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關係

耶穌的能力勝過一切

作者:神的孩子, 馬來西亞
08112013
原本我很期待與媽媽去旅行,但在罪的牽引下,我們彼此間的言語和情緒上的傷害把這旅行給搞砸了。旅行去不成,換來的卻是心如刀割的折磨。幸好,這也給我帶來生命上的更新,幫助我認清自己在人際關係方面的軟弱。

心如刀割的折磨如何叫我榮耀我所相信的上帝?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都『見證』了這個沒有榮耀上帝的情況。那幾天的時間裡,我都一直沉溺在魔鬼的謊言中。它的控告使我內疚自責、生氣,讓我的思緒根本無法得到寧靜平安,情感的陣痛和意志的薄弱讓我無法做應該做的,反而做不應該做的。在昏昏沉沉的狀況下,我相信和陷入了牠的『甜言蜜語』,『享受』那個既痛苦又無可奈何的過程。一個小問題,卻在不小心,沒有上帝智慧、愛心和耐心的處理之下竟變成了一個罪的漩渦,一直到了無底的深坑,很是黑暗和痛苦。死亡的繩索也一直在我身旁“碎碎念”,纏繞著我不放,完全沒有了盼望。我的內心被黑暗的權勢掌控,牠好像得勝了,面目猙獰、狡猾且得意地嗤笑說:“「有個傻瓜上鉤了!」

罪惡好像得勝,但其實不然!上帝在觀看和掌管一切!祂沒有袖手旁觀!祂沒有離棄我!哈裡路亞!上帝允許我在罪惡的道路上徘徊,經歷罪的苦楚和永不能磨滅的後果。上帝救我,祂的方法很奇妙。就是在我軟弱無助、失去理智、痛苦萬分且還放不下自己的傲氣,心裡剛硬的當兒,上帝藉著不同的人—非基督徒和基督徒—救我脫離這罪。勝利的號角響起來了,罪惡的權勢要立刻打退堂鼓,但仍不放棄,反而丟下一句狠話:「嘿嘿,我還會再來找你!」這一句話聽起來確實讓我起雞皮疙瘩和戰兢,這句惡毒的話一直縈繞著我。我需要耶穌基督,我要完全相信祂的寶血勝過一切,洗淨我一切的不義和一切的罪!懇求祂的話語賜我力量,改變我的心思意念,保守我的心懷意念不讓那惡者得逞,不再活在牠的謊言裡。

關係上的破裂,在我和媽媽心中都留下了一根刺。剛開始的時候,這根刺刺痛我的心坎,很是辛苦。我懇求主拔去這根刺,即或不然,就讓這刺化為感恩,叫我為著生命在35年的歲月裡再一次被更新而感恩,認識到在這段脆弱的關係中要靠主剛強,懇求主耶穌成為橋樑,修復那已經破壞的關係。也許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懇求主帶領我靠祂重新得力,如鷹展翅上騰!

旅行去不成,雖浪費了資源和能力,但上帝讓我學習,生命再一次被更新,這是值得的!雖然我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然而我要謹守和警醒,不再如『傻瓜』一般盲目相信那惡者的謊言,不要一直讓罪纏繞我。雖然心中仍有餘悸,但求主耶穌基督保守我,緊緊抓著祂的恩典,相信祂的真理,切切的求告祂—全能愛我的主耶穌—承認自己的軟弱和學習在軟弱中靠主剛強得勝。

“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
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
死的毒鉤就是罪,罪的權勢就是律法。
感謝上帝,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
—哥林多前書15章55-57節

(本文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

克服「蓋茲比」危機

作者:鄭绣尹, 21歲, 新加坡

The-Great-Gatsby-Poster-0

傑•蓋茲比(Jay Gatsby)遭遇了身份危機。當然,他的毅力令人欽佩,但他的努力旨在取悅生活中的各種人物。誠然,他終於成為傑•蓋茲比——他理想中的人物(他的真名是詹姆斯•蓋茲(James Gatz)),而這一切是貪污得來的。他確實成為黛西(Daisy)的愛人,但並不是她的唯一。他也成為了傳奇人物梅耶爾•沃夫謝姆(Meyer Wolfsheim)的合作夥伴之一,但沃夫謝姆卻一點兒也不在意他的死亡。

