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傳福音

休假時明明整天放鬆發懶,收假前為什麼還是空虛焦慮?(有聲中文)

 

作者:黃筱珊
有聲播讀: 許靖

 

你也是這樣嗎?休假時明明整天放鬆發懶或出門玩樂,卻在收假前覺得空虛焦慮,無論怎麼做,仍然覺得充不了電、無法滿足……
或許,我們都用錯了休息的方式,像是電池充電一整天,最後卻發現接錯電源線……原因可能在於,我們沒有走在上帝安排的計劃當中。

 

讓我來打個比方,假設你是一項產品,而上帝是產品的創造者,聖經則是上帝寫的產品使用手冊,若沒有按著上帝的心意使用產品、或沒有讀過聖經,就貿然使用產品,那麼產品就會有很高機率故障。

我在「故障」的狀態中,渾渾噩噩渡過好多年,直到我開始向上帝禱告:「求上帝帶領我活出禰對我的旨意」(也就是上帝安排在我生命中的計劃),從那之後,我便漸漸地找到屬於我的「使用/充電方式」。

 

記得小時候,我非常喜愛繪畫、音樂等藝術相關的活動,並展現了這方面的天賦,但卻因為家人的否定及家境的限制,我放棄了進一步發展自己的恩賜,並把它藏在內心的最深處,鎖上門。然而,任何事都不能阻擋上帝的安排和旨意。

在某次與先生討論假期規劃時,我突然看到故宮博物院的介紹,便決定前往。一踏入展區,我就感受到心情興奮不已!回想起那一天,將自己沉浸在細膩的畫作、藝術文物之中,到現在仍覺得非常享受!此後,我便明白生命要回到上帝起初創造的樣式,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不僅如此,這還讓我更接納自己細膩敏感的人格特質,也找到真正適合我的充電方式。

雖然我曾經丟棄自己的恩賜,回想起來,上帝仍沒有讓我離祂安排的道路太遠。在工作上,上帝讓我踏入營銷規劃的領域,使我能在工作中發揮創意、也使用我的細心特質,能妥善規劃營銷項目的細節;在服事中,上帝運用我在音樂上的恩賜,讓我參與敬拜主領。

 

更特別的是,上帝安排我進入少兒服事(這也是在禱告中確認的),使我可以運用工作中所學的企劃能力,結合藝術與音樂才能,為孩子們安排課程。最重要的是,在設計課程及實際服事的過程中,我享受其中,也幫助我從孩子的單純的角度去更多地認識上帝。

我鼓勵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將生命的疲憊透過禱告,交託給上帝,也求上帝讓你重拾所賜予你的才能,並帶領你活出上帝對你的心意,也就是那能為生命帶來真正滿足的上帝的計劃。你將體驗到,那種將所有的才幹及恩賜獻上給上帝、用生命服事祂,並且榮耀祂的喜樂及充實!

 

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遠,阿門。(羅馬書11章36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獲作者同意發布,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傳福音

提摩太前書靈修 | 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有聲中文)

作者:林新奎,中國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今日經文:

 

提摩太前書3:14-4:16

14 我指望快到你那裡去,所以先將這些事寫給你;
15 倘若我耽延日久,你也可以知道在上帝的家中當怎樣行。這家就是永生上帝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16 大哉,敬虔的奧秘!無人不以為然,就是:上帝在肉身顯現,被聖靈稱義,被天使看見,被傳於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榮耀里。
1 聖靈明說,在後來的時候,必有人離棄真道,聽從那引誘人的邪靈和鬼魔的道理。
2 這是因為說謊之人的假冒,這等人的良心如同被熱鐵烙慣了一般。
3 他們禁止嫁娶,又禁戒食物,就是上帝所造,叫那信而明白真道的人感謝著領受的。
4 凡上帝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謝著領受,就沒有一樣可棄的,
5 都因上帝的道和人的祈求成為聖潔了。
6 你若將這些事提醒弟兄們,便是基督耶穌的好執事,在真道的話語和你向來所服從的善道上得了教育。
7 只是要棄絕那世俗的言語和老婦荒渺的話,在敬虔上操練自己。
8 操練身體益處還少,唯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
9 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
10 我們勞苦努力,正是為此,因我們的指望在乎永生的上帝——祂是萬人的救主,更是信徒的救主。
11 這些事你要吩咐人,也要教導人。
12 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做信徒的榜樣。
13 你要以宣讀、勸勉、教導為念,直等到我來。
14 你不要輕忽所得的恩賜,就是從前借著預言,在眾長老按手的時候賜給你的。
15 這些事你要殷勤去做,並要在此專心,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
16 你要謹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訓,要在這些事上恆心,因為這樣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聽你的人。」

 

當我們細細品讀這段經文的時候,會發現有一個詞反覆出現、貫穿其中。這個詞就是「這些事 」,前前後後出現了四次。看來,保羅非常看重信裡面所寫的「這些事」,這也是保羅寫信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而「這些事 」所指的,就是保羅在信中所寫的對提摩太的吩咐和教訓,讓提摩太按著信上所寫的去管理和教導教會。

