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奇妙的創造

傳道書靈修| 當智慧無法帶來回報之時(有聲中文)

作者:Caleb Young,紐西蘭
翻譯:Nancy,中國
有聲播讀:劉弟兄,中國

 

今日讀經:傳道書9章13-18節

 

「我見日光之下有一樣智慧,據我看乃是廣大。就是有一小城,其中的人數稀少,有大君王來攻擊,修築營壘,將城圍困。城中有一個貧窮的智慧人,他用智慧救了那城,卻沒有人記念那窮人。我就說:「智慧勝過勇力。」然而那貧窮人的智慧被人藐視,他的話也無人聽從。

寧可在安靜之中聽智慧人的言語,不聽掌管愚昧人的喊聲。智慧勝過打仗的兵器,但一個罪人能敗壞許多善事。」

 

作為一個電影迷,我最喜歡的電影類型之一是歷史史詩電影,如《角鬥士》和《勇敢的心》。在此類別中,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則是2005年雷德利·斯科特導演的電影《天國王朝》。

這部電影大致根據歷史人物伊貝林的貝里昂的故事改變,在影片中由奧蘭多·布魯姆扮演貝里昂。影片中以及貝里昂生平故事的高潮發生在1187年十字軍東征時期耶路撒冷被圍困的時候。貝里昂是一位基督教貴族和騎士,他負責保衛耶路撒冷,對抗當時最偉大的軍事首領之一薩拉丁,薩拉丁軍隊的人數是他們的五倍。

在談判中,貝里昂明智地與薩拉丁達成了一項協議,確保了城裡居民的安全。奇蹟般的是,耶路撒冷的移交過程幾乎沒有發生流血和破壞事件。圍困期之後,貝里昂過著相對平靜的生活,幾乎很少有人會想起他在拯救耶路撒冷居民的生命方面所做的貢獻。

當我讀到傳道者在《傳道書》9章13-18節的描述時,我不禁想起了這一歷史事件。傳道書書中講述了一個人用自己的智慧從一個強大的國王手中拯救了他的城市。然而,儘管這位智慧人用他的智慧拯救了大家,卻並沒有大家記念(15節)。

雖然他並不一定得到人們的認可,但傳道者仍然大聲說:「智慧勝過勇力」(16節)。這讀起來可能很簡單,但卻是一個我必須不斷檢視自己的真相。我是那種重視正面肯定的人。儘管渴望得到肯定並沒有錯,但我認識到,這可能會導致我比起看待明智行事,我更看重認可。

在康斯太勃爾博士對這段經文的注釋中,他也指出智慧通常不會帶來物質獎勵。我也看到這種情況在我們的生活中上演。我曾看到朋友們拒絕那些對他們的事業有益的機會,因為他們有智慧地看出接受這些機會對他們的家庭、重要的人或他們自己的靈命健康有損。即使他們做了明智的決定,世界卻可能會認為把別人或你自己的靈命置於在社會上的發展之前是「軟弱」的表現。

傳道者的話引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在沒有任何回報的情況下,我們為什麼還要費心去做明智的事呢?

歸根結底,這還是我們最看重什麼的問題。傳道者不知道的是,一個帶著終極智慧的人就要來了。貝里昂也許用智慧拯救了一座城市,但擁有屬天智慧的耶穌,卻為了拯救世界而放棄了祂的生命。

在馬太福音6章21節中,祂會告訴祂的追隨者,「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因此,我們需要決定將我們的財寶放在哪裡。我們是更在乎地上的賞識和賞賜,還是願意讓我們的救主改變我們成為更看重屬天智慧的人呢?

我的禱告是,我們都努力追求屬天的智慧。雖然我們在地上可能沒有聽過這樣的智慧,但我期待著看到一代又一代基督徒安靜而明智的選擇(17節)是如何影響真正的「天國王朝」 的。

問題反思:

1.想想某次你的工作被忽視的時候。有哪個聖經真理或聖經的提醒可以幫助你對付可能隨之而來的消極情緒?

