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自我價值

自拍死:我們究竟在社交網絡中尋求什麼?

selfie-2

作者:Sandy Zhuang,中國

自拍死就是指在自拍過程中意外死亡,包括從高處跌落,被火車撞到、與動物拍照時遭到動物襲擊,甚至是用手槍自拍時走火……根據數據分析網站Priceonomics,自2014年至2016年1月,全球已經至少有49人死於自拍相關事故。對此現象,俄羅斯政府公布了《安全自拍指南》,全球範圍內的迪士尼樂園以及其他多處旅遊景點也都發布了禁止使用自拍桿(No Selfie Sticks)的警示牌,可見自拍發生意外的情況相當普遍。令人尤為難過的是,死亡事故中大部分都是年輕人。這個年齡的人,可能是大學生,也可能是剛開始工作富有活力的青年,人生的精彩才剛開始呈現,卻因為自拍時不慎,留下無法挽回的遺憾。這不禁讓我反思社交網絡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為什麼那麼多人如此熱衷於網絡社交?我們究竟在尋求什麼?

可能如某些評論所說,自拍冒險圖片是在「炫」,讓別人羨慕自己的生活多麼不同尋常。然而,即便搏得了眾多的點贊和推崇,成為「網紅」之後真的快樂嗎?從澳洲18歲網紅Essena宣布退出網紅圈開始,我不時看到關於「網紅有多孤獨」的報道。他們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網絡世界中打造「完美」的形象——比如Essena曾為拍一張照片而空腹好幾天,現實生活中卻不一定有朋友能提供真正的情感支持。而且,正是因為在網絡上打造出來的形象完美光鮮,網紅反而比其他人更難以面對現實生活中真實的自己。

也許我們並不那麼熱衷於自拍,但社交網絡里的個人「空間」、「相冊」還是以自己的生活為主;雖然我們不是「網紅」,但也難免因為得不到別人的關注而煩惱失落。當我反思自己究竟在網絡社交中尋求什麼,又為什麼煩惱時,我發現了自己生命中的兩個問題。

第一,我試圖用網絡上的“關注”替代現實中的生命連接。因為網絡的便捷,我可以同時關注幾十個甚至上百個朋友的更新,當然也會期待得到很多人的回應。但這種類似「快餐」的「便捷」交友方式,並不能讓我們深入地了解一個人;彼此之間隻言片語的談話或留言,卻呈現出「我們每天在一起,隨時有人陪伴」的假象。但聖經和生活中的經歷都告訴我,關係是需要花很多努力去經營的,而彼此接納、彼此包容更是需要花費時日去操練。與網絡社交相反的是,在一個真正了解我、接納我的朋友面前,我不用擔心自己會被誤會、定罪或嘲笑,我可以很真實地敞開心扉,尋求她/他的鼓勵和建議。而這樣的朋友所給我的安慰和力量,是多少「點贊」都無法替代的。

第二,我太依賴別人的肯定和讚賞來尋獲自我價值。當我們越找不到有意義的事情做,就越沉迷於網絡世界里;越是無法肯定自己,就越是依賴別人的讚賞。美國猶太裔作家貝克(Ernest Becker)曾這樣描述過人們對愛情的過度推崇:「我們想要擺脫我們的無價值感,我們想要證明、知道我們的存在不是徒然的,我們想要得到的是救贖——不折不扣的救贖」。不單是愛情,凡是我們希望通過別人來擺脫失敗感、空虛感,或獲得價值的肯定時,我們的尋求就走錯了方向。然而當我們選擇在上帝那裡尋求價值和意義時就會明白,我們的受造是承載着上帝的「形象」(創世記1章26節),這是多麼奇妙可畏的事情。不止如此,因着上帝愛我們,所以祂也賜下獨生子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的救贖。這讓我們知道平凡的世人在祂眼中是多麼寶貴。當我明白並認定我的價值是上帝所賦予時,就可以坦然接受別人的讚賞或批評,而不是對此依賴或煩惱。

無論是在網絡社交中還是真實生活中,我們都在尋求與別人及上帝的連接。然而網絡上的交流雖可以暫時給我們帶來鼓勵和快樂,卻無法滿足我們內心深處真正的渴望,也就是那唯有上帝才能賜予我們,並超越我們所求所想的滿足。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 天下之憂)

澳洲網紅退出社交媒體,你怎麼看?

