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自殺

如何幫助他人或自己面對親人自殺

作者:陳曦

翻譯: Cindy Wang

 

三年前,我的哥哥自殺了,我一直很難面對這個悲劇——在最初的幾年裡,我常感到孤獨,因為在我們的文化里,大家會迴避談論這些事情,而教會在那時,也沒有意識到如何照顧那些心靈受傷的人。

那時候,我碰巧讀到了作家及牧師Rick Warren的故事,他分享了自己經歷傷痛的過程。之後他和他的妻子為那些遭遇孩子自殺的父母創建了一個支持小組,很多人都來了。

我認為悲傷輔導是一個被忽略的事工。即使聖經教導我們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章15節),但大多數人對於喪親和哀悼的話題還是會感到不自在。經歷喪親之痛的人常被許多問題和懷疑困擾,教會在這個時候,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幫助他們持守信心。

教會在幫助那些因所愛的人自殺而陷入悲痛的人時,可以考慮以下幾個實用的辦法

親人剛過世之時:

1、不要問「發生了什麼?」,而是問「你好嗎?」

我哥哥去世的時候,很多人問他的死因。雖然我相信人們的意圖是好的,我也不想對所發生的事情撒謊,但幾個月來每天都要回答幾次同樣的問題讓我很不舒服。

即使出於真誠的關心,我們應避免立刻問這個問題,最好等逝者的家屬在他們願意的時候,自己選擇性地告訴大家。對他們來說,一遍遍地重複講述自己的故事是非常疲憊和痛苦的。如果我們真的想問,我們可以這樣問, 「ta是怎樣一個人?」或「你最想念ta 的什麼?」

就自己的經歷來說,我很感激我的朋友們,他們放下事情的細節,真心關懷我的狀況和我應對的情況。

他們問我「吃飯了嗎,睡得怎麼樣?」,「 「你在想什麼?」,「我現在能為你做點什麼嗎,能為你禱告嗎?」。這樣的問題能夠安慰到身處悲痛中的人。

2、你不用說什麼,陪伴就好

如果亡者的家屬願意談事情的經過,聆聽就好。我們不需要說太多,陪伴就好。痛苦越深,需要的話語越少。

我記得我的大學朋友給我發簡訊說,參加完葬禮後,她回到家,抱著枕頭哭到第二天早上。她在簡訊里沒有引用經文,沒有寫鼓勵的話語,在我哭泣時,她也在哭泣。這當中,我能感覺到耶穌也在那一刻和我們同哭。

在葬禮期間或之後去探訪的話,選擇分享你對逝者的美好回憶吧。

我哥哥的朋友們在他們的社交媒體裡面分享了他們一起上大學的時光,和對哥哥往日的回憶。看到哥哥在大家的心中是那個曾經給他們的人生帶來過影響的具體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以自殺結束生命的人,讓我感到很欣慰。

3.盡量提供實際的支持

葬禮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而且整個過程非常辛苦。一些家庭也許難以承擔這個財務壓力,或者無法應對整個過程中無數的細枝末節。這時候切實的幫助是非常需要的,比如送禮品卡和食物,接送他們去殯儀館,如果可能的話,甚至可以幫他們打掃房子和買雜貨。

當時,教會裡的朋友紛紛伸出援手,接送我的家人,帶我去吃午飯,問候我有沒有睡好。這些幫助減輕了我們的負擔,讓我們可以專註於哀悼哥哥。

葬禮後:

1、在特殊的日子裡,不要忘記ta。

心愛的人走後的第一個生日,第一個聖誕節,或假期是最難熬的。還記得那年的聖誕節聚會時,我一直止不住地流淚,想著前一年哥哥還和我們在一起,為聖誕禮拜安排讚美詩。現在他走了,好像沒有人記得他。

不要忘記給逝者的家人打個電話,發個簡訊,或親手寫張卡片,傳遞慰問:比如,「記得每次這家餐廳聚餐,我們總有說不完的笑話。我們都很想念ta,永遠不會忘記ta。」「我們會為你的家人禱告。」

2、悲傷的旅程很長,準備好與他們同行。

悲傷的情緒起起落落,但創傷卻久久不散。雖然我參加了心理諮詢,但有時還是想找人談談過去的事情,不過看到周圍的人似乎開心地過著他們的生活,我也不想掃他們的興。

走出親人自殺的創傷是一個漫長的旅程。即使家人恢復工作,繼續生活,並不代表他們不需要抒發心中的悲痛。所以,請與他們保持聯繫,定期問候他們,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表達我們的關愛,真誠地問候他們:「你最近還好嗎? 」

