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聖經

漫畫:瑪拿西-回轉的君王

從穿金戴銀到衣衫襤褸,瑪拿西王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得到敬虔教導的人,卻選擇走惡人道路的經過。他犯下了以色列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惡行,惹怒了上帝。然而,儘管瑪拿西罪惡滔天,耶和華仍然是瑪拿西的上帝。儘管上帝滿臉怒氣,祂卻從未轉面不顧瑪拿西,從未撇棄瑪拿西。從瑪拿西的身上,我們看見了以色列的上帝,是擁有那不可測度之恩典的上帝。

繪畫:林子川
林子川於1988年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出生。他從小酷愛藝術,夢想成為一名漫畫家。在2008年,他畢業於馬來西亞藝術學院,於2010年獲得韓國國立藝術大學的獎學金,前往韓國修讀動畫學士學位課程。他熱心愛主,並期望用自己的恩賜服事主。《瑪拿西》是繼《約瑟:得勝者》之後他為RBC Ministries 創作的第二部漫畫作品。

自我形象,如何看待

indentity - handle
聖經鼓勵人要認識自我價值的起點在於上帝;但學校、各個團體所談的自我價值、自我形象,卻很少提及信仰,也不談上帝。許多課程或活動,或以減少輟學、避免未成年人懷孕為目的,或以避免吸毒、酗酒、幫派等惡習防止人們自毀前程為宗旨。但這些課程或活動,大部分都建立在這樣的信念之上:良好的自我形象是人類普遍而基本的價值,可以大力提高。鼓勵年輕人相信:「你不是廢物。你很特別。不要讓別人利用你。做你自己。要愛自己。相信自己,跟著感覺走。盡情揮灑,展現自我。維護自己的利益,沒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

這些努力對於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當然有幫助。無可否認,有不少年輕人,因為有人信任他們、或至少因為有人教他們要有自信,不但沒有輟學,而且人生有所成就。

但是聖經卻教導說,不只要用人,更要用上帝的眼光,來看待生命的價值。然而,要達到這種「自我形象」,卻不容易。聖經並非只談愛自己的重要性,聖經更是說,懂得在何時否定自己、感到懊悔,是具有長遠益處的,而且這關係到最終的幸福。

首先,聖經講確立自我形象的方法,和直覺大相逕庭。這是因為,上帝看萬事,遠比人清楚。上帝知道,我們只有學會愛自己、恨自己,以及治死老我的重要性,然後才能快樂。

很有意思的是,聖經早就假定人是愛自己的。耶穌大概也同意這一點,因為祂說:「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22章39節)。我們自己的經驗,便可以印證這一點。習慣上,人總是先顧自己的身體,吃飽、穿好。人會自然而然地關注、保護自己的權益。遇到有人想佔便宜,我們自然會生氣。人在乎自己到一個地步,甚至稍不如意,就會對別人、對自己生氣。

然而我們有時沒有注意到,我們之所以會為長相而不滿,或為失敗而氣餒,原因就在於天生愛自己。要不是因為愛自己,那麼長相如何,根本不必在乎,也不用介意別人怎麼看自己,更不用關心自己內心是否受了傷害,更不必花時間去照鏡子,去煩惱內心受傷。要不是因為愛自己,我們也根本不會有生不如死的感覺。

本文摘自探索叢書《自我形象-聖經怎麼說》一書內容。

不能說的秘密

作者: Chew Weng Ern, 20歲,馬來西亞
present
談戀愛是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啊。為了取悅我們所愛的人,我們會不惜付出代價做任何事情。我們也一定會願意為心愛的人花時間。我們會渴望花更多的時間跟他們在一起,與他們談話並傾聽他們分享的每件事情。我們也會想更多了解他們的喜好以討他們歡心。

當個基督徒,我們需要與某一位有著非常特別的關係,祂就是耶穌。像世上所有的關係一樣,這一份關係也需要投入時間及精力,並通過溝通來建立。

忙碌的生活中,我們會找時間與上帝交談嗎?還是我們只是將一些少又短的時間留給祂?當我們來到上帝面前禱告時是否有與心愛的人通電話一樣的幸福感?禱告之後,我們是否會安靜等候、聆聽祂想對我們說的話?我們每天是否會花時間思想祂的話語,好學會怎樣討祂喜悅?

