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關係

愛一個你不喜歡、令你失望的人,太難了……

作者:Jessie Ng,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曉晨,中國

 

那天我親愛的老爸說了一些惹惱我的話,我感覺自己的怒氣瞬間在胸間集成一團火,要是不讓它冷卻下來,恐怕馬上就要爆發。於是我速速進了房間關上門,試圖分散注意力讓自己冷靜。老爸大約也意識到自己言語有失,誤傷了我,著急地跟我道歉。

我需要時間冷靜,同時也害怕自己當下如果立刻回話,會說出不好的話來,所以沉默不應。哪知他受不了這種沉默,開始瘋狂拍門,之後更是開始撞門,扭轉門把。我慌了,原本已經冷靜得差不多,可這舉動頓時令我害怕,害怕老爸真的強行把門撞開,或者找鑰匙打開門,使我不得不直面他。

我對這種「侵犯隱私」的行為非常反感。但此時面對我的老爸,我的害怕大於反感。我愛的人正在用他認為好的方式在向我表達愛,可我厭惡這種行為。我不敢想像自己要面對粗暴地撞開門後的他,也害怕自己會因為這件事而討厭他,不願意原諒他。同時也害怕他要我當下、立即,接受他的道歉並立刻對他表示和善。為了不讓他繼續「狂踩我的憤怒線」,我只好發信息給姐姐。姐姐馬上制止老爸,並告訴他該如何尊重我,老爸這才消停……

作為女兒,我不去評斷老爸的行為。然而從這件事,我卻發現自己害怕背後的原因。我喜歡我的老爸,喜歡和他說話,喜歡有他在。然而若讓我說出老爸的兩個缺點,或者說出他曾經令我失望的地方,我會感到不舒服和不自在。我不想面對我愛的人「有缺點」這個現實,也不想承認他其實也令我失望。原來我骨子裡希望我愛的人永遠都那麼「可愛」,我一直都那麼喜歡他們,他們永遠都那麼容易去愛。因為要愛一個你不喜歡、令你失望的人,太難了。

原來我的愛那麼膚淺。為了讓我自己更容易去愛對方,我拒絕面對和接受對方的不完美、缺點,或者乾脆否認那些他們令我失望的行為。如此,我就可以不費太多心力就能去愛,同時在內心雕刻他們「完美的形象」。也許漸漸地,我愛的就不再是會犯錯、有缺點的真實的老爸,而只是心目中那個完美的他。

仔細一想,我們的上帝豈不是「終年累月」地面對這種情況嗎?祂愛祂所創造的人,然而人卻「狂踩祂的底線」,盡做些祂厭惡的事。然而我們的上帝向我們彰顯了祂自己:「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埃及記34章6節)其中「不輕易發怒」在希伯來原文中的意思是「長鼻子」。因為在希伯來文中,會用發紅的鼻子去形容一個人發怒,而上帝的「長鼻子」,說明祂是不輕易發怒的。上帝長久地忍耐罪人頂撞和悖逆,一次又一次地給人機會悔改。

另外,上帝向我們彰顯了真正的愛,不是刻意無視或者忽略對方的不好,而是即使對方不好,仍然去愛。上帝在我們還不斷犯罪惹怒祂的時候就愛了我們,並且犧牲自己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釘在十字架。祂對我們的愛,是一種仁慈的愛(benevolent love),是希望祂所愛的人可以全然純潔美好,因此不遺餘力地要把我們「變好」,好讓我們享受與祂的關係。

喜歡的人很容易愛,但是真正深刻的愛是一種意志行動,是我知道了你所有的缺點,你的不好,你令我失望生氣的地方,我仍然願意去愛你。我願意忍耐,用溫柔的言語與你溝通對話,好讓我們彼此知道該如何用對方喜悅的方式去愛彼此。

正如上帝愛人,我們的骯髒、污穢、破敗祂都看得一清二楚,在祂眼裡,我們的罪極其噁心,然而祂卻耐心地用基督的血把我們一一擦拭乾凈,使我們在祂面前成為祂所愛的純潔的兒女。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交朋友,就要Pick這三種


作者:Alwin Thomas,新加坡
翻譯:奇奇,中國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老友記》、《老爸老媽浪漫史》、《生活大爆炸》是我成長過程中最喜歡的幾部劇。我記得當時我想,如果我也能像這些劇中的人物一樣和我的好朋友們一起租房該多好呀。我可以和他們一起看電影、玩遊戲或是在晚上聊愛情聊人生聊各種話題(最好能在陽台)。這真是一個美好的夢!