3、為遺屬禱告

直到今天,我一直都很感激那些為我和我的家人禱告的朋友。因著上帝的恩典和他們的幫助,我慢慢能夠走出悲傷的陰霾。

請通過禱告,求上帝為他們帶來安慰、平安和保證。他們可能依然在憤怒、沮喪和懷疑中掙扎,所以教會需要耐心地陪伴他們,慢慢走出來,不要急著讓他們恢復事工或分享他們的見證。

給逝者家人的幾句話:

即使在教會裡,自殺也是非常敏感的字眼,因此,遺屬得到的支持也很少。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得到幫助,可以嘗試以下的做法:

1、在網上尋找悲傷輔導和專業幫助。

在我的國家,大家忌諱談自殺這個話題,所以相關的幫助很少。但由於疫情,許多支持團體推出在線服務。我找到了一個叫「撒馬利亞人安全之家(Samaritan』s SafePlace)」的網路組織,並發現,其實有很多人有著同樣的經歷,這鼓舞我往前走。

我還參加了基督徒心理輔導,和一個支持小組,幫助我理清自己的情緒。這是我做過的最好的決定之一,因為我不僅要面對悲傷的情緒,內心的創傷也需要醫治。心理諮詢幫助我識別自己的情緒,了解什麼會引發哭泣,什麼可以緩解情緒。

如果你在睡眠和工作方面有困難,請尋求專業幫助。

2、寫日誌

不要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自己所有的感受,可以把想法和情緒記錄在筆記本上。寫感恩日記是很好的方法,記錄下今天讓你感覺「不錯」的事情。

有些時候,悲傷突然籠罩我,我就會控制不住地哭。寫日記讓我慢慢疏理這些感情,也能逐漸了解自己情緒的起伏和思維模式。

除了寫作,你還可以嘗試製作歌曲播放列表、照片拼圖,或其它你喜歡的手工,這樣既可以調節當下的情緒,對長遠的身心健康也有益,是自我護理的好辦法。

我把這些日誌、關於苦難的詩篇、經文都收集在一個筆記本里。每當憂傷襲來時,我就打開筆記本,大聲朗讀這些詩句來抒發情緒。

3.讀經、禱告

頭兩年,我專註於《約伯記》、《耶利米哀歌》和《詩篇》。令我驚訝的是,聖經中有很多的篇幅是關於悲傷和哀痛的。我們的上帝也曾多受痛苦,常經憂患,所以理解我們的苦楚,這是何等令人安慰(以賽亞書53章3節,哥林多後書1章6節)。

別忘了禱告,告訴上帝你的感受。很多時候,我感到憤怒、困惑、悲傷,一團糟,有時甚至說不出一個字。然而,上帝都聽到了,而且祂明白。

用上帝的話語來禱告,上帝的話是真理,照進我的內心深處。閱讀《聖經》讓我抓住希望,讓我有力量來度過每一天。

 4、與幾個值得信賴的人保持密切聯繫

悲傷的旅程中,總想一個人獨自走下去,但與幾個值得信賴的朋友保持聯繫是很明智的——他們會為我們禱告,並願意傾聽,在我們感到孤獨時陪伴我們。

作為一個內向的人,親人離開後的悲傷讓我變得比以前更孤立,因為我認為沒有人會理解我正在經歷的一切。而那些了解我的人會經常為我禱告,聯絡我,帶我出去吃飯,每次見面時不忘給我一個溫暖的擁抱(這是在疫情之前)。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我的情緒穩定下來後,我要求自己再次融入社群,不再總是專註於自己,也學會看到別人的負擔。

悲傷之旅漫長而艱難,但我們不需要獨自走下去。時間會改變我們看待自己和我們過去經歷的眼光。隨著這種轉變,我們會逐漸發現自己在這個追隨主的過程中已經不斷被主塑造、改變,並更加地與主緊密相聯了。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你為什麼活著?(有聲中文)

 

作者:方友望,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自從疫情開始緩和後,急診室恢復往常熱鬧的日子,病人和家屬擁擠在治療和等候區,造成水泄不通。這天輪班交替之後,我見病人檔案中有個年輕的女孩吞葯自殺不成,被父母送進來。類似的個案只需要轉介精神科醫生,讓病人入住病房,就能夠把急診室的床位騰空出來。想到這裡,我即刻採取行動聯繫當值的精神科醫生,馬上處理女孩的案件。

