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試煉

祢是唯一

作者: 麥田采薇

Butterfly sitting on Finger

在悲傷中,祢是安慰,將我扶持。
在迷惘中,祢是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
在挫敗中,祢使我心安穩,因祢永遠不離棄的愛。
在試煉中,祢是我的避難所,靠祢站立。
在孤獨中,祢是時刻眷顧的眼目。

人算什麼,祢竟如此眷顧?
為這卑微的生命,祢付上所有?
人算什麼,祢竟如此珍視?

祢是生命的救主,更新我卑微的生命。
祢是唯一。

音樂:啟航

set_sail

我與世俗爭戰
我在靈裡爭戰
原本的信仰漸漸冷淡
沉入了世界的試探
一直猶豫不決

戰鬥缺乏戰略
潛伏的力量還未發掘
我已投降於這世界

人生海中漂流尋找路口
該往東南還是往西北走
到了選擇的那一個時候
眼睛被蒙蔽找不到出口

我失去自己生命跟隨風
直到祢的雙手將我緊緊擁
祢話語平息我靈的波動
叫我不懼怕生命海的洶湧
我下定決心活出祢教導
縱然浪會澎湃我也會跌倒
我堅定信心向祢來依靠
獻上我微不足道的愛以回報

曾經為生活而忙
其實早已被世俗捆綁
我無法自拔身不由己
被逼向這個世界屈膝
在崩潰之際
我突然憶起
我遺忘已久
不離棄我的上帝

我會全心全意為主祢而活
我會從心裡的最深處
啟航
———————————————————-
[詞:吳兆慧,17歲 曲:魏獻祥,26歲]
音樂蒙允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創作者筆記:
“在我們教會的處境裡面,多數的青少年人都是被灌輸『學業至上』的思想,或被世俗的負面影響(科技、電玩、色情、破碎家庭等等)所支配,信仰充其量只是排在第二位。所以,敬畏上帝的青少年人的心志漸漸冷淡。信仰根基不穩定、不深入,導致很多的社會問題產生,比如自殺、多角戀愛、金錢誘惑、欠債等等。我們看見這樣的問題,就製作了一部短片,配合我們教會的傳道在主日的資訊分享,希望喚醒人們去重視這些社會問題的嚴重性。最後,也因為這樣,我們創作了這首詩歌。
這首詩歌是由一位17歲的姊妹(吳兆慧)填詞的,她迫切地感受到信仰的重要性,所以就寫了這首詩歌。隨後,我(魏獻祥)為這詞譜上曲子。為了貼切地描述詞中提到的一些處境,我是以現代流行曲風來編寫的。整首詩歌的創作靈感,都是來自一部影片的故事。在短短的3至4個星期裡面,詞曲就因著上帝的感動,編寫出來了。”

“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
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
—箴言3章5-6節

歷程

作者:橄欖喬安
rail-journey

有句話說:上帝並沒有應許天空常藍。年前有一段時間,不管是在教會中的服侍還是在職場,我總遇到各種問題,沒來由的不順利。我和父母的關係也不是很好。我一直禱告尋求,卻好像怎麼都沒有轉機。現在我明白,這就是我要從中學習的歷程。

而我一個同事的堂妹,新聞系剛畢業,因為煤氣中毒,好不容易醒來後,智力似孩子一樣,且喪失生活能力。這也是她的歷程。

約翰•班揚的《天路歷程》描述了基督徒和他的妻子(女基督徒)及孩子走天路的歷程。

今天,我們也是這樣。每個人都走在生命的路上。有的在起點,有的已到終點,還有的人在途中。我們在不同的路上走著,處在不同的階段,也許有起初的熱情跟隨,也許正經歷困難,也許要面對世界的誘惑。或剛強、或熱心、或軟弱、或等待被重新挑旺。我們也面對著不同的人,有同路人,也有陌路人;有走在身旁的人,也有在前、在後的人。在旁邊的人,或許心靈相通,但也可能是阻撓者;在前、在後的人,或遇上或不能遇上。

我們走在不同的路程當中,遇到的人也在不同的路程當中。也許,我們在開始的時候遇到領路人,在剛強的時候遇到軟弱的人,在軟弱的時候遇到同樣軟弱的人…但是不管怎樣,我們都不會錯失信心被挑旺的機會。

