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親子關係

養兒方知父母心

作者:林堅忠, 新加坡

How-I-Came-to-Understand-my-Parents(v2)

 「這不公平!」

為什麼總是拿我跟別人相比?我和他不一樣!」

這是我常常對父母說的兩句話,因為從小到大,我都不喜歡被拿來和別人比較。那時候,我老覺得自己被擺放在一個不公平的位置,總是覺得自己需要符合父母為我設定的標準。

年幼時(也許直到現在仍是如此),我比哥哥粗野、吵鬧。我不明白,為什麼我的玩具總是比較容易壞,為什麼我總是看起來比較髒亂,為什麼我總是成為老媽嘮叨和責罵的對象?我覺得父母是在間接地讓我知道,我應該更像哥哥一些。

更糟糕的是,我老是得接收我哥哥的舊東西。哥哥總有全新的衣服可穿,而我卻不得不穿他的舊衣。當然,說句公道話,我父母還是會給我買需用的東西啦!但不知怎麼的,我總是忘了他們曾買了什麼給我,卻記得他們沒有買給我的東西。

可笑的是,雖然我總是叫爸媽不要拿我跟別人相比,但在潛意識裡,我卻總是拿自己跟哥哥相比,也會拿我的父母跟朋友的父母相比較。

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經驗呢?

當兒子也成了父親

如今,我也是兩個男孩子的父親,你可以想像我是如何自嘗苦果了。 「爸!這不公平!」每當我兒子這樣說時,我便覺得這真是『報應』。這麼多年來,上帝總是用很多幽默的方式使我明白,祂是公義、公平的上帝。

不過還好,我完全明白孩子們的感受,因為我在他們這個年紀時,也有相同的感受。所以,我常常提醒孩子們,我跟我太太對他們的付出(甚至是在他們抱怨不公平之前)。感謝主,看來他們明白我所說的,儘管我沒辦法說我在他們這個年紀時也能有同樣的見解。

許多人建議採用「角色互換」的方式幫助當事人從對方的角度看待事情,從而讓我們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也能對他人的付出心存感激。這種建議有一定的道理,但我發現「角色互換」實行起來通常會有困難,並且也相當主觀。

成功方程式

感謝上帝,祂已提供家庭生活的黃金定律,告訴我們如何維繫親子關係。

以弗所書61-2節如此教導子女:「要在主裡聽從父母,因為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著應許的誡命。」(新譯本)

緊接著,以弗所書63-4節也教導父母(特別是父親):「不要激怒兒女,卻要照著主的教訓和勸戒,養育他們。」在另一處經文歌羅西書321節中,保羅進一步提醒家長:「不要激怒兒女,免得他們灰心喪志。」(新譯本)

身為基督徒父親,我盡力討上帝的喜悅。我也發現,兒女可以幫助我們成為善於鼓勵和培育孩子的父親,當然,這在不同的家庭中有不一樣的實現方式。

在我的家庭裡,我確實感激孩子們給我提出的好意見,特別是當他們這樣做時,他們是出於對我這位父親兼主內弟兄的愛、體諒、尊重和關心。這樣說或許有點奇怪,但這正是聖經所描述的親子關係。同樣地,在如何順服和孝敬父親方面,如果我的孩子們想要聽聽我的意見,那麼我也會非常樂意告訴他們(當然,我會斟字酌句)。

但就像所有家庭一樣,我們家人之間的互動是很複雜的。儘管我們本來應該認真地傾聽對方,並且謹慎而有禮貌地說話,但我們卻不見得都會做到。有時就算我們努力了,但可能還是會因為講錯話而激怒對方。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我們都極其需要上帝的幫助。

此外,我發覺無論孩子們聽不聽話,我都必須向上帝祈求智慧,好讓我能成為一位善於培育及鼓勵孩子的父親。同時,雖然我的兒子們會看到我的許多錯誤和失敗,但我仍然祈求上帝幫助他們懂得順從和孝敬父母。

感謝上帝讓我有機會學習做一名敬虔的父親,又讓我仍然有機會學習做一個敬虔的兒子去孝順我年邁的父母。我發現,我跟我的兒子們一樣都需要不斷成長。

三位一體的心腸

我愛你們,正如父愛我一樣,你們要常在我的愛裡。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裡;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祂的愛裡。」(約翰福音159-10節)

顯然,耶穌來到世間是出於對父上帝的順服,同時父上帝也愛耶穌。明白了這一點之後,扮演好我父親的兒子以及我兒子們的父親這個雙重角色,就有更深刻的意義了。我不再只是努力讓家庭正常運作而已,而是有了更大的動力去做好自己的本分。

