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米小漫畫:不要論斷
此漫畫靈感源於2018年6月19日《靈命日糧》
漫畫作者:Chin,馬來西亞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認識自我)
此漫畫靈感源於2018年6月19日《靈命日糧》
漫畫作者:Chin,馬來西亞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認識自我)
作者:Kelsey Tarver,美國
翻譯:Yin Min,馬來西亞
語音播讀:小七,中國
播讀後期製作:龐宏宇,中國
背景音樂:Discovery House
我以前總認為:論斷人?我才不要!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那些論斷別人的人了。
以上的聲明中明顯是有矛盾的,但我卻沒有察覺到。我如此大膽地說出我的觀點,因為我從心底里是這麼認為的。
一聽到「論斷」這個詞就能讓我渾身發抖。如果讓我閉上眼睛,我想象到的是一張瞪着雙眼、寫滿不認同且趾高氣昂的臉。但最可怕的論斷還是來自親人或朋友。
我太了解被論斷的感受了。作為牧師的小孩,我習慣了所有的目光都定睛在我們家身上,彷彿被放置在一個巨大的放大鏡下不斷觀察: 「她穿的是什麼呀?他們今天敬拜怎麼遲到了?那是新車嗎?他們怎麼能買的起呢?敬拜的時候她為什麼在說話?」即使在我長大並成為教會的工作人員之後,我依舊覺得我的一舉一動都在被人審視。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我還是很喜歡在一個充滿愛的教會中成長的。但是,不是總會有幾個會友曉得如何讓你心煩嗎?對於這些人,我會這樣想:「我愛他們,但我不必喜歡他們。」
這樣的經歷給了我一個信念,那就是永遠不論斷別人。我希望能給他人更多恩典和理解,單單是論斷的閑話就能激起我內心的憤怒。我對論斷如此敏感,但原因非常純粹,我只是單純地渴望人們不會有被欺負或被論斷的經歷,我想讓每個遇到我的人都感受到被接納與被愛。
但是漸漸的,這單純的願望卻成為了一種我自己也沒察覺到的論斷。曾經被真愛激勵的行為變成了只愛和我相似的人,而對於那些被論斷和說閑話捆綁的人,我無法給出愛。
這是多麼大的諷刺!我最終成了我討厭的那種人。
論斷的陷阱
我認為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是很容易陷入到論斷的陷阱中的。因為我們對他人的生活方式都有一套高標準要求。我們了解聖經的標準,並期望彼此都能按着這個標準行。然而不幸的是,當論斷悄悄進入我們的教會時,我們就開始用更批判的眼光看待彼此而缺乏愛和包容了。
只要我們稍不注意我們的動機,論斷就會偷偷溜進我們心中。論斷是一個可能因着渴望公義這樣的單純動機而產生的罪。如果我們對待他人只有公義卻沒有恩典,那雙方都會感到受傷。正如基督徒作家魯益師(C.S. Lewis)所說:「在評價一個人的狀況之前,要先站在他的角度去了解情況。」
也許這個人也討厭自己是一個會論斷別人和八卦的人。也許就像其他的上癮者一樣,他們每天都需努力勝過無數引誘他們論斷人的因素。也許是他們的成長環境所致,他的媽媽,祖母或家人都很愛論斷人,而他就在這樣一個家庭中長大,要拚命地努力才能保持樂觀。
我論斷那些會論斷別人的人,因為我曾無意的把他們歸類並同樣為他們貼上標籤。說閑話的,惹是生非的,尖酸刻薄等。但事實是沒有任何兩個人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經歷,痛苦和過去。魯益師還說:「不要以現在的境況來判斷一個人,因為你不知道他曾經歷過什麼。」
一旦我明白了「受過傷的人會傷害別人」這個事實,我就會對那些花大量時間談論別人或者用閑言碎語傷害別人的人感到愈發同情。
彼此相愛
我們要像愛酒癮、性癮或毒癮者一樣用相同的方式去愛論斷者。要知道每一個人都有軟弱,而相互幫助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放下我們的論斷,學會彼此相愛,在愛和恩典中相處。
聖經對於論斷有很清楚的說法。我曾經聽到過關於論斷的教訓,但卻不認為那是我的負擔。然而上帝教導我要鑒察自己的心,知道自己的價值,在信仰的道路上永遠不要驕傲和自作主張。仇敵喜歡看到我們在自以為已經了如指掌的方面驕傲自義。
在肢體中一定會有一些人是我們聯繫比較多的,另一些就比較少,這是人之常情。但是上帝告訴我,雖然這可以理解,但每一個人都應該得到同樣的愛和尊重,即便這做起來很難。
上帝給我們愛的能力是超乎我們想象的,甚至對於那些令我們厭煩的人我們也可以付出愛。合一對於基督的新婦至關重要,當我們真的將論斷拒於門外時,我們將會經歷到更加美好的關係和和真正基督般的愛。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 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馬太福音7章1-5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文章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這是我們都熟悉的經文,馬太福音7章1節。這節經文常常被引用來指責基督徒,不應該評判別人的生活方式、行為作風以及價值觀。尤其是在涉及到像同性婚姻和墮胎這樣容易引起爭議和質疑的話題時。
到底哪種立場才是對的呢?是指出以上行為是罪的一方,還是強調耶穌反對我們論斷別人的一方?我曾經就為該站在哪一邊而感到迷茫和困惑。
或許,應該先重新審視一下從這節經文而得出的普遍假設。耶穌真的告訴我們不要論斷,甚至不要評判他人嗎?
