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矛盾

3點建議助你解決家庭矛盾(有聲中文)

作者:Sarah Tso,新加坡

翻譯:Abby,中國

有聲中文:楊瀾,中國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和家人剛結束一次周末衝突。別誤會,我和我的家人都很愛彼此,希望把最好的給對方。只是有時候,驕傲佔據了我的心,相比家庭關係的合一,我更想要事情按自己的方式進行。尤其是在這個周末,我自認為能比父親把事情做得更好。

那是一個星期六晚上,和往常一樣,我們一家人出去吃飯。買單之後,我就沉溺在自己的想法中:為什麼父親不主動為晚餐買單?為什麼他不主動為我們的餐桌找椅子?最重要的是,難道他不記得小時候因為我沒有這麼做而責罵和打我屁股嗎?我感到憤怒,讓他跟我道歉,像20年前他讓我道歉一樣。然後我們回家了,路上一句話也沒說。

作為一個寫歌的人,我剛剛寫了一首歌來提醒自己,我是天父的孩子。但在錄製樣帶之前,我突然意識到,對於在地上的父親,我是怎樣的孩子?我意識到,在這種情況下,誰是對的並不重要。我佔據了道德制高點,並自認為比他強。這種傲慢的審判心態,從來不討主喜悅。

我想到了羅馬書12章,這是我最近在靈修時讀的經文。在這段經文中,保羅寫到關於教會合一的建議,我發現了三條解決衝突的準則,而且對於家庭內部衝突,這三條準則也適用。

 

1.以上帝看我的方式看別人

 

作為上帝的兒女,我們要從上帝那裡而不是世界上獲得智慧。當世界告訴我們「應當只在乎你自己」的時候,上帝希望我們用謙卑的心而不是自我保護來回應。

我想起了耶穌的例子。在我還悖逆耶穌的時候,祂就已經為我死了。那麼我又是誰,怎麼能佔據道德制高點凌駕於我的父親之上呢?父親和我都是因著恩典蒙拯救的罪人,正如葛培理所說,「十字架腳下的地面處於同一高度。」這意味著我必須把父親也看作是上帝正在改造中的人,並用上帝給我的我不配得的恩典來尊重他。

羅馬書12章3節總結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看得合乎中道。」上帝所喜悅的更新的心靈里容不下自私的驕傲。

 

2.持守美善

 

擁有一個好的記憶力有時對我來說並不是件好事,因為我很難忘記父母對我做過的錯事(但有誰的父母是完美的呢?)羅馬書12章9-10節說:「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

在這種關係緊張的時刻,我很難看到父親的優點。但他在我的生命中為我做的事,比我所知道的要多得多。只因為我不記得他為我所做的犧牲,並不意味著這些犧牲不重要。

對我來說,「彼此推讓」的一種方式就是「持守美善」——上帝要我鼓勵我的父親,認識到他身上的好,就像上帝通過別人提醒我,我的事奉是如何有成果來鼓勵我一樣。我越多讓聖靈提醒我他人和所處景況的好,感恩心就越能戰勝我批判的想法,幫助我贏得感恩、互相建造並最終榮耀上帝的家。我意識到自己如何尊重在地上的父也顯明了我如何尊重在的天上的父。上帝要我尊重天上的父,也尊重地上的父,看重兩者都勝過自己。

 

3.選擇和解

 

羅馬書12章結尾說,「不要自己申冤……聽憑主怒……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馬書12章19節上,21節)

知道我和爸爸兩個人都有責任並不能讓我的行為變得正當,因為我永遠沒有審判權。當父親沒有遵守他先前所教導我的(犯了雙重標準的罪)時,我深陷在沮喪和失望之中,幾乎到了憤怒的地步。我允許對父親的不敬之情在腦海中蔓延。

但這違背了上帝的旨意。祂沒有讓我們以罪惡的方式來處理罪惡(這可能會造成更大的破壞,並帶來更大的罪),祂知道這個負擔對我們來說太重了。相反,上帝要求我們把這個渴望交給祂,讓祂來治癒我們。只有祂最懂得如何公正地對待罪惡。祂將清空我們心中的仇恨和分裂的想法,把對他人的愛放進去讓我們去與他們和解。當我們以善待那些冤枉我們的人時我們就是在對抗邪惡,並讓上帝以祂完美的方式和在祂的時間點來處理罪惡。