當我努力做一個合上帝心意的父親和兒子時,我就是在實踐三一真神內在的原則,並且略略領略到耶穌與父上帝之間的美好關係。

關於作者:林堅忠弟兄在新加坡一所初級學院任教6年後, 於1998年加入新加坡青年歸主協會,擔任全職同工。在2005年,他成為新加坡青年歸主協會的總幹事。如今他在教會參與講道和查經班的服事,同時也在其他教會與青少年團體中講道、培訓和教導。他與妻子結婚13年,有兩個可愛的兒子,分別是9歲的漢正及6歲的漢信。

(本文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從無到有的父愛

作者:天堂鳥, 馬來西亞

june-shared-article

每每看見有個慈祥的父親帶著孩子有說有笑地經過時,我心裡總會很羨慕。打從我懂事以來,我的父親就沒有給我留下什麼美好的回憶。

母親個性獨立而好強,父親卻是個很懦弱、害怕承擔責任的人。他們在我十一歲那年離異,原因是父親有外遇。母親告訴我們,離婚時父親主動放棄撫養權,因為他不太喜歡小孩。 (事實上,雖然他後來再婚了,但也一直都沒有要小孩。)

就這樣,我跟妹妹跟在母親身邊,由母親撫養長大。我們與父親之間只有最低限度的聯繫,那就是向他要生活費的時候。但即便如此,他常常也只是很公式化地慰問我們幾句而已,很少會帶我們出去吃個飯,或者花時間陪我們。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確實感受不到什麼叫「父愛」。

父母離婚二十幾年來,我只會從母親口中聽到鄙視、嘲諷父親的言語,而且她也常常囑咐我和妹妹千萬別找個像我父親一樣的男人。這些年來,在我與父親的互動過程中,我也確實感受到母親所說的,他總愛推卸責任,若非不得已,他是不願承擔什麼責任的。漸漸地,我也認定男人都是不可靠、更是不能相信的。對於父親,我心裡似乎也有了母親那種瞧不起他的念頭。

記得中學的時候,有一次我需要在學校假期時搬離宿舍,就請父親來協助。結果他卻遲遲未到,我只好自己硬著頭皮一件件地搬行李,也拜託別人幫忙才解決了問題。

大學的時候,父親說他沒有能力給我供應足夠的學費,叫我自己想辦法,當時我對他非常失望。那實在是我最苦的日子,人在異鄉、孤苦無依。面對繳不了學費的壓力,我甚至陷入憂鬱。對當時的我來說,有父親與沒有父親似乎沒有差別。有時我會想,若不是因為他沒有能力,我就不需要做兩三份兼職來賺取生活費了。每每想起那段苦日子,我就不禁埋怨起父親來。但正是那時,我遇見了耶穌並接受了救恩。

馬太福音11章28節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主也說:「(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申命記31章8節)這兩句經文給了我極大的安慰,因為上帝讓我知道,我不需要再靠自己擔重擔,而是可以把一切憂慮和恐懼都交託給那值得信靠的主。因此,從另一個角度看,我會信主,或許得感謝我的父親。

成為基督徒後,我也開始學習與父上帝建立關係,漸漸明白天父奇妙的愛。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沒有體會過父親的愛或許確實是一件遺憾的事情,但如今我已經擁有了世上最偉大的父愛,那就是天父的愛。同時,藉著讀經和禱告,我也明白了上帝的心意:「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福音6章15節)。坦白說,要饒恕父親對我的傷害,確實不容易,但我求上帝幫助我體諒並原諒父親,因為上帝希望我們不單與祂和好,也要與人和好。

(本文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

學著接受我破碎的家庭

作者:Sheila May, 印尼

Learning-to-accept-my-broken-family

「我這輩子最大的錯誤就是跟你結婚!」從念幼兒園開始,我就經常聽到爸媽如此對罵。爸媽當著我和兄弟姊妹們的面爭吵,而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做父母之間的和事佬。後來,我12歲那年,父母決定離婚。

「別管了,那是他們的事情。」這是我得知父母決定離婚時的第一個想法。但當我漸漸長大,我才發覺事情比我想像的要複雜多了。我根本不可能忽視父母離婚這件事,因為我恰恰身處其中。我沮喪極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家庭」成了我跟朋友聊天時永遠都會避開的話題,我甚至努力從腦海中抹去這個詞語。直到有一天,我搭朋友家的順風車。當我坐在後座,看著他們一家人彼此戲謔、互相打趣時,一種溫暖的感覺流過我的心。我偷偷地哭了。那時的我既快樂又悲傷,同時又為自己感到難過。我告訴自己:「原來這就是家庭。」

回顧自己的家庭,我感到非常失望而憤怒。我恨家裡的每一個人,甚至毫不掩飾這種情緒。在朋友們面前,我也毫不忌諱地談論對家人的想法和感受,於是,朋友們開始遠離我。我厭倦了跟家人同住,但又沒別的地方可去,這種感覺快將我逼瘋了。

父母離婚後的三年之間,我盡量讓自己待在家的時間越少越好。我每天從學校走路回家,這樣就不必太早到家。讓我回家的唯一理由就是有地方睡覺。有一天,朋友邀請我到她的教會,我馬上同意了——因為這樣子我就有理由不回家。後來我聽說她的教會要辦一個三天的退修會;能夠離開家三天?我當然要去!

