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濃情蜜意

故事最美好的結局,不是王子和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有聲中文)

作者:Yong Xin,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楊瀾,中國

 

童話故事裡,戀愛都是甜蜜的,戀愛最終便會幸福快樂。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當我反思我和男朋友的戀愛關係時,我不曉得是否要用以上的標準來衡量我們的關係。我的朋友常常會問我一些問題:你們在一起那麼久不覺得悶了嗎?你們約會次數那麼少?他沒有製造驚喜給你嗎?他沒有XX和XX的特質,為什麼你還喜歡他?久而久之,這些問題會讓我質疑為何我還會和我男朋友在一起,但是仔細想想,我的戀愛觀和大家也許有所不同。
我曾經認為踏入一場戀愛就會嘗到永遠甜蜜的滋味,但那只是童話故事的情節,事實上戀愛包含了酸甜苦辣的滋味。不管你是不是基督徒,這段經文相信大家都有聽過,「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哥林多前書13章4-7節)。這段經文給了我很大的提醒,這才是愛該有的原貌,之後便也成為了我的戀愛觀。

 

愛是恆久忍耐,凡事包容

很多時候我們只會放大別人的缺點,忽視別人的優點。交往以前我就已經知道男朋友的個性和壞習慣,然而踏入戀愛後我會不由己地想要改變他的壞習慣。但我漸漸發現我根本沒有那個能力去改變一個人。如果我繼續維持這個心態想要改變他,我只會更生氣和失望,因為只有上帝能夠改變一個人,所以我需要學習的是去包容和忍耐。

有些研究顯示,很多老夫老妻離婚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有一方「忍」對方太久,到了忍無可忍的階段就選擇離婚。其實,忍耐和包容的定義並不是忍氣吞聲的忍,而是嘗試去認識和了解彼此,再去體諒和接納另一方的缺點。
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

我曾經和男朋友大吵過,具體不記得是什麼原因,只記得我在訊息里提到他滿足不了我的需要。「我想要一個有安全感的男朋友,我想要一段穩定的關係,我想要……」 當他達不到我的要求時,我的腦海里只有分手的念頭。我把他當作我的阿拉丁神燈,他必須要滿足我的需求,否則我在這段關係里不快樂。
然而在一段關係里,愛不是把自己放為中心來取悅自己。條件式的愛也無法帶來永恆和快樂。我們心裡可能會有個空缺想要對方來滿足我們的需要,但事實是唯有上帝完全的愛才能滿足我們。

 

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

愛一個人其實很困難。那是因為我們人類是軟弱的,我們的愛是有限的,是不完全的。想像我們有一個杯子,我們必須把杯子里的水倒給所愛的人。但若我們一直倒水給人,我們的杯子很快便會空。可當上帝永溢的愛充滿我們的杯子,我們才有能力一直倒給別人,去愛他們。
每一次和男朋友吵架都是因為對他的埋怨和不滿意。但試想想,上帝從來沒有因為我的不足和不完美而選擇放棄愛我。上帝的愛包容了我的一切過錯,祂把最好的都給我。因為祂先愛我們,我們才懂得彼此相愛。

故事最美好的結局,不是王子和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是兩個不完美的人,靠著上帝的帶領和祂完美的愛,彼此扶持一起走下去。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濃情蜜意

情人節圖文特輯| 「聖潔」過時了嗎?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讓我們借著情人節這天,來思考一下「聖潔」這個話題。

 

當今世界變化得越來越快。過去人們認為是禁忌或者神聖的,現在可能成了司空見慣。

 

但是上帝的話語永遠不改變,上帝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這就意味著聖潔是祂對我們一直的旨意。聖潔意味著「分別出來成為潔凈」。

 

 

 

 

 

 

 

*此作品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濃情蜜意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你站在自私的哪一邊?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

翻譯:奇奇,中國

如果你一直在密切關注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新聞,那麼你一定對李文亮醫生這個名字不陌生。

上周五(2月6日),這位34歲的中國醫生因感染了冠狀病毒而去世。他是去年12月最先就發出疫情警告的醫生之一。

他的去世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極大悲痛,也引起了人們對中國當局的憤怒。大家回想起他最初如何因傳播「非法和虛假」信息而被警察譴責並強迫認錯。

