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2019

2019,我們記得什麼,又忘了什麼?(有聲中文)

作者:安琪Angel,香港

有聲播讀:Joya,中國

富內斯的記憶

20世紀阿根廷文學巨匠博爾赫斯曾寫過這樣一篇怪誕的短篇小說,一個名叫富內斯的年輕人,本來人生平平無奇,經過一次墮馬後,全身癱瘓,但突然記憶力大增——這種記憶力不能用我們通常概念來理解,他的回憶事無巨細,彷彿全景式紀錄影片,毫無遺漏,分毫不差,瑣碎到「某時某刻黎明時南面朝霞的形狀」,細微到「馬匹飛揚的鬃毛、山同上牲口的後腿直立、千變萬化的火焰和無數的灰燼」,「他不僅記得每一座山林中每一株樹的每一片葉子,而且還記得每次看到或回想到它時的形狀。」他一個人的回憶抵得上開天闢地以來所有人的回憶的總和。

按理說,富內斯可稱得上是記憶力奇才了,這樣過目不忘的能力,必然讓他博聞強識,所求之事定有建樹。

但實際上卻相反,博爾赫斯在小說中這樣評論到富內斯:「他思維的能力不是很強。思維是忘卻差異,是歸納,是抽象化。在富內斯的滿坑滿谷的世界裡有的只是伸手可及的細節。」

 

忘記的能力

富內斯的人生被記憶的汪洋所淹沒,他無法浮出水面,無法逃脫記憶,後者是一張無形的網羅,罩住他的思維,讓他被死死地控制。

富內斯失去了最重要的一樣東西,忘記的能力。

這或許是很少有人意識到的,我們的思維與知識積累、情感與認知塑造,很大一部分,不僅在於記得,也在於忘記。

我們會忘記今天早晨在地鐵上與我們面貼面的陌生臉孔,但卻能找到貼切的詞語來形容地鐵的人潮擁擠;我們會忘記2008年的最高與最低溫,但會記得夏天是熱的,冬天是冷的;我們會忘記去年墾丁傍晚騎車時海邊吹風的方向與速度,但會記得旅行帶來的身心舒暢。

當我們忘記生活無數的細節與瑣碎時,不是將之扔棄不管,而是從這些忘記中提煉出更重要的精華,這些精華是從億萬毫不相同的事物、感覺、思緒中獲得的共同性,這是人對具象記憶的抽象選擇。正是這種選擇性,使我們成為不僅僅是被動接受所有信息的機器,而是有所感知、有能動意志與認知、能夠表達觀點而非重複現象的真正的人。

 

2019的「記得」與「忘記」

2019年,我們活在一個滿世界都在「記得」的世界。

互聯網與數字時代的發展讓這一年中的每分每秒都有新鮮之事得到光速傳播、記錄與討論。微博熱搜每10分鐘更新一次,全世界可以一秒之內同時在社交媒體點贊上億,區塊鏈的發展更加使得文檔和數據得以永久保存,我們的集體記憶也許從未如此活躍與具象。任何細節都被記錄著、播放著、窺探著,我們彷彿活在富內斯的記憶里,時刻咀嚼著細節,生活卻癱瘓在了迷茫與匆忙之中。

我們失去了忘記的能力嗎?我們忘記的速度似乎比以前更快。我們已經忘記昨天微信推送都看過哪些資訊,忘記去年的流行詞是什麼,忘記曾轟動一時的紅黃藍幼兒園事件後續如何,忘記上一次給父母打電話是何時,忘記了2019遇見的值得感恩的人和事。

超人化的大數據幫助我們時刻記住任何事件,小到一日三餐在社交媒體打卡,大到中美關係之間的博弈與較量,人們熱衷於記錄,痴迷於感官信息。我們好像依舊在經歷忘記與記得的循環,但卻不再明白何謂真正的「記得」,何謂真正的「忘記」。

也許我們比富內斯更加矛盾與可悲,匍匐在密集信息的坑谷之間,以為自己記錄與掌控了一切,但卻又忘記坑谷之上,這一切指向的到底是何方。

 

