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上帝的愛

為什麼有主同在的家庭是最好的

作者:陳明惠, 新加坡
Why-There’s-No-Better-Family-than-One-with-Christ1
我來自一個五口之家——爸爸、媽媽,兩個姐姐和我。我們一家人有時彼此鬧得很僵,有時散漫、有時懶惰、有時還很瘋狂,但是總體來說,我們是十分相愛的一家人。所以,『家』這個字眼總能觸及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每天踏入家門、投入家這個溫暖懷抱的那一刻,迎接我的是桌上美味的家常菜,對我而言,家是愛的本質,是舒適的代名詞。

雖然因為在海外工作的關係,我已經離開家將近兩年了,但是距離並沒有消磨我對父母和姐姐的感激,我依然珍惜家人之間的彼此支持。也多虧了美妙的現代科技,我動動手指就可以給家人發短信,這讓我覺得家人就像在身邊一樣。從家人那裡收到的每一張照片、每一段影片、每一條短信都是我的寶貝。沒有家人在身邊其實也很辛苦,但感謝上帝,祂給了我一個「大家庭」——我的親戚,我教會的朋友還有同事。

但是正如我們大部分人知道的那樣,家庭其實並不是完美的。父母喋喋不休的嘮叨,跟兄弟姐妹為了雞毛蒜皮的蠢事爭吵不停,當然,有時我們還比較容易發脾氣,說話很衝……所有這些都是我們會經歷的。但是很感恩的是,更多的時候,我們學著對這些不愉快的事一笑了之,我們彼此原諒,繼續結伴前行。有人雖然知道你所有的缺點,但還是一樣無條件地愛你,這難道不是一種莫大的安慰嗎?

有一天,當我站在飯廳裡的時候,我突然注意到了多年以來一直高高懸掛在飯廳正中間的那塊匾。匾上寫著:「基督是這家之主;吃飯時看不見的客人;對話中安靜的聆聽者。」(Christ is the Head of this house; the unseen Guest at every meal; the silent Listener to every conversation.)

在我們每一個家庭當中,基督都與我們同在,並且祂比任何一個家人都更親近我們。基督耶穌完美地詮釋了我們在家庭中的每一個角色:祂像一個完美的母親,給予孩子照顧和關愛;祂像一個完美的父親,供養並管教孩子;祂像一個完美的姐姐,善解人意而值得信賴;我確信,祂也像一個完美的哥哥,保護弟弟妹妹並且是個非常好的玩伴。

雖然有人曾說我家看起來「挺完美」,但實際上我們家離『完美』還差十萬八千里呢,這也是為什麼我總是不住地感恩,並且很自豪地說,這些年來都是基督的愛維繫著我們的家庭。畢竟,家怎能沒有愛?一個親密的家庭怎能沒有上帝的愛?就像聖經歌羅西書3章14節寫的那樣:「在這一切之外,要存著愛心,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 當我回想自己的家庭,想到上帝是我們的一家之主時,我很感謝上帝讓我有幸成為祂的家庭中的一員。正如約翰福音1章12-13節所說:「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欲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上帝生的。」

今天,在你的家中或者你身邊的人當中,有什麼是值得你感謝上帝的嗎?

家人,一直在那兒的家人
朋友,像家人一樣的朋友
教會,像家一樣的教會
家,無需多言的家

(本文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失而復得的愛

作者:洪羽晶, 台灣
lose to win of love
從小,我生活在和樂的家庭中,爸媽不曾給我施加壓力,只希望我能快樂健康地成長。然而奇怪的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我竟發展出完全相反的人格。內心的完美主義以及對未來的控制慾成了我成長路上莫大的羈絆。

在求學的過程中,我從來不參加自己沒有把握做得「好」的活動。我慣於給自己一個沒有其他選擇的目標,這其中包括選擇報考師大——我唯一的志向。我的生活既充實又空虛——充實到連休息的片刻都沒有——以確保我能達到預期的目標。一個目標達成後,緊接著我又會設立新的目標,但總覺得空虛,因為我找不到動力和最終目標。另外,擁有敏感的心思也使我必須在面對不同的人、事、物時處理複雜的情緒。我時常埋怨沒有人懂我,獨自承受許多重擔。終於,高中時,我的身體出現了問題。我漸漸失去食慾,身形迅速地消瘦,個性也變得更加偏激與固執,使我身旁的人擔心、難過。其實我自己也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因為我感覺自己再也無法掌握明天,並為此感到恐懼。

