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約伯

如何陪伴身在痛苦中的朋友?(有聲中文)

作者:Chong Shou En,新加坡
翻譯:陳琳,中國
語音播讀:劉弟兄,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知己,一個可以哭泣的肩膀,親密夥伴。我們都需要這樣的朋友,也在生活的不同時期扮演着這些角色。

然而,這絕不是一個可以掉以輕心的角色。在人們最脆弱的時候,我們的所言所行往往會對他們產生極大的影響。善意卻不正確或沒有愛心的言行都有可能會傷害那些來向我們尋求安慰和支持的朋友,並令他們反感。

你有沒有聽過「約伯的安慰者」這個詞?谷歌搜索,這個詞的意思是「在給予安慰的幌子下加重他人的痛苦」。如果你熟悉聖經中約伯的故事,你可能已經猜到,這個詞是在講約伯的三個朋友——他們不但沒有在約伯處在痛苦時給予他所需要的支持和安慰,反而指責和批評他,帶給他更大的痛苦。

然而,在我們如何陪伴痛苦中的朋友這件事上,我們有很多可以向約伯的案列借鑒的。

 

1.主動關心

約伯是一個完全、正直的人,上帝賜福給他讓他擁有一個大家庭和很多財富。有一天,上帝允許撒旦苦待約伯,以看看他會如何反應。在很短的時間內,約伯失去了所有的兒女和財產,而且還被疾病折磨着。然後,約伯的三個朋友來看望他。

當約伯的三個朋友聽說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時,他們聚集在一起,商議去安慰約伯(約伯記2章11節)。這些朋友甚至撕裂了自己的衣服,同約伯一起悲傷,靜靜地呆了七天(約伯記2章12-13節)。

這種真誠和關心是值得欽佩的,當然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也應該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去陪伴有需要的朋友。

 

2.不要論斷

儘管約伯的朋友們有了一個好的開始,但他們最終還是被公認為糟糕的朋友。

雖然他們在前七天保持沉默,但問題還是在他們開口時出現了。這些朋友不是安慰和鼓勵約伯,而是開始論斷他。

他們的論斷也真夠狠的!儘管聖經上說約伯是「完全、正直的」(約伯記1章1節),但他的這三個朋友卻告訴約伯,他是因為犯罪才受苦,他所遭遇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他們稱約伯傲慢、邪惡、不把上帝放在眼裡。他們甚至說約伯喜愛作惡(約伯記20章12節),他的兒子們活該遭災禍(約伯記18章19節)。這些絕對不是約伯此時需要聽的。

有一次我跟一個朋友分享了一些痛苦的經歷,希望他能因此理解我性格中讓他覺得費解的一些變化。但他聽了之後卻大加批評,我真的很傷心。雖然他的批評有些道理,我為此道歉,但那次經歷最終使我們漸行漸遠,我也沒法像之前那樣看待他了。

我們必須要小心,不要用自己的見解去論斷別人為什麼遭受苦難。

 

3.保持沉默並學會傾聽

在這三個人吵吵嚷嚷地說著自己的見解時,約伯的第四個朋友以利戶卻一直保持沉默,他等其他三人說完之後才開始發聲。

我們應該學習以利戶,不那麼快給出我們的看法,因為正如我們看到的,很多時候對方並不需要我們的意見。

我的一個當陸軍的朋友最近告訴我他和他的女朋友經常吵架,因為每當他向她吐露他在軍隊中遇到的問題時,她都會不斷地告訴他應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其實大多數的時候,他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了,只是想要找個人聽他訴苦。聽了他的話,我暗自慶幸這個過程中我只是在靜靜地聆聽,並沒有對他的困境作出任何評價或給出解決意見。

 

4.鼓勵

以利戶終於開了口,但他沒有為約伯莫須有的罪名論斷他,而是把焦點放在約伯現在的態度上。我們看到「以利戶向約伯發怒,因為他自以為義,不以上帝為義」。(約伯記32章2節)。

然而,以利戶也是四個朋友中唯一一個給約伯帶來希望的。他認同了約伯此時的困境,然後傳達了一個令人振奮的「一切都將被修復」的承諾:「他禱告上帝,上帝就喜悅他,使他歡呼朝見上帝的面,上帝又看他為義」(約伯記33章26節)。

以利戶告訴約伯上帝有祂的旨意,為著我們的益處祂有時候允許我們經歷苦難。他給約伯帶來了他所需要的盼望。

在我服役期間,我經歷了一段靈命低潮,我無法處理自己罪的問題,結果導致我失去了對救贖的確信。之後的每個星期五晚上只要有休息,我就去參加表弟的青年團契。

那裡的年輕人都挺友善的,但最終是那個30多歲的女引導員主動來跟我聊天,並詢問我的屬靈生命怎樣。她看起來真誠且成熟,所以我向她傾訴了我所遇到的麻煩。

我們進行了一次真誠而有意義的談話。雖然我本以為我知道所有適用於我情況的標準答案,但是真正讓我從低迷中站起來的是她的鼓勵和禱告。

最終,我在部隊的任務使我無法再參加那個青年團契了。但是感謝上帝,那個時候,我已經從沮喪和抑鬱中走了出來,而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着那個引導員的鼓勵和陪伴。