容易「記得」的以色列與選擇「忘記」的上帝

以色列人亦曾經歷過這種本末倒置的痛苦。這個民族的集體記憶被詳細記錄在《聖經》之中,數千年來從未遺失。以色列人記得,他們日夜誦讀先祖摩西留下的律法,他們不斷解釋並增添新的儀文,他們儘力去遵守上帝的誡命,他們忙碌在各種儀式與規條之間,卻也因此失去了上帝造律法的心,忘記了一次又一次,他們的先祖、他們自己身處每一個歷史細節時,上帝更大的、不變的應許與救贖。直至耶穌時代,他們記得彌賽亞會到來,記得關於彌賽亞的所有先知經文,記得彌賽亞會出身何處,會如何拯救,但卻忘記了彌賽亞為何要到來,忘記了他們的上帝喜愛謙卑憐憫,不愛祭祀。乃至最後他們將自己苦苦期盼的彌賽亞親手殺掉。

而我們呢?

兩千多年後的我們,是否依舊時常活在以色列人的「記得」之中,卻忘記了每日散落的一地雞毛之上,上帝那更大的、不變的、我們曾一次又一次經歷的恩典,以及祂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當我在讀經時,尤其是讀到各種家譜以及時間長達數百年的事件跳躍中,時常難以感受到這一切是真真實實、滿滿當當地,就像我們現在生活的每一天一樣,每一分每一秒,在歷史上一一發生過。亞伯拉罕獻祭以撒、摩西帶以色列人過紅海、但以理從獅口逃脫、馬利亞從聖靈懷孕、彼得在水面上行走……當聖經的各個作者在忘記差異中回顧記憶,在聖靈的感動下揀選了最值得被留下的文字,那其中的各色人物對環境的懷疑、對困境的無助、對上帝的追問、對信心的成就,看似輕而易舉,一筆帶過,但背後的分秒記憶,皆是各人在不同處境的差異之上,選擇尋求背後共同的真理,選擇參與在上帝更大的計劃中。

而所有不同的故事之上,無論各人是在罪中悖逆或是在信心中順服,都是上帝不變的信實,是創世以來,祂使用無數篇章、無數人、造就無數神跡寫出的五個字:上帝愛世人。

 

若說這世上真有強如富內斯的記憶,這便是我們的上帝了。祂記得一切,卻也超越一切。億萬年的光景以來,祂知曉生活在這世上每一個個體的每一處差異,甚至連我們每個人的頭髮絲都數過,卻也認識人類的共同罪性——我們一次次地悖逆祂,一次次地選擇自私,一次次地跟從偶像。儘管如此,祂卻透過耶穌的寶血,塗抹了我們每一個個體千差萬別、千奇百怪的惡的心思、意念、言語和行動。祂明明是一個「記得」的上帝,卻竟選擇「忘記」我們的罪,讓我們能夠永遠獲得祂的恩典。

 

我該如何「記得」,怎樣「忘記」?

從亘古到永遠,歷經無數次人的悖逆與上帝的救贖,祂的計劃從未改變。2019年,依然如此。儘管人類的集體記憶容量在數字化時代下企及新高度,但在上帝眼中,這只是歷史長河的一個不起眼的小點,是永恆當中一閃而過的億萬光年之一。

對你我而言,過去一年,也許在某些時刻,我們覺得一天可以沉重地被拉長為一個世紀,覺得好像我們無法看見明天的陽光,也有些時刻,我們明明沉浸在難以言喻的幸福與感動之中,卻害怕它稍縱即逝,難以抓緊。

但無論是何種境遇,是高山,還是低谷,是流淚撒種,還是歡呼收割,我們是否能夠將這一年看作一瞬?

