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電影

《寄生蟲》——都是壞人才是悲劇

作者:Feifei,中國

*封面和文中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最近,韓國電影《寄生蟲》橫掃奧斯卡四項大獎,亞洲電影又迎來新的曙光。這讓我心裡也不由默默發癢,想看看究竟。夜晚十一點,一片寂靜無聲中,我全程無漏點地刷完了這部片長2小時的電影。

影片想傳達的中心信息是階級分化帶來的社會矛盾,影片下半場中同樣一場雨,讓身處上流社會的人歡喜不已,霧霾沒有了,天氣放晴,空氣清新,是快樂聚會的好時光;然而向下看,他們看不到的是,身處社會底層住在半地下室的下流社會的人,在這場雨中因為房屋積水無家可歸,拚命想保全家中的一點財產,最終只能在運動場度過艱難的一夜。

看到我上面寫的,或許大家會同情社會底層的窮人們。然而上述的情節只是影片高潮爆炸的導火索,整部影片看下來,我心裡浮現出一句經文:「下流人真是虛空,上流人也是虛假,放在天平里就必浮起,他們一共比空氣還輕」(詩篇 62篇9節)。

金家一家四口擠在窄小而破爛的半地下室,四人手機同時停機,家裡沒有無線網,只能偷偷連接周圍鄰居的信號來保持與外界的通信。

一位朋友的到來,竟意想不到地給這貧困潦倒的一家人帶來了轉機。金家的兒子通過這位朋友介紹,獲得了輔導富人家女兒的機會。考不上大學、貧困潦倒、卻擅長偽造文件、蠱惑人心的一家人,通過各種手段,一一成為了有錢人家朴家女兒的英語輔導老師、兒子的藝術心理治療師、丈夫的專用司機和妻子的家務阿姨。

也許大家會覺得這一家人的人生開了掛,四個無業游民瞬間變成高收入人群。然而人性就是如此的貪婪、不知滿足,四人本可以借著這份工作踏踏實實地過普通人的生活,雖然平凡但總好過過去赤貧的日子,他們所做的卻讓人嗤之以鼻。

 

富人朴家一家外出為小兒子慶生,金家一家的真面目彰顯出來。他們明目張胆地霸佔了富人家,開始了一場反轉式的狂歡。深夜降臨,窮人們圍在客廳沙發上,面前滿是各式各樣的酒瓶,各人開始發表自己的「人生感言」,兒子竟然妄想能夠娶到富人家的小女兒,徹底霸佔富人家的財產。

門鈴忽然響起,打破窮人一家的妄想,他們看著面前的杯盤狼藉,因著生怕被發現而一個個恐懼不已。可視對講屏幕上出現了朴家前任保姆的形象,她出現在這個瘋狂的夜晚是為什麼?原來比窮人一家更瘋狂的是,保姆丈夫一直寄居在富人家房子下面無人知曉的逃生地洞里。

窮人一家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兩個窮人家庭彼此知道了對方的秘密,故事情節變得激烈起來,他們開始為自己掌握的對方情報鬥爭,糾纏在了一起。

這次,家裡的電話響起來,兩戶窮人一同陷入恐慌,最最讓他們害怕的事發生了,因為暴雨的緣故富人取消了原本的計劃,馬上就要回家。

人最醜陋的那一面出現了,為了掩蓋自己的錯誤,兩戶窮人對對方都採用了極端手段。最終金家一家四口逃出了富人家,另外那對窮人夫妻被鎖在了地下室里。

多麼令人諷刺,金家一家不斷想向上爬,卻不給在他們下一層生活的前保姆夫婦任何向上爬的機會。

影片的最後,出現了故事的大反轉,富人家的前任保姆被金家的妻子意外殺害,在富人家小兒子的生日派對上,前任保姆的丈夫為了給妻子報仇,打傷了預謀殺人滅口的金家兒子,並從地下室逃離了出來,對金家展開報復,最終殺害了金家的二女兒。而就在此時,金家爸爸竟一時受刺激,因為富人家丈夫對窮人身上味道的厭惡、對受傷金家女兒的無視,拿起殺死女兒的刀,捅向了富人家的丈夫……最後躲進了地下逃生地道……

 

