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成功人士

如果上帝拿走我的天賦?

What-if-God-Takes-Away-My-Gift--1024x613

作者:柯雄偉,新加坡; 翻譯:劉學鳳,中國

我喜愛寫詩。詩歌是我表達自己感受、思想以及傷心難過的方式。我的第一首詩歌是關於一個女孩的(你八成都已經猜到了)。我只是遠遠地戀慕着她,從未敢靠近。詩歌成為我吐露內心和靈魂最深處感受的窗口,可以把自己的經歷訴諸言語。

這些年來,關於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寫了不少詩歌。這讓我覺得寫詩是上帝賜予我的天賦。但是最近,我發現自己寫詩不再似以前那般容易,反倒成了難事。這讓我想:“是不是沒有靈感了?或者是上帝拿走了我的天賦?”

這種想法深深地困擾着我。有時,我試着在聽音樂的時候寫出隻言片語,卻什麼也寫不出來。我開始想藝術家們都是通過怎樣的裝備才呈現出精彩的表演的呢?流行歌曲的詞作者為什麼總是能夠寫出美好的作品?我也開始問自己:“怎樣才能有靈感呢?過去的靈感都是哪來的?”

這些疑問最終引向一個更大的問題:“作詩對我如此重要,是因為詩歌成為我用來定義自己的東西了嗎?我想寫出更多的詩歌是因為大家對我的期待嗎?詩歌原本是我表達自我的方式,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了我需要去做、去保持的事情呢?甚至成了我的信仰?”

後來我領悟到:在大千世界中,重要的並不是詩歌本身。重要的是上帝希望我怎樣使用此時祂所賦予的恩賜去榮耀祂。例如,一個音樂家最初可能是一個演奏者,但隨着時間的發展,他可能想去教別人如何欣賞音樂。他的音樂天資沒有變,但是展現這種天賦的方式發生了改變。

但如果這個音樂家失去了一個膀臂,或是失明,不能再演奏或是教課了呢?此時,我們唯有完全依靠我們全能的上帝,並相信祂有一個目的,會繼續在我們的生命中做工。約伯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當上帝允許他所擁有的一切被剝奪后,約伯知道他一切所有的都來自上帝,他沒有咒詛上帝或是選擇死亡,即便連他的妻子都讓祂詛咒上帝死了算了。相反,他謙卑的來到上帝面前承認:“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伯記1章21節)

就我來說,我不再像以前那樣能寫出很多詩歌。但是,我仍然有其他方式來表達自己,比如寫文章、或是帶領、指導別人——這些事是我十到十五年前從未想到的。雖然我不知道未來上帝如何帶領,但我確信:任何事上,上帝都有祂的目的,也通過萬事來彰顯祂的目的。

靈感思緒全消無,
低頭深思其緣故,
閉目向主來傾訴,
“失在何處?”

詩歌天賦全失去,
不可更改唯接受,
所有際遇與經歷,
任然相信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透心糧www.ya-mi.org/tc/”

失敗中的領悟

失敗中的領悟

作者:Chronika Febrianti,印度尼西亞

時不時地,報紙上關於某某大學或某某國家某個高材生的文章總是特別吸引我。你或許會覺得我過於雄心勃勃,但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像他們那樣被報導。

事實上,在我讀大學的時候,這個美夢幾乎成真。我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全國最好的大學,儘管當時的錄取率只有25%。而我的平均績點(GPA)在大學前三個學期也都穩步上升。與此同時,我還加入了一個非常有名望的學生社團。一切就像做夢一樣,我也樂觀地認為總有一天,自己的名字也會出現在報紙上。

但隨後事態開始發生變化。儘管我下定決心要在課堂內外都取得成功,但我根本無法做到。我在學生社團參與得越多,缺課的次數就越多,也越發難以維持課業。我的平均績點(GPA)一落千丈,並且還掛掉一門必修課。最後,原本以為能在3年半內就完成的學業,現在不得不延遲到4年半。

我想被媒體報導的夢想破滅了,內心的樂觀被放棄的衝動所替代。一想到我是多麼令父母失望,並且浪費了他們供我讀書的錢財,我就悔恨不已。我覺得很是羞愧,連鼓勵弟弟妹妹勤奮學習的勇氣都沒有了。當學校的朋友們討論話題時,我也沒有信心加入。而當我不得不與低年級學生一起上課時,更是讓人灰心喪氣到底。雖然我很想請假離開,但我知道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它只會讓我落到輟學或肄業的地步。

