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憤怒

【7月漫畫特輯】慢慢動怒

 

「慢慢動怒?怎麼可能!」

怒氣對我來說也許只有「慢慢積累」到「瞬間爆發」,哪有慢慢地動怒這回事。

尤其是當我趕著完成任務,想著死期快到了,手上的東西進度又追趕不上,要是完成不了,老闆又會責怪,還會拖累同事,我自己也會非常懊惱……啊!

一瞬間我氣自己、氣任務、氣老闆、氣這個世界……還有氣上帝。真是不大吼一聲不足以平息這積累的怒氣啊!

聖經說的「慢慢動怒」,那說明怒氣是可以有的,但我也可以選擇不那麼激烈地反應,或許這就是慢慢動怒的意思?到底怎樣才能更好地面對和控制怒氣呢?

我想如果發泄怒氣的前一秒,有人笑臉盈盈地請我喝杯奶茶……嗯,好像一瞬間怒氣也變成甜甜的奶茶了。

況且祂給我的恩典和愛何止一杯奶茶呢。

 

 

我曾以怒氣回應愛

作者: 驚悅        有聲播讀:以晨

 

你都是如何回應別人對你的愛呢?是感謝?是以愛回應?還是謝謝,我不需要?

曾經,熟悉我的人對我有著高度一致的評價,就是「什麼都好,就是脾氣不好。」

我也默默地認領,並按著這一標籤努力地活著。

現在回頭想來,我的脾氣只針對一種人,就是那些愛我的人。

因為我知道他們愛我,作為被愛的一方,我理所當然地對他們有期待,然而當期待落空,我的失望便以怒氣來施展。

很小的時候我曾對父母的愛堅信不疑,並享受其中,直到有一天我發現他們不再按照我的期待滿足我時,我開始以憤怒表達自己的不滿。

我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期待落空的失望,我更不懂得辨別自己的「期待」是否合理,我也不能接受父母不能滿足我的期待這件事情。

當我漸漸長大,父母越發難以滿足我的欲求,我依然不懂得如何面對自己的需要和情緒,所以在父母面前,我的脾氣越來越大,我與父母之間的張力也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就是我和父母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我將責任完美地歸咎於父母的有限,卻從沒認識到,是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有問題。

我與許多人一樣,認為一個人身上的問題大多數源於自己的原生家庭,所以我將自己的壞脾氣理所當然地怪罪於我的父母,「是他們沒能了解我真正的需要,又不能教導我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

所以我是一個壞脾氣的人是有原因的,那在於我的父母,這也完美地削弱了我因為發脾氣而帶來的罪咎感。

是因為你們如此,我才這般。

直到有一天,我開始以無聲的憤怒來面對上帝。

每一個父母,遇到孩子生病,都有如坐針氈的過程。那麼相信上帝的父母又會如何呢?

一定少不了跪在窗前迫切的向上帝禱告說,「主啊,求禰醫治這可憐的孩子。」

我也是如此。當我的孩子腹瀉時,我毫不懷疑上帝會醫治他,甚至認為上帝的醫治臨到近乎理所當然,憐憫人的上帝豈會不醫治這幼小的孩子呢?

然而當孩子腹瀉反反覆復,我對上帝的信心也像坐雲霄飛車一樣,迅速地上升或下降。

幾輪過後我精疲力盡,於是我不再帶著盼望來到上帝面前。

那時,對上帝的憤怒已經在我裡面滋生而我卻不自知。

我就這樣在對上帝的憤怒中失去了對祂醫治病人的信心和孩子會得醫治的盼望。

對上帝憤怒,帶來的結果是我陷入了極大的憂慮和恐懼之中。

當我被這憂慮和恐懼包圍,我發現自己無法從中走出來,我意識到我需要尋求幫助。

我找到做輔導的姐妹,傾訴自己開始質疑上帝的愛,我也曾如此質疑父母的愛,而我卻無法從這樣的質疑當中走出來。

當做輔導的姐妹向我問道;「那你愛你的兒子嗎?」我的心似乎被捶打了一下。

姐妹緊接著說,「那你是否能從你對孩子的愛中體會作為父母的愛和上帝對你的愛呢?」直到我翻開《至高喜樂的傳承》一書,失去喜樂的我拿起書貪婪地啃著,我也想得到那份喜樂,走出憂慮和恐懼的幽谷。

