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試煉

為什麼祢不聽我的禱告?

作者:希の夢,馬來西亞

當我聽到我朋友的阿姨所懷的寶寶最終被證實胎死腹中時,為她難過的當下,心中充滿了不解。當我們知道懷孕七個月的她隨時會失去她的寶貝時,我們以傳送簡訊的方式告訴身邊的基督徒,為這件事情一起來同心禱告,懇求在天上的父救活這個孩子,親自安慰那位婦人。難道我們的禱告不夠迫切嗎?

身為人類的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我們不曉得為何我們的禱告不蒙憐憫與垂聽。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質疑上帝的能力,不再選擇相信祂。『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腓立比書4章6節)當我們在禱告的時候,是否會一直想著這樣的疑問:如果上帝不救活這孩子,那位媽媽會怎麼辦?假設上帝不肯聽我的禱告, 我還有什麼方法去完成那個任務呢?“如果”、“假如”、“假設”……一個充滿這樣憂慮的禱告,並不是信心的彰顯。你當完全信靠祂,就像一個弱小的小孩,卻有完全信賴父母並願意依靠他們的心。就如聖經上所說:『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馬太福音21章22節)我們通常遇到困難時都會做出及時的禱告,但大多數的時候,我們真的相信上帝會來幫助我們嗎?我們有否懷疑上帝的大能?還是,禱告只是你的暫時鎮定劑,其實並不渴望上帝真正來解救你?

如果你沒有以上的疑惑,那就獻上感恩。因為你真知道滿有憐憫和慈愛的上帝不會離棄你。即使你現在的禱告未蒙應允,並不表示上帝不垂聽你的禱告,而是上帝必有祂美妙的安排。或許,現在並不是最適當的時機給你所祈求的;又或者,祂覺得你所求的不是最適合你的。在主裡要永遠有盼望。上帝已把祂最珍貴的兒子—主耶穌基督賜給我們,難道不會給你最棒的嗎?我們當學習如何在禱告中,完全信靠上帝,並且順服祂;而不是一味地要求祂給你所要的,不理會祂對你溫柔的呼召。祂是我們的上帝,我們不該把祂當作我們的僕人。

在地上,一位媽媽失去了肚子裡的寶寶;在天上,那個寶貝或許已安然地躺在基督的懷裡,等待自己的媽媽也被接回天家的那一天,與她一同在基督裡團聚。

祢知道
[天韻/祢的手永遠比我大]
祢沒有在我需要安靜的時候 給我獨處的房間
祢沒有在我需要同伴的時候 給我一張樂意傾聽的臉
祢沒有等我準備好的時候 才交給我該學的功課
祢沒有讓我太早知道 下一分鐘會面對什麼樣的煩惱
但是(因為)祢卻真知道 我生命中最深的需要
每個挑戰的臨到 只教我明白自己的渺小
因此我漸漸知道 祢在我身邊引導
最想不到的情境 祢讓我隨時隨地 有祢可以依靠

此篇文章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

靈命日糧:百煉成鋼

讀經:哥林多後書12章1-10節 

鑽石是炫麗而貴重的寶石,但它一開始只是普通的碳:黝黑、骯髒、易燃。然而,經過千百年的高溫和高壓,黑炭變得純淨而堅硬。鑽石的形成是屬靈力量很好的比喻。上帝用強烈的外在力量,除去我們的雜質,並在我們身上顯出祂完全的能力。

使徒保羅說,上帝的能力是在我們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哥林多後書12章9節)。我真希望這並非事實,因為我憎恨軟弱。在化療與放射治療中,我體會了超乎想像的身體虛弱。然後,一件小事竟也讓我的情緒猝不及防地跌入低谷。原本一個剪壞了的髮型應該是無足輕重,但在我掉了三英尺的長髮,頂著光頭將近一年後,頭髮剪壞了對我來說簡直是大事,使我覺得自己的過度反應真是愚蠢。我們當中有些人能製造出堅強自信的幻覺,但是突然失去健康、工作或所珍愛的人,都強而有力地提醒我們,應當完全倚靠天父上帝。 [....]

靈命日糧:曲折坎坷

讀經:詩篇121篇 

約翰.派博(John Piper)在其著作《A Sweet and Bitter Providence》中,對於上帝的心意及引導這麼說:「生命並非筆直的坦途,從一個祝福走到下一個祝福,然後直通天堂,生命是曲曲折折的荊棘路,……上帝不是在困擾痛苦後才出現,收拾善後,祂為我們縝密地規劃方向,藉著我們所遭遇的困難塑造我們,這全是為了我們的好處,也為耶穌基督的榮耀。」

每年的節期,猶太人都會千里迢迢到耶路撒冷(申命記16章16節),他們確信並知道上帝縝密規劃他們的方向,幫助他們走過曲折荊棘的道路。詩篇121篇這一首朝聖者之歌,表達了這份信心。「我的幫助從何而來?」這一問句並不是提出懷疑,而是闡述上帝掌管萬有的主權(1-2節)。不像有時會小睡片刻的守衛,或是需 [....]

靈命日糧:永恆眼光


讀經:哥林多後書4章16節- 5章8節 

在上個月的眼睛檢查中,我發現自己看遠距離的事物更加清晰了。我以為這是個好消息,然而,一位朋友告訴我:「我們遠距離的視力會隨著年紀的增加而改善,而近距離的視力則會衰退。」

這份檢查報告讓我聯想到另一種遠距離視力的改善,那是發生在基督徒身上的。那些認識主已經有一段時間,或是曾經歷巨大試煉的基督徒,似乎比其他人有更好的屬天洞察力。他們的永恆眼光變得更好,而他們對眼前「世界」的目光則正在減少。

使徒保羅也有那樣的永恆眼光,他勉勵哥林多的教會:「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哥林多後書4章17-18節)

現今我們也徘徊在屬世與屬天的「眼光」中,無法聚焦。我們享受著上帝賜給我們眼前的一切,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