2.你最常向誰尋求建議?你身邊有沒有一個擁有「安靜力量」的人可以讓你從你們的談話中受益的?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奇妙的創造

原來我不是聖人,而是罪人(有聲中文)

作者:Ashley Ashcraft,美國

翻譯:奇奇,中國

有聲播讀:小七,中國

 

你是否想過,如果耶穌今天活在我們中間,祂會經常和誰來往?我們會驚訝地看到祂常常與哪些 「圈外人」 在一起?誰會是現代版的井邊的撒瑪利亞婦人?哪些會是耶穌會以憐憫之心注意到的時運不濟、被遺忘、生病和被拋棄的人?

耶穌所做的事情與我們預期的完全不同。我永遠不會忘記某一個下午,祂看似不同尋常的做事方式讓我停下來思考。

我在讀路加福音第7章,其中講到耶穌與法利賽人西門和「有罪的女人」的故事。在西門家中用餐時,那個女人來到耶穌面前,用眼淚濕了祂的腳,用頭髮擦乾,並用香膏抹上。西門非常震驚,心裡想:「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祂的是誰,是個怎樣的女人,乃是個罪人!」(路加福音7章39節)。耶穌指出了西門心中暗自的論斷,並為女人的行為正了名。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熟悉的故事。我之前就讀過。但是這次我被一個不可否認的認識觸動了:如果我是這個故事中的一人,那無疑會是西門。我很羞愧,我知道我也會很驕傲地瞧不起那個女人,並驚訝於耶穌竟然允許她那的些舉動。我會背靠我的優越感和我所謂的「義」來論斷這個女人,即便只是在我的腦海里。

我一生中大部分時候都是個「好人」。我遵守規則。

我說著正確的話,做著對的事情。我從在母腹以來,就開始去教會聚會了。我相信我像西門一樣是「圈內人」。我以為這些使我成為了義人。但是在我閱讀路加福音7章的那天下午,聖靈讓我明白我作為「教會人」的身份其實一文不值。相反,我的優越感和自豪感卻鞏固了我在罪人中的地位。真是當頭一棒!

至少可以說,這令人沮喪。我非常確定自己是一個「圈內人」,我做著我認為上帝想讓我做的事情,認為自己是公義和聖潔的。然而,我沒有意識到自己離基督的思維方式有多遠——祂謙卑服侍人並注意到那些被忽視之人。而我,卻像我們在新約中讀到的許多法利賽人一樣,不知道自己錯得多厲害。我完全不像耶穌。我甚至還不如那個有罪的女人,她被寬恕並深愛著(路加福音7章47節)。而我看起來像西門。

 

耶穌激進的待人方式沒有消失

在過去的七年中,我負責教授的一本書是《使徒行傳》。毫無疑問,它已然成為我最愛的一本書。我在使徒行傳中看到的是耶穌與世界截然相反的國度的延續。令人震驚的是,祂的福音在繼續傳講給「圈外人」,而非那些看似神聖的大英雄們,也不是富人和皇室們。例如,腓利與一個在猶太傳統中被認為是不潔的太監說話。彼得住在製革工人那裡,而製革工人是處理動物死屍和血的。他肯定會被認為是「不潔的」。如果我們從公關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我們會認為耶穌的門徒們把一切都搞砸了。但是,我們真是大錯特錯了!

這讓我覺得很扎心。我必須承認,我不確定自己是否有走進過「教會圈」之外的圈子。

我的朋友,同事,家人——似乎都存在於這個「教會泡泡」之中。我思考得越多,就越意識到,如果耶穌活在當今的世界中,祂會與「罪人」在一起——妓女、毒販、撒謊者、盜賊和謀殺犯們。祂說醫生不是為了健康的人來的,而是為了病人而來(馬可福音2章17節)。而我是如何在頭腦中對這些人進行論斷的?我真是大錯特錯了!我想耶穌會說這些人的罪都被赦免了,因此他們也可以有很多的愛。

 

保持正確的姿態

我也因此變得謙卑下來,因為如果我想開始與這些人交往並認識他們,我會不自覺開始想我能為他們做什麼、能給他們什麼或者教他們什麼。即使在我作為老師去教課時,我也能看到這一點。我想幫他們解決問題,並以最好的方式啟發他們。但是,如果我把自己優越的態度代入任何的人際關係,就好像別人應該為我給他們的幫助而感謝我一樣,那麼我就又如那晚在餐桌旁坐著的西門一樣可惡了。

