式來到這個世界,正如約翰福音中所宣稱的那樣:「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翰福音1章14節)。然而這帶出來了兩個重要的問題:一個人怎麼可能同時是上帝又是人呢?為什麼耶穌需要同時是上帝又是人呢?

耶穌需要同時是上帝又是人是因為上帝創造人類就是讓他們與自己建立關係,但從亞當墮落以後,罪就侵蝕了我們,並破壞了我們與上帝的關係。然而,因著上帝對我們無限的愛,祂仍然希望與我們建立關係。祂希望我們與祂和好。但因著我們都犯了罪,和好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除去身上的罪,卻又無法靠自己做到——這就好比一個醫生試圖對自己進行開胸心臟手術一樣。

因此,我們需要另外一個沒有被罪侵蝕的對象來做這個手術併除去我們的罪。滿足這個條件的唯一一位就是上帝自己。因此,耶穌必須是上帝才能代我們贖罪。但如果耶穌只是上帝,那麼祂因著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所取得的成就對我們就無效了。祂雖然是無罪和完全的,卻不能真的代替我們成為贖罪的人。要代替我們的話,祂需要像我們一樣。所以,為了可以替我們死並為我們贖罪,耶穌需要成為人。

承認耶穌同時是上帝和人並且明白祂為什麼需要既是上帝又是人是一回事,要試圖理解耶穌如何能同時既是上帝又是人卻完全是另一回事。

上帝是無限的,人是有限的;上帝在道德上是完全的,人在道德上卻是墮落的;上帝是全能、全知和全善的,而人卻在力量、知識和善良上都很有限。然而,門徒們卻看到耶穌吃飯、睡覺、走路、說話、笑、疲倦、飢餓、被鞭打、流血,並像人一樣死去。另一方面,他們也目睹了祂醫治病人、趕鬼、使死人復活、平靜大海、在水面上行走、赦罪、以權柄教導新的真理並且從死里復活,這些都證明了祂也是上帝。我們如何解釋這一點呢?

我們可以在《迦克墩信經》中找到早期教會關於耶穌是誰的陳述和宣告。公元451年由教會主教們擬定的這個信條或公開聲明宣稱耶穌是完全(真正)的上帝和完全(真正)的人,「祂在神性上完全和上帝一樣,在人性上完全和我們一樣。」

當我們試圖解釋難理解的概念時,用排除法可能會更容易。首先,耶穌不是半神半人;祂亦不是從上帝變成了人;而且祂不是上帝和人綜合後的新形態。祂也不僅僅是一個具有上帝意識的人,或是一個具有更高道德標準的人,抑或是一個碰巧對上帝有正確認識的人;祂不是鬼也不是天使。耶穌是完全的上帝,也是完全的人。換句話說,祂既是上帝又是人。

這意味著耶穌同時擁有兩種屬性——神性和人性。這兩種屬性在耶穌身上結合了。耶穌在神性之外增添了人性,而祂的人性也從屬於祂的神性。

然而在地上,耶穌的神性卻自願放棄使用部分神性特徵。例如,為了與自己的人性一致,祂放棄了全知和全在的能力。我們怎麼知道祂既是上帝又是人?因為這是聖經內容對於耶穌的實際描述,而這些聖經內容又是基於目擊者的見證和使徒的記載。

十九世紀丹麥哲學家Soren Kierkegaard稱基督的雙重屬性是一個悖論(看似矛盾卻仍然可能是事實的事)。因為把它看做是悖論,Kierkegaard得出結論,要相信和承認耶穌的神人二性需要「信心的飛躍」。Kierkegaard似乎是對的。我們必須承認,耶穌的神人二性是一個很深的奧秘。使徒保羅在寫給歌羅西教會的信中也宣稱:「使他們真知道上帝的奧秘,就是基督」(歌羅西書2章2節)。

通過「信仰的飛躍」而相信這個奧秘——即耶穌既是上帝又是人,可以說是一個人可能做出的最重要的決定。對於我,正是這樣。這「信仰的飛躍」使我與上帝建立了個人關係,帶給我饒恕,並給予我今生和永恆的自由和盼望。

如實地說,我們不可能在這個聖誕季完全地理解耶穌神人二性的奧秘。但不理解或無法理解,並不意味著它不是真理。我們必須在我們有限的知識和理解情況下相信並承認這個真理。因為信仰的本質就是信靠我們公義和慈愛的上帝。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為祂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