我看到奧古斯丁、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他們都曾失去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沒有失去那份至高的喜樂,他們沒有像我以怒氣回應上帝的主權,他們甘心順服,在順服中持守著那份平安與喜樂。我的心如釋重負。

孩子只是腹瀉而已,我就如此怨恨上帝,而那些聖徒,在失去自己孩子的情況下依然順服,並不質疑上帝的愛。

我突然看到自己是多麼的自義,面對上帝又是多麼的任性和悖逆。我竟然對上帝有怒氣,只是因為他沒有按照我所期待的應允我。

比起孩子不會致死的腹瀉,我確實看到了我裡面會致死的罪——向上帝發怒。

因為上帝沒有按照我所期待的應允我,我便心中不滿大大質疑上帝的愛。

當我看到三位屬靈前輩在痛失愛子的悲傷中依然以順服回應上帝的主權,並不質疑上帝的愛時,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的上帝不也是愛我,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獨生愛子來拯救我嗎?沒有留下一樣好處不給我的上帝,又豈會真的用孩子的生病折磨我呢?

我開始為著自己有罪的怒氣向上帝悔改,我也意識到自己多年來一直也是如此悖逆地對待父母的愛。

不按照我的需求滿足我,我就以怒氣來回應。這不是原生家庭的問題,是我自己的罪的問題啊!

當我跪下來,不再是祈求祂的醫治,而是祈求祂的赦免和饒恕時,當我看向祂的愛而不是祈求沒有應允時,我的心大大地釋放了。

我的怒氣止息,我開始以順服來回應上帝的主權和上帝的愛。

我發現在孩子反覆腹瀉的這段時間裡,我開始學會撕裂心腸而不是撕裂衣裳。我開始迫切地來到祂的面前而不是上下班打卡一樣。

我再次學習將孩子交託,而不是獻上又將孩子抱下。

我不要再以怒氣回應祂的愛,而是順服,相信,和等待。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靠著祂,打出對抗怒氣的組合拳

作者:蒙恩的二狗     有聲播讀:木木

 

 

我自認為是一個性情平和的人,但在一次次或隱藏、或表現出來的怒氣中,才發現在管理怒氣這方面,距離遊刃有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時候,別人有意無意的一句話,會引起我內心的不快,甚至開始口角相爭;

有時候,別人的行為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我心裡會有不解,進而開始以生氣的狀態來針對那個人;

有時候,自己沒有完成想要做的事情,我首先做的是生自己的氣;

有時候,自己沒有受到公平的對待,就足以讓憤怒搶佔了心裡的第一位置;

有太多這樣的有時候,彷彿我們時刻都給怒氣留了很大的口子,稍一不留神,我們就和怒氣一起「同仇敵愾」。

當我們與怒氣站在同一陣線時候,會帶來很多不好的後果,比如人際關係的破裂、毫無章法的作為、每況愈下的身體等等,而最嚴重的,是遠離上帝。

想到聖經的記載,該隱、掃羅的怒氣不僅給自己帶來毀滅的後果,更是得罪了耶和華,因為「好氣的人挑起爭端;暴怒的人多多犯罪」(箴言29章22節)。當我們是出於自己的利益憤怒的時候,也是我們離罪最近的時候。而像耶穌面對剛硬的法利賽人和以色列人所產生的義怒,則會讓上帝借著祂得尊榮。正如經上說:「人的憤怒要成全禰的榮美,人的余怒,禰要禁止」(詩篇76篇10節)。