從書信中我們可以得知,保羅派提摩太去帶領的教會是一個出現了假師傅混亂教會、有人離棄真道等諸多問題的教會。除此之外,提摩太還要學習處理教會中比他年長的老年人、與他年齡相仿的少年人、婦女以及寡婦的問題。當我們設身處地地為提摩太考慮的時候,我們可以想像他此刻多麼地需要被引導和幫助。作為一個年輕的教會領袖,他需要勇氣,更需要真理和智慧。保羅將「這些事」吩咐提摩太,為他在所處的混亂環境里,提供了詳細的指引。

同時,保羅為提摩太指出了「離棄真道」之人的具體表現:「他們禁止嫁娶,又禁戒食物」(提摩太前書4章3節),並用真理反駁了這些人,堅固了提摩太的信心,「凡上帝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謝著領受,就沒有一樣可棄的,都因上帝的道和人的祈求成為聖潔了」(提摩太前書4章4-5節)。

保羅將治理教會的責任交付給提摩太,並寫信囑咐「這些事」,告誡提摩太如何處理,勸勉他做好的榜樣。教會也因此常常鼓勵年輕基督徒以提摩太為榜樣,起來承擔服侍的責任。只是有些時候,我們可能或缺乏自信,或缺乏勇氣,或害怕受「束縛」而不願意承擔。

然而,從經文中,我們看到,提摩太並非孤單。雖然責任重大,卻有長輩的教導伴隨左右,並且,保羅在這段經文的最後告訴提摩太「這樣」服侍不僅可以堅固自己的生命,更能使聽見真道的人得救(提摩太前書4章16節)。

很多弟兄姐妹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有人讓你帶領讚美時,會激發你更多聽讚美詩;當有人讓你分享一段聖經的話語時,你會提前更多地研讀聖經,從而更深地理解上帝的話語;當你去服侍別人、愛別人的時候,上帝就先將愛澆灌在你的生命中,然後再由你將愛流淌給別人。

願我們在成長的路上,不懼服侍,尋求教會智慧長者的引路,不斷成長,造就自己,也祝福他人。

 

 

 

問題反思:

 

1.現在你有哪些地方需要尋求教會長者的幫助嗎?在教會中你可以向誰尋求幫助?你又可以怎樣幫助身邊有需要的後輩?

 

2.你願意接受哪些服侍的挑戰嗎?對於接受這些責任,你有什麼擔心嗎?今天的經文可以給你怎樣的啟發?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獲作者同意發布,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傳福音

3月圖文特輯 | 傳福音的迷思

繪畫作者:Chin,馬來西亞

《魔鬼家書》閱讀筆記:“無私是最大的道德謊言。”

《魔鬼家書》閱讀筆記之無私與委屈

你在一開始就可以教導一個人棄自己的利益不顧,不是因為別人得到這些利益後會感到幸福,而是因為捨棄這些利益會讓他顯得很無私。
甲總覺得有義務抑制自己的想法,把自己推想出乙可能會有的願望作優先考慮,而乙則要反過來作,這成了一條硬性規定。這樣雙方往往不可能了解對方的真實心意……他們最終決定去做的是兩個人都不想做的事,可雙方都感到自己仁至義盡,私底下滿心希望自己可以由於表現出無私而得到優待,而對方這麼輕易就接受這種退讓,也會讓他們心底恨意安生。

——《魔鬼家書》第26封

作者:安琪Angel
圖來自網絡,侵刪

在中文語境中,與“自私”相對的美德被稱為“無私”。我們自小被教導要做一個“無私”的人,凡事為他人著想,把好的先給別人。最典型的“無私”教育,莫過於孔融讓梨。這種無私教育還與中國人倫關係中的差序格局相結合,即以己推人,從自我開始的小家庭向外擴散至家族、村落、社會、國家。孔融讓梨是讓給小的,這是長幼尊卑秩序。當道德要求與人倫秩序相互配合,“無私”由此形成了我們不得不行的禮教,成為潛意識的默認規範,即使這本非我願——只消看看中國人在飯館裡爭相“買單”。

然而實際上,“無私”是道德束縛中最大的捆綁與謊言,魔鬼最擅長用此來產生矛盾、攻擊與憎惡。這來源於魔鬼一個巧妙的詭計:“你在一開始就可以教導一個人棄自己的利益不顧,不是因為別人得到這些利益後會感到幸福,而是因為捨棄這些利益會讓他顯得很無私。”無私的形成,是在人腦海中形成一套術語:“我為他犧牲了/做了……,我多無私啊。”對於中國人來說,再加上一層:我盡了“無私”的禮數。當然,這一切都是在潛意識裡進行,人不會察覺。但本質上,這是要在人面前塑造自己的形象(中國人常說的“面子”),而非真正的愛對方。