導演奉俊昊說到這部影片時,說這是「一出沒有小丑的喜劇,一出沒有壞人的悲劇」 ,「電影中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即使大家都沒有惡意卻可能導致一發不可收拾的後果,但有時候我們需要的只是一點點對彼此的尊重」。導演想讓大家看到社會階級分化帶來的隱患和可能帶來的衝突,但消除了階級分化就消除了矛盾嗎?多一點「尊重」就真的會減少這個世界,這個社會上的惡嗎?互相尊重,談何容易?好在聖經有更直白的解答:「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馬書羅馬書 3章23節)如果我們不解決內心對他人財產的覬覦,不明白自己與他人的價值在於上帝將自己的形象放在我們裡面,不管我們擁有多少,我們都會想要得到更多,即便打破了現有的階層,我們還是會重新人為地建立起各式各樣的階層與鄙視鏈吧。

金家太太說他們就像蟑螂一樣,一開燈,就得躲起來。如何才能不像蟑螂一樣生活在黑暗當中呢?好像有錢是答案,但那隻不過是假象。對於我來說,真正的答案在於「我們若說自己沒有罪,就是欺騙自己,真理就不在我們裡面了。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凈我們一切的不義。」(約翰一書1章9節)

所以,因為都是壞人,才是悲劇,如果我們都能認識到自己是壞人,才能變成喜劇。金家的爸爸,或許去自首,才是最從容走出地下室的方式吧。願我們都有勇氣,走出黑暗,走進光明。

「但義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正午。」(箴言 4章18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濃情蜜意

《無問西東》——生命到底應該獻給什麼?

作者:依含,中國
封面和文中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前任3》的熱度還沒褪去,電影《無問西東》就立刻轉入了人們的視線。電影片名來自清華大學校歌第三段歌詞中的一句:“器識其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原意是人的德行要放在學問之前,義之所在自然能夠堅定不移、勇往直前,美好的德行與於人有益的言辭是青春飛揚的根基。英文名則譯為Forever Young,意思是永遠年輕。說的是希望大家不忘初心,保持年輕時的勇敢與純粹。

電影從七年前就已經開始籌備,在2012年早已殺青,如今終於在網友的千呼萬喚中始出來,呈現在了我們眼前。除了高顏值的大咖雲集外,影片的最大亮點在於導演李芳芳純熟的講故事手段。影片講述的不是那些清華偉人的故事,相反,它講述的是平凡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的故事。它以倒攀時間線敘述,展現了21世紀的張果果、1962年李想、陳鵬、王敏佳三人的清華校園、1937年西南聯大敘述沈光耀,最後到1923年吳嶺瀾的故事。片中的幾個青年人,在四個非凡且不同的時空中,一路勇敢思索、追隨內心前行,尋找生命意義。影片就在此有條不紊的時空中穿梭,看似沒有邏輯,實則深思熟慮的巧妙連接並互相互動與影響着,最後都在同一生命線上回合,傳承清華人對生命的執着精神。

第一段故事發生在二十年代,清華學生吳嶺瀾在他的人生中所遇到的第一個困惑是“自己是否該堅持讀自己並不擅長的理科”。校長梅貽琦開導他:“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

第二段故事發生在西南聯大,抗日戰爭開始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為了躲避日軍轟炸,一路西遷至昆明,並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富家子弟沈光耀也在這裡讀書。他是學校里拔尖的人物,出身不凡、世家公子、書香門第,家中不乏功名利祿。這讓米雪飾演的母親對兒子要求不要追求功名利祿,只要做平凡的人,追尋心中的快樂平庸一生即可。但當沈光耀看到炮火中的中國,他做出了選擇,去當兵參戰!他不是為了什麼功名利祿,只為盛放對生命特別的熱愛。

第三段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醫院護士王敏佳因為寫信舉報師母欺辱自己的老師以及謊稱和毛澤東合影而遭到了批鬥,在眾人的侮辱與虐打中近乎崩潰死亡。這時一直愛戀她的陳鵬始終堅定地保護她、愛惜她,在敏佳絕望之時托住了她。但因為嚴酷的時代,兩人最終沒能走到一起。在理工男陳鵬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非常認真、執着和純粹的愛,只問深情,無問西東。”

 

最後一段張震所飾演的張果果的故事發生在現代,他為了救助來自農村的早產四胞胎家庭,費盡全力爭取奶粉的案子,來拿到款項救助。其中講述了現代社會的爾虞我詐,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人與人之間誠信的缺失。在他聽了父母支邊的故事之後,決心選擇跟從內心的聲音,只問初心,無問西東。