我的美夢在我在墨爾本上大學的第一年得以實現。我當時住在大學宿舍里。然而,夢並不盡然美好。在我住在那兒的那段時間,我經歷了各樣的心碎、背叛和失望。

我相信大家都經歷過破碎的人際關係。或許這些負面的經歷會讓我們覺得沒必要去經營真誠和深入的友誼。然而,聖經卻不是這麼說的。

在經文中,我們看到各種各樣的友誼——不是每一個都是溫馨甜美的。然而,聖經告訴我們,我們被造就是要與他人連接,而非如疫情封鎖隔離期那樣與世隔絕地生活(哥林多前書12章12-27節)。

從我個人在聖經中的領受,我想說下面這三種朋友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也是我們需要特別珍惜的:

1.和我們一起共渡難關的朋友

「朋友乃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箴言 17章17節

 

成長在一個亞洲家庭,我經常能聽到父母說:要智慧地選擇我們的朋友。但我們都知道現實卻並非如此。有一句我很喜歡的話是這樣說的「友誼是個很奇怪的事情。你選了一個你認識的人,然後你覺得『 嗯,我喜歡這個人』,接著你就開始和Ta一起做各種各樣的事情。」

我最好的朋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他的很多方面估計很難讓我父母喜歡(比如,他比較懶散,看起來常常不能專心且沒啥遠大志向,至少我父母是這麼看的)。然而,他卻是那個在我經歷痛苦的時候我可以倚靠,並且每次都樂意聽我訴說的人。就算他最後回應我的只有一句:「真不容易,老兄。咱們下周去打網球吧」,我也會得到安慰。

在使徒保羅寫的無數書信中,他也做見證說在最艱難的時刻有許多的兄弟姐妹支持他。無論是經歷逼迫還是共度貧窮,從福音大復興到被監禁,保羅總是有很多美好的友誼。

正是這些美好的關係推動他繼續前進,並幫助他能堅持從事福音事工。這些弟兄姊妹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給他提出一些智慧的建議,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財務上支持他,但保羅的事工還是因著他們禱告中的支持和有愛心的行為得以壯大。

有時候,這正是我們在困難時期所需要的那種朋友。願意和我們站在一起,與我們一起度過人生各個階段的人。

2.說「這樣說是為了你的益處」的朋友

「朋友加的傷痕出於忠誠,仇敵連連親嘴卻是多餘。」——箴言27章6節

 

在保羅寫給提摩太的信中,可以很明顯看出他對他屬靈兒子的愛和關心。但是,因著常常包含嚴酷的現實和真理,保羅的鼓勵並不總是好聽的。例如,我們在提摩太後書4章5節中看到保羅勸誡提摩太「你卻要凡事謹慎,忍受苦難,做傳道的工夫,盡你的職分。」

保羅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知道提摩太的事工充滿挑戰,到處會遇到反對意見,而且人們會因他的年輕和缺乏經驗而對他不屑一顧。保羅希望在提摩太備受各樣權威威脅和擠兌的時候給他提供有力的指導和支持。

同樣的,我們不應該輕視那些可能會以我們不想聽到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想法和建議的朋友。我記得我曾經因為想拒絕出國留學的機會而被一位密友責備。最初,我真的很生氣,因為我覺得對於想留在新加坡我有充分的理由。

但是事後看來,我真的很感謝我這位朋友的不屈不撓,儘管這意味著我要離開我生活的舒適圈,並對我自己的計劃做出一些改變。因為我正是在離開家的時候,才真正地重新找到了對上帝的信仰,並使自己重新回到祂給我的計劃中。

我發現一條特別有用的建議:當聽到來自朋友不好聽但充滿愛心的話語時,專註於他們所說的內容,而不是說出來的方式。當我們這麼做時,可能會意識到我們的朋友能夠發現我們的盲點或需要成長的方面。

3.那種「讓我們以大局為重」 的朋友

「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做伴的必受虧損。」——箴言13章20節

 

這種朋友可能並不總會出現在你面前。他們不一定會出去吃晚飯,也不一定會召集人們參加即興的小組聚會。但是,你可以確定,當你最需要他們時,他們隨時都準備為你提供可靠的建議——他們的建議不僅可以幫助你應對當前的困境,還有助於解決之後的問題。

他們的話很少,有時甚至有些晦澀難懂,但這是因為他們始終牢記大局,明白真實情況與我們對事情的判斷會有偏差。

這讓我想到了耶穌在福音中經常用比喻的方式來講話。他周圍的人們都在尋找解決他們眼下問題的實際方法:疾病,貧窮,不公正以及一個可以將他們從被擄的狀態中釋放出來的統治者。但是,耶穌從未忘記他在地上的真正使命——宣講天國和罪得赦免。

