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理解

在不明白「為何」會這樣的時候,要「如何」依靠上帝?(有聲中文)

作者:希の夢,馬來西亞
有聲播讀:馨寧,中國

 

 

編者的話:作者文中寫到的小妹已在9月3日被主接走。請家人們為作者和小妹的家人禱告,求主安慰他們的心。

七月尾的某一個星期四,我接到了遠在台灣的家人關於小妹的消息。她的癌症複發了,病危。聽到這個消息,我十分震驚。因為在那之前,我才剛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她去日本開心遊玩的照片。那時的她已完成了所有化療,看似已經痊癒了。

除了為她流淚禱告,我真的很想飛往台灣去看她,因為深怕那會是最後一面。然而,我心中卻也很猶豫到底要不要這麼做。因為那時的我正在趕研究論文,截止日是7月31日。另外,那昂貴的機票費用,也讓我遲遲做不了決定。在我的上一篇文章《我可以當個有錢人嗎?》系列:從大衛的一生看待財富(有聲中文)中我曾提過,我的津貼突然停止供應了,若要付出這筆不小的數目,我未來的生活開銷是否會被影響?

1.在不知所措中更要禱告等候,並為此付出行動。

在為這件事禱告的時候,哥林多後書12章9節的經文給予我提醒:「我的恩典夠你用」。

於是,我決定買機票,兩天後就出發。出發前還發生了一段小插曲,原來我未注意到自己的護照已經過期。但感謝主,就在出發前一天護照順利得到更新。雖然我理智上知道,就算我們去那裡,也無法真正幫助到她什麼,可是,若不去,我深怕自己會後悔。

 

2.不要找借口和埋怨,而是要反思自己能夠做什麼。

在去往台灣的六個小時的飛機上,我思考了很多事。為什麼慈愛的上帝會讓這件事發生在我才17歲的小妹身上?

我想了種種原因,從她的生活作息再到她父母對待生病的她的飲食習慣等,想起來就覺得無望。「如果當初他們聽我們的意見就好了!不要帶她去旅行、不要帶她吃……」我憤憤不平,可這時候,聖經的話再次提醒我:「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馬太福音7章1節)。是啊!我為了趕論文,連日來的熬夜生活也對身體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憑什麼自以為義呢?求主憐憫我。

 

我向上帝認錯。因為希伯來書4章16節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做隨時的幫助。」我也勇敢地向祂求:「請再次醫治我的小妹!」同時,我也為著她的父母禱告,希望他們能有強壯的身心靈去照顧她。

 

3.反思自己的生命:我有沒有做到「珍惜」上帝的恩典?

當我和家人抵達台灣時,聽到她的父母說她不再處於昏迷狀態,甚至在得知我們要來時,精神有了好轉,感謝讚美主!我當下真實地感受到,飛來台灣的意義比我想像得要大的多!

可當我們去看她時,我的心碎了。她小小的身軀插了好幾條管,因為疼痛,萎縮地躺在床上。止痛藥不斷地被輸送到她體內,甚至還用上了嗎啡。她更是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說話。在看到我們的那一刻,她哭了。她的父母說:「她是堅強的孩子,做化療什麼的,都很少哭,也很少喊痛。現在她哭出來是好事,能夠讓她壓抑的情緒釋放出來。」

我總共在台灣逗留了五天。這五天里,我雖然會為自己要上交的論文著急,卻也有不少時間去反思自己的生命。

我似乎把健康的身體當成了理所當然,為了完成論文,連續熬夜、睡眠不足也沒覺得怎麼樣。我也讓「怕交不上論文的焦慮」充滿了我的心,以致有時會急性焦慮症發作。我似乎把世上的一切看得比主更重要,也忽視了祂交託我們的事——傳福音。

不珍惜恩典的我,之前一直不明白詩篇63篇3節里說的:「因禰的慈愛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頌讚禰。」我不知道在境況不好的時候要如何稱頌耶和華。然而就在我寫這一篇文章的時候,我閱讀到了佈道家David Wilkerson對此經文的解釋:

「生命短暫,生命有如青草,一時發旺,又轉眼消逝。然而,上帝的慈愛卻永遠長存。千萬年後,主對我們的溫柔慈愛還是歷久常新。別人可奪去你的性命,但卻無法挪去上帝的慈愛。」

