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智慧

娛樂讓我變得「傻」、「盲」、「弱」

How-Entertainment-Made-me-FAT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譯:Iris Ding,中國

我最近心情不大好,當然不是因為Taylor Swift和Calvin Harris分手了這事兒(雖然說確實挺意外的)。

其實,我不開心完全是因為Johnny Depp的事情。很明顯,我是忠實粉絲。我對德普叔的迷戀始於2003年他主演的迪斯尼傳奇電影《加勒比海盜:黑珍珠的詛咒》。而現在,你應該已經讀到了關於他與前妻Amber Heard的離婚鬧劇——有傳言說Amber Heard在德普叔母親去世不久就申請了離婚。就在前不久,我還了解到他最近的新片《愛麗絲夢遊仙境2:鏡中奇遇記》在媒體的一片叫罵聲中票房一敗塗地。

你要是對這些事情完全無感,我也不怪你。明星八卦本來也不是所有人的菜——我的同事就似乎完全不關心德普叔的窘境。

不幸的是,對我來說,關注娛樂新聞已經成為我生活中最浪費時間的活動之一了,其他還包括刷Facebook和Instagram,網購以及看在線視頻。我容易迷上選秀節目(例如《xx好聲音》)、各種綜藝節目以及極少量的韓劇——比如最近大熱的《太陽的後裔》。老實說,我原本昨天晚上就該寫這篇稿子了,結果卻在Youtube視頻封面上看到了宋仲基的臉,於是看了一晚上中國版「跑男」。煩!

其實,我覺得我已經沒有以前那麼著迷了。比方說,我不會再把每一個晚上都耗費在娛樂上,最多一周有個一兩天。而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我最近忽然意識到娛樂把我便得「傻」(愚蠢)、 「盲」 (盲從)、「弱」(軟弱)了。

「傻」(愚蠢)

有那麼一段時間,我晚上的大部分時間都貢獻給了屏幕,不是電視就是電腦。 幾乎每天晚上下班后都是這樣的節奏:吃飯、洗碗(或者晾衣服),洗澡,然後窩在沙發里兩個鐘頭直到睡着。

這樣沒頭腦的日常,讓我的大腦不再靈光,也把我變成一個不加思考的懶蟲。 我不但沒有留心 「要愛惜光陰」(以弗所書5章16節)的呼召,反而還愚蠢地揮霍着自己寶貴的時間——這些時間原本可以用來與上帝及弟兄姊妹建立關係並幫助自己成長的。

好多次,我原本應該準備周末帶查經的材料或讀讀我那角落裡落土的書,可我卻依然無法控制地把時間浪費在一些毫無意義和價值的事情上。我知道我已經無法自拔了。

這樣一個晚上過去的時候,我總是充滿了愧疚,不住地禱告請求上帝的原諒。但是事情已經發生,並且第二天早上我總是無法專註於手頭的事情——我的思想和情緒還依然在前一晚的電視里。

「盲」(盲從)

我必須承認,在自己沉迷到這個地步之前,當個娛樂控還是多少有些好處的(對,你沒聽錯)。 首先,這是個非常好的開啟對話的話題。我對於流行事件和話題的了解讓我在朋友中非常受歡迎——也可能只是我的主觀認為。其次,這些話題對於我在教會和年輕人互動並用現代的例子來闡釋聖經中某些教導十分有幫助。

但是我很遺憾地承認我對媒體的過度消費已經深深地影響了我的思辨與闡述能力。我大多數時候都坐在屏幕前被動地接收電視上的信息,而很少去提問和過濾。任何一種想法和生活方式,被媒體刻畫為「正常」后,都變得可以接受了。 我還記得有一個美劇中,主角陷入三角關係,到最後,我都已經覺得這事兒太正常,甚至都開始同情主角。