影片中的四個故事包含着許多的元素:誠信、初心、勇敢、愛情、迷惘與方向……。但是最終的主題卻都巧妙地融在一個點上,即“追隨真理,不被世界的聲音影響,無問西東。”

反觀現今的速食文化社會中,比起追求真理、生命的意義,我們每天都忙碌在自己的小天地。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這個社會灌輸着“你要好好學習,出人頭地、比別人強。” “將來要掙很多的錢,開豪車、住名房等……”,以至我們變得將精神世界的基礎建立在了物質主義的基礎上。而物質的來源就是必須順應世界設下的框架活才能得着。

就像故事中的吳嶺瀾,在那時代的清華校園,其文科全部滿分,物理卻掛科。在“人人都是第一名”的學校里,這是一個巨大的打擊。當教務長梅貽琦找他談話,問:“你文科這麼好,當初為什麼非要學實(理工)科呢?”他回答卻是:“因為成績最好的學生都學實科。”在人云亦云的時代中,別人怎麼樣我就怎麼樣,好像那個大家認為最好的,就是我也應該去做的,把自己置身於盲目的忙碌中,用虛假的真實來度日。記得曾問過一個朋友:“你覺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他回答:“我哪有時間想這些事情?我的人生還沒有經歷太多,現在人都那麼現實,都看重物質,那些關乎意義的事情等我老了再說吧。”

所以影片中有一句台詞才會那麼觸動大多數人的心——“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那麼,除去這些世界加給我們的物質框架,人生什麼是真正值得,且需要我們去追求的呢?就好比片中的主角後來那樣,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和未來也要去追求的事?我的答案是那真理、光、永恆的生命——主基督耶穌。(約翰福音1章1-4節“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萬物是藉着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着祂造的。生命在祂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如果我們明白人生真正的意義且追求的是這永恆的生命,那麼當我們如影片中主角們那般正在經歷着人生的低谷、在十字路口徘徊,恐懼戰兢不知道方向,每天馬不停蹄地跟隨世界的節奏,讓自己變得更好,卻在打擊中迷失自己時,我們會知道上帝一直在掌管一切。因為這是祂在詩篇18篇1-3節給我們的應許,“耶和華,我的力量啊,我愛禰!耶和華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上帝,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祂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是我的高台”

“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篇90篇10節)“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着智慧的心。”(詩篇 90篇12節)聖經也早已提醒我們,生命是有限的。既然知道了生命的意義為何,那麼就不該再浪費生命去追求那些物質上短暫的滿足。而是有鑒於在世時光的短促及永恆的無限,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乃是來到上帝的面前,認識祂,以國度的眼光正確地看待周遭的一切,而不是在世界的霓虹燈中隨波逐流。

常聽有人說,青春,就應該用在美好的事物上。同樣的,我的青春就該用在追求那永恆的生命,在當中建立自己,因這是世上最美好的事了。最後與大家分享一句影片中經典台詞:世俗這樣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來。可是無論外界的社會如何跌宕起伏,請都對自己真誠,堅守原則。內心沒有可雜念和疑問,才能勇往直前,無問西東。願你在被擊打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中同行

觀《銀翼殺手2049》有感:基督徒的人生意義何在?

作者:Andrew Koay,澳大利亞
翻譯:詹啟聖,台灣

電影評分:5星好評

身為人類的意義是什麼?這是大導演雷利史考特的新黑色科幻電影《銀翼殺手》(1982年出品)所探討的主題。在今年上映的續集《銀翼殺手2049》中,雖然更換為加拿大籍法國導演丹尼維勒納夫執片,仍持續在探討這個問題。

在首集的《銀翼殺手》中,哈里遜福特飾演的主角瑞克戴克被指派去追捕試圖延長他們內建僅四年壽命的仿生人造人。這個任務讓他開始懷疑自己的人性,並因為愛上人造人瑞秋而陷入內心的掙扎(由女演員西恩楊飾演)。

而在續集里,由萊恩葛斯林飾演的銀翼殺手K帶我們進入整個故事情節。他是新一代的人造人,壽命更長同時也被設計得比前幾代更順命。K的任務同樣是去追捕叛變的人造人,但他後來發現了一些內幕,讓他開始質疑自己存在的意義。