上星期六晚飯後,我面臨一個選擇。要麼忽略我帶給父親的痛苦,繼續錄製歌曲樣帶(感覺自己像個偽君子),要麼選擇一條難走的路,向他道歉。

我知道如果衝突得以解決,那晚上我倆都會睡得更好,所以我選擇了後者。我鼓起勇氣在父親旁邊的位置上坐下,和他坦誠相見。我說了對不起,還與他分享,對我來說,忘記童年時期他對我說的話,是多麼的困難。然後我問他下次我能做些什麼使情況好轉。謝天謝地,父親接受了我的道歉,甚至為此感謝了我。我感到肩上的擔子已經卸下了。

說對不起很困難,但卻如此值得,因為我知道與地上的父和天上的父保持良好的關係比任何錯置的驕傲和立場「正確」都重要得多。也許我很擅長贏得爭論,但我的自信心不在於此。相反,我的自信在於我是我地上父親的女兒,最終也是天父的女兒。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榮耀的身體

腓立比書靈修 | 和解衝突(有聲中文)

作者:Chong Shou En,新加坡

翻譯:Julia,中國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今日經文:腓立比書4章2-3節

我勸友阿爹和循都基,要在主里同心。我也求你這真實同負一軛的,幫助這兩個女人,因為她們在福音上曾與我一同勞苦;還有革利免,並其餘和我一同做工的,他們的名字都在生命冊上。

 

我曾和一些我認為與自己志趣相投的好朋友們一起去旅行。讓我驚訝的是,我們很快就開始在一些小事上產生分歧,從我們的喜好和習慣到什麼才是我們團隊的最佳選擇。

我和小組中的一個朋友吵得尤其厲害。我們沒有什麼大爭吵,只是一些小的意見不統一便使我們之間產生隔閡和不愉快。也許是因為一天24小時都在一起使得我們無法忽略彼此的個性以及一些不好的小習慣。

最後我的朋友勇敢地決定找我直說這些事情並把他的不滿分享出來。這的確在一段時間裡給我們彼此都造成了一些傷害,但在開始的憤怒平息之後,我才發現我在處理我們之前的分歧上是多麼愚蠢,然後我們和好了。回首往事,我可以很肯定地說這次經歷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益處,因為我們更加了解彼此並且在那次經歷之後我們成為了更好的朋友。

在腓立比書的最後一章,當保羅請求尤阿迪婭和循都基這兩個女人處理彼此的意見分歧時,我們也看到了相似的情況。

我們對這兩個女人知之甚少。但是保羅在腓立比書4章3節中說,這兩個女人「福音上曾與我(保羅)一同勞苦」,她們的名字跟其他與保羅一同做工的人一起「在生命冊上」。保羅的描述表明,這兩個女人和他一起,為同一事工,也朝著同一最終目的地——天堂而努力。

通常,當我們處於衝突之中時,會很容易放大彼此之間的分歧。但是當我們記得我們同是上帝的兒女,是為了同一個目標奮鬥的同工以及同為未來的天堂公民時,就可以幫助我們不那麼在意我們那些相對較小的差異,並專註在真正重要的、把我們聯合在基督里的事物上。

在第3節中,保羅要求他的「真正的同伴」(或如某些翻譯所稱的「真實同負一軛的」)來幫助這兩個女人和解。我們並不清楚保羅在這裡是在向誰說這些話,但這番話讓我們看到了我們在維持教會合一方面可以發揮的重要作用。即使我們自己沒有直接捲入某個衝突或分歧,若我們關心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也應找機會鼓勵他們,並儘力幫助他們與彼此和解。

保羅在努力讓這兩個女人真正和解。他不僅希望她們在表面上和解,還希望她們「在主里同心」(第2節)。此處使用的希臘語單詞是「 phroneo」,意思是「將心思置於」或「專註於」。這意味著我們不應只是簡單地聳聳肩說聲「對不起」,而是應該花時間和精力彼此溝通、解決差異,樂於彼此傾聽、愛和寬恕對方。

衝突是不可避免的。解決衝突也常常讓人很不舒服,很受傷並且也很耗時。但是,儘管它可能很痛苦,但卻是必要的,並且可以幫助我們更愛彼此。當發生衝突時,讓我們記得保羅對腓立比教會說的話,因著看到我們在基督里共同的身份,我們可以克服這些衝突,實現在基督里真正的合一。

 

問題反思:

1.為何和解與合一對教會那麼重要?

