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知識

傳道書靈修| 是什麼讓你失望?(有聲中文)

 

作者:Charmain Sim,馬來西亞
翻譯:Joy,中國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今日讀經:傳道書1章12-18節

我傳道者,在耶路撒冷做過以色列的王。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彎曲的不能變直,缺少的不能足數。我心裡議論說:「我得了大智慧,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而且我心中多經歷智慧和知識的事。」我又專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

最近, 我在Netflix上看了紀錄片《我們的星球(Our Planet)》。這是一部畫面非常美的紀錄片。然而,其中有一個場景是關於海象很大程度上由於氣候變化死亡的。這直擊我們如今所面臨的環境問題,看得我濕了眼眶。我只能請求上帝原諒我們把祂所創造的一切管理得一團糟。

我接觸過許多關於環境問題和提出各種解決方案的文章和節目。但不管是塑料,肉類,稀土開採,甚至牛油果分布的問題,都沒有一招見效的方案。現代生活的一切對環境幾乎都有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試圖拯救地球似乎毫無意義。

在這個問題上想太多,真的很快令人沮喪。

傳道書的作者發現自己處於類似的境地。在傳道書1章12-18節中,他描述了他對「日光之下」萬物的研究, 他從中尋求智慧,希望能用來理解一切。

最後,他不得不說:「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18節)。在得到那麼多知識和智慧後,他表現出來的竟然只有悲傷。

為什麼?

線索在第15節,「彎曲的不能變直,缺少的不能足數。」簡單地說,由於犯罪,我們生活在一個系統破碎的短暫世界裡,我們的問題都只有不完整的答案,這樣就導致了更多的問題,再繼續如此循環。因此,結論是沮喪和悲傷並不奇怪。

很多時候,即使我們有解決問題的良好意願,這種情況還是會發生,因為我們沒有向擁有全部答案的那一位尋求智慧。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的努力只會換來失敗和悲傷。

但正如我們在傳道書的最後結論中以及在聖經的其他部分,如箴言書9章10節和雅各書1章5節所看到的,追求知識和智慧是有很大價值的。那就是 ,當我們向上帝並為服事祂而尋求智慧的時候。

用這種方法,追求智慧不會導致絕望,而是讓我們健康地理解我們所能做的,以及我們無能為力的。將那些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交託給上帝,信靠祂,相信只有祂可以做到。我們之所以能夠做到這點,是因為上帝已經承諾要重新將一切調整好——這是基督的死和復活所帶來的承諾。因此,我們可以欣然期盼這個最終解決方案(羅馬書8章19-21節)。

那麼,實際操作起來,向上帝尋求知識和智慧是什麼樣子的呢?在環境問題上,這意味著在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有智慧地使用和打理我照顧範圍內的創造物。例如,我可以繼續閱讀這些問題,同時做出簡單但知情的選擇,比如使用可生物降解的嬰兒濕巾和不使用塑料餐具。至於那些不能在一夜之間改變的事,我把它們放在禱告中託付給祂。

讓我們為如今可以獲得的一切知識感謝上帝。但我們也要記住,知識和世俗的智慧並不是所有。上帝才是真正的一切。在這個真理上,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包括對智慧的追求和運用,都應該與祂一起進行。

問題反思:

 

1. 有什麼跡象表明,你可能在上帝以外追求智慧或知識呢?

2.想一想,有沒有哪些時候,知識反倒給你帶來了負擔?有什麼事情是超出你的控制範圍,需要交託給上帝的嗎?你能做些什麼來尊榮上帝?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榮耀的身體

從知識到信仰

How-My-Quest-For-Knowledge-Led-to-Faith

作者:謝葆芳,新加坡

我從小就對人生的方方面面充滿好奇。小時候,我和姐姐常常抱著又厚又大的字典在家裡走來走去,假裝自己是有學之士。

可是我為何對知識情有獨鍾呢?