 

女孩戴著口罩,獨自一人安靜地坐在房間角落的床上,目光凝視著手機的屏幕。她今年僅十四歲,一頭烏黑亮麗的頭髮披肩,皮膚白皙,打扮時髦,圓溜溜的大眼睛裡充滿調皮的神情,微笑起來甜美得就像任何一位正值青春期的天真少女一樣,一點兒也不像因為抑鬱而意圖輕生的病人。她的思路十分清晰,回答問題從容、鎮定,然而充滿稚氣的臉龐上卻流露出對生命毫無任何眷戀的疑惑。

 

我皺起眉頭,十分不解地問她:妳為什麼要死呢?

 

她抬起頭來,想也不想地問我:妳為什麼要活呢?

 

我怔了一下,一時啞口無言,不曉得該如何回答她。匆匆離開之前,我只能答道:因為愛。勇敢活下去,因為知道自己被愛。精神科醫生接手後,我把她的檔案擱在一旁,繼續處理其他的案子。後來女孩被安排入院觀察,但她的疑問卻留在我的腦海,讓我久久無法忘卻。

 

回到家後,我仍然在思索該如何更加慎重、更有智慧地回答女孩的提問。我大可以巨細靡遺地從神學觀點講解生命的價值,但是在這個場合視乎不太可能。我也可以選擇使用生活的見證簡潔有力地向她闡明活著的意義,但是情急之下的我毫無頭緒。再不然,如果我將福音簡單扼要地告訴她活下去的盼望,這也不失為一個基督徒當盡的責任,但我並沒有這麼做。那一刻,她最需要的是什麼答案呢?

 

我想起福音書中的耶穌,祂總是有辦法能夠切入話題,把永生的盼望帶給井旁打水的撒馬利亞婦人,把救恩的喜樂帶給敲詐百姓的稅吏長撒該,把真理的自由帶給官長和宗教師。祂在不同的場合(宴席、街道、聖殿、井旁、漁船),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經濟條件、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年齡階層的聽眾時,總有辦法引導傳福音的對象認識上帝,明白救恩。祂之所以能夠這麼做,是因為祂了解聽眾的需要,祂適時回應他們的需要,也因為祂深諳上帝的話語,懂得深入淺出,將福音融會貫通,不但高官顯要、知識分子驚嘆不已,就連平民老百姓也聽懂了!

 

彼得前書3章15節提醒我們: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我恨不得自己能夠在不同的場合對答如流,尤其在醫院的急診室值班時更不願錯失任何機會。雖然這裡空間狹隘,步履匆促,卻日復一日上演著一幕幕悲歡離合,濃縮著人生百態,交織著痛楚、淚水和無奈的嘆息。防控疫情的行管期間,家庭暴力案件的倍增讓人疼惜受害者的處境,精神病患更是因為長期被局限在家中而倍感壓抑、焦慮、憂鬱而直接導致情緒瞬間奔潰、病情爆發。精疲力盡的家人感到束手無策,被枷鎖困住的心靈在黑暗的囚室中找不到出口。他們需要的不僅是藥物的鎮靜功能,更是福音的大能光照指引出路。

 

如果重返現場,我要告訴這位女孩:活下去,因為我知道我的生命是一份禮物,是造物主賞賜給我並委託我好好使用的禮物。活下去,因為我知道我的生命並不屬於我自己,曾經有一位愛我的耶穌為我死在十字架上,用祂的生命換取了我的生命,後來祂復活了。有一天,當我來到生命的盡頭,我要見祂的面。所以,現在我要為祂勇敢地活下去,且要活得有意義、活得更精彩。

 

求主幫助我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把握每個機會用言語和行動去分享好消息,學效耶穌無論何時何地都在尋找、拯救失喪的靈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我有一個夢想

脫離自虐與自殺的深谷(有聲中文)

作者:玉簫,中國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我很小時就信主了。更準確地說,我是第三代基督徒,從小在主日學長大。

