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靈命增長

為什麼我要離開安樂窩?

作者:Sukma Sari Cornelius,印尼

Why-I-Came-Out-Of-My-Comfort-Zone「在成長的區域裡沒有舒適安逸,在安逸舒適的環境裡無法成長。」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不禁想起美麗的珍珠。這些晶瑩圓潤的珍珠並不是在舒適安逸的環境中形成的。相反地​​,是當沙粒入侵牡蠣的外殼,破壞那舒適的環境時,牡蠣因為受到刺激,分泌了一層層的礦物質包裹沙粒,長年累月,最終才形成珍珠。

我也有一個美好而舒適的環境,那就是我自己的小世界。在過去的19年中,作為家裡唯一的孩子,我建造起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裡面只有我一個人。我沒有兄弟姐妹,只有忙碌的父母。我也不需要與任何人分享任何東西。我享受自己的小世界,我也喜歡它保持原樣!

上了大學之後,我發現生活遠比我的小世界大得多。我遇見的人跟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思維方式、習慣以及生活方式,這讓我覺得很不自在。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別人看待事情的方式不能和我一樣,處理事情的方式也和我不同。但無論如何,我何必在乎別人怎麼看我的小世界?所以我決定減少自己與他人的交往,反正我的詞典也沒有『分享』這個詞。

但也正是在大學期間,上帝帶領我明白祂已藉著耶穌基督成就的救恩。那是我生命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信主之後,我帶領了校園小組,這使我不得不走出自己的世界。我常常要與不同的人見面,有些比我年長,有些比我年幼。我跟他們分享我的生命經歷,也傾聽他們的故事,並且嘗試去理解他們。其實那樣做並不容易,我覺得自己認真搭建了19年多的世界一下子完全坍塌了。舉個例來說,在我自己的小世界裡,我從沒想過要去愛那些與我意見相左或在言行上傷害過我的人。但是在馬太福音22章39節中,耶穌吩咐我們說:「要愛人如己」。

幾年後,我不禁十分感謝上帝把我從自己的小世界裡帶了出來。那段經歷為我後來進入職場作了預備,因為在職場中,我需要和許多不完美的人打交道(當然我自己也不完美)。我也知道,大多數時候,我遇到的人都會與我有著不同異象、熱忱和看法。這也不斷提醒我,我是多麼需要向慈愛的救主學習。

當先知以賽亞為百姓和自己的罪向上帝悔改時,他如此呼求:「我們是泥,祢是窯匠。我們都是祢手的工作。」(以賽亞書64章8節)泥土必須經過一系列的步驟,才能變成一個美麗而有用的陶器。首先,陶匠會去除泥土中所有的污垢和雜質,再來回按壓泥土,直到泥土變軟並具有可塑性。然後,他會將泥土塑造成所需的形狀,並對已成形的泥土進行高溫處理。這個過程對泥土來說肯定非常難受,但如果不經過這個步驟,泥土將永遠是一塊泥土,不會變成美麗的陶器。這也是我在成長區裡的經歷。

上帝也正在拉著你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嗎?也許祂已經指示你,你需要在生命中的某些領域有所成長。也許祂正指示你,你需要學習某些功課,為下一階段的人生旅程做好準備。你可能認為自己一直以來就是這個樣子,要改變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全心相信,上帝必會引導你的路。上帝這位陶匠知道祂的製成品可以有多麼美麗。

雖然在成長的區域裡沒有舒適安逸,但上帝會賜你力量,使你成長得越來越像耶穌基督。當你繼續在今年接下來各種挑戰中成長時,請不斷提醒自己:「繼續忍耐,上帝對我的塑造還沒完工呢!」

(本文譯自透心糧印尼文網站

勇敢

作者:Kyle, 台北, 20歲
courage
星期天的早晨,背起行李,主日都還沒開始,就趕搭著最近一班的高鐵衝回臺北。第一是因為外公身體出狀況住院,但最主要的目的是準備去參與營會。到了臺北,我就馬上去醫院看外公,雖然不捨看到他躺在病床上,總想多陪陪他,但是我還是回家換上另一袋行李,上陽明山準備參與營會。一路上拖著疲憊的身體,不想多說話也不想動,只想多儲存一些體力來面對接下來的日子。