2.聖靈是否在催促你去與某人和解?有誰可以幫助你們兩個和解嗎?

3.主有沒有啟示你讓你想起一些你可以幫助他們和解的人?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腓立比書靈修

在天父的家——教會中成長(有聲播讀)

作者:Nico,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依含,中國

 

交上畢業論文的那一刻,我知道我的大學生身份也隨之結束,更代表我將離開這個我生活了四年的小鎮和一個我視之為家的教會。周六的團契,教會的弟兄姐妹貼心地為這班畢業在即的我們準備了一個短短的影片。影片記錄了我們四年里在教會事奉、相聚在一起的身影。驀然,在教會裡一堆甜酸苦辣的回憶湧進我的腦海。

原來,已經四年了。我永遠記得第一次踏入這間教會,唱著我從未聽過的讚美詩歌「阿爸天父」時,心裡湧起的暖流。透過教會的敬拜,我覺得自己終於回家了。還記得第一次參與服事的自己,為著主日學的孩子準備教材時,聆聽一首首我不熟悉的讚美詩歌和讀著對那時的我來說生澀難解的聖經故事。也記得和弟兄姐妹擠在教會的廚房,忙碌地準備午餐,然後大家開心地唱著謝飯歌再享用午餐。回憶即溫暖又窩心。當然,我也曾在教會的事奉上嘗過滑鐵盧,對人甚至對上帝失望過。

剛成為基督徒時,好多人都好奇我為什麼這麼有毅力,可以在每個難得放鬆的周末都要去教會事奉和聚會。當時的我回答不上來,只覺得這是一個基督徒該有的責任。可後來才發現,如果只是單單把教會的事奉,崇拜和聚會當成一個責任,久而久之便會覺得疲憊,進而我們的心會離教會和上帝越來越遠。

教會其實是讓上帝的兒女鍛煉靈命的地方。聖經里有提到我們要過一個分別為聖的生活。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我們身處在社會的大染缸——不看重聖經價值觀的世界。恰恰如此,我們需要教會——上帝的家成為我們屬靈的遮蓋。我記得當我剛踏入教會時,一個姐妹的笑容吸引了我。她的笑容充滿喜樂,讓我不禁好奇基督徒的喜樂到底從哪裡而來。身處在這紛亂的世界,每天都為著生活掙扎,當時的我可說是抱著破碎不安的心走入教會,然而那位姐妹乾淨喜樂的笑容卻溫暖著我冷漠的心。後來,才明白教會是天父的家,天父會賜福予祂的兒女,而交託禱告就是領受喜樂的方法。有時我們會覺得開口求救是一件丟臉的事,可我卻在教會學到開口向天父求救一點都不難為情。不愛笑的我變得快樂了,因為每次單純的交託禱告總可以讓我卸下重擔。

從前的我是一個自私的人,只為著自己的利益打算,很少理會別人的需要。可和教會的弟兄姐妹相處一段時間後,卻被他們的真誠善良給打動。教會的弟兄不管功課多繁重,都堅持每個周末負責載送我們去教會。教會的姐妹也每次在聚會崇拜後,不怕辛苦地在教會準備一頓頓的午餐和晚餐。耶穌在傳道的三年半里,總提醒門徒要學習祂的樣式。耶穌一邊完成祂的使命,一邊也不忘記旁人的需要。祂在忙著傳講上帝的道時,也抱著一顆憐憫的心為他人治病趕鬼,以五餅二魚餵飽飢餓的人。同樣,教會裡一班愛上帝的弟兄姐妹讓我看見了何為耶穌愛人如己的樣式。他們猶如一盞明燈,嘗試照亮這彎曲悖逆的世界,就算外面的大環境難以被改變,就算這個世界還是充滿許多令人傷心失望的事,他們仍然選擇持守自己能做的,點亮自己,照亮坐在死蔭幽谷中絕望的人們。他們活出了耶穌的生命,並以生命在影響生命。

當然,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當我們一起在事奉主時,也會經歷了不少的摩擦。比如和牧師的摩擦,和同工的摩擦。過程中,我一度想過放棄事奉,甚至也想過離開教會,因為我覺得人和上帝都不看重我的付出,更因為我和教會裡的弟兄姐妹產生了隔閡,也覺得和上帝的距離越來越遠。