導演維勒納夫所呈現的2049年的美國帶給大家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整個影片充滿了讓人驚駭的視覺及景觀特效,高聳的金字塔及巨大的建築結構佔據螢幕,讓人物顯得更渺小。蕩氣迴腸且貫穿始終的音樂帶你進入男主角K紛亂的世界,但卻不會讓你失去對故事主線的專註。電影聚焦於K個人的糾結,因為整個電影的情節就是因着K尋找他存在的意義及目的而被推動着的。

這部電影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透過兩種不同的人展開——通過母腹被生出來的人類和被製造出來的人造人。如同在第一集中一樣,這兩種人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續集從人造人的角度出發,他們的處境也越來越與人類相近。對K來說,從母腹而生會帶來非凡的意義,這意義不僅僅是生理上的。出生能帶來K渴望尋求的意義和目的。

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同樣在尋求意義。我們的文化告訴我們,人類是特別的,生命絕對不僅是平凡的存在而已。媒體帶給我們體驗我們所渴望的生活的機會,整個社會也都在鼓勵我們去夢想一個充滿意義和激情的人生。

但是身為基督徒,我們明白我們人生的目的與主流文化企圖灌輸給我們的很不一樣。如同《銀翼殺手2049》電影裡面最一針見血的一段對話所說,目的和意義來源於一個值得為它犧牲生命的事,而不在於我們的人生因此可以獲得什麼。

基督徒的意義在於福音。我們的人生與福音緊緊相連,無時無刻不是為了彰顯福音。如同以弗所書2章4-5節所描述的,我們原本死在過犯中,是因着福音才得以活過來的。而且也是為了福音,我們蒙召受苦,甚至最後可能失去生命。對基督徒來說,福音是值得我們為其捨命的。

為了一個更偉大的目的捨命是《銀翼殺手2049》中的重要主題。電影一開始的場景是人造人農夫謝波摩頓(由戴夫巴蒂斯塔飾演)在告訴K說,K之所以願意過着平凡的生活是因為他從來沒有目睹過奇迹。然而摩頓自己已經找到他存在的意義,也找到了值得為其犧牲生命的事,一切全都因為在電影中間發生的一個奇迹。

同樣的,耶穌的死和復活的神跡應該完全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及我們看待生命的態度。因着在我們裡面的新生命,物質對於我們理應失去吸引力。福音理應改變我們面對每日生活事務的態度以及我們時間安排的優先順序。

如果要說《銀翼殺手2049》中哪一點讓人不太舒服,可能就在於裡面提及的大計劃其實並不是聚焦在人類身上的。我們總喜歡讓自己感覺到很特別和受到關注,總希望將自己置身於宇宙的中心。因此福音中不一樣的說法讓我們覺得難受。

福音的緣由及意義遠遠超出我們的雄心和夢想。這是上帝提供給我們的機會,讓我們能成為祂偉大救贖計劃的一部分。這遠遠超過我們憑藉自己在此生所能成就的一切。在這個計劃里,我們藉由傳福音和活出福音來扮演好我們的角色,但到最後,主耶穌才是真正的主角。如同歌羅西書1章28節所說的:「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誡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面前。」耶穌是值得我們為其生為其死的。

《銀翼殺手2049》論及作為人類的意義何在。但其實還有一個更大的議題:作為基督徒的意義何在?當我們思想我們存在的目的和意義時,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就是從福音當中尋求解答,看看福音是如何從根本及內在改變我們的存在的。

此文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封面圖片來自電影官方宣傳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細數恩典

《金剛狼3》: 殺戮所無法帶來的生機,唯有在盼望與饒恕中找到

IMG_20170421_154617

作者:Simon Moetara,新西蘭  

翻譯:覃函涵,中國

封面圖片:電影官方預告片

前陣子上映的《金剛狼3—殊死一戰》 跟其它X戰警系列影片很不一樣。 2000年那部最早的《X戰警》中血腥和暴力場面並不多,因此在美國它的觀影級別被評定為PG-13(建議家長謹慎對待,因可能含有不適合13歲以下兒童觀看的內容)。而《金剛狼3》作為整個系列的大結局,觀影級別則達到了R-16(16歲以下兒童必須有家長或監護人陪同方可觀看),這部電影更黑暗,更血腥。強烈而充滿細節的血腥屠戮對視覺和心靈的衝擊極大。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慎入!)故事發生在2029年,突變基因已經被徹底清除。金剛狼過著酗酒成性的潦倒生活,同時打一份工來照料生病的Charles Xavier(X教授)。這時一個女人找到Logan求他出手幫助。原來一家名叫Transigen的大公司貪利忘義,竟然用變異基因克隆人類好讓他們成為超級戰士,但這些被克隆的孩子們逃了出來。簡單概括,就是Logan儘管並不情願也只得再次出山,保護一個用他自己的基因克隆的女孩Laura。他和Laura以及X教授從此踏上了躲避邪惡力量追殺的流亡之路。 《金剛狼3》跟Clint Eastwood 1994年導演的電影《不可饒恕》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通過以暴制暴來反對暴力的電影。不存在沒有後果的暴行:無辜的人們遭難,而施行暴力的人要承擔後果。