營會中,擔任生活組的我必須六點就起床,盥洗一下準備學員做早餐的食材。雖然有三個人一起同工,但早起對我來說真的是一項艱難的任務。中午和晚上為了提升學員用餐的速度,每天還要提早十五分鐘去幫學員及同工盛飯,開冷氣,每天十點半還要去巡房,巡房完再去檢討,檢討完就馬上衝回宿舍洗澡睡覺,哪怕就多睡那五分鐘也十分珍惜。在靈命的課程上,講員分享的內容讓我獲益良多,看到學員們勤勞的做筆記,感覺自己的付出也值得了。

一天,跟一個組員發生了些爭吵,當下雖然想馬上離開,但腦中突然浮現出『先關係,後事工』。我們應當先建立起彼此的關係,才能有好的事工,冷靜了一會兒,我又能好好跟他說話了。

在最後一天的禁食禱告會中,我們唱著詩歌,看著每個人為了上帝、自己、家人、朋友、教會等關係禱告,為著犯下不蒙神喜悅的事懺悔,在場每個人都落下眼淚,這一幕讓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動。儘管再堅強、能忍耐得住,但來到上帝的面前,我們都是軟弱的。就在我們的禱告中,突然全身開始發麻,從頭到腳,就像一股電流般流竄全身,但之後,我的心是平靜的,感覺所有事都已經交托在上帝的手中,我只需要單單地跟隨著祂。享受祂的同在。感謝主,透過這個經驗,讓我學會最寶貴的功課。

透心糧筆記
路加福音10章42節提到:「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
耶穌沒有責備馬大為家務而忙碌,祂用這句話來提醒她。我們是否也為耶穌做許多事情,以致於沒有時間與祂在一起呢?
若沒有從上帝那裡支取力量、全然依靠祂,我們所做只是枉然,與你一起共勉,在服事之先,先看重與上帝的關係吧!

靈命日糧:向下扎根

讀經:馬太福音13章1-9節 

我的庭院有一小塊土地,無論我如何努力,卻似乎毫無進展。儘管我細心澆灌,那裡的草總是稀疏可憐。

於是,有一天,我拿了一個鏟子,往那塊讓我苦惱的土地一鏟,才發現到問題所在。原來土壤下方是一層石頭,大約有三寸深。為了讓種子能扎根生長,我將那層石頭剷除,然後覆蓋一層富含養分的土壤。

耶穌也曾談論種子和土壤的關係。在馬太福音13章,祂用福音種子落在不同類型的土地為比喻,說到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種子,因「土既不深」而很快發芽,但也很快在太陽照射下乾枯(5-6節)。這是說那些聽了福音也接受的人,因為信息沒有在生命扎根,當困難一來,這些不是真正相信的人就離開了信仰。

耶穌為這比喻下結論,祂說:「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後來結實」(23節)。我們該為此感恩,這提 [....]

靈命日糧:智慧何處尋?


讀經:雅各書3章13-17節 

智慧是聖潔之美。雅各說,智慧是通情達理、靈活、寬容、和平、有愛心;是友好的拜訪,是微小的禮貌舉止,以及仁慈的話語。智慧也是謙卑、坦蕩、單純、溫柔,以及滿有憐憫(雅各書3章17節)。

何處能尋得智慧呢?智慧是從上頭來的(1章5節)。司布真曾這麼寫道:「智慧乃是一種生命的美,惟有藉著上帝在我們裡面的工才能彰顯出來。」

我們最好經常審查自己:「我有沒有變得更有智慧?」畢竟,生命是一段持續的變動過程。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我們不是變得更和藹、更有智慧,就是變得愚昧、甚或成了擺著臭臉的倔老頭。我們想往哪個方向改變呢?

想增長智慧,永不嫌遲。上帝對我們的愛既熱切又強烈,只要我們降服於祂,就能將我們從愚昧中釋放出來。祂的愛能將最困難的天性變為美得驚人的奇蹟。雖然這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