答案是否定的。耶穌告訴我們要作出判斷,但要特別注意的是:為定罪他人而作出判斷,和為分辨對錯而作出判斷是有區別的。在馬太福音7章中,當耶穌告訴門徒們“不要論斷”時,對兩者作了區分。
不要定罪
耶穌確實告誡門徒們,不要像法利賽人一樣虛偽地給別人定罪。法利賽人認為,自己是上帝揀選的子民,所以在屬靈和道德方面要比異教徒更高人一等。今天,當我們因別人身上的罪而定罪他人的時候,我們和法利賽人犯的是一樣的錯誤。
但是耶穌告訴我們這樣是錯的。如果認為別人在信仰,背景或環境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話,我們其實是在說,他們沒有我們那麼有價值,那麼寶貴。耶穌告誡我們,不要以為自己自然而然地就比別人好。
“你這假冒偽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馬太福音7章5節)耶穌的意思是,指責別人身上的罪之前,我們應該先查驗自己的行為。改正別人的錯誤之前,我們先要承認自己的罪,改變自己的生命。如果因為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或者比別人更公義——但自己卻和別人犯一樣的罪——那麼就和法利賽人沒差別了。這是耶穌和使徒保羅都曾在聖經中告誡我們的。(馬太福音23章25-28節,羅馬書2章3節)
耶穌告誡我們,不要按照表面看到的來評判,不要像法利賽人西門那樣對待用香膏擦耶穌腳的女人。西門因為那個女人的名聲不好而指責她(路加福音7章36-50節)。這就是耶穌所說的“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的含義(約翰福音7章24節)。
分辨對與錯
一方面耶穌斥責道德上的優越感,另一方面他確實希望我們有智慧地分辨對錯。事實上,聖經從頭到尾都要求我們分辨對錯(希伯來書5章14節,哥林多前書2章14-15節)。但這種分辨不應該越界,演變成定他人的罪。
在評定對錯中,做判斷很重要。當罪的行為就在我們身邊時,我們總會有本能的反應。比如,看見姐姐偷媽媽錢包里的錢,或者眼看着某個政府在大半個地球實施種族滅絕。
反對或對抗罪的行為不是錯的。堅守上帝的標準,真理和聖潔,就是在反對謬誤和罪惡。錯的是接受當下流行的觀點,認為我們不應該評判任何行為的對錯。
但是,如今“論斷”或又譯“評判”這個詞已經被解釋為如此消極的含義了。
我們該怎麼做
作為基督徒,我們應該靜下來問問自己和上帝,“我是不是在自己犯同樣罪的情況下,帶着錯誤的動機在嚴厲地給他人定罪?還是以禱告的心按照上帝的話來分辨善惡,並溫柔地把別人帶到上帝的面前?”
想要改正別人之前,需要先審視自己的心(耶利米書17章9節)。而當我們以禱告的心正確地分辨出了對錯之後,就應該憑着愛心說誠實話(以弗所書4章15節)。這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加拉太書6章1節告訴我們,如果某個弟兄姊妹犯了罪,我們應該“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同樣地,雅各書5章20節告訴我們“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
當我們在講對錯的標準,或者看到弟兄姊妹犯了錯,應該記得不要指指點點,而是要幫助他們更靠近基督。這就是用愛心說誠實話的意思。
最後,我們要效法救主耶穌,反對指責論斷的態度,追求有智慧地分辨善惡,並完全地將上帝的恩典和真理活出來。(約翰福音1章14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作者:Jasmine Uthaya Kumar, 印度
在我們日常生活與人的關係裡,我們經常地作出判斷。這些判斷決定我們對某些事物的回應和反應。一個正確的判斷,導致一個正確的反應。而錯誤的判斷卻恰恰相反。所以,我們謹慎地作出判斷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是絕對無法完全瞭解另一個人心理的想法。只有上帝才能瞭解。祂是個「公義的察驗人的心腸肺腑的神」(詩篇7章9節)。所以,我們必須持續不斷地尋求祂的智慧。
第二,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和理解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可能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也可能會誤解上帝的兒女們,在他們遵從上帝在他們生命中的旨意時,我們錯誤地論斷了他們。約伯的朋友便是一個明證。他們在回應約伯的話語,卻沒有找出它背後的原因。他們甚至極為自信,認為他們所說的便是事情的標準答案。他們明顯地沒有認識到,也許關於上帝和祂的話語,他們尚未完全明瞭。
第三,在我們基於判斷而行動之前,我們應該先自我反省,瞭解自己的動機。我們的目的必須是造就他人,卻不是拆毀。但是,在我們糾正我們的弟兄姊妹所犯的「明顯錯誤」前,讓我們先自我反省並且禱告祈求得著智慧來應對這種情況。當我們在糾正他們的時候,讓我們帶著和善及正確的態度——而不是帶著譴責。提摩太後書2章24-26節說道,「然而主的僕人不可爭競,只要溫溫和和地待眾人,善於教導,存心忍耐,用溫柔勸戒那抵擋的人。或者上帝給他們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叫他們這已經被魔鬼任意擄去的,可以醒悟,脫離他的網羅。」
最後,耶穌提醒我們,我們的判斷不能帶有虛假。在馬太福音7章3-5節,我們讀到:「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再次,我們要作出判斷之前先自省免得成了假冒為善的人。
基於以上原因,讓我們在判斷的時候更加小心謹慎,不要絆倒一個正在學習如何在基督裡而活的年輕基督徒。
(本文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