不是眨眼忘記所有,而是好像蚌殼孕育珍珠,在沙礫與珍珠質參雜的生活之中,不斷磨去雜物,留住最值得的記憶。這些被包裹成形的記憶珍珠,將在短暫又漫長的歲月里閃閃發光,並時刻提醒我們:哪怕我們只是億萬光年裡的一粒塵埃,我們的每一絲每一毫都被上帝看見,都被祂珍惜。同時,我們活在祂永恆的計劃之中,都是祂旨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的一生,無論做什麼,都要指向祂,見證祂長闊高深的愛。

 

如果將來上帝在永恆之中要寫一本新書,記錄我們每一個人跟從祂的一生,你會希望你被如何書寫?那樣被記錄的「一生」,不可能將我們今世每一天生活一一裝下,不可能將我們在2019的分分秒秒寫入。我們有什麼是能夠留住的,是真正指向上帝在歷史長河中、在永恆中更大的計劃?

2019已到尾聲,願我們在這一年盡頭回望時,不是在記得之中忘記了生活的本真,而是在忘記中真正記得上帝的愛,數算祂的恩典,尋求祂的旨意,好在2020領跑的下一個十年里,更加真切的活出這句經文:

「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里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立比書 3章13-14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為愛而生

2019年的第一場旅行,讓我收穫了盼望和異象(有聲中文)

作者:Cindy,澳大利亞

語音播讀:Melody,加拿大

新年伊始,大多數人可能並沒有制定什麼新年計劃,而是過了一個長長的假期。近年來,休學旅行、辭職旅行成了熱門的新辭彙,也成了越來越多人崇尚的生活方式。許多實踐者在網路上「曬」出漂亮照片,也經常看到諸如「青春需要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有些事情現在不去做,就一輩子也不會去做了」,「 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會以為,這就是世界」……這些充滿「文藝氣息」的勵志話語,幾乎被大家奉為至理名言。

我和家人也在「旅行」,更準確地說,是在泰國清邁短宣。當然我不應該將短宣和旅行等同,不過短宣在很多方面確實滿足了旅行背後的渴望。

 

放空是為了被充滿

旅行是為了放空自己,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現代人確實面臨巨大的壓力,身不由己地成為房奴、車奴……不管是朝九晚五地窩在辦公室里,還是上緊發條地挑燈夜讀。此時,一場離開現有狀態讓你去遇見不同的人、看到不同風景的旅行確實美好。不過出去終究還是要回來,當一切回歸正常,你發現生活還是那樣,而你自己也還是原樣的時候,難免陷入失落,甚至對現實更加不滿和怨念。

在清邁的這幾天,我們訪問了幾個少數民族村莊。去第一個村莊時,我們坐車在盤山路上晃悠了幾個小時。踏入這片紅土地和這些淳樸的鄉民交流以及和同工們的溝通、禱告,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我們一家人慢慢地融入到他們的生活當中。這讓我們對互相的生活有了全新的認識,而這種反差讓我們更心存感恩,為著自己擁有的和上帝一路的供應獻上感謝。但我們並沒有停留在這樣的體驗中,而是被本地宣教士和同工的願景感染,我們願意不管以何種方式,能夠成為這個願景的一部分。

放空可以讓我們放下,當我們看到眼前迫切的需求時,便更能夠放下自己一些無關緊要的需求。放空是為了被充滿,被彼此的愛、友誼、安慰、鼓勵充滿。放空是為了重新出發,心懷主所給的願景,借著禱告,尋求祂的帶領。

是巧合還是奇妙安排

每一次旅行,我們都會帶著期許。因為走出了平時的固定模式,自然會期待意想不到的驚喜。而我們也的確經歷了諸多的「巧合」和「偶遇」。

大概一年半以前,上帝不斷給我宣教的感動。但因為家庭、生意等原因,去國外宣教在當時是無法實現的,不過我一直在考慮如何以其它的方式為宣教工作出一份力。因為經營咖啡生意的緣故,我自然而然地想到將咖啡和宣教結合起來。