相反,當我來到與我不同的人中時,我非常有信心,我應該做的是看、聽、問一些問題和做他們的朋友。

我覺得我可能會發現,這些「圈外人」比起我要教給他們的東西反而有更多的可以教我。我一直在向我的學生們學習:他們的觀點,他們的意願,好奇心,對公義的渴慕等等。噢,在走出自我和我的泡泡以及所謂的「更加公義」的自我設定之後,我將有多大的收穫呀!主啊,請原諒我曾經因著自己的宗教血統,而以為自己更優等。

感恩的是,通過《路加福音》7章中的這個故事,聖靈讓我看到我內心的剛硬和缺乏同情心。但也因著恩典,祂並沒有離棄我,讓我獨自羞愧。

在路加福音7章40-47節中,我看到耶穌對西門的憐憫。因著西門的舉止和想法,以及他如何論斷了他人,他理應受到羞辱。然而,耶穌並沒有羞辱他,而是通過講故事來教導他。西門,這個和他所論斷的女人一樣的罪人,並沒有被耶穌遺忘。對於耶穌來說,他的靈魂同樣重要。為此,作為西門的同類,我感到又愧疚又感恩。

 

耶穌,你真好!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奇妙的創造

三個方法教你應對生活的變動(有聲中文)

作者:Dominic Tham,馬來西亞

翻譯:曉晴,中國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在堪培拉學習的三年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我在那裡的生活幾乎完美:住在不錯的街區,每個月我都請朋友到家裡吃兩三次晚餐;有一份體面的初級系統分析員的工作,薪水也很高;所在的教會人人都以真心互相服侍,並渴望去到其他福音未及之地。生活似乎美好地有點不真實。

後來,因為學生簽證快到期,我必須回到自己的祖國馬來西亞。我嘗試申請繼續留在澳大利亞,但兩次都被拒簽。傷心欲絕的我不情願地收拾好行李,踏上了「回家」之路。

回到馬來西亞後,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找不到工作,也和朋友失去了聯繫。我也很難重新適應和家人住在一起的生活,因為我既失去了獨立性,也無法自由地請別人來家裡吃飯了。我倍感孤獨。

經過幾個月的尋求和禱告後,我找到了一份工作,也加入了一間教會,在那裡我(有點兒)找到了家的感覺,但我仍然懷念在堪培拉時的那種合一和歸屬感。

某次周末當我和團契小組去怡保(馬來西亞的一個州)度假時,轉折點來了。一路上我們都在聊天打趣,這讓我想起了過去和澳大利亞朋友在堪培拉的公路旅行,一種團體感油然而生。

慢慢地,這間教會成了我的家,現在我已經在這裡服事了一年。在我服事的這段時間裡,上帝為我開啟了許多機會,認識新的人,並且與和我有相似境遇的人並肩前行——我們都掙扎在生活的轉變和歸屬感的問題中。

如果你也剛從海外歸來,或正在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的團契,下面是我學到的一些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1.倚靠上帝的帶領

當時我極度想繼續留在堪培拉。我深愛著那裡的朋友和我所屬的團契,所以在這些被奪去時我感到一部分的自己好像死去了。我禁食禱告,希望上帝會回應我讓我留在堪培拉。但在我失望的時候一個朋友提醒我,上帝的意念和道路都高過我們的(以賽亞書55章9節)。

這句經文使我充滿了新的希望。因此我下定決心要在馬來西亞開啟一段精彩紛呈的新旅程,倚靠上帝並在所經歷的每一段時節中向祂學習。

回顧過去的一年,我發現若是沒有我父親和朋友們的幫助,我根本無法獲得現在的工作。這份工作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就是工作地點離我所在的教會只有一站的地鐵距離,這就意味著我從教會回家時不用擔心交通問題了。

我曾以為依靠自己可以做成任何事,而不必依賴他人。但上帝卻說,永遠不要輕看祂會如何利用他人來幫助我,而我也渴望看到上帝在未來給我的預備。祂是位畫家,我的生活就是祂的畫布。

 

2.和原來的團契保持聯繫

剛開始,我以為搬回馬來西亞就意味著與澳大利亞的朋友斷了聯繫,但多虧了科技發展,儘管有時差,我仍能與他們保持聯繫。有時我會登陸Zoom和他們一起學習聖經,或者和我以前的生命小組的成員閑聊。總的來說,不管是分享主內的表情包,還是探討自己在學習的聖經章節以及如何將它運用到生活中,都可以通過互發信息來實現。