值得慶幸的是,上帝沒有讓我繼續意志消沉下去。祂讓我經歷了失敗,好讓我擺脫勃勃野心對我的控制,由祂來恢復我的心態。

有一天,在祂的引導下,我讀到了比爾·蓋茨曾說過的一句話:“我有個朋友,從沒掛過科,他現在是微軟的工程師;我掛過,現在是微軟的老闆。”

這句簡單的話引起了我的注意。比爾·蓋茨也經歷過失敗,但他選擇振作起來。他的例子告訴我不應該再繼續沉溺於自憐中。上帝也提醒我,我是為祂的榮耀而造的(羅馬書11章36節)。上帝讓我經歷失敗是要幫助我看清生命中需要改進的地方,使我的生命能榮耀祂。我意識到自己應該要振作起來,以新的態度面對學習;把我的課業交託給上帝,而不是放棄。

吸取教訓之後,我再次懷抱成為成功人士的夢想,只是這次的夢想更大。我不僅僅想被稱為年輕有為之士,更想成為遵行上帝話語、向世界彰顯祂榮耀的人。雖然在人生的道路上還會遭遇失敗,但我會不斷地爬起來,努力遵循上帝話語的引導。

“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馬書12章1節)

我們都是大贏家

We-Are-All-Winners-.-.-.-Right-1030x772-1024x768

作者:劉爵華, 新加坡;翻譯:孔曉慧

上高中的時候,我和同學經常開玩笑,說既然我們都是從最快的精子而來,那我們就都是人生贏家。

玩笑歸玩笑,好勝心卻早在嬰兒時期就已經深植我們內心。隨著年齡的增長,獲勝也漸漸成為我們人生的首要目標。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要取得好成績”、“要奪得金牌”、“無論做什麼,都要拿第一”……我並不是說學習和體育鍛煉不好,在這些領域有所擅長並沒有過錯。但現在整個社會和我們自身的問題在於我們一味地想從勝利中汲取滿足感和成就感,好像這是人生唯一重要的事情。

一次,一位牧師問會眾:“當兩個虔誠的基督徒運動員一爭高下時,上帝會支持誰,讓誰勝出呢?”很多人會覺得上帝會讓那個更敬虔的基督徒獲勝,但事實並不一定如此。很多人有超乎常人的禀賦、才能,並比其他人更加投入,但他們卻可能並不相信上帝。

如果上帝沒有讓你獲勝,你會如何回應?有些基督徒可能會因此而放棄信仰。但是,我們要明白的是,失敗有可能使我們與上帝更深同行。因為失敗可能成為上帝讓我們學習謙卑的途徑,使我們與祂更親近。更或者祂會在失敗中錘煉我們,預備我們,使我們像一些傳奇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樣,即使經歷挫折仍勇往直前,最終取得重大成就。即使在世人眼中輸了又何妨,學到從上帝而來的功課才是真正的大贏家。

馬特•裡根牧師曾經寫道:“正是挫折中的失望提醒我們,我們的盼望和可誇耀的不在耶穌以外——而是建立在祂的成功之上。個人的成功絕不是基督徒的終極目標。”

職業籃球運動員林書豪是一名基督徒,他深刻意識到,我們的盼望和誇耀都應該在耶穌身上。在一次採訪中,他表達了自己對基督信仰的看法,​​他說:“我刻苦努力訓練的目的不是為了取悅他人。我的觀眾是上帝……打球的正確方式不是為別人打球,也不是為自己打球,而是為上帝打球。我現在還無法完全明白這一點。在每一天、每一場比賽中,我也常常掙扎,很難做到這一點。但我會繼續學習少關注自己一些,多順服上帝,把比賽交到上帝手裡。”

無論如何,我們都知道獲勝不是最重要的,失敗也非糟糕透頂。畢竟,當我們跟已獲勝的主耶穌站一邊時,誰還在乎是輸是贏呢?

一位讚美詩作者寫下了以下美妙的詩句:

不再懼怕,不再疑惑,
生命不再需要驕傲來掌控,
我已不再被定罪,
我可以勝過不安。
我接受得勝的生命,
不是我,而是耶穌在我裡面;
祂已戰勝,祂使我自由;
我得勝,皆因祂賜我。
(《勝利》作者Paul Radar)

“因為凡從上帝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勝過世界的是誰呢?不是那信耶穌是上帝兒子的嗎?”(約翰一書5章4-5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