結果這三天改變了我的一生。就在這個退修會中,上帝救贖了我。我認識到自己的罪性,同時明白了上帝為我預備的寬恕與愛。我實在是非常感恩。

但並非一切就立刻變為完美。回到家之後,我仍然每天都面對與信主前一樣的問題。我沒有因為信了主就自動變成一個乖巧溫馴的孩子,而是持續與自己的罪性博鬥,仍然無法接受我的家庭。

在那段時間裡,上帝握住我的手,耐心地等待我度過叛逆期。直到有一天,我終於坐下來檢視自己破碎的家庭,我才意識到,原來關係的破裂隨處可見,不只是我的家庭才有這樣的問題。無論是朋友、鄰居、有宗教信仰的人還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每個人都有各自要面對的問題——就連全職事奉的基督徒也不例外。我這些年所經歷的,只是反映了這個墮落世界的現實狀況。我不是唯一面對這類衝突的人,還有數不清的人也面對相似的衝突,有些衝突比我家的更嚴重。

我也逐漸意識到,雖然並不是我選擇生在這個家庭裡,但上帝選擇了讓我生在這裡。如果上帝已經差遣祂的獨生子耶穌來捨身拯救我的靈魂,那麼我還怎麼能夠懷疑祂對我的愛?祂既然是慈愛的天父,而我是祂的女兒,那麼祂將我放在這樣的家庭裡,必定有祂神聖的目的,儘管我至今還不能明白。我能夠做的最正確的事情,就是完全接受自己以及這個上帝為我安排的家。

這樣的想法使我豁然開朗。雖然從10年前我成為基督徒到現在,家裡的狀況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我自己的生命已經發生了許多重大的變化。上帝透過家庭的景況來塑造我。我學會了控制怒氣,寬恕他人(儘管我可能再次受傷),並且愛那些我覺得並不值得愛的人。

上帝並沒有為了改變我的心而改變我生命的景況。祂讓我體會到失去希望的滋味,好讓我視祂為生命中唯一的希望。祂全然良善,決非無情;祂充滿智慧,決不犯錯。祂撫平我的傷口,擦乾我的眼淚。萬事萬物都有祂的旨意。

(本文譯自透心糧印尼文網站)

哪雙眼睛

作者:Vivian, 台灣
who's eyes
「爸爸,我再玩五分鐘溜滑梯好不好?」小孩說道,爸爸接著說:「好。」

爸爸的眼光凝望著自己的孩子,爬上樓梯,溜下來,一遍又一遍地,眼睛從來沒有離開的注視著。不到兩歲的孩子,嗚嗚呃呃的發出聲響,只是個皺眉、緊接著哭臉地看著父母,父母也看著他,馬上安撫拍拍他。

在母腹中,你什麼都沒說,媽媽爸爸早就在計畫,要預備給你一個小床,想著要給你買的衣服。我們很多人很幸福,在期待中來到這世界,出生後,被呵護的眼神關注著。

大一點了,「女兒,要不要去吃這間,我請妳吃飯啦,不用客氣,我們不都是自己人,爸爸養妳!」妳不再是定時吃奶的年紀,妳只是單純的接受。妳知道他的詢問,是他知道妳開始學習想為自己作決定。不管妳說要或不要,他望著妳等著妳的答案。或許在回應與問題之間,就才短短五秒。他等著,就是要聽妳五秒後的回應。

在注目中成長,同時你望著世界,有那麼一天,你希望不只是父母的在乎,父母就像是咖啡廳的背景音樂,輕輕的放著,很舒適,只是咖啡廳的一部分。你培養很多才藝,你注意自己的外貌,你努力經營友誼,努力經營人生。不管是現實的,還是虛擬的。在現實生活裡,你忙於跟人交際,你付出,你也收取;在網路世界裡,你忙於接收別人的資訊,回應你可以回應的,你忙於建立自己的身分。或許,你想要的可能就是那一秒被關注的眼神,或是網路中一個讚、一個貼圖、一則留言…你走過的路上,有時候,你好像把什麼事都做對,別人感受到你對他的好,被你一直以來的努力,你這個人給吸引,你得到了肯定。但有時候,你或許也都做了,卻得不到回應。

我喜歡想像馬太福音裡的一個畫面:「就是你們的頭髮,也都被數過了。所以不要懼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別忘了,有雙眼睛默默在你的背後守護著你,正等待著你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