我認識這些人已經很長時間了,所以很高興仍然能夠與他們保持聯繫,並向他們尋求建議和指導。

有一次,我向他們抱怨道,沒有人像他們一樣愛我、關心我,我常常覺得自己付出的愛和關心沒有得到回報。我的朋友就友善地讓我去讀幾節經文,比如馬太福音22章37-39節,並提醒我因著上帝的愛我也能夠愛別人。

 

3.建立並發展新團契

與老朋友保持連結固然重要,但接觸新團契中的朋友也必不可少,你還要刻意向上帝禱告有可以對你講真話並鼓勵你跟隨上帝的人能走進你的生活。

在教會裡找到你想與之建立關係的人——可能是和你一起服侍的同工,新團契小組的組員,或者是你注意到的在過去幾周一直獨自坐著的人。第一次打招呼可能會有點尷尬,但你可以禮拜結束後邀請對方與你和你的朋友共進午餐,對此,其一定會很感激。

上帝創造我們就是讓我們去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的(創世記2章18節),所以走出舒適區向教會裡的人問好,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吧!

建立人際關係和煮泡麵不同,這需要時間——要花時間去認識新朋友並一起參加一些活動。就我自己而言,我在教會中組織了幾次桌面遊戲和披薩之夜的活動,真的是有趣又能讓大家認識彼此的夜晚。

重回馬來西亞和找到一個新的團契對我來說並不容易,但卻是值得經歷的。雖然現在的生活和我曾經在腦海中的規劃有一點不同,但我開始意識到其實在送我回家的時候,上帝就知道祂在做什麼。也許是因為在堪培拉的生活太過於安逸,回到馬來西亞我反而有機會去學習信靠上帝,看到祂在我生命中的信實——不論祂把我放在哪裡。

現在,我偶爾仍然發現自己在努力適應馬來西亞的生活,但我相信上帝正在我的內心和周圍做工。如果你也像我一樣剛剛回國,如果你也正在思念著在海外的朋友,或對自己能否適應家鄉的生活感到迷茫,我的建議是不要著急,利用這段時間持續信靠上帝,相信祂在前方帶領著你的每一步。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借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里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4章6-7節)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奇妙的創造

這五項「細微」的過犯,你也在犯嗎?(有聲中文)

作者:Jasmine Ong, 紐西蘭

翻譯:Xining Wang, 愛爾蘭

有聲播讀:唐柵柵,中國

 

 

在應對新冠肺炎大流行的過程中,我們已經看到,個人選擇會影響整個社區:要麼是幫助減少病毒的傳播,要麼則是加快病毒的傳播。 我在自己的屬靈生命中也看到了相似之處,許多看似無關緊要的決定慢慢地影響了我自己的生活,同時也影響了我生活圈裡的其他人。

有時候一些微小的罪就在那裡,每一個都潛伏在我們意識里的灰色地帶。我們很容易去給這些「小」罪找理由,當下覺得無可厚非,卻一點一點讓這些罪把耶穌本要賜給我們的喜樂和完全從我們的生命中抽走。

 

1.偏心待人

當一個朋友建議我去認識教會裡更多的人時,我會做出一些關懷他人的舉動,但實際上,我對結識目前朋友圈之外的人不感興趣。並且在我認識了新朋友之後,我只願意和其中友善和外向的人打交道,而疏遠那些讓我感到奇怪的人。並且我將之歸責於我的內向型人格。

你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的經歷?除了偽善之外,這裡還存在一種微妙的罪。在雅各書中,迴避某些人而偏向另一些人被視為偏心待人。雅各書2章1-13節中,作者斥責了教會中那些偏愛富人而不友善接待窮人的人,而我則是偏愛教會裡我認識的人和外向的人。

但這不是教會應該有的樣子。正如基督已經接受我一樣,我不斷祈禱上帝像幫助彼得那樣幫助我理解真理——上帝不偏待人,而是悅納所有敬畏祂,並行義的人(使徒行傳10章34節),好叫我成為管道,可以向上帝所有的子民傳遞祂的愛。

 