這是因為我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有三樣東西是可以讓人自我感覺良好的,那就是財富、美貌和知識。我既沒有商業頭腦,又不想做整容手術,而知識對我來說是最容易獲得的,於是對知識的獲取就成為讓我自我感覺良好的方式。

我喜歡知識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知識看上去可以讓我掌控人生。當我的人際關係遇到挑戰時,我可以通過閱讀人際關係管理類書籍來尋找解決方案;當我想理解生命的複雜性時,我也可以在各種相關理論中找到答案。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勵誌自助類書籍在市場上會如此受歡迎吧。我們覺得,只要擁有更多的知識,就能更好地把握人生。

最後,我熱愛知識是因為它能讓我有價值感與安全感。想擁有價值感是因為我渴望被愛、被珍視;而尋求安全感則是因為我生活在一個混亂的世界裡。

也正是因著這種對知識的渴求,我成為了一名基督徒。我大概10歲時,在圖書館裡讀到了一本圖繪《聖經》,就想閱讀真正的原版《聖經》。由於我對《聖經》的印像是厚厚的、裡面密密麻麻全是字,最後找到的,竟是《大百科全書》,因為它也是厚厚的、裡面密密麻麻全是字。但正是因為閱讀了《大百科全書》,我才認識到這個世界是有嚴謹的秩序並呈現出設計感的,這讓我確信這個世界有一位創造者。

身為一名作家,我知道沒有哪本暢銷書是出於偶然。假如讓一隻猴子來敲鍵盤,我們或許可以在其胡亂打出的字母中發現一兩個單詞。或者,雖然可能性很小,我們還能發現一個完整的句子。但如果我們想從中找出故事情節,那就完全沒有可能了。因為隨機是無法創造出前後連貫的故事情節的。

然而,當我們觀看周圍的世界時,我們會發現很多事物都是有連貫性的。例如水循環,例如四季交替,再例如人體的消化系統。從地理學到生物學、從微觀科學到天文學,我們都可以從中發現秩序、設計、和思想。這些都證明了這個世界有一位創造者。

當然,當我們觀看這個世界時,也會發現其中存在許多的混亂。比如說癌症——它是由於我們體內細胞不受控制地分裂而導致的,另外還有全球變暖。為什麼會有這些混亂的存在? 《聖經》羅馬書6章23節為此提供了答案: 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聖經和合本)。

Sin(罪)這個字的本質可以用其英文單詞正中間的I字母,也就是“我”來概括。當我們本能地取代造物主上帝,將自己當成宇宙的中心時,問題就產生了。

讓我們來想一下都是哪些原因破壞了家庭和睦吧。我想其中最糟糕的莫過於自私?沒有什麼比一個自私的小孩或大人更能使家庭關係不穩定了。因為自私的家庭成員太過以自我為中心,就導致了其他家庭成員的需求被忽視或沒有得到滿足。有什麼比只顧自己喜好的家庭成員更能引起家庭紛爭呢?

作為一個渴求知識的人,我讀過有關各類宗教的書籍。因為我想知道其他宗教是否給我們目前的生活狀態作出了合理的解釋。我發現只有基督教對這些生活中的問題提供了全面的解答。它回答了一些至關重要的問題,例如“我是誰?”我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目的是什麼?這個世界為何如此混亂?是否有解決之道?我死後會去哪?

正好那段時間我也經歷到知識的局限性。在認知和邏輯上,我相信有一位上帝,並且認為基督教是個非常合理的信仰。但情感上,我卻很難說出“是的,我相信,而且我願意接受耶穌進入我的生命。”

問題在於我的生活一直都很順利。我的家庭環境很好,個人的學習成績也不錯,因此我並不覺得自己需要上帝。而且,我發現周圍的基督徒好像生活得還沒有我好。於是,有一天我向上帝禱告說:“上帝,如果祢是真實的,可以請祢證明給我看嗎?”

而上帝真的回應了我。在一個週六的下午,有人又向我分享福音。在此之前我已經聽過很多次了,但這次卻不一樣,真理從我的大腦進入到我的內心。突然之間,我明白了罪是何等地糟糕,也明白了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是真實的歷史事件。祂不僅僅是為了眾人死,更是為了我的罪而死。祂是如此愛我。

那天,我接受了耶穌基督作為我生命的救主。

唯有耶穌基督才能真正地滿足我們靈裡對於價值感和安全感的渴慕。

(本文譯自透心糧簡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