為了給我更好的教育,在我小學畢業後,父母將我獨自一人送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去學習音樂。在那個陌生的地方,沒有了父母保護的我要學會一套新的生存法則。在別的小朋友還在父母面前撒嬌的時候,我已經學會了在什麼情況下該說什麼話,做什麼事,以及要如何在陌生人面前管理和壓抑自己的情緒。剛開始我會在每次打電話給父母的時候都會向他們訴苦說我又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以及我多麼孤獨和害怕。幼小的我這樣表達無非是希望他們能夠多給我一些關心。然而那時候的我還不懂人都是軟弱和沒有辦法依靠的。當我又一次向我的母親表達我的情緒時,她突然跟我說:你能不能每次不要總是說不好的事情,能不能跟別的孩子一樣,說一些讓我們高興的事情。我當時震驚了,當時還不會表達情緒的我在心裡默默的想:啊,原來我也不能跟我的父母說這些,而應該自己忍著。這是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什麼是被拒絕和不被接納。我感到他們並不愛我。所以從那天開始,所有壞的情緒我都自己忍著和消化,慢慢地我自己也開始不能接納自己。我覺得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我,還有誰可以接納和愛我?因為各種各樣情緒的堆積和沒有辦法釋放,終於在14歲那年我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

無助中求死

我開始咒詛自己的生命,並且開始自虐和多次嘗試自殺。自虐讓我患上了很嚴重的胃病。而當我的自殺嘗試沒有成功時,我就開始了一個長達4年多的禱告。我對上帝說:反正我也看不到我人生目的,這裡也沒有人愛我,如果可以,你能不能讓我在路上走的時候被車撞死?(因為我很多次在路上走的時候看到自己被車撞死的畫面)我心想也許這樣我父母就會想起他們還有一個孩子。然而我禱告了4年,什麼也沒有發生。我沒有因此懷疑上帝不存在,而是懷疑上帝不愛我,或者因為祂很忙,根本沒有精力聽我的禱告,抑或是因為我沒有像別的人那樣有很好的行為,祂不想理我?是不是祂也像我的父母一樣,只覺得我是負擔?這一系列的問題困擾著我。在這期間,我依然會去教會,但覺得自己就是一個觀眾,看著大家表演。當聽到大家說自己的上帝多麼好的時候,我會默默的想,可能我在上帝的家裡也是被放棄的那個吧。

 

轉機

終於在我絕望內心黑暗扭曲到極致時,祂給我開了一扇門。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一群宣教士。上帝通過他們來愛我。他們會花很長的時間來幫助我,當然剛開始我並沒有接受他們的幫助,也不想走出自己的心裡的房間。我覺得他們跟我沒有任何的關係,為什麼幫助我?我覺得他們就像慈善事業者一樣,只是想做一些好事,而我恰好是他們選擇的對象。所以我的內心很拒絕。然而我是一個不會表達拒絕的人,所以沒有辦法,我必須硬著頭皮接受他們的好意。我在心裡默默決定,我還是當一個好觀眾,像以前一樣看著他們表演就好。但我沒有想到的是,在跟他們見面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他們生命中的不同。很多的時候我做了一些連自己都覺得過分的事情,自己想著這次他們應該會生氣或者失望吧,但他們並沒有,而是依然像剛開始那樣鼓勵我、愛我、幫助我認識自己的重要性。他們也不像是我從前認識的那些宗教領袖,總是說很對的道理,但絲毫不關心我的生命。當我看到這群宣教士的不同時,我就開始好奇,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同樣相信上帝,為什麼他們的上帝好像活著,我的上帝卻像是死了一樣?為什麼我的上帝不能跟他們的上帝一樣活著呢?他們的生命照亮了我,我開始想上帝是不是也可以照亮我內心的黑暗。我開始盼望上帝在我裡面也那樣有力量的活著。

得到答案

「我又告訴你們: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路加福音 11章9節)

當我看到這個經文時,決心最後試一次,這次真心地來尋求祂。我首先要解決上帝是否愛我的問題。我在禱告中問上帝:這樣黑暗到我自己都害怕的我,你還會愛嗎?你後悔創造我嗎?上帝並沒有用我想像中的方式回答我,但祂用我聽得懂的方式回答了我。如果祂不愛我,這些跟我生命無關的人,不會為了我付出這麼多。第二個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什麼讓我經歷這麼多痛苦?我得到的回答是:「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 8章28 節)。我對這節經文很熟悉,但當時卻不能理解。我覺得是上帝在敷衍我。然而在大概過了一年多後的暑假,在一次高中生夏令營中,我有機會分享了我的見證。結束以後,有很多的高中生來找我,他們告訴我自己也有同樣的經歷,甚至有些人現在還會有自殺的想法,但我的見證鼓勵了他們。聽到這樣的話,我突然就明白了上帝給我的那句經文的含義。