2.將八卦偽裝成「分享」

「我只是在處理自己的感受。這不是八卦,因為它確實發生了。」當我又抓住一個朋友聽我講我最近的一次爭吵時,我這樣告訴自己。

我習慣於將八卦偽裝成「分享」,並任由其肆虐發展,直到有一位朋友向我展示了另一種方式。

他小心翼翼地隱瞞了傷害他的人的名字,拒絕透露任何進一步的細節,只說他感到受傷,並且相信上帝會醫治他。

這迫使我思考我究竟為什麼要跟人分享我與他人紛爭的細節。我搜索了聖經,希望能從中找到借口為我的行為開脫,但是我發現經文告訴我的只有寬恕別人的過失或與他人私下解決(箴言19章11節,馬太福音18章15-17節)。

因此,這些天,當我又想」分享」時,我會停下來問自己:必須透露這些信息嗎?這樣對我們任何一方有什麼幫助?我分享這件事的真正意圖是什麼?

 

3.工作中微妙的偷竊行為

我一直在工作中「小偷小摸」——特別是午休結束後還在閑聊,時不時地遲到個五分鐘,或者在工作時間查看個人社交媒體頁面等。

但是,你可能會想,其他人都這樣呀,就算我們的上司有時還不是如此!然而,聖經在這個問題上立場堅定。我們要全心全意地為主而不是人工作(歌羅西書3章23-24節)。這意味著我們要在工作時間全心全意地去完成我們工作中的任務。

自從意識到自己在偷取僱主的時間後,我對工作方式進行了一些更改:為了集中精力工作,我開始將手機放在儲物櫃,並且卸載了手機上的社交媒體應用程序,並跟同事分享我的這些新認識。

當然,這不是一直都有效的。鑒於當前的全球大流行,我刷新聞頁面的次數超過了絕對必要的次數。在這些情況下,我會在下班後繼續工作一會兒,以彌補錯過的時間。

 

4.逃避重要的對話

有太多次,對於朋友不明智的計劃,我都是強迫自己擠出一個微笑,然後一起點點頭。我不想冒險告訴他們我的真實想法,怕破壞了我們的關係。只要他們開心就好,不是嗎?

但是箴言27章6節告訴我們,「朋友加的傷痕出於忠誠,仇敵連連親嘴卻是多餘。」

我已經吃了教訓,知道為了避免尷尬的談話而撒謊會使他人和我自己都失去彼此之間真誠的連接,而友誼需要這種真誠的連接才會健康生長。例如,當一個基督徒朋友告訴我他會在結婚前考慮同居時,我發現自己更容易附和他的想法並改變話題,而不是告訴他要警惕不道德的性行為。我表現得更像一個敵人,而不是一個真正的朋友。相反,我本可以對這個話題進行更深入的討論,試圖了解他的觀點,並與他一起探討聖經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5.沒有行動

我思考的最後一點是,通常,我犯罪不是因為我做錯了什麼而是我什麼都沒做。

我的生活充滿了未實現的良好願望。我曾考慮過輔導高危少年、探望居家老人、為難民教授英語。我當然有時間和精力去做這些事情,但我更喜歡閑暇時間在沙發上躺著、看電視和敷面膜。

雅各寫道:「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各書4章17節),以此鼓勵我們付出行動。對我來說,這讓我想到了我們的王——主耶穌的話:「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章40節)。

從那時起,我開始委身所在教會的兒童事工,因為我知道他們很缺人手,而我正處在一個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高效服事的人生階段。

C. S.路易斯(C. S.Lewis)在《魔鬼家書(The Screwtape Letters)》一書中寫道:「通往地獄的那條最安全的路其實並不陡峭——它坡度緩和,地面平坦,沒有急轉彎,沒有里程碑,也沒有路標。」

承認這些罪並公開分享這些罪對我來說並不容易,因為我自然希望自己的罪不被暴露,但我感謝上帝讓我認識到自己的這些罪,並賜我朋友引導我走向上帝呼召我們達到的更高標準。儘管我很想忽略這些細微的過犯,但我還是把它們帶到了上帝那裡,並發現罪人真的可以得到恩典。

如果你也遇到上述問題之一,聖經提醒我們:「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里的就不定罪了。因為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里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羅馬書8章1-2節)。令人鼓舞的是,在我們掙扎時,我們可以來到耶穌面前,因為祂體恤我們的軟弱,並要賜我們憐恤、恩惠,做我們隨時的幫助(希伯來書4章14-16節)。

 

 

點擊鏈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奇妙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