無論處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有一位眷顧我們的慈愛父神。祂曆數過我們所流過的淚、所承受的痛、所背負的重擔,祂也記念我們的需要,且識透我們的每個意念。我們能稱頌祂,是因為祂已經把上好的福分賜予了我們——讓我們「從罪中得釋放,有永恆的生命」。

 

4.不要停止禱告

或許你正處在艱難的環境中,看不到希望,甚至感到絕望。但請不要停止禱告,勇敢向上帝祈求祂的幫助吧!要相信,我們都是活在上帝愛里的兒女!因為信是未曾看見,依然仰望十架。

現在,已經到了八月。我也早已回到了馬來西亞,論文在預定的時間內交上,甚至本來停止供應的津貼,也把拖欠我的錢匯入我的銀行賬戶里了!這再次印證了,上帝的恩典真的夠我用!

 

 

*本文由雅米事工編輯後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黑暗中的旌旗

用愛打破隔閡——電影《幸福綠皮書》觀後感

作者:Maggie,中國

前幾天,91屆美國電影學院獎(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幸福綠皮書》脫穎而出,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殊榮。

「綠皮書」是美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東西。因為當時施行種族隔離政策,所以黑人外出旅遊,都會拿著一本綠色的小冊子,上面列出了哪些旅店和餐廳會讓黑人入住和就餐。這就叫「綠皮書」。

電影改編自真實故事。唐·雪利是一位鋼琴家,甚至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他要穿越美國到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演,於是他拿著一本「綠皮書」。這就是《幸福綠皮書》這部電影的主要劇情。

唐找了一個白人做司機,司機的名字叫托尼·利普,有過劣跡,痞性很重,在路上發生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情。

越往南,唐就越被排斥,因為越往南,種族歧視越嚴重。一開始,唐只是不能進入高級酒店,後面是不能用白人的廁所,再往後都不能用白人的更衣間。在這裡,不歧視黑人的白人也不敢多管閑事,社會對於黑人都是冷漠的。托尼雖然滿口髒話,言語粗俗,但是對待唐,他有熱情。

《幸福綠皮書》比以往的「政治正確」電影探討得更深一些,並不是單純地塑造種族對立形象,或者平鋪直敘美國白人對於黑人的壓迫。作為接受白人所把持的高等音樂教育的唐,他的思想並不為自己所屬的黑人群體接受,但是由於他的膚色,他也受到白人的排斥。

而托尼的身份設定也很有意思。他是一個白人,卻充滿了粗鄙之語。在那個年代,白人接受教育的機會更多,托尼卻沒有什麼文化。

一個在重重阻力之下取得行業矚目成就,一個在各種社會製造的便利之下自暴自棄。這是雙重的反差。

托尼不喜歡黑人維修工,維修工用過的水杯他都要扔掉,但是托尼對唐有一份敬意,雖然他根本看不上唐所說的藝術品,也不理解他的藝術。

《幸福綠皮書》這部電影為我們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告訴我們,愛是如何遮掩矛盾和衝突的。

唐在托尼的勸說之下,吃了人生中的第一塊炸雞。那個年代,都說黑人喜歡吃炸雞,白人不喜歡,然而其實有黑人不願意吃炸雞,有白人對炸雞很是痴迷。這也是《幸福綠皮書》電影設置的獨特之處,矛盾中還有矛盾,但是不僅僅是渲染矛盾,而是指引大家認識愛與和平。所以吃炸雞這一幕,不單單是電影一個有趣的情節,更是代表著矛盾中的矛盾消彌。

上帝造人本來就是平等沒有歧視,是人類在種族之間製造了歧視和對立,能化解這些的只有理解與愛。

電影最後,唐和托尼一起去了一家黑人酒吧演奏,而不是為那些自認為是「上等人」的白人演出。他們衝破了內心的堡壘。唐接受了自己的黑人身份,和自己的同胞打成一片,托尼也拆開了心中的圍牆,和黑人坐在一個地方傾聽音樂——這在當時是很出格的,白人並不喜歡和黑人坐在一起。

這也許是這部電影要告訴我們的:我們應該勇敢走出去,不要懼怕,不要把自己的靈魂封鎖,要把冷漠變成愛。

電影沒有突兀地要求平等,聚焦傷痛,而是給人們指引了一條道路。聖經上說:「愛能遮掩一切過錯」(箴言10章12節)。我們是不是也常常因為各種各樣的緣由,不敢去愛,不敢說愛?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都沒有了種族隔離。但是人心之間有隔膜。願我們可以用基督的愛打穿與人之間的隔閡。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創出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閱讀相關主題文章:愛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