一言以蔽之,讓我們快快地傾聽,快快地擁抱,慢慢地說話,更是不要去論斷。

最重要的是,不要因為害怕就不去主動關心朋友。雖然我們不完美,可能會經常說錯話或做錯事,但我們可以祈求上帝並相信祂會帶領我們,讓我們知道如何陪伴處在苦難中的朋友們。願我們在身邊的人需要的時候成為他們的祝福。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在主里成長

悅讀聖經3:請問約伯,親眼看見上帝才算數嗎?

作者:王林,中國

「求祢聽我,我要說話;我問祢,求祢指示我。我從前風聞有祢,現在親眼看見祢。」(約伯記42章4–5節)

有些思想家不無諷刺地將現代社會以前的世界叫做「童真年代」(Innocent Age)。那是一個人們相信看不見的鬼怪精靈的時代。然而,經過啟蒙以後的人變得只相信親眼能見的現象。不僅如此,很多人還相信,凡是我們看不到的,都不應該相信。

因此,許多初到教會的朋友會常常說,「如果你讓我看見上帝,我就信!」而有這種想法的人,可能會認為約伯記42章5節「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說得是這個道理。畢竟,親眼見到比風聞更加可靠。

其實,約伯記當中有很多線索都清楚地告訴我們,這節經文並不是談視覺和聽覺哪個更可靠的問題。

首先,約伯從來沒有看見上帝,他只看到了耶和華的旋風(約伯記38章1節;40章6節)。

第二,聖經描述耶和華最後和約伯的交流不是「顯現」,而是耶和華三次對約伯說話(約伯記38章1節;40章1,6節)。

第三,在42章4節當中,約伯懇求的是「求祢聽我,我要說話;我問祢,求祢指示我。」。由此得知,他和上帝之間是口頭的交流。

第四,這節經文所說的「親眼見祢」應該是呼應約伯在19章25–27節的禱告,「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這皮肉滅絕之後,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上帝。我自己要見祂,親眼要看祂,並不像外人。我的心腸在我裡面消滅了!」。約伯禱告求親眼見上帝,但前提是在「皮肉滅絕之後,「在肉體以外得見祂。很明顯,他求的「親眼見上帝」並非指的是肉眼的看見。

我們不僅僅在約伯記里能找到這些線索。在整個聖經裡面,直到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以前,沒有人親眼見過上帝本身,而是只見過祂的榮耀。因為約伯和上帝主要是透過言語交流,所以這節經文並不是說視覺比聽覺更加可靠。這裡之所以比較「眼見」和「耳聞」,主要是借用視覺比聽覺更直接,來表達約伯獲得了更加明確、直接的確信。

約伯的看見是信心的看見。因着耶和華對他說話,約伯信心的眼睛變得更加明亮,看到上帝真實地臨到他的生活當中。所以,他在上帝的同在當中重新審視自己的遭遇和回應,進而再次悔改。

在這個意義上,約伯超越了他看到的生活中的苦楚與打擊,在信心當中與上帝相遇。這樣的相遇是如此地直接和真實,如同「親眼」見上帝一般。

然而現代人所面對的困境之一,就是我們的信心太狹隘。仔細想想,一些學者所鄙夷的「童真年代」並不一定是無知的;而只相信親眼所見現象的現代人,也並不見得是更有智慧。

從事攝影的人都知道,透過相機所「看」到的和肉眼「看」到的,可以是截然不同。比如說,我們肉眼自動會將環境中光的顏色減少,讓所有環境光都接近白色。但是如果你將照相機的自動白平衡功能關掉,你將很快看到各種光源的顏色變得非常不同。有冷冷的藍色、熱情的橘紅、暖暖的黃褐色,還有那神秘的紫色。同一個世界,但相機和肉眼看到的色彩卻大不同。

同樣,人的信念就如同相機里的白平衡設置一樣,決定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的顏色。如果我們把白平衡永遠調整到自動檔以後,我們就失去了一個觀察這多彩世界的能力。