如此看來,蓋茲比的一切努力都落空了。

世界總在不斷變化,各種需求層出不窮。如果我們像蓋茲比那樣,讓世界定義我們,同樣會陷入身份危機,筋疲力竭。然而,儘管世界瞬息萬變,上帝卻不改變(瑪拉基書3章6節)。事實上,縱然我們覺得自己達不到上帝的標準(羅馬書5章8節),但祂卻依然愛我們!

所以,要克服身份危機,我們需要以上帝的眼光看待自己。但是如何瞭解上帝是怎樣看待我們呢?

以下幾種方法幫助你發現在基督裡的身份:
1. 與天父建立關係。
與其像蓋茲比那樣與世人建立關係,何不與天父建立關係呢?那創造我們的天父最瞭解我們!

如何建立與天父的關係呢?
(1)讀經與研經
遠離世界的各種謊言,投靠上帝的真理。上帝通過祂的話語,告訴我們,在祂眼中我們是怎樣的身份。祂對我們的看法永遠是真實可信的!

(2)常常禱告,與上帝對話
大部分基督徒都知道,我們通過禱告向上帝說話,但是否聆聽上帝對我們說話?記住,如果只是我們說、上帝聽,這就不能稱之為『交談』。花更多時間與上帝同在,我們就越容易與祂交談。

2. 與信徒建立關係。
面對世界種種壓力時,周圍的信徒提醒我們在基督裡的身份。我們同為肢體,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希伯來書10章24-25節)

要確信我們在基督裡的身份(這是個無盡的清單!),節制、忍耐,用合宜的方式生活。我們必須「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希伯來書12章1-2節)

你是否正經歷身份危機?也許你已經接觸了太多媒體資訊,讓世界塑造了你對自己的認知。但感恩的是,我們的生活不像是傑•蓋茲比那樣繼續螺旋下降。從現在開始,我們可以好好反省自己,認識我們在基督裡的身份。

(本文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不帶論斷的判斷

作者:Jasmine Uthaya Kumar, 印度
finger
在我們日常生活與人的關係裡,我們經常地作出判斷。這些判斷決定我們對某些事物的回應和反應。一個正確的判斷,導致一個正確的反應。而錯誤的判斷卻恰恰相反。所以,我們謹慎地作出判斷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是絕對無法完全瞭解另一個人心理的想法。只有上帝才能瞭解。祂是個「公義的察驗人的心腸肺腑的神」(詩篇7章9節)。所以,我們必須持續不斷地尋求祂的智慧。

第二,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和理解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可能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也可能會誤解上帝的兒女們,在他們遵從上帝在他們生命中的旨意時,我們錯誤地論斷了他們。約伯的朋友便是一個明證。他們在回應約伯的話語,卻沒有找出它背後的原因。他們甚至極為自信,認為他們所說的便是事情的標準答案。他們明顯地沒有認識到,也許關於上帝和祂的話語,他們尚未完全明瞭。

第三,在我們基於判斷而行動之前,我們應該先自我反省,瞭解自己的動機。我們的目的必須是造就他人,卻不是拆毀。但是,在我們糾正我們的弟兄姊妹所犯的「明顯錯誤」前,讓我們先自我反省並且禱告祈求得著智慧來應對這種情況。當我們在糾正他們的時候,讓我們帶著和善及正確的態度——而不是帶著譴責。提摩太後書2章24-26節說道,「然而主的僕人不可爭競,只要溫溫和和地待眾人,善於教導,存心忍耐,用溫柔勸戒那抵擋的人。或者上帝給他們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叫他們這已經被魔鬼任意擄去的,可以醒悟,脫離他的網羅。」

最後,耶穌提醒我們,我們的判斷不能帶有虛假。在馬太福音7章3-5節,我們讀到:「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再次,我們要作出判斷之前先自省免得成了假冒為善的人。