有天早上在教會崇拜完後,我的心裡再次湧起了難過失望甚至憤怒的情緒。我生氣自己的軟弱,覺得自己做不好上帝交代我去完成的事工。我也氣上帝,因為祂不安慰鼓勵我,只是沉默地看著我陷入情緒的泥沼里。最後當我心灰意冷決定離開教會時,一位和我不太熟悉的姐妹熱情地近前來,說要陪我走路回大學宿舍。途中,她和我聊起她的信仰生活,也聊起她和耶穌的關係。聊著聊著,忽然覺得我更加認識那位愛我的上帝了。我漸漸明白,上帝從不應許天色常藍,花香常漫。祂從未答應我,積极參与教會生活會讓我避開生活不順心的事。可祂讓我明白祂不是苛刻的主。我的付出祂都看在眼裡,只是祂需要我好好學習如何與其他的肢體溝通。上帝更讓我知道教會的事工不同與世界的工作。世界的工作大多是為著自己的榮耀,而教會的事工卻是單單為上帝的榮耀。

因此,我打消了離開教會的念頭,學習和教會的肢體連接,才從教會的事工上發現上帝預備給我的恩賜。聖經里明確提到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以弗所書1章22-23節;哥林多前書12章27節)離開了教會就等於離開了力量和能力的泉源。所以聖經才提醒我們「不可停止聚會」(希伯來書10章25節)。在舊約中,大有能力的先知以利亞在施展完神跡,重重擊敗巴力的先知後卻慌忙逃命,並求上帝拿走他的性命。他的軟弱一部分是因為以色列中只剩下他一人事奉耶和華。可上帝卻說以色列有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列王記上19章1-21節)。這段記載告訴我們,就算我們滿有恩賜,也不能成為屬靈的單兵。我們的靈命生活需要與其他的弟兄姐妹一起成長。

我們常會有無數個理由想要逃離教會生活,可若你嘗試了解天父的心意,便會明白祂希望每個祂所愛的兒女在聖殿里一起敬拜祂,學習祂的話語,彼此扶持成長。如同以利亞,在過程中我們難免灰心喪志,可當以利亞向耶和華傾心吐意時,耶和華就親自安慰並剛強他的心。所以,在我們覺得要放棄時,逃避不是出路,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轉向上帝。當我們選擇轉向祂時,祂必不轉臉不顧我們,(歷代志下30章9節)而是會親自帶我們回家。

 

*本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成長的身量

天國的樣式(有聲中文)

作者:Remi Oyedele

翻譯:Nancy,中國

語音播讀:Jovial,中國

讀經:馬太福音5章1-48節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馬太福音5章3節)。

當一個失去女兒的父親決定饒恕謀殺他女兒的兇手時,整個法庭的出席者都震驚了。這個連環殺手在面對前幾個受害者家人的痛苦和怒吼時毫無表情地坐在那裡,卻在這意想不到的恩典降臨時,失聲痛哭起來。儘管痛苦萬分,這個父親還是選擇展現像基督一樣的愛。

耶穌的佈道從一開始就很挑戰聽眾的本性。猶太人希望他們的救世主能征服他們的敵人,建立上帝在地上的統治。所以當耶穌說:「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馬太福音5章39-41節)時,他們很可能感到無比困惑。

同樣的,在登山寶訓中,耶穌開始了一系列看似矛盾的陳述。虛心的人、哀慟的人、溫柔的人、饑渴慕義的人、憐恤人的人、清心的人、使人和睦的人、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他們必得安慰、承受地土、必蒙憐恤、必稱為上帝的兒子、必得見上帝。(馬太福音5章3-10節)。

通過這一系列的陳述,耶穌向祂的追隨者們介紹了新的思考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在當時的宗教領袖們都專註於表面的行為時,耶穌卻指出內心才是姦淫和殺人的根源(馬太福音5章21-29節)。

當耶穌活在我們的心中時,我們就可以展現祂的天國樣式和思想,並向世界展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延伸閱讀:閱讀撒母耳記上24章1-22節大衛對掃羅展示出的出乎意料的恩典。

思考應用:要跟隨耶穌的反常理方式對你來說有多難?行在聖靈的大能里對你意味着什麼?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奇異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