Essenaoneil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譯:鍾林君,中國

這兩天,一名澳洲網紅關號退出社交媒體的消息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

事件女主角Essena今年18歲,來自澳大利亞,在澳大利亞的Instagram圈也算是小有名氣,坐擁五十多萬Instagram粉絲、二十多萬YouTube和Tumblr關注,外加六萬多Snapchat粉絲。11月2日這一天,她突然宣布退出社交媒體,追求更健康的人生,在全球媒體中製造了不小的轟動。

為何退出?
Essena自稱此次退出社交媒體是想要曝光社交媒體黑暗的一面,揭示她看上去完美無瑕的生活背後真實的模樣。在關掉自己的youtube賬號前,Essena上傳了一段18分鐘的視頻,在其中分享自己如何變得痴迷於在社交媒體上獲得更多的關注、更多的贊、和更多的粉絲。同時,她也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為拍美照吸引更多粉絲而費盡的種種周折。這些極端的做法包括為拍一張照片而空腹幾天、 同一個場景拍200多張才挑出一張發到網上,外加運用各種擺拍技巧使自己的身材在照片上看起來更完美。儘管這些為她帶來了成千上萬的贊與關注,她說自己感到非常空虛,並且越發沒有安全感,因為每天都很在意別人怎樣評價自己。

Essena現在決定金盆洗手,做一個“改變玩法的人”。她說自己現在的目標就是要鼓勵其他人不要太在乎他人的認可,以至迷失自己,而是去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事情。目前,她已經建立自己的網站,用來推廣“素食主義(veganism)、植物為本營養學(plant-based nutrition)、環保意識(environmental awareness)、社會問題(social issues)、性別平等和反襯藝術(controversial art)”。

退出動機是真是假
雖然很多人站出來為Essena的大膽舉動打氣,但同時也有很多人提出質疑,說她只不過是重新包裝自己而已。美國科技博客Mashable指出這位年輕人的舉動最終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關注,“這對一個想要避開關注的人來說”實在是“奇怪之舉”。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位網紅的決定呢?大家對其動機是真是假的爭論一定不會有什麼結論,但或許有一點是我們可以達成共識的——無論如何,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並渴望得到肯定的,哪怕只有一點點。不管是在社交媒體上,還是朋友間或在工作中,我們都總是在尋求他人的認可——獲得的方式可能是臉書上的贊,也可能是別人為我們豎起的大拇指或是在我們背後的輕輕一拍。

戒掉社交媒體或許可以幫助我們遏制這種痴迷,但終究這會不會成為對我們深層問題的隔靴抓癢?我們對他人肯定的渴望會不會又以其他的形式冒出來,讓我們再度感到深深的空虛與渴望?

真正的問題所在
或許我們應該做的是找到因由,而非只針對癥狀。或許我們也不應該責怪社交媒體,怨社交媒體太陰險,讓我們變得痴迷。不停地告訴自己“我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或許也都只是一個開端。我們真正需要認識到的或許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否認這個需要——被肯定的需要。我們要正視這個問題,並常常問問自己:“我應當怎樣管理我對他人認可的渴望?”“我的自我價值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來衡量”“我應該以誰的評價為準?”

真正的解決之道或許更在於用其他東西,而非社交媒體上的關注度來填補我們的這個需要。在這個價值觀瞬息萬變的世界里,我們需要做的或許是定睛於這個世界上唯一恆定不變的對象——那位創造我們、決定我們是誰的創造主。

花點時間問問自己:“我是否真的在乎上帝的評價過於其他?”

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會真的不再在乎自己在臉書上有多少贊,Instagram上有多少粉絲。你的自我價值在上帝那裡才是最安全的。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透心糧www.ya-mi.org/tc”

如果上帝拿走我的天賦?

What-if-God-Takes-Away-My-Gift--1024x613

作者:柯雄偉,新加坡; 翻譯:劉學鳳,中國

我喜愛寫詩。詩歌是我表達自己感受、思想以及傷心難過的方式。我的第一首詩歌是關於一個女孩的(你八成都已經猜到了)。我只是遠遠地戀慕着她,從未敢靠近。詩歌成為我吐露內心和靈魂最深處感受的窗口,可以把自己的經歷訴諸言語。

這些年來,關於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寫了不少詩歌。這讓我覺得寫詩是上帝賜予我的天賦。但是最近,我發現自己寫詩不再似以前那般容易,反倒成了難事。這讓我想:“是不是沒有靈感了?或者是上帝拿走了我的天賦?”