作為信徒,以福音為重、並在我們掙扎時總是可以將我們帶回到上帝的話語中的朋友保持密切的關係十分重要。

因為儘管世界在教我們各樣的知識(例如:如何投資,要買怎樣的房子,如何找到理想的工作),但以福音為重的朋友會讓我們立足並紮根於永恆。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我們人生中需要的三種朋友。他們的身高和體型可能各有不同,有時也可能會使我們失望,或者有時他們說的話很難聽。但是他們是上帝放在我們的生命中幫助我們成長的人。

我很清楚,我十分感恩有那些幫助我更加成熟,更有同理心,並且更懂得應對生命中各樣艱難的朋友們。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我的信仰不是與上帝做交易!

作者:東熔,中國

有聲播讀:曉晨,中國

 

我從小與媽媽一起去教會,但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信仰,媽媽說什麼,我就信什麼。當時我對上帝的想法是:只要你行得好,上帝就會給你獎勵。

爸爸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一走就是十幾年。剛開始的時候我一直問上帝為什麼不能給我一個完整的家庭,一個愛我的爸爸?我也為這件事情禱告了將近5年的時間,但並沒有得到想要的答覆或回應。

於是我開始埋怨上帝的不公平,抱怨祂不垂聽我的禱告,抱怨這世界的不公。雖然我沒有停止去教會,但我去教會也只是走個過場,並且活在罪中。我很清楚自己做了很多上帝不喜悅的事,內心也因此不敢親近上帝。

明知道只要悔改,上帝就會赦免我的罪,並且得到祂的原諒,我卻不願意這麼做。因為在我內心深處,我仍在埋怨上帝沒有回應我的禱告。同時我對上帝又存有恐懼。有時雖然做了悔改的禱告,但還是不能真正擺脫罪惡的生活。說到底,我不相信上帝能夠使我重新開始。

後來,我參加了一個夏令營,在營會中,我有感動要出國留學,並打算在詩歌讚美方面進行裝備和學習,好讓我在畢業後能夠以此恩賜為主使用。

然而到了國外,我發現這裡的一切都比想像中的還要艱難,禱告也從剛開始的感恩,又慢慢變成埋怨,我抱怨上帝為何不為我預備一切所需,為什麼到了國外還要面對這麼多的困難?既然我已經決定要裝備自己來事奉祂,為祂工作,為什麼還要經歷這些不順心的事?我的心裡充滿了對上帝的不滿,並開始對上帝「發脾氣」,甚至開始想放棄信仰,放棄一切……

直到那一次,牧者問我:「你有沒有安靜下來問一問上帝,為什麼讓你經歷這些呢?」聽到牧師這麼問,我很排斥,也根本就安靜不下來,但是這個問題卻在我心裡紮下了根。

過了一個星期,我忽然有一個感動(我相信是聖靈的感動):何不問問上帝,讀一讀《聖經》,說不定能找到答案呢?於是我帶著疑惑的心情翻開了《聖經》。感恩的是,我真的在那天的經文中找到了答案:「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 (哥林多後書1章4節)。

就在讀了這經文幾天後,我遇到了與我有同樣經歷的姊妹,而此時的我能體會到她的心情與感受,她也很開心有人能夠理解她。那一刻我明白了,原來上帝讓我經歷各種不順心的事情或苦難,好讓我能夠體會別人的苦難,彼此安慰和扶持。

從那天開始,我開始深入地思考上帝的話語,並回憶我從小到大的信仰經歷。隨著與上帝的關係逐漸加深,我開始發現,原來我的信仰根基從小就有問題,我錯把上帝施恩等同於禱告必蒙應允;錯誤地看待與上帝的關係——我當作是一場與上帝的交易,如果我敬拜祂、愛祂,服侍祂,上帝就必須給我想要的。

這並不是一個基督徒與上帝正確的關係。現在我明白了,上帝能夠將我所遇到、所經歷的事情,變成我生命中的祝福,並讓我在有需要的人面前見證出來。

按上帝的話語去生活會無比的「輕鬆」,因為就算遇到再大的問題,只要願意放手完全交託給上帝,就會有平安在心裡。信仰並不是交易,而是上帝對我們白白的恩典。

只要我們對上帝全然地信靠,沒有一點疑惑,並且單單地仰望祂,那麼即使未來可能經歷更大的風浪,更低的低谷,我們都可以得到上帝所賜下出人意外的平安。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無法釋懷的傷痛(有聲中文)

作者:Hazel Casimier,美國

翻譯:Abby,中國

有聲播讀:小七,中國

 