如果我們在聖經中去檢索「怒」這個字的相關內容,我們會發現,這個字幾乎是在所有章節都出現,可見發怒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而是亞當的後裔延續下來的一種天然情緒。而這一情緒,有符合上帝心意的情境,也有不符合的情境,無論哪一種,都在祂的掌管之中。同時,我們也會發現祂也有很多發烈怒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罪惡泛濫的時候。主耶穌也曾怒目而視那些心裡剛硬的人。所以上帝並沒有把怒氣這個情緒從我們裡面除去,祂允許我們會有發怒的時候,因為祂太知道我們的軟弱了,而有些情境,合宜的反應確實也是憤怒。但是我們自己如何能正確發怒呢?

是的,單靠我們自己,只會被怒氣駕馭,我們會在受到不公平對待時忘記「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申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羅馬書12章19節),也忘記主說:「申冤在我,我必報應」(希伯來書10章30節),我們會把「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以弗所書4章26節)」這句話完全反著去做,在夢裡還在想著如何回懟一切。

那我們要怎麼辦呢?

先來思考一下上帝的屬性:「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祂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詩篇103篇8-9節)。我們如今蒙恩歸祂,成為祂的小孩子,那就要發揮小孩子的一個很強的能力,就是模仿。上帝有那麼多值得我們仿效的特質,一點點地精進,總是會有真正的成長。

接著,就是當怒氣確實不可避免地來臨時,及時轉向上帝,向祂禱告,來給嘴巴和行動按下暫停鍵。哪怕只是一句簡單的呼求:「主啊,憤怒在我心裡又開始了,求禰幫幫我!」,之後再慢慢鬆開按鈕,讓話語和行為運轉起來。

最後,多去回顧祂對我們的教導,我們總說一些書是常讀常新的,聖經的精妙更是如此。關於發怒,箴言書中早已給我們做出了兩種對比:「輕易發怒的行事愚妄,設立詭計的被人恨惡。」(箴言14章17節);「不輕易發怒的大有聰明,性情暴躁的大顯愚妄。」(箴言14章29節)。看到這裡,該選擇哪個方向去努力,我們心中自然會有明確的答案了。

這三個步驟是我能想到的比較好的一套組合拳,練習起來也是很需要下功夫的。這是一個過程,又何嘗不是一種歷練,不過感謝祂,祂的恩典與慈愛會一直幫助著我們,雖然很難,但請記得一個鼓舞人心的疑問:「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嗎?」(創世記18:14)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一代的聲音!www.ya-mi.org」

我不要被爭競、苦毒、憤怒、和自憐所纏繞(有聲中文)


作者:Sherrill Wesley,印度
翻譯:秋雨,加拿大
有聲播讀:枝子,中國

你是否曾經落入過攀比的陷阱中?我有過,而且不止一次。
從小到大,雖然我和我的孿生妹妹無論從長相、性格、天分、還是所選擇的人生道路來講都迥然不同,但我卻時常被人拿來與她比較。大家問我的任何一個問題通常都會緊跟著一句“你妹妹在做什麼?”

我想比較孿生姐妹是人之常情很難避免,不是嗎?幸好那些言論都是來自心懷好意的親戚和朋友們,因此沒有對我產生什麼負面的影響。藉著上帝的恩典,加上我與妹妹之間良好的關係,我在這些比較中學會發現妹妹的優點與才能,並為她喝彩。

但是幾年前,我陷入到另外一種毫無益處的攀比之中。從學校畢業後我一直沒有找到工作,這離我給自己定下的目標相去甚遠。當我對茫茫的未來越來越感到焦躁不安時,我開始將自己的景況與那些似乎看起來一帆風順的同伴們相比較。上帝啊你何時才能回應我對工作的禱告?何時才能挪去我對自己的灰心與失望?