我必須承認,這個過程還是很艱難。這樣一來一回的問答,我經歷了最少5年的時間。有些事情也是經過時間以後才能看清楚答案。

我經常對別人說的一句話是:你們現在能看到我就是恩典。這句話是發自我內心的。我感謝祂在我在黑暗和絕望中掙扎時仍與我一起。感謝祂醫治看那個破碎不堪的我。是祂用一顆新的心,替換了我原來那顆破碎的心。

 

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黑暗中的旌旗

直面抑鬱、焦慮與自殺,寫在知名牧師JARRID WILSON自殺身亡後

作者:Josiah Kennealy,美國
翻譯:奇奇,中國
*封面照片取自Jarrid的Instagram

 

編者按:美國加州Harvest Christian Fellowship教會的Jarrid Wilson牧師是呼籲大家關注抑鬱、焦慮和自殺的非營利組織Anthem of Hope發起人之一。Jarrid Wilson在上周一(9日)傍晚自殺身亡,年僅30歲。本文由他的朋友,Josiah Kennealy牧師撰寫。

幾年前,我和Jarrid Wilson同被邀請去參加一個活動,之後我們一直保持聯繫。我們會一起聊天,互相鼓勵,因為我們都是青年牧師,並且有許多共同之處。我與他的每次溝通都是非常真誠而深入的。

事實上,在上周一的晚上,我們才發過信息聊過天。最後他發了句「愛你」結束了我們的談話。之後我在Tweeter上發了一條狀態說他和其他幾個朋友如何點亮了社交媒體並讓他們置身的世界變得更美好。他再一次給我評論了「愛你」。

令人遺憾的是,這是他在Tweeter上發布的最後一句話。

當我發現就在我們談話之後的幾小時或幾分鐘後所發生的事情時,我無比難過、震驚,困惑到無法相信這個事實。

Jarrid Wilson是個知名牧師、作家,他有一個美麗的妻子、兩個兒子和很多朋友。悲哀的是他突然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過去一周,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也不知道該做些什麼。當我在寫這篇文章時,我甚至覺得自己寫不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但我會嘗試揭開一些亮光,給大家帶去一些希望。

我也是牧師,我因著精神和心理健康問題去看過心理醫生。也為了身體方面的問題去看過醫生。我多次為了調整脊椎去找脊椎按摩師。其實,在我叔叔自殺之後的三年時間裡,我患上了緊張性頭痛,那真的是痛苦而漫長的三年。我非常清楚有些疼痛是外人看不見的,但在裡面卻感到如此真實——抑鬱症也是這樣。

那麼,我們該何去何從?

說實話。作為教會我們不能再無動於衷了。就在我這一周努力消化著Jarrid自殺這一悲傷事實時,我也進行了一些反思。我們可以嘗試一下改變:

從避而不談到開誠佈公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道,每年有80萬人因自殺而喪生,這是讓人無法接受的。在青少年和青年人中,自殺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不應該是我們默認接受的事實。

然而,在教會中,精神健康問題是一個禁忌話題,大家普遍對其有誤解且避而不談。現在讓我們跟這個恥辱柱說再見吧。不論是私下裡還是公開,我們都應該像Jarrid那樣願意敞開分享自己的軟弱。

具體要怎麼做可能因人而異,但對於剛開始學習敞開的人來說,我們首先需要明白我們是可以談論自己的軟弱。也許過去人們不許可你表達你狀態不好,但我想讓你知道,你完全可以這樣表達。你可能會有很多疑問——這再正常不過。承認我們沒有解決生活中最深層次問題的所有答案是沒有關係的。

我們需要有更多關於焦慮、心理健康和抑鬱的講道。我們必須在小組以及周三晚上的青年聚會裡談論這些問題,又或者就是約某個朋友喝杯咖啡,跟他們道出我們的掙扎。聖經中有很多關於這些問題我們可以談論和握住的真理。

當我們與他人開始展開關於心理健康和全人健康的對話時,你會發現你不是唯一一個正在其中掙扎的人,很多人都在受焦慮、抑鬱和黑暗思想的困擾。上帝讓教會存在的一個目的就是讓我們在困難時期可以互相鼓勵和相互幫助。

 

從孤立到相連

一項最近的巴納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牧師都沒有什麼朋友。就在上周,巴納集團還發布了一項全球青年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在18-35歲的青年人中(來自25個不同國家),只有三分之一知道有人真正關心他們。這意味著超過66%的年輕人沒有意識到自己正被愛或被關心。