當我們愛上某一個人的時候,我們的行為就會表現出來。同樣地,當我們說愛上帝的時候,我們的行為也應該可以證明這一點。我們不要犯下只用嘴唇尊敬上帝,而心卻遠離祂的罪(以賽亞書29章13節,馬太福音15章8節)。相反地,讓我們成為既聽道又行道的人(雅各書1章22-25節)。

更重要的是,讓我們記住上帝是多麼地愛我們。在約翰福音3章16節中,上帝對我們說:“我是如此愛你們,以致於我願意犧牲自己的獨生子,讓祂為你們死。”停下來回頭看看自己的生命,若不是因著上帝,你會得到生命中的那些成就嗎?你會達到今天的狀態嗎?從你所擁有的朋友到你的安身之處,祂給你的祝福與供應是多麼的大。

不是明天,也不是下個月,讓我們今天就對祂的愛做出回應吧!

(此篇文章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馬背上”的閱讀

作者:王志希,中國

read

「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
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
——以弗所書5章15-16節

十八世紀英國循道派宗教復興運動的發動者、傑出的戶外佈道家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一生風塵僕僕,四季常騎著瘦馬,在各處旅行佈道。他典型的每日活動,包括淩晨四點起床後一個小時個人靈修、五點主持晨禱會、白天在不同的村莊向村民講道、天黑後或約見循道派領袖(或主持崇拜聚會)。而在如此眾多的事情要做的情況下,他仍堅持一件事情-閱讀。每日早飯後,衛斯理就「上馬前行,隨身帶著書籍,在馬背上閱讀」(許牧世:“衛斯理約翰傳略”,載《衛斯理•約翰日記》,頁26)。他似乎總是在工作,從不曾休息。他曾說:「我和空閒無緣。只要活著,如果健康狀況容許,我就要做事。」即便一天有許多時間都花在當時英國落後的交通上,他也不會浪費光陰:「我通常在馬背上閱讀歷史、詩歌和哲學,因為其他時間還有別的事要做。」

處身於三個世紀後的我們,雖擁有愈顯便捷的交通,但卻因為都市化的發展,上學和放學、上班和下班花費於等車和坐車上的時間依然不少。我們清楚什麼是一直“在路上”(on the way)的感覺。於是,我們想出各種方法,來『消磨』這些『在路上』的時間。例如地鐵站派發或出售商業化的報紙,又如地鐵播放各種新聞和廣告;還有數位化時代的典型表現:我們上癮似地用智慧手機發訊息、打電話,或用平板電腦玩遊戲、聽音樂、看電影和電視劇。

這一切並非完全不好。但是如果只有這一切,我們快節奏生活中早已所剩無幾的時間真的會化為烏有。西元一世紀時,使徒保羅教導以弗所教會的基督徒,「要謹慎自己該如何生活,不要像一個無智慧的人,倒要像一個有智慧的人」(Be careful then how you live, not as unwise people but as wise Ephesian 5:15 NRSV)。而究竟該如何生活才像一個“有智慧的人”呢?在保羅看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愛惜光陰”(以弗所書5章16節)。有趣的是,保羅在此似乎同時想告訴我們,「邪惡的世代」的邪惡渴望,就是讓我們成為無智慧的“愚昧人”——而“愚昧人”在此的顯著標誌,就是浪費光陰。

也許,前文提到的約翰•衛斯理能在這一點上給予我們啟發。都市中的我們不再坐在馬背上,但仍需要坐在計程車、公車或地鐵上。除了有時的社交(如發訊息或打電話)和娛樂(玩遊戲、聽音樂、看電影和電視劇)之外,我們是否可以如衛斯理一樣,隨身攜帶一本屬靈書籍或小本聖經,在交通工具上閱讀?或者,我們是否可以運用我們比衛斯理便利得多的條件——即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在上學和放學、上班和下班的時候,為自己創造出一個單單屬於自己與上帝的“神性空間”,來閱讀書籍、聆聽詩歌或默想聖言?

曼寧(Brennan Manning)引用《衛斯理的信息》(The Message of the Wesleys: A Reader of Instruction and Devotion)說,“除非願意閱讀,人不可能在恩典中成長”(曼寧:《衣衫襤褸的福音》,頁17)。“馬背上”的閱讀,能操練我們成為“愛惜光陰”的“智慧人”,並藉此使我們在天父上帝透過聖靈、藉著聖子耶穌而賜給我們的恩典中,不斷成長。

二十一世紀的你,能否找到屬於自己的“馬背”?

(本文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