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我們對於不聖潔的行為已經不再「大驚小怪」,並且我們對「罪的公然歡慶」見怪不怪了。我發現我不再去質疑所流行的趨勢和行為,也感到很難去說明一些事情為什麼是不對的,只能簡單地說一句: 「聖經上是這樣說的」。 我已經漸漸失去基督徒看問題的視角,因為我每天都沉浸在媒體宣傳的垃圾信息中。

「弱」(軟弱)

我們都知道,娛樂業總是在描畫一種誇張的現實,無論是上層生活的浮華閃耀還是理想化的愛情,我們都會無法控制地去將我們的生活和銀幕上的做比較——然後感到小小的「羨慕、嫉妒、恨」。

「如果我能那樣生活會是怎樣的呢?」或者「要是我像X一樣漂亮、聰明就好了」,類似的想法總是會竄進我的大腦。有時候,我甚至會埋怨上帝為什麼不多給我一點才能和天賦。但我很快就會否定這樣的想法,並為自己沉迷於比較和不滿感動生氣。

每次我看到宣揚美貌、財富、才能的新聞或者電視時,這樣的想法就變成一個死循環。我知道解決問題的方式很簡單:避開一切會引起我對自己現狀不滿的節目和活動。聲明:這不是鼓勵大家從此切斷所有形式的娛樂,或者勸大家把電視、電腦以及一切電子設備燒掉——只是要有智慧地生活。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受到不同事物的試探,我們得明白是什麼讓我們的心緒搖擺。

這段時間,我開始關注自己的時間管理並且問自己:我對時間的花費是否讓我更愛上帝與他人?還是讓我變得「傻」、「盲」、「弱」?

對我個人而言,腓立比書4章8節幫助了我決定應該制定什麼樣的媒體播放列表:「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

我再也不要「傻」、「盲」、「弱」下去了!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你娛我樂)

基督徒能參加派對嗎?

party
基督徒能否參加『派對』,取決於對這個詞的理解。對一些人而言,『派對』就是朋友們一起放鬆,彼此慶祝一些有特殊意義的日子。派對上有遊戲、吃的、喝的,還有音樂。派對具有單純的娛樂性。對另一些人而言,『派對』就是酗酒、吸毒、亂搞性關係或其他自我毀壞行為。

在第一種社交派對中,大家只是與他人一起享受快樂時光,分享快樂的心情。第二中社交派對中,人們往往不快樂,試圖通過沉溺於犯罪、傷害和短暫的歡愉所帶來的狂熱,來逃避現實。(以弗所書5章18節,彼得前書4章1-4節)

聖經不禁止第一種類型的派對。畢竟,耶穌行的第一個神跡是在迦拿的婚宴上(約翰福音2章1-11節)。此外,無論是舊約還是新約都對健康地享受節日和慶典相當重視。另一方面,對那些宛如沒有明天或沒有上帝審判的慶祝活動,聖經提出了許多嚴重警告。(箴言23章29-35節,以賽亞書5章11-13節,哥林多前書5章11節,以弗所書5章18節)

迦拿的婚宴就是一個基督徒可以享受其中的派對。基督徒可以享受表達感恩、歡喜和慶祝的派對,但基督徒不接受以自我滿足、憤怒、怨恨和反叛為特徵的派對。真正的喜悅和幸福是基於耶穌基督的親密關係,這與消極方式的派對,形成鮮明的對比。精神和情緒健康的人享受上帝的賜予,他們不認為自我毀壞行為有任何吸引力。

(1)真正的基督徒懂得如何參加派對。他們不依賴派對外在和物質因素獲取內心的快樂。他們帶著愛、和平、喜樂和靈裡的自由參加派對(羅馬書5章5節;羅馬書14章17節)。對他們而言,派對是一個機會,他們一起來慶祝已經擁有的快樂。非基督徒試圖參加派對,但他們卻常常像達摩克利斯(2)那樣,頭上懸著寶劍去參加宴會;或者像伯沙撒那樣,看到一隻超自然的手在牆上寫字後,便開始恐懼發抖(但以理書5章5-9節)。他們的派對顯示了內心的空虛和絕望(以賽亞書22章13節),炫耀的歡樂背後,總有一種聲音縈繞:『派對僅此而已?』『生活僅僅如此嗎?』