這種想法深深地困擾着我。有時,我試着在聽音樂的時候寫出隻言片語,卻什麼也寫不出來。我開始想藝術家們都是通過怎樣的裝備才呈現出精彩的表演的呢?流行歌曲的詞作者為什麼總是能夠寫出美好的作品?我也開始問自己:“怎樣才能有靈感呢?過去的靈感都是哪來的?”

這些疑問最終引向一個更大的問題:“作詩對我如此重要,是因為詩歌成為我用來定義自己的東西了嗎?我想寫出更多的詩歌是因為大家對我的期待嗎?詩歌原本是我表達自我的方式,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了我需要去做、去保持的事情呢?甚至成了我的信仰?”

後來我領悟到:在大千世界中,重要的並不是詩歌本身。重要的是上帝希望我怎樣使用此時祂所賦予的恩賜去榮耀祂。例如,一個音樂家最初可能是一個演奏者,但隨着時間的發展,他可能想去教別人如何欣賞音樂。他的音樂天資沒有變,但是展現這種天賦的方式發生了改變。

但如果這個音樂家失去了一個膀臂,或是失明,不能再演奏或是教課了呢?此時,我們唯有完全依靠我們全能的上帝,並相信祂有一個目的,會繼續在我們的生命中做工。約伯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當上帝允許他所擁有的一切被剝奪后,約伯知道他一切所有的都來自上帝,他沒有咒詛上帝或是選擇死亡,即便連他的妻子都讓祂詛咒上帝死了算了。相反,他謙卑的來到上帝面前承認:“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伯記1章21節)

就我來說,我不再像以前那樣能寫出很多詩歌。但是,我仍然有其他方式來表達自己,比如寫文章、或是帶領、指導別人——這些事是我十到十五年前從未想到的。雖然我不知道未來上帝如何帶領,但我確信:任何事上,上帝都有祂的目的,也通過萬事來彰顯祂的目的。

靈感思緒全消無,
低頭深思其緣故,
閉目向主來傾訴,
“失在何處?”

詩歌天賦全失去,
不可更改唯接受,
所有際遇與經歷,
任然相信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透心糧www.ya-mi.org/tc/”

自我價值,基準何在?

indentity - pattern
人自然的傾向,是把人生幸福、自我形象建立在各種不同的價值觀之上,比如:

˙長相漂亮 ˙頭腦聰明
˙口袋多金 ˙肌肉發達
˙相貌出眾 ˙天資聰穎
˙養尊處優 ˙能力超群
˙尋歡作樂 ˙引人注目
˙家財萬貫 ˙呼風喚雨

因為自己長相、頭腦、財富、力氣不如人,就覺得自己差勁,這是天大的謊言。然而不可思議的是,絕大多數的人,卻相信這樣的謊言。以為只有臉蛋漂亮、衣著光鮮、反應敏捷、存款多多才算是真有價值。

此外,孩子從小是否受到照顧,能否得到關愛,也和孩子的體格、聰慧,甚至父母的社會地位有關。所以,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對自己的感覺,就取決於他們如何符合這個自私、多變世界的標準。其實不然,這些東西,都有自身的價值,但只有在最高準則的指引之下,我們才可以在適當的時候,以感恩的心來增加財富、修飾儀容、增強能力、擴張影響力。上帝賜給我們的一切,必須善盡其用。做人打扮整齊,衣著搭配協調,當然沒錯,起碼也能讓自己覺得神清氣爽一些。

那麼,我們追求的是金錢、還是誠信?在乎的是外表好看、還是行動良善?首先關心的是取、還是捨?我們的行為是隨波逐流,還是超越環境、順從內心引導、有目標和道德?一切和品格有關的問題,對自我形象,有極大影響。但影響最大的,乃是上帝在我們心中陶冶出來的品格。

那麼,怎樣才能陶冶出這種品格呢?對此問題的價值觀回答有許多種,但使徒保羅寫給羅馬人的信特別有幫助,因他把「健康的自我形象」與「人跟上帝的關係」聯繫起來,這一點很有道理。保羅在第12章談到,建立上帝所喜悅的自我形象,有三個步驟:(1)放棄自己的權利,相信上帝,讓祂在我們身上成就一切事。(2)要抵擋社會壓力,不屈從物質主義。(3)用上帝的思想言語來更新自己的意念。

本文摘自探索叢書《自我形象-聖經怎麼說》一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