迄今,該病毒已感染了28個國家的4萬4千多人,而李醫生是一千多名喪生者之一。在過去的幾天里,李醫生被人們譽為「烈士」,並因之前對人們的預警而被稱為「說真話的英雄」。

整個中國乃至香港都在為這位眼科醫生舉行守夜活動,一張中國某地河岸邊雪地上寫著「送別李文亮」的照片被瘋狂轉發。

即使在我的國家——距疫情中心3400公里之外的新加坡,有關他的奉獻精神和死亡的信息也在社交媒體和新聞平台占屏了整個周末。

我也聽到很多人都在談話中提到他,並表達了對他離世的哀悼。也許我一個朋友對中國當下情況的諷刺評論,最好地體現了人們的態度:「太可悲了!我活下去的唯一動力也不再了。」

但是在關於李醫生的所有新聞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一周前(1月31日和2月1日)接受《泰晤士報》記者採訪時所說的話。那時,他仍然希望自己會康復。李醫生說,他將「與醫務工作者們一起抗擊這一疫情。這是我的責任所在。」

即使冒著生命危險,他仍願意為他人服務的勇氣和決心,與本周末的另一則廣為人知的新聞形成了鮮明對比。在政府將對疾病爆發的回應預警提高到第二級別橙色(這意味著該疾病嚴重且容易傳播,但不會廣泛傳播並仍在控制之中)後,我的祖國新加坡爆發了瘋狂搶購物品的情況。

讀到我的同胞們因為擔心政府會封鎖整個國家(就像武漢被封城了一樣)而搶空了超市貨架上諸如米、麵條和衛生紙之類的必需品的新聞時,我覺得又好笑又尷尬。

當然,我也對這個病毒已經開始在新加坡傳播的消息感到不安,並開始採取諸如定期洗手、取消和朋友的會面、避免去擁擠的地方等措施,但是瘋狂的囤積物品似乎有點不必要。

我有一些朋友,他們因為自己真的需要買嬰兒紙尿褲和廁紙卻無法在超市買到而沮喪。還有新聞說,一些購物者因為看到綿延的結賬長隊而放棄購物,並把裝滿商品的購物車扔在了一旁。

話雖如此,其實在這樣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批評他人的行為。但是也許更有用的做法是想一想面對危機時我們自己的反應,我們是將別人放在第一位(例如那位中國醫生)還是首先滿足自己的需求(例如購物者們)。

儘管這次冠狀病毒的爆發是不幸又不合時宜的,但像這樣的危機卻給了作為信徒的我們一次走出去展現基督之愛和恩典的絕佳機會(即使我們自己會有損失)。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做到這一點:
1.與其去批評那些囤積物資的人,讓我們把自己的物資貢獻給有需要的人吧。

我聽說當我們的一個共同朋友在臉書上看到了那個朋友缺少嬰兒紙尿褲的消息時,就把自己的存貨分享給了他。
2.與其去批評前線那些在竭力應對和控制局勢的人,讓我們為他們禱告並求上帝賜給他們智慧和恩典吧。

我的另一個朋友上周日給我發了一張她在教會做禮拜的照片,上面顯示了會眾們在為她教會裡所有的醫務工作者按手祈禱。

3.與其去散布可能引起仇外情緒和論斷的信息,讓我們謹慎自己的言辭,確保我們分享的內容真實可靠、能夠建造和鼓勵身邊的人。

過去幾天讓我感到很受鼓勵的是看到許多朋友在分享鼓舞人心的信息,在疫情當下敦促彼此要對身邊的人感恩、友善和體貼。

當然,我們要禱告求上帝的恩慈臨到使疫情被控制,但我們不能止步於此。在當下混亂的氛圍中,讓我們禱告可以有機會用我們的行為來吸引世人,以便最終榮耀基督(哥林多前書10章31節)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濃情蜜意

為什麼我沒有離開自己的教會?(有聲中文)

作者:Annie Caldwell,美國

翻譯:Cindy Wang ,澳大利亞

有聲中文:馨寧,中國

 

我還記得當初認真考慮離開我們那間只有30名成員的小教會的情形。已經一連幾周,很有針對性的主日信息讓人覺得像是在被訓斥。咄咄逼人的問題讓人應接不暇:為什麼來教會?我們有帶著真心與人相處嗎?我們是否還有未化解的怨恨?上帝在呼召我們做出什麼改變呢?

