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都市化

“馬背上”的閱讀

作者:王志希,中國

read

「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
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
——以弗所書5章15-16節

十八世紀英國循道派宗教復興運動的發動者、傑出的戶外佈道家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一生風塵僕僕,四季常騎著瘦馬,在各處旅行佈道。他典型的每日活動,包括淩晨四點起床後一個小時個人靈修、五點主持晨禱會、白天在不同的村莊向村民講道、天黑後或約見循道派領袖(或主持崇拜聚會)。而在如此眾多的事情要做的情況下,他仍堅持一件事情-閱讀。每日早飯後,衛斯理就「上馬前行,隨身帶著書籍,在馬背上閱讀」(許牧世:“衛斯理約翰傳略”,載《衛斯理•約翰日記》,頁26)。他似乎總是在工作,從不曾休息。他曾說:「我和空閒無緣。只要活著,如果健康狀況容許,我就要做事。」即便一天有許多時間都花在當時英國落後的交通上,他也不會浪費光陰:「我通常在馬背上閱讀歷史、詩歌和哲學,因為其他時間還有別的事要做。」

處身於三個世紀後的我們,雖擁有愈顯便捷的交通,但卻因為都市化的發展,上學和放學、上班和下班花費於等車和坐車上的時間依然不少。我們清楚什麼是一直“在路上”(on the way)的感覺。於是,我們想出各種方法,來『消磨』這些『在路上』的時間。例如地鐵站派發或出售商業化的報紙,又如地鐵播放各種新聞和廣告;還有數位化時代的典型表現:我們上癮似地用智慧手機發訊息、打電話,或用平板電腦玩遊戲、聽音樂、看電影和電視劇。

這一切並非完全不好。但是如果只有這一切,我們快節奏生活中早已所剩無幾的時間真的會化為烏有。西元一世紀時,使徒保羅教導以弗所教會的基督徒,「要謹慎自己該如何生活,不要像一個無智慧的人,倒要像一個有智慧的人」(Be careful then how you live, not as unwise people but as wise Ephesian 5:15 NRSV)。而究竟該如何生活才像一個“有智慧的人”呢?在保羅看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愛惜光陰”(以弗所書5章16節)。有趣的是,保羅在此似乎同時想告訴我們,「邪惡的世代」的邪惡渴望,就是讓我們成為無智慧的“愚昧人”——而“愚昧人”在此的顯著標誌,就是浪費光陰。

也許,前文提到的約翰•衛斯理能在這一點上給予我們啟發。都市中的我們不再坐在馬背上,但仍需要坐在計程車、公車或地鐵上。除了有時的社交(如發訊息或打電話)和娛樂(玩遊戲、聽音樂、看電影和電視劇)之外,我們是否可以如衛斯理一樣,隨身攜帶一本屬靈書籍或小本聖經,在交通工具上閱讀?或者,我們是否可以運用我們比衛斯理便利得多的條件——即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在上學和放學、上班和下班的時候,為自己創造出一個單單屬於自己與上帝的“神性空間”,來閱讀書籍、聆聽詩歌或默想聖言?

曼寧(Brennan Manning)引用《衛斯理的信息》(The Message of the Wesleys: A Reader of Instruction and Devotion)說,“除非願意閱讀,人不可能在恩典中成長”(曼寧:《衣衫襤褸的福音》,頁17)。“馬背上”的閱讀,能操練我們成為“愛惜光陰”的“智慧人”,並藉此使我們在天父上帝透過聖靈、藉著聖子耶穌而賜給我們的恩典中,不斷成長。

二十一世紀的你,能否找到屬於自己的“馬背”?

(本文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