魔鬼希望基督徒相信謊言——「他們是唯一為此掙扎的人」,並因此讓他們孤立自己。所以我們更需要去告訴身邊的人他們對我們很重要。我們可以從給某個你所愛並正處在艱難中的朋友發送一個信息或打電話開始。願意傾聽和陪伴是作為朋友可以給出的最棒的禮物。

你的牧師比你以為的更需要你的鼓勵和禱告。

與當地教會有聯結並擁有基督里的朋友並不能治癒一切,但它確實可以讓我們不再孤獨。上帝為亞當創造了夏娃,因為從一開始祂就說人獨居是不好的(創世記2章18節)!耶穌與12個門徒一起生活了三年。使徒行傳中的早期教會之所以會發展地那麼迅速是因為每個人都想成為這個充滿生命活力的社區的一部分,人們互相陪伴,一起吃飯,為彼此的掙扎禱告,一起學習聖經,並為他人的需要而慷慨地分享自己的一切(使徒行傳2章42- 47節)。

讓我們今天就邁出這一步吧!

 

從破碎到盼望

真理是上帝從來不曾離開你,雖然有時候你可能感受不到祂的同在。你沒有被遺棄或被孤立。抬頭仰望山頂和天堂,你的幫助就從那裡來。耶穌靠近傷心的人。祂將擦去你每一滴眼淚。你可以信靠並握住祂的應許。

我曾經也很破碎,但上帝叫我抬起頭來。祂把我最大的痛苦變成了喜樂。祂帶走了我的沮喪並帶給我新的平安。我還在這趟旅途之中,這個過程仍未結束。但我全心全意地相信,就像在約翰福音15章中所說的那樣,這一切都始於與耶穌相連。

在整整一周的時間裡,這段經文幫助我、醫治我和帶給我希望。耶穌教導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什麼。」(約翰福音15章5節)。對於我自己和我們所有人來說,這是一個承諾:離開耶穌,我們什麼也做不了。然而,如果我們與祂相連,我們可以做成任何事。

緊緊握住耶穌和我們所愛的人,去依靠主內的社群和對我們有幫助的工具和資源,這是可以幫助我們度過每一天的必要方法。

最後,我想對下面的這些人說:

Jarrid:我也愛你。我非常希望我當時能回復地更快一些,我們可以談得更久一些。我很難過你做出了這個決定。我在為你的家人禱告。我們都在。我們會記得你為那些絕望的人發聲,你的友誼,你對上帝、你家人和每個人的愛,最後,我們會記住你創辦的「Anthem of Hope」。我們為你長期以來那麼棒地領導這個團隊而感謝你。也感謝你勇敢地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掙扎。

對Juli(Jarrid的妻子)和孩子們:我們非常愛你們。我們在這裡支持你們和為你們禱告。我們陪伴著你們。雖然生活可能再也不一樣了,但我相信耶穌會修復這些碎片。我祈求平安、力量和恩典臨到你們。

對那些認識Jarrid的人:從那些與Jarrid共同認識的朋友那裡我收到了很多Twitter上的私信、電話和簡訊。無論是在網路上還是面對面談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的非常重要。在我們一起面對這一沉痛的事實時,願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相連。

對牧師們:你需要愛好、需要朋友,需要隔絕網路的休息時間。你一直在宣講團體的重要性,現在是你活出來的時候了。承認你需要看醫生、心理醫生或基督徒輔導並不是罪,也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真正勇敢的。耶穌在路加福音2章52節中被描述為一個年輕人,「智慧和身量,並上帝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這意味著耶穌在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屬靈健康和人際關係健康方面都有成長。讓我們也在每個領域上追求健康和完整。

對每一個人:我們都將經歷艱難,但我們可以得到幫助、醫治和盼望。所以請堅持下去,因為未來是充滿盼望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經歷起伏,會經過高山和低谷,沙漠和綠洲,有時會風暴大起,有時會風平浪靜。

你需要記住的是無論你在哪種情形中,你都不是獨自一個人。耶穌在約翰福音16章33節中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當我們遇到心理健康問題的時候,讓我們相互幫助,彼此理解。自殺永遠不是答案。

我禱告我們會更加無畏地談論心理健康問題,因此人們可以明白:不管一個人在外表上看起來多麼好,他的內心裡都可能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事。讓我們身邊的人知道我們多麼愛他們,無論他們處在什麼景況里,他們對我們都同樣重要。讓我們活出愛、同理心和團體的力量。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黑暗中的旌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