雙方都在猜對方的心思,誰也不肯做那個說出自己真實想法的人(這樣看上去很“自私”),都想讓自己在道德上佔上風(“是我犧牲了,而不是他”),也就都想陷對方於“不義”。 (這是為什麼最後那個“被請客”的人,一定要表現的非常不好意思,或者用一句“下次我請”挽救自己。)如果剛好雙方最後都選擇自己實際不喜歡的,那麼表面的和氣和內心的恨意就會形成最大化的反差,小事當然不會立刻爆發出來,但如果日積月累,可想而知彼此關係會如何。小到爭相買單、決定出行計劃、送禮收禮,大到朋友往來、上下級升遷、親子關係、家族財產爭奪、社會話語體系建構……
/
是的,如果一個社會可以用“無私”的崇高道德術語來為權力服務,扼殺個體的真實情感與慾望,那麼話語的冠冕堂皇,與實際人心爆發出的怨恨與醜惡相交織,會帶來常理難以想像的惡。

王小波曾在wen ge的崇高話語體系中看到“無私”的虛偽。他在《關於崇高》講到70年代一個故事——一個青年在洪水中為保護國家的電線桿犧牲,被表彰為革命烈士。看似“無私”的舉動,但是否真的值得為一根電線桿付出生命?關鍵不在這個青年,而在於強加在他身上的那套崇高話語。王小波由此說道:“事實上,有些崇高是人所共知的虛偽,這種東西比墮落還要壞。”如果把“無私”變成一種話語權,你就可以綁架任何一個人的思想道德,讓他交出錢財也好,理想也好,親密關係也好,甚至生命。臣服於“無私”,即使心裡再覺得有不對勁,也不敢吱一聲。因為話語即權力。 “無私”的話語權足以殺死一個人的本能慾望。根本而言,這絕非制度和權力的問題,而是存在於每個個體心中的“無私”之惡。
/
而在個體層面來看,用“無私”打造自己,也來要求別人,抑制自己的真實慾望,卻又無法控制內心苦毒,最容易形成一種情緒——委屈。“委屈”讓人陷入自義,即認為自己是“無私”的,出於對他人的好,卻反遭中傷。彷彿自己什麼錯都沒有,只是無辜受難。先不說是否真是毫無過失。但當人陷入這種”委屈“的情緒中,便是在無聲吶喊著:”他欠我的!他怎麼那麼自私!就不能體諒我嗎?“這實際上變成了一種控訴,這種情緒,叫什麼都可以,但我知道,絕不是真正的無私。相反,它讓人陷入“被害者”心理。說白了,是委屈者需要用犧牲來顯出自己的”愛“,以證明自我價值。這種”愛“,常常在父母對子女身上體現出來——實際上成了一種捆綁。

C.S.路易斯在《四種愛》中說道,人有一種贈予之愛,即付出的愛。母親哺育孩子是贈予,但實際上這也是母親的情感需要。也就是說,贈予之愛“需要被需要”。然而贈予的目的,就是將接受者不再需要贈予,也就意味著贈予之人不再被需要。哺育孩子是為了孩子不再需要被哺育,教育子女是為了讓子女能夠不再需要被教育。這便產生了矛盾。當贈予之愛不肯放棄“贈予”,一直給自我貼上“無私”的標籤,甚至要捏造對方的“需要”,這便恰恰將“無私”變成了“自私”。放手不掌控,是人最難做到的事,因為它意味著捨棄自我——自我慾望的滿足,自我價值的填補,自我形象的修葺。然而,這卻是愛的真諦——“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林前10:24)

和我有什麼關係?

在人面前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有多難?

就像面對一堵聳入天際的圍牆。為了不去直面衝撞,頭破血流,所以常常繞道而走,心想著這樣才是好的,和睦的,利人利己的,然後發現自己走進了死胡同,甚至跌入可怕的幽谷。這是我常常陷入的困境。為了避免衝突而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自己,這是“包容”、“不計較”,所以言語上並不會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而是去包裝自己的言語,甚至隻字不提。但同時因為心裡的不平,想讓對方知道,言語中又會帶有情緒,這便成了一種變相的“掌控”——我不想做那個惡人,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但又想讓對方知道我“犧牲”了。我以為這是為了對方好,但其實,我只是在讓自己好受。我以為是我在委屈自己,遷就對方,但實際上,我成了陷對方不義的加害者。這成了一種“好聽”的控訴,比說出難聽的話,還要讓人窒息。

其實,說出來就好了,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不要害怕那堵高牆會砸下來。因為正是害怕自己會頭破血流,才無法去面對,但實際上,它並沒有我想像中的可怕。我必須要失去自己的面子,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必須要讓自己的“形象”垮掉,才能擁抱真實的自己。我必須信任對方並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脆弱,不會因為我說的話而對我失望、遠離我、遺棄我。但即使真是如此,我必須相信,上帝不會如此。當我在試探著向前邁一步而跌倒時,上帝不會讓我跌入無底坑,祂會接住我,讓我能穩穩落在祂的磐石上。我必須相信,當我不再依靠我自己的“以為”,我可以靠著上帝,嚐到真正的恩典和自由。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要將自己的怒氣、委屈化身為言語的攻擊和詆毀,才叫真實。不是,這樣只是成了另外一種“自以為義”的擋箭牌。說出自己的想法,僅僅是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帶自我價值判斷,也承認自己的想法不一定為正確。能給對方敞露自己的空間,而非用自己的想法逼退對方。不再被“無私”捆綁,這實在是太重要的一個功課。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獲作者同意發布,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傳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