基於以上原因,讓我們在判斷的時候更加小心謹慎,不要絆倒一個正在學習如何在基督裡而活的年輕基督徒。

(本文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當上帝對你的禱告沒有回應時

作者:劉爵華,新加坡
ds-reflection-when-god-isnt-answering-prayers

許多人都受過這樣的教導:遇到困難時,首先要做的就是禱告。這聽起來像個忠告,但也可能是個陷阱。如果我們把禱告看成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那麼就偏離了上帝設立禱告的原意——禱告是我們和上帝建立親密關係的途徑。

如果把禱告視為萬能解藥,就會期待上帝來解決我們的一切問題。與女朋友分手了,禱告吧;同好朋友鬧翻了,禱告吧;父母不能理解你,答案你猜到了……禱告吧。

基督徒給出這些簡單而膚淺的建議,會讓遇到困難、灰心喪氣、禱告得不到上帝回應的人放棄信仰。 結果讓他們充滿了灰心和挫敗感,認為大概上帝不存在,或者上帝不管吧。

當我們需要上帝的説明,禱告卻得不到回應,開始懷疑上帝時,該怎麼辦呢?我們來看一個聖經裡的例子,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人無論他怎麼禱告,上帝都不回應他,他已經到了絕望的邊緣。

從詩篇77章1-3節,我們清楚地知道詩人身處強烈的痛苦和懷疑中。很多基督徒不想承認這樣的情感其實是基督徒生命中正常的一部分。詩篇中的這段經文恰好證明他們的觀點是錯誤的。

詩人清楚地知道如何在痛苦中親近上帝,他禱告並默想,但顯然上帝沒有回應他的禱告,他的痛苦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加增。

眼看詩人就要放棄信仰了,但他轉念省察自己,回顧上帝的慈愛和祝福(詩篇77章5-6節)。但從詩篇77章7-9節我們看到,他仍被問題困擾,對上帝的懷疑和絕望更進一步。

在詩篇77章11-12節,詩人對他的疑問進行了徹底的反思,他想到了聖經中最基本的真理,他的思維模式被轉變了。真理是上帝永不改變。使徒雅各講到,“…..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在祂並沒有改變, 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各書1章17節)。上帝是信實可靠的,祂對我們的慈愛和憐憫永不改變。

這時,雖然詩人的疑問未曾得到解答,但是他的心態發生了轉變,同時,他學習把上帝放在禱告中心而不是自己。同樣地,通過默想,聖經告訴我們的上帝屬性,我們的禱告變得以上帝為中心。我們敞開自己,按聖經上的方式來思考。當我們開始以上帝為中心來禱告的時候,我們就會明白,上帝無所不知。這樣就除去我們思維和禱告中的局限性。

但是,為何上帝在詩人呼求時保持沉默呢?想想看,假如上帝總是在我們尋求幫助時立刻回應我們,我們屬靈的生命就會不成熟,我們就會被自我的感受和情緒所控制,我們禱告就會總是以自己為中心而非以上帝為中心。上帝允許詩人經歷試煉、懷疑和絕望,帶領詩人到信仰更深處,他的靈命因此更堅強、更有智慧。

最後詩人以這樣的詩句結尾——“祢曾藉摩西和亞倫的手引導祢的百姓,好像羊群一般”(詩篇77章20節)。這節經文描述了上帝和祂子民的關係就像是牧羊人和他的羊群。

牧羊人總是有目標地帶領羊群。如果他帶領羊群到山上的草地,因為他想在那裡做些什麼;他帶領羊群到水邊,也是有理由的;他帶領羊群深入狼群,因為他想領它們去那裡。

當我們深陷困苦時,感覺像被上帝離棄或忽視了,但是我們要記得,上帝是我們的牧者,祂一直在關心和保護我們。相信上帝帶領我們經歷試煉、懷疑和絕望,最後讓你會變得更剛強。讓上帝永恆不變的屬性成為我們禱告基石吧。

透心糧提示:這篇文章是探索叢書《禱告未蒙應允時》的感想,若你需要此書,請與我們連絡。

(本篇文章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