去年三月份,以前的教會牧師打電話給我們,請我們幫教會設立一個咖啡角。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內,購買安裝設備、裝修、培訓並開放都順利完全。從此,教會不但有了大家逗留溝通的空間,而且此部分所有的收入也會用來支持泰國清邁的宣教士。我在心裡隱隱覺得,通過咖啡,上帝國度產業的發展空間可以近一步擴大。

當有泰國清邁的宣教機會時,我們立刻報了名。抵達之後的幾天,我想起了兩年前關注過的宣教組織。他們有一個通過咖啡產業來改善當地居民生活水平的項目。但因我們素昧平生,通過電郵接觸總覺得唐突,也就不了了之。當我再次查詢這一機構的網頁時,發現他們的總部竟在我們一行居住的小鎮。很快,通過當地事工的介紹,我們得以與負責人面對面交流,探討資助宣教活動和改善當地居民生活環境的合作計劃。

隔天在基地和被救助婦女談話時,基地負責人匆匆跑來說有中國訪客,問我是否可以幫忙翻譯。作為職業翻譯,我當然義不容辭。在親切的交流接近尾聲時,雙方都驚異時間上的巧合。幸好我能夠在此時此地出現,協助洽談這個複雜的項目,要不真不知道如何是好。更讓我驚奇的是,中國訪客之一竟是國內咖啡行業的高級顧問。作為上帝的兒女,我們的生命沒有巧合,一切都是祂奇妙的安排。當我們願意被祂使用時,祂就會讓萬事互相效力,成就祂的旨意。

為幫助避難所婦女經濟獨立和解決她們的就業問題,基地嘗試開辦社會企業。就在我們到來之前的半個月,她們的第一家咖啡店開始營業。而我們有多年精品咖啡店經營的經驗,這次恰好能夠和他們分享,共同出謀劃策。真是件讓人興奮和幸福的事情。

雖然我們並不清楚下一步會怎樣,但這一切看似巧合卻處處是上帝奇妙安排的經歷讓我們滿懷盼望,相信祂必立定我們的腳步,讓我們所做的每一步都蒙祂的悅納。

 

開拓眼界,打開心境

有人說旅行的過程會開闊你的眼界,打開你的心境。遇見的人和看到的事都會啟發你對生命的探索和思考。這也剛好是我們所經歷的。

外型嬌小的宣教士Karenna在人群中並不是個顯眼的人,但是她的使命卻很宏大,她所做的事也深深影響著許多人,甚至改變了他們的生命。她是第三代宣教士,祖父母遠渡重洋從澳洲來到清苦的泰北山區,播撒福音的種子,再沒有離開這片土地。在上帝的帶領下,她的父母親參與了周邊國家和部落間的和平談判,他們經歷過戰火,甚至頂著被刺殺的危險建立了教會,開辦了學校。Karenna 從小在澳洲長大,18歲面臨進入大學學習自己最喜歡的新聞專業和接棒泰北宣教事工的抉擇,心裡掙扎得很厲害。在流淚禱告許久後,她清楚明白了上帝的旨意,並堅定地守候著這片土地,建立了婦女兒童避難所,擴大了前輩的工作。在世人眼中,這三代人選擇了一條堅辛的路;但他們為泰北各部落族人帶來了極大的祝福,在上帝眼中,他們選擇了最有價值的路。他們的生命深深打動了我們。

我們去到新的地方,看到和聽到了很多,但往往是過眼雲煙,記憶很快模糊。而親歷短宣,則是非常震撼的體驗,好似一石激起千層浪帶給我萬千思索。那些當地的宣教士為什麼會這樣做?為什麼他們可以這麼親近上帝?我自己可以做些什麼?這些思考讓我們更加明白前進的路。我相信任何順服祂旨意的舉動,哪怕只是一小步,都會使聖靈在我們內心做工,成為帶領我們貼近祂的一大步。

每次旅行結束,我都會有些許失落,因為我們沒有留下什麼,也帶不走什麼,但這次清邁短宣,我們卻和遙遠的他們融入到一起,留下了微笑、鼓勵、支持和擁抱,更收穫了熱情、感動、盼望和異象。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