《金剛狼3》還借用了1953年的經典西部電影《肖恩》。 (影片中設置了X教授和Laura在酒店裡觀看這部片子的場景,Laura最後在Logan 的墳墓前也引用了這部片子裡的台詞)。電影《肖恩》講述了一個殺手想要金盆洗手過上平靜的生活,卻發現自己最後只能再次扛起槍去保護那些普通人免遭惡人欺凌。在影片的結尾,肖恩對那個把他當做英雄來崇拜的農民的兒子說:「殺戮無解,生無可遁。人手一旦沾上了鮮血就再也無法回頭。不論對錯,殺戮的經歷都會像一個印記一樣烙在你的身上,無法磨滅。」《金剛狼3》的導演James Mangold正是用影片體現了肖恩最終的告誡—肖恩和金剛狼Logan都無法真正擁有自己的生活,因為他們殺過人。

在影片的一個場景裡,Laura告訴Logan她老是做噩夢,夢見別人傷害自己。 Logan回答說:「我也做噩夢,但我夢見的卻是我傷害別人。」Laura承認她自己也傷害過人,但那些人都是壞人。 「都一樣…」Logan說了一半停住了,可他未完的話語發人深省。人們常常為自己的殺戮找到正義的理由—「那些壞人活該」。然而對於Logan來說這理由太牽強。殺人就是殺人,它會在你的靈魂上留下印記,無法抹去。

在影片結尾,Logan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來保護Laura和她的朋友們。臨終前他告訴Laura:「不要讓他們決定你的命運。」Laura有能力做出選擇,她可以選擇不做一個野蠻的殺人機器。

耶穌基督教導我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馬太福音 5章39節)。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領袖,也是浸信會的牧師馬丁路德金說:「暴力催生暴力,剛硬只會撞上更大的剛硬。我們必須用愛的力量來打敗恨的權勢。」美國牧師Barbara Brown Taylor在她的書裡寫道:「把左臉也轉過來的目的是為了清除我們心中暴力的罪性」。基督已為我們做了榜樣,我們不但不要奪取別人的生命還要把自己的生命獻上用愛來服侍別人。

《金剛狼3》也強調了盼望和原諒的重要性。影片暗示,罹患了老年癡呆症的X教授在一次癲狂發作中殺死了幾個基因突變人。後來有一天,他們三人在逃亡路上和另一家人共度了一個晚上。那晚,他躺在床上說:「這是我很久以來度過的最美好的夜晚。」之後他想起自己曾造成的悲劇,幽幽地說:「可我不配擁有這樣的夜晚…」

X教授的話語裡包含著深深的悔恨和罪疚感以及他所渴望、這個世界卻無法給他的東西。 X教授的悔恨和Logan的內疚、掙扎都體現出即使是這些超級英雄,他們的內在仍然是有缺陷和脆弱的人類。

這正是基督的福音講到的:我們原是不配的。上帝的愛和原諒並不是靠著我們自身努力和做好事獲得的,而是靠著上帝的恩典。 「你們得救是靠著恩典,藉著信…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以弗所書2章8-9節)。楊腓力這樣描述上帝的恩典:

恩典就是我們無論做什麼都不能讓上帝愛我們更多,也不會更少。祂的恩典是完滿的,祂已經給了我們作為無限的上帝能夠給我們的全部的愛。

每一個人都有對原諒和平安的渴望。有人曾寫道:《金剛狼3》其實是個寓言故事,它表現了「我們雖然不配,卻仍有希望。」確實,我們是被愛,被接納的。無論我們之前做過什麼,無論我們曾經行走在多麼黑暗的幽谷,上帝仍然藉著耶穌基督的犧牲給我們帶來了恩典,愛,原諒和盼望。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奇異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