當禱告尋求上帝幫助的時候,聖靈引導我默想約翰福音21章15-25節的經文。在耶穌對彼得預言他日後的殉道情形(19節)並要求彼得跟從祂之後,彼得注意到另外一個門徒約翰正走在他們身後,便問耶穌:主啊,這人將來如何? ”(21節)。耶穌的回答讓我非常震驚,“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 ”(22節)。

與你何干?

嗚呼哀哉!

我感到這正是主耶穌針對我陷入負面攀比問的問題。我無言以對。似乎一時難以接受慈愛的天父對我愛的管教,但主耶穌知道此時我應該及時剎車,不要再沉迷於自艾自憐了。

“與你何干”這話雖然聽起來刺耳,但主耶穌是想讓彼得明白在約翰身上將要發生的事情與彼得自己的呼召沒有絲毫關係。我感到上帝在問我:“Sherrill,其他人如何完成他們的人生目標與你何干?你只有定睛在我身上才能專心完成我交給你的使命。”

上帝不偏待人

我仔細琢磨上帝的話語,慢慢地意識到自己內心深處的不滿源於錯誤地認為上帝更偏愛我的同伴們。好像上帝的愛與祝福是有限的。祂如果去幫助別人實現他們的人生目標,那麼祂用在我身上幫助我的時間就會減少。這簡直荒謬可笑,我不僅沒能正確理解自身的境況而且竟然相信如此毫無根據的錯誤的觀念。

但真相是上帝對祂兒女的愛是無窮無盡的。正如羅馬書2章11節所說,上帝不偏待人。祂的慈愛充充滿滿地澆灌在祂的兒女身上。無論我如何努力,也測不透耶穌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 (以弗所書3章18節)

可當我將眼光停留在別人擁有的,放大自己沒有得到的東西上時,我就無法看到上帝在我生命中愛的澆灌;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工作等同與上帝對我的呼召,我就把上帝賦予我生命的目的局限在自己的主觀意識中;因而對耶穌基督塑造我生命的獨特方式視而不見。

於是,我學會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過好每一天。有時是專心為教會的主日學備課,有時是去給父母幫幫忙,或者靜靜地靠在耶穌的腳前聆聽祂的話語,從祂的話語中得著力量去應對下一次應聘工作的失敗。

只要我兢兢業業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我所做的與同伴們的不同也沒有關係。自己定下的計劃無法實現的確讓人傷心。但我知道不管怎樣我仍然在上帝慈愛的手中,我願意全心全意信靠祂。

放下“如果那樣該多好”的想法

當情況變得異常艱難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會重新審視當初所做的決定,如果當時那麼做……如果當時沒那麼做……該多好。

只要有一點兒空間,擔心和懷疑就會趁虛而入變得越來越嚴重。當我的視線開始偏離,聚焦在那些“我沒有的”,以及“當初如果……”上時,我便迅速落入痛苦的漩渦。但是《當轉眼仰望耶穌》這首詩歌的歌詞及時正確地提醒我要“時刻定睛在上帝身上,而不是世上虛空的事上。”

當轉眼仰望耶穌

定睛在祂奇妙慈容

在救主榮耀恩典大光中

世上事必然顯為虛空

當我越來越多地註目耶穌尋求上帝的智慧與引導,我就越明白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我們的信心並非來自我們自身擁有的一切——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而是在於知道誰在掌管一切,誰擁有我們生命的答案。

無論環境如何變化,永恆上帝永不改變的慈愛給予我們內心奪不走的平安與喜樂,也將我們從與他人之間攀比的束縛中釋放。

無論我們處在生命的哪一個階段都會遇到讓我們眼目失焦的境況——但我努力將眼光鎖定在上帝身上以及祂對我人生的呼召上,時刻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希伯來書12章2節)。這樣我就可以走在祂為我預備的道路上,牢記上帝長闊高深的愛,不被爭競、苦毒、憤怒、和自憐所纏繞。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