註解:
(1)當然,並不是每個自稱是基督徒的人都是真基督徒。偽君子是最悲慘的人。他們的幸福是裝出來的,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悔改和改變。

(2)古希臘傳說講到,一位叫達摩克利斯的朝臣告訴錫拉庫紮王說,他羡慕王的權力和特權。王就給這位想法單純的朝臣一個體驗課程,讓他知道王生活中面臨的壓力和危險。王讓他參加一個國宴,但他頭上懸著一把用一根頭髮繫著的劍!。

更多討論,請連結Answers to Tough Questions.

(本文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成熟有智慧的生命

作者:Riva Wang,上海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成熟的生命

「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的見識上多而又多,使你們能分別是非,作誠實無過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並靠著耶穌基督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上帝!」—腓立比書 1章9-11節

我見過很多不認識主的人,他們經營自己的公司,賺了很多錢。當遇到困難時,他們變得恐慌、喜歡攻擊別人,還會說很多謊言。在我看來,他們的生命並不成熟,令人感受不到他們裡面的愛心和良善,反而讓人覺得他們只是一些會用各種方法賺錢的商人。

我也看到一些基督徒信主很久卻還很驕傲,心裡也時常不平安。他們總想從別人那裡獲得,自己卻不願意付出什麼。然而,那些謙卑柔和的人卻總是那麼的吸引我的目光。

於是我開始思索,成熟有智慧的生命到底是怎樣的。我想,生命的成熟是指品格上的成熟,和金錢、能力或恩賜無關,因此,生命的成熟度取決於愛心的多少以及謙卑的程度。這裡的愛心,指的是建立在真理上的愛,因為上帝就是愛。

在聖經中,被稱為『愛的箴言』的哥林多前書13章4-8節這樣說:「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如果我們能時常用聖經的標準對照自己,我們的生命應該是不斷長進的。我們若先求上帝的國和祂的義,其他所需用的,上帝也會加給我們(馬太福音6章33節)。

智慧的生命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言書 9章10節

以色列最有智慧的王所羅門王祈求上帝賜給他智慧,可以判斷他的民,能辨別是非。上帝不但賜給他聰明智慧,並且連富足、尊榮也一併賜給他,使他在世的日子,列王中沒有一個比得上他。然而,所羅門王年老時,行上帝眼中看為惡的事。於是,上帝向所羅門發怒,以致有敵國興起。(列王紀上11章)所羅門的結局令人歎息,也警戒我們。

故此,什麼是智慧?便是能分辨是非善惡,存敬畏警醒之心。

敬畏上帝,是智慧的開端!

(本文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

靈命日糧:集思廣益

讀經:哥林多前書1章18-25節 

網上如此介紹《群眾的智慧》一書:「《紐約客》雜誌的專欄作家索羅維基(James Surowiecki)在他所著的這本令人讚嘆的書中,提出了一個看似簡單的哲理:一大群人比一小群菁英分子還來得聰明,不論這群菁英分子有多聰慧,多會解決問題,更懂得創新,做出智慧決策,甚至能更準確地預測未來,也無法跟群眾的智慧相比。」

作者用了一連串的事物,從流行文化到政治,來說明這個基本的想法:群眾通常能做出正確選擇。這是個有趣的理論,但當大選的時候,或你偏愛的參賽者在新秀大賽落榜時,這個理論可能就備受爭議。

聖經中雖清楚寫明群眾智慧未必可靠,甚至可能有危險(馬太福音7章13-14節),但群體的智慧仍可能有幫助。在箴言11章14節,我們讀到:「無智謀,民就敗落;謀士多,人便安居。」成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