和媽媽聊天的時候,她把最近的消息告訴了我。

原以為指控階段已是過去式了。原以為時間已夠長,祖母會放下對我的一切不好的看法。原以為或許有一天,最好是儘快,我們之間傷人的話語與關係進一步的惡化會結束。

如今,我「偷了她一件毛衣」的故事,又一次被傳給另一個世交。然後,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對此感到很痛心,把錢留在了祖母的聖經上。確切的說是一張100美元的鈔票。現在,我再一次聽到了她指責的話,這些話直刺我心。

最新的指控重新撕裂傷口,我大聲笑了起來,不是因為故事有趣,而是因為我不敢相信自己所聽到的。

我笑,因為我知道這一切所說的都不是事實。我在那些給我講起這個故事的人面前笑,但我知道這只是自己對痛苦的一種掩飾。我痛苦祖母會有這樣的感受,有這樣的想法,以及她如此扭曲地篤信一切。

我笑,但內心卻希望和禱告一切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我笑,因為我知道,從她嘴裡流出的話源自她很久以前經歷的某種痛苦,這與我無關。我只不過正好是那個倒霉蛋,成了她情緒和痛苦的出口。

這不是我第一次聽到,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但每一次,它都會再次影響我。這導致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質疑自己:「我做了什麼讓她對我有這種感覺?」「是不是我有什麼問題,她不想和我有任何關係?」「當這種情況似乎越來越糟糕的時候,為什麼我還要為此禱告?」

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好多年。過去,我任憑它佔據我心靈的重要部分,嚴重影響我的情緒。很多次,我沒有食慾,無法睡眠,哭成淚人。我很不理解,為什麼我們的關係會是這樣的。

上一次見到祖母,是在哥哥的婚前單身派對上。我想和她聊天,她甚至都不看我一眼,更別提和我說話了。她不再記我的生日,好像我已經完全不在她的生活里了。可悲的是,我們並不是生活在幾百英里之外,她就住在我們的前院。

我想走過去,也多次接近她家。我也想過寫一封信給她。我為此禱告,至今仍在禱告,要採取什麼步驟,以及我們的關係是否會再好起來。

每次我快要去的時候,我就意識到現在還不是時候。所以,我每天能做的就是禱告和信任,在適當的時機,上帝會憐憫和修復我們的關係。

 

相信上帝會醫治和修復

日子一天天過去,儘管我看不到任何實質上的改善,但上帝微妙的跡象使我確信,一切都在祂的控制之中。去年,無論我去到哪裡,羅馬書8章28節都在黑暗中閃耀。上帝使萬事都互相效力,叫人得益處,即使看起來不是這樣,即使說不通,即使現在很痛。

慢慢地,我開始明白上帝不想讓我為這關係擔心,焦慮或難過。我渴望得到一段屬世的關係,但祂吸引我與祂建立更深的關係。

祂不願我去想或質疑祂在做什麼,祂只讓我單單的相信祂,專註於祂,而不是我的掙扎。

那個周一晚上,我出去跑步。我不再沉湎於其中的情緒,而是轉向了祂——那個了解我的內心和掙扎、知曉一切已發生和將會發生之事的上帝。

我一步一步向前,每跑一步就念耶穌的名字。我不知道該怎麼祈禱,但我問上帝當我經歷這些的時候祂在哪裡。我休息了一會兒,當太陽透過玉米桿上的穗照射過來時,上帝提醒我,祂就在那裡,祂無處不在。祂一直與我同在,現在也不會缺席。

那天晚上晚些時候,我翻開聖經,恰巧是《約伯記》。我讀到約伯如何被剝奪一切,他仍讚美耶和華。我們不是也應該這麼做嗎?當然,事情可能不同於我所希望或祈禱的,但主仍在裡面,因此我要讚美祂,在我生命中不斷創造美好。

讚美上帝,不沉湎於痛苦,這是每天的選擇。

這需要一種力量,一種只有上帝才能供應的力量。這是我必須孜孜不倦,自覺地,熱情地追求的東西。

當艱難的日子來臨,我渴望那種自小就渴望的關係時,我必須有意識地選擇專註於上帝的計劃。有時需要不斷地說出祂的名字來回應這一路走來祂給我的祝福,我相信有時看起來說不通,但祂填補了空白,並以祂知曉我內心需求的方式提供幫助。

無論你曾經經歷什麼,正在經歷什麼以及未來還有經歷什麼,握住祂的手並信任祂。不要讓痛苦、恐懼、懷疑或遺憾佔據太多今天的時間。每時每刻都有其獨特的美,而祂也不會任其作塵土。祂可以將灰燼塑造成你所見過的最美麗的傑作。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濃情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