「一切不能看到的、無法檢驗的都是不能相信的」這一信念讓我們重新定義和解釋了一切。在這樣的世界觀里,愛情不過是化學;社會關係不過是經濟交換和權力鬥爭;人性的扭曲不過是錯誤的基因、錯誤的家庭環境,以及錯誤的教育。我們以為獲得了對這個世界更深、更準確、更全面的認識,並且信心高漲的重新塑造周圍的一切。我們要在那白板上畫那最新最美的圖畫,在地上建立前所未有的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幸福的烏托邦。這樣的雄心壯志激勵了許多人前赴後繼、捨身忘死。然而近一百年的歷史教導我們,越是傾盡全力追求這些理想的社會,我們越是會看到更多難以想象的災難。在這個世紀里,我們所經歷的最大苦痛,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或許,我們應該重新獲得一些「童真」;或許,這個世界本有更多的色彩;或許,我們應該超越眼見和耳聞;也或許,人,真的不是我們看到的那麼簡單。

*此文章為作者王林 Franklin Wang授權,經雅米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原文出自簡書|【啟示與智慧03】神啊,我怎麼才能親眼見你?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細數恩典)

面對疾病時,我們該怎麼辦?

how-should-we-respond-to-illness

作者:Julia Lee,新加坡
翻譯:奇奇,中國

作為一名醫療社工,我的工作是幫助那些飽受生理和心理疾病折磨的人。因着工作,我也見過許多病人和他們的家屬因為疾病而陷入困境。以下是一些案例:

有個年輕人因為神經嚴重受損而無法工作,並接受了多年的治療也不見好轉。由於他的陣發性疼痛幾乎每天都會發作好幾次,因此他大部分的時間都要待在家裡。他的家人,不僅要為他的醫療費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還要照顧他的身體和情緒,以及想辦法處理他的抑鬱症。

一個患有精神障礙的中年婦女經常向她的孩子大發脾氣,在家中情緒非常不穩定,甚至還妄想出她的丈夫是個有暴力行為的人。一開始她非常配合治療,但卻一直無法接受自己是一個精神異常患者。所以她拒絕服用醫生開的葯,這也成了她們一家每天都要面對的難題,並且使得她和家人的關係持續緊繃。

隨着病情進一步的惡化,一個患有難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男人,他的認知能力開始減退。由於他的家人無法在家照顧他,所以他大部分側時間都住在療養院里。近些年,他的家人不再來探訪他,甚至現在已經音訊全無。然而,他在療養院里始終保持着樂觀的心態並且非常樂於助人。

一個上了年紀的婦人需要依靠輪椅活動。在摔倒好幾次並且摔斷了幾處骨頭后,她開始害怕出門。她平時只有家政傭工跟她一起住。雖然她有孩子、孫子,甚至曾孫,但他們幾乎從不過問她的生活。因此她只能打電話給朋友和志願者們聊天,或者看電視來聊以慰藉。

這些真實的案例讓我不由得想,聖經時代的人們是如何面對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其中,約伯就是一位經歷過諸多病痛,飽受折磨的聖經人物。當他在痛苦中呼求時,他的朋友們給了他一些糟糕的建議,結果導致約伯差點因為他的苦難而埋怨上帝。然而,最終他意識到上帝才是給了他生命中一切的那一位。因此他選擇繼續敬拜讚美祂。最後,上帝也祝福了他,給了他更多的家人和財富,比之前有的還要多。

在聖經新約當中,我們也讀到有人患有身體和精神上的疾病,比如瞎眼的,瘸腿的,以及大麻風病人。這些人都飽受社會的歧視。但有意思的是,他們為何以及如何患病從來都不是重點——上帝的榮耀和最高主權才是。在那個出生就瞎眼的人的事上,主耶穌說,他生來這樣是為了「要在他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為來。」(約翰福音9章3節)

如今,我們有幸能夠聽見和明白上帝的教導,知道為什麼有些人會受疾病折磨以及他們的痛苦會怎麼告終。然而,當我們自己或身邊親近的人身患疾病時,卻很難去接受和理解這一點。而許多人也總是很努力地想要去弄明白自己所患上的疾病,並且為自己要在病痛中忍受多久以及今後的生活會怎樣而憂心忡忡。

與我的病人和他們的家人一同經歷困境使我認識到最重要的是:我們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應對疾病並努力使疾病變得有意義。而病人對於疾病的反應能夠決定情況是否會好轉。

作為基督徒,面對疾病時我們的回應是轉向上帝,把我們的希望完全放在祂身上。也許我們並不會立即得到醫治,甚至很有可能根本得不到醫治,但是正如約伯一樣,我們要始終信靠祂。因為祂是愛我們的上帝,所以祂必會給我們力量讓我們得以走過苦難!而且在這條路上的每一步祂都會與我們同行。

在約伯的故事中,最引人注目的並不是他最終得到了醫治和恢復,而是無論他遭遇了多大的痛苦,他仍然能夠不住的讚美上帝。他在苦難和悲痛中仍能夠保持對上帝的信心,才是他最大的見證。因為當我們保持對上帝的信心時,就是在榮耀祂!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天下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