所以,在這條跟隨耶穌的路上:
我們感恩——主給我們行走天路的機會;
我們依靠——緊緊靠主,任何時候決不單靠自己;
我們相信——即使懷抱有時,失落有時,上帝未曾撇下,也未曾丟棄;
我們相顧——肢體互相扶持,不管對方的生命處在哪個階段,或剛強,或軟弱,我們都在基督裡;或此時,或彼時,耶穌永是我們的主,是我們隨時的幫助。

「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羅馬書8章38-39節

(本文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

當上帝對你的禱告沒有回應時

作者:劉爵華,新加坡
ds-reflection-when-god-isnt-answering-prayers

許多人都受過這樣的教導:遇到困難時,首先要做的就是禱告。這聽起來像個忠告,但也可能是個陷阱。如果我們把禱告看成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那麼就偏離了上帝設立禱告的原意——禱告是我們和上帝建立親密關係的途徑。

如果把禱告視為萬能解藥,就會期待上帝來解決我們的一切問題。與女朋友分手了,禱告吧;同好朋友鬧翻了,禱告吧;父母不能理解你,答案你猜到了……禱告吧。

基督徒給出這些簡單而膚淺的建議,會讓遇到困難、灰心喪氣、禱告得不到上帝回應的人放棄信仰。 結果讓他們充滿了灰心和挫敗感,認為大概上帝不存在,或者上帝不管吧。

當我們需要上帝的説明,禱告卻得不到回應,開始懷疑上帝時,該怎麼辦呢?我們來看一個聖經裡的例子,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人無論他怎麼禱告,上帝都不回應他,他已經到了絕望的邊緣。

從詩篇77章1-3節,我們清楚地知道詩人身處強烈的痛苦和懷疑中。很多基督徒不想承認這樣的情感其實是基督徒生命中正常的一部分。詩篇中的這段經文恰好證明他們的觀點是錯誤的。

詩人清楚地知道如何在痛苦中親近上帝,他禱告並默想,但顯然上帝沒有回應他的禱告,他的痛苦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加增。

眼看詩人就要放棄信仰了,但他轉念省察自己,回顧上帝的慈愛和祝福(詩篇77章5-6節)。但從詩篇77章7-9節我們看到,他仍被問題困擾,對上帝的懷疑和絕望更進一步。

在詩篇77章11-12節,詩人對他的疑問進行了徹底的反思,他想到了聖經中最基本的真理,他的思維模式被轉變了。真理是上帝永不改變。使徒雅各講到,“…..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在祂並沒有改變, 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各書1章17節)。上帝是信實可靠的,祂對我們的慈愛和憐憫永不改變。

這時,雖然詩人的疑問未曾得到解答,但是他的心態發生了轉變,同時,他學習把上帝放在禱告中心而不是自己。同樣地,通過默想,聖經告訴我們的上帝屬性,我們的禱告變得以上帝為中心。我們敞開自己,按聖經上的方式來思考。當我們開始以上帝為中心來禱告的時候,我們就會明白,上帝無所不知。這樣就除去我們思維和禱告中的局限性。

但是,為何上帝在詩人呼求時保持沉默呢?想想看,假如上帝總是在我們尋求幫助時立刻回應我們,我們屬靈的生命就會不成熟,我們就會被自我的感受和情緒所控制,我們禱告就會總是以自己為中心而非以上帝為中心。上帝允許詩人經歷試煉、懷疑和絕望,帶領詩人到信仰更深處,他的靈命因此更堅強、更有智慧。

最後詩人以這樣的詩句結尾——“祢曾藉摩西和亞倫的手引導祢的百姓,好像羊群一般”(詩篇77章20節)。這節經文描述了上帝和祂子民的關係就像是牧羊人和他的羊群。

牧羊人總是有目標地帶領羊群。如果他帶領羊群到山上的草地,因為他想在那裡做些什麼;他帶領羊群到水邊,也是有理由的;他帶領羊群深入狼群,因為他想領它們去那裡。

當我們深陷困苦時,感覺像被上帝離棄或忽視了,但是我們要記得,上帝是我們的牧者,祂一直在關心和保護我們。相信上帝帶領我們經歷試煉、懷疑和絕望,最後讓你會變得更剛強。讓上帝永恆不變的屬性成為我們禱告基石吧。

透心糧提示:這篇文章是探索叢書《禱告未蒙應允時》的感想,若你需要此書,請與我們連絡。

(本篇文章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