就在此時,上帝給我機會認識祂。當時,我在班上有一群非常要好的朋友。我們在校園中遇到傳教的姊姊們,從此便和她們有密切的接觸。在與她們相處的過程中,我得著安慰。許多以前的抱怨與困惑突然都解決了,並且我也開始相信有人懂我,有一位神願意擔當我所有的重擔,而且祂可以成為我前進的動力。然而,隨著越來越深入瞭解她們所傳講的核心思想,我對於這個信仰反倒越發困惑起來。有一種奇怪且似真非真的感覺在我心中搖擺不定。這一位神好像是真的,但這些信念和思想又好像是假的。當時我很掙扎,想離開那個地方,但我最親近的朋友在那裡,我好不容易找到的耶穌——祂可以分擔我的重擔——也在那裏。終於,雖然我心中有著追尋的渴慕,但我還是再也無法說服自己繼續下去。我離開了……我以為這一次的決定將使我永遠地錯過祂。

那時候起,我又回到從前的生活,將自己當作生命的掌權者。經過這個插曲後,我對人生又增添了更多疑問。我不明白到底是從何而來的強烈意識,使我毅然決然地拋棄了那個好不容易才有的依靠。也許,神真的只是人類文化下的產物,那陣子一股腦兒狂熱地投入,相信祂統管萬有,相信祂知道我的苦楚,都只是想為自己長久以來的疲憊找個代替的理由吧?!我帶著「又必須回到以前」的無奈心情進入大學。好像為了再次證明只有我才是自己的神一樣,我來到了師大。就如過去一樣,我毫無差錯地實現了我早已設下的目標。

才進入大一沒多久,學系的教授就組成禱告會,並邀請曾接觸基督信仰的同學參加。我當時沒有太多想法,只是陪著有興趣的同學去看看。然而,就是這麼奇妙,我從此又燃起一些想追尋真理的渴慕之情。透過學系的禱告會、師大團契、學園團契和學長學姊的分享,我再次有機會和上帝「連線」。大一那年的聖誕節,我隨著學長的腳步踏進教會,有了感動想好好重新認識基督信仰。但我漸漸發現此時接觸的信仰和高中時所接觸到的基督教有許多差異,尤其在聖經的解讀和基督再臨上存在著大大的不同。有次和學姊分享的過程中,我得知我先前接觸的原來是假借基督教之名而成立的異端——攝理教,這個訊息帶給我很大很大的震撼。我頓時明白上帝的心意,明白那股莫名奇妙的強烈意識從何而來,原來祂從來沒有離開我,反而是讓聖靈在我心中運行,救我脫離背離真理的歪路。又因著祂的奇妙大能,我如今得以走上真理的道路。

我的生命與信仰路程看起來不太順遂、且繞了個彎,但我為著所經歷的一切,向天父獻上感謝。祂讓我原先的個性受到磨練,今日得以在患難後尋得祂的寶貴恩典。在我驕傲地以為自己是生命掌權者並對祂發出大大的質疑時,祂竟沒有發怒,沒有離去,反而安靜謙卑地等候我回轉歸向祂。祂透過我身旁的人、事、物,使我再次回到主的面前,並讓我確信我正在走的道路是祂真正的應許。

如今,上帝持續在我身上作工,祂要修剪那些不合乎祂心意的壞枝子,使我的生命更深地連結於祂。雖然到現在我還是時常會有軟弱,有時心中會出現過去我和上帝拔河的景象,但我想,祂不是那位要我們一夕之間就成為祂完美新婦的上帝。祂允許我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學習完全地交託與順服。感謝主,雖然脫去舊人換上新人的過程不容易,但在耶穌裡,我心中有踏實的確信與平安。這個歷程成為我的最佳見證,這是上帝莫大的祝福。在經歷這一切之後,我終於確定自己的心意。從此我要牽著主的手往前走,走過生命的點點滴滴,走向祂所應允的永恆國度。

朝聖之旅的感想

作者:恩,馬來西亞霹靂州
Acknowleged
(照片:在加利利海邊,耶穌基督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以此挽回挫敗灰心的彼得。)

這次朝聖之旅,除了讓我彷佛置身在從未敢奢想過的夢中,也讓我對人性、對上帝的愛有了更深一層的體驗。

這是一場機遇,是上天在對的時間賜下了對的機會。這趟行程剛好排在假期的開端以及課程之前,這段時間也是聖地天氣最好的時刻(不太熱也不太冷),而我則把握了這次擺在面前的黃金機會,並且承蒙上帝的憐憫保守,終於得以順利完成這一趟美夢一般的旅程。

這次旅途,除了打開我對聖經地理環境的視野,也讓我感受良多,特別是關於人性與上帝的愛。一直以來我對人,特別是基督徒的為人都抱著單純的信任與信心。但是漸漸地,我發現人(包括我自己)的確都逃不了犯罪悖逆的天性,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弱點或缺點。無論自覺或不自覺,我們會無意中得罪一些人、招惹一些人的討厭。我有幸在旅途中聆聽一些生命故事,在細細聆聽、嘗試理解之後,漸漸就找到這個人相關表現的內在原因。有時,是因為人的罪性,但有時候則是因為曾受傷害、被背叛的經歷,而漸漸形成的自我保護方式。缺乏被關愛、被尊重的經歷,導致對他人的不信任,即使對方也是個基督徒。