這些本身都是值得深思的好問題,可當牧師講到父母該挺身而出,以身作責時,我開始覺得有些不對勁,離開時心情沉重,充滿愧疚。

我沒有孩子,並非家長,然而,這種主日信息的表達方式太激進,讓我都莫明奇妙地有種負罪感。

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我和丈夫左右為難,非常煎熬,我們的確對教會和牧師感到失望,覺得身心疲憊,希望能有所改變。想要離開的理由似乎越來越多,言辭激烈的講道只是其中之一。

教會的安排雜亂無章,令人難以置信。活動總是突然被取消,發出的通告總是沒下文。

佈道也是晦澀難懂,大不同於我們在以前的教會聽到的脈絡清晰、解釋詳盡、信息詳實的講道。更別提一位會友第一次謀面,就因為誤會而不喜歡我丈夫。儘管我們嘗試化解,但關係仍然緊張。教會人不多……我們這個年齡的年輕人更是屈指可數。

在我們認真考慮未來時,擺在我們面前的似乎只剩下合情合理的原因,告訴我們應該避免更大的損失,離開這裡,去找別的教會。

但是,上帝有祂的計劃。

我知道自己過於自我防備的態度可能也是導致我不喜歡牧師講道的原因之一。並且我們大多挫折感來自於我們對溝通方式及教會的組織形式所有的個人偏好。雖然主日信息確實激進、缺乏條理,但仍然基於聖經真理,出於對教會成長的關心。

即便有這麼多令人沮喪的方方面面,牧師的佈道也沒有違背過聖經,或犯過什麼根本性錯誤。所以,我們決定按兵不動,聽從上帝的帶領。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上帝都是沉默的,我們不情不願地去教會,期待著改變,希望上帝給我們確信並帶領我們換教會。

轉眼,將近一年了,回顧那幾個月的進退兩難,我們看到上帝在我們中間的作為,感謝祂恢復、建立的工作,提醒我們教會的合一是多麼的重要和美好。

 

出乎意料的合一

在保羅寫給教會的書信中,多次強調合一。加拉太書3章28節提醒我們,在基督耶穌里我們都成為一了。以弗所書4章2-3節告訴我們,信徒之間合而為一源於謙虛、溫柔和忍耐。在給哥林多教會的第一封信中,保羅看到教會分黨,敦促信徒一心一意,彼此相合(哥林多前書1章10節)。

在過去的幾個月里,我對合一有了一種新的體會。因為我們剛剛與另一個地方教會合併兩個月了。只有上帝的安排才能如此美妙,我們的牧師與城西側的一座老教會取得了聯繫——他們一直在恆切禱告,尋找牧師。

恰巧,我們與聚會場所的業主有分歧,也在尋找一個新場地。

當兩個教會誠心地尋求上帝的指引和帶領時,上帝把我們聯合在一起。因著合併,教會建立起了清晰明了的章程,明確了會員、結構和願景等重要內容,這是我一直希望的。來自兩個教會的人一起組建起新的領導團隊,各盡其責地安排小組、接待、後勤、計劃等。我們甚至有了簡報,概括每周佈道內容,每次拿到手時,我這個秩序控,都禁不住微笑。

有些時候,牧師的話還是讓我不舒服,希望他能完善自己的表達。但我試著謙卑地接受他的信息,請上帝帶領我學習,而不是一味地抵觸。我相信牧師也在上帝的手中,上帝會按祂的時間引導造就他。

我的教會並非完美。老實說,我和丈夫依然在禱告尋求上帝是否讓我們長期紮根在這個教會。有時候,離開是正確的選擇。如果我們看到領袖們行為不當,我們會諮詢值得信賴的基督徒,盡我們所能與教會領袖處理異議,然後謙卑安然地離開。但情形並非如此。

實話說,即使很棒的教會也有他們的無序和問題。但上帝從來沒有應許合一會容易。

所以,如果你也對自己的教會感到不滿,我會鼓勵你嘗試留下來,不要被無休止的抱怨情緒淹沒,而是與我一起禱告,求上帝幫助我們在愛中彼此忍耐寬容,直到祂清楚地帶領我們邁向下一個篇章。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濃情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