其實,基督徒帶來的傷害往往比非信徒帶來的傷害更大,這就像是家人的背棄,比朋友的離棄更令人傷心。

旅途中,有一次領隊分享了一個感動人心的資訊。他提醒我們這一趟朝聖之旅,目的無非都是想更加認識耶穌基督以及上帝的愛。他勸勉我們都要學習『放下』,學習饒恕,而不是一味地批評和製造紛爭;要學習主動去改變、去愛,讓別人得以從我們身上看見耶穌基督的愛與寬容。放下和改變,不容易,卻是更美好生命的開始。

漸漸地,我發現團隊的氣氛有了改變。大家彼此寒暄、禮讓,嘗試包容甚至付出關愛,彼此關顧而不只是專顧自己。這種溫暖和諧的關係非常美好,讓我想起詩篇133篇1-2節的經文:「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

聆聽別人分享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上帝在這個人身上的恩典與眷顧。雖然對方在某些人眼裡不是那麼討人喜歡,但是我深深感受到上帝很愛這個人,正如愛其他人一樣。如經上所記:「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這小子裡的一個,我告訴你們,他們的使者在天上,常見我天父的面。」(馬太福音18章10節)除了衣衫襤褸的弟兄,一些看起來不那麼『屬靈』的基督徒也不可輕看,因為我們往往不會知道對方與上帝的關係,也不曉得上帝在這個人身上奇妙的作為,或許對方實際上比我們更『屬靈』呢!

我們論斷批評別人,往往就是因為自覺是個『義人』,而其他人都是『罪人』。我們很少想到自己要聆聽、理解和體恤對方,為對方的軟弱禱告,包容和接納對方,就像耶穌基督聆聽、理解、體恤我們,為我們的軟弱禱告,包容和接納我們,甚至為我們犧牲生命。『饒恕』和『接納包容』是非常不容易的「愛的功課」,也因為很難,耶穌基督才親自來到世界體現這愛,讓我們先感受被主深愛的震撼,才能用上帝的愛去愛其他的人。正如經文所記載:「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約翰一書4章19節)

這次旅程,讓我看見當領隊的不易,因此也更佩服帶領數十萬常常抱怨的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我親自去過那除了沙和石頭就什麼都沒有的曠野,開始能體會以色列人的心情了。但是,我更因此看見了上帝的愛有多堅定。上帝的愛,並不會因著人的軟弱而有所改變或退縮,反之,是人自己選擇了悖逆而離棄恩典。

盼望在將來的人生路上,我們能一輩子緊緊跟隨主基督,走在祂恩典的光中,直到見祂面的日子。

(本文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

漫畫:《跳出框外》

繪畫:Marie Toh

《跳出框外》思考

歡迎大家神遊至此!好久沒讀過這樣『沒有對話』的故事了吧?不過小編們覺得要是給大家機會發揮想像力,自己用好奇心去挖掘故事涵義的話,大家可能會收穫更多。所以希望到此為止,大家已經碩果累累了哦。(當然不是故事裡的那種果實……)

這個故事的情節和人物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識呢?故事中的獅子可能會讓你想起《納尼亞傳奇》裡的亞斯藍,而那棵悅人眼目卻致人死地的果樹則可能讓你想到了聖經創世紀中那棵分別善惡樹哦。(嗯,就是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的那一棵)

如果都沒有想到也沒關係啦。故事的主題總會讓你感到熟悉吧:友誼、叛逆、背叛、犧牲、死亡。或許還有更多更多……

從故事表面上來說,這個故事描繪的是一位年輕弓箭手與他的守護者兼好夥伴—獅子之間的友誼。他們一起玩耍、狩獵、在星空下休憩,渡過了美好的時光。突然有一天,一棵樹不知從哪兒冒了出來。從此,年輕的弓箭手對這棵樹上誘人的果子念念不忘,他與獅子之間的友情也毀於一旦。我們看到獅子奪走年輕人手中的果子,自己咬了一口,很快就一命嗚呼了(將「好奇殺死貓」直接升級好幾個版本到「好奇殺死獅子」)。當果子腐爛的內核露出來之後,我們才知道原來獅子一直都知道這個果子是有毒的,並且它一直在拼命阻止弓箭手。

看著看著,你或許會想這個故事是不是有什麼寓意。你答對了!這個故事就是要透過其中的人物和事件來反映一些人生哲理。

不論你處在什麼年紀,來自何方,又信奉什麼,至少會選擇以下角度之一來切入吧。

故事不錯,不過究竟想說明什麼呢?

我知道它講的是什麼了!

歡迎閱讀我們自創「沒有對話」的故事。跟我們分享一下你對它的看法吧。
請在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