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存檔: 饒恕

雪夜中的身影

fir-1073236_640

作者:小雨,台灣

營隊的最後一天,敬拜團里長得高高帥帥的男神吉他手兼主唱麥特上台說話了。

他開口說第一句話時有點結巴,帶着大男孩般的靦腆,微笑地說:“我要告訴大家一個關於「洗鞋子」的故事。 ”

在大家充滿好奇的注視下,大男孩深呼了一口氣,繼續說道,他曾在中學時期染上毒癮,而且嗑藥長達四年。那四年中,他過得渾渾噩噩,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覺得人生毫無意義。

「噢!」此時台下傳來一陣騷動,大家都沒想到,原來歌聲優美,彈吉他時側臉是那麽酷帥的麥特居然會有這麽一段不堪的過去。

麥特說道,他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從小,他就跟着母親去教會,上主日學,參加各種活動。這一直到他青少年叛逆期的到來,他成了教會的逃兵。媽媽見從小乖順的兒子忽然變了樣,心急有餘,卻無能為力。麥特哽咽着說,在他迷失自己的時候,她的母親始終堅定地相信上帝,從未定罪於他,只是不停地為他禱告,陪在他身旁,就好像他還是從前那個乖巧的男孩一樣。

直到四年後的某一天,麥特從外面的狂歡派對回到家裡,內心感到無比地疲憊。他突然很想要結束這一切荒唐的生活。於是他敲了敲媽媽的房門,告訴她說:「媽媽,我明天想跟你去教會。」媽媽聽了點點頭,帶着又驚又喜的眼神打量了他幾秒,然後說:「好,不過你記得洗一下鞋子。明天穿上乾淨的鞋子,我們一起去教會。」

男孩懵了,心想:「媽媽想說的就這樣?」之後,當麥特回到自己的房間時,他突然好想跪下來向上帝禱告,就像他小時候那樣。他跟上帝禱告說,他再也不想過放蕩的日子,他要把生命獻給祂,一生只為祂而活,並且願意為祂做任何事。

上帝馬上回應了麥特的禱告。祂讓麥特去做兩件事情,第一,跟媽媽認罪;第二,請求媽媽的原諒。

「不會吧?上帝祢是認真的嗎?要我去跟媽媽懺悔?我沒想到祢要我做的事情是這個!」麥特雖然感到很訝異,但畢竟他說過願意為上帝做任何事,所以他還是照着上帝的話去做了。

隔天早晨,麥特硬着頭皮把媽媽找來,跟她有了一段尷尬的對話。他把自己的過錯一五一十地告訴母親,並請求她的原諒。媽媽聽了只是平靜地點點頭,用滿是淚水的眼睛望着他,說:「孩子,我原諒你。我們去教會吧,但別忘了清理一下你的鞋子。」

麥特得意地拿出他早已洗得乾乾淨淨的鞋子並穿上,和媽媽一起開心地上教會去了!

故事至此,我看見有不少人,包括我自己都拿出紙巾拭淚。這時,麥特清朗的聲音響起,他問我們:「當你看見身邊的浪子突然回頭時,你們會怎麽做?當得罪你的人向你承認錯誤並請求你的原諒時,你會不會立刻教育他,並趁機狠狠數落一番,以泄你心頭之憤呢?我特別感謝我的母親,她不僅接納我的失敗,並且在我願意改變的時候,選擇相信我。她沒有因為我曾經傷了她的心,而使我難堪。清理一下腳上那雙蒙塵的鞋子,便是我媽媽對於一個曾經失足的孩子的唯一要求。」

語畢,全體的聽眾們都站起來為麥特獻上掌聲。

四月初的美國東部還是冷得不行,昨晚甚至還下了一場雪。晚間的營區里,頻頻用廣播提醒大家要當心地上濕滑,小心走路。然而我在清晨出門時,卻發現小木屋的台階上,已鋪着一層止滑的粗鹽。

後來,我們才得知,麥特就是那位貼心的灑鹽者。他在風雪夜裡,開了來回一小時的山路到鄰近的賣場,扛回五大袋的粗鹽粒。當我們蜷縮在棉被裡取暖時,他一個人到各個小木屋去撒鹽。不僅是小木屋的周圍,營區里的主要道路上都能看得見麥特貼心的痕迹。

雪夜的身影

在太陽光的照射下,粒粒分明的透明結晶體,彷佛也在發光,跟每個路過的人們,再次訴說那個關於愛與饒恕的故事。

「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饒恕了你們一樣。」
(以弗所書4章32節)

*原文與譯稿均由雅米事工編輯后發表,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自“雅米——聽見年輕基督徒的聲音!www.ya-mi.org”

從無到有的父愛

作者:天堂鳥, 馬來西亞

june-shared-article

每每看見有個慈祥的父親帶著孩子有說有笑地經過時,我心裡總會很羨慕。打從我懂事以來,我的父親就沒有給我留下什麼美好的回憶。

母親個性獨立而好強,父親卻是個很懦弱、害怕承擔責任的人。他們在我十一歲那年離異,原因是父親有外遇。母親告訴我們,離婚時父親主動放棄撫養權,因為他不太喜歡小孩。 (事實上,雖然他後來再婚了,但也一直都沒有要小孩。)

就這樣,我跟妹妹跟在母親身邊,由母親撫養長大。我們與父親之間只有最低限度的聯繫,那就是向他要生活費的時候。但即便如此,他常常也只是很公式化地慰問我們幾句而已,很少會帶我們出去吃個飯,或者花時間陪我們。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確實感受不到什麼叫「父愛」。

父母離婚二十幾年來,我只會從母親口中聽到鄙視、嘲諷父親的言語,而且她也常常囑咐我和妹妹千萬別找個像我父親一樣的男人。這些年來,在我與父親的互動過程中,我也確實感受到母親所說的,他總愛推卸責任,若非不得已,他是不願承擔什麼責任的。漸漸地,我也認定男人都是不可靠、更是不能相信的。對於父親,我心裡似乎也有了母親那種瞧不起他的念頭。

記得中學的時候,有一次我需要在學校假期時搬離宿舍,就請父親來協助。結果他卻遲遲未到,我只好自己硬著頭皮一件件地搬行李,也拜託別人幫忙才解決了問題。

大學的時候,父親說他沒有能力給我供應足夠的學費,叫我自己想辦法,當時我對他非常失望。那實在是我最苦的日子,人在異鄉、孤苦無依。面對繳不了學費的壓力,我甚至陷入憂鬱。對當時的我來說,有父親與沒有父親似乎沒有差別。有時我會想,若不是因為他沒有能力,我就不需要做兩三份兼職來賺取生活費了。每每想起那段苦日子,我就不禁埋怨起父親來。但正是那時,我遇見了耶穌並接受了救恩。

馬太福音11章28節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主也說:「(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申命記31章8節)這兩句經文給了我極大的安慰,因為上帝讓我知道,我不需要再靠自己擔重擔,而是可以把一切憂慮和恐懼都交託給那值得信靠的主。因此,從另一個角度看,我會信主,或許得感謝我的父親。

成為基督徒後,我也開始學習與父上帝建立關係,漸漸明白天父奇妙的愛。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沒有體會過父親的愛或許確實是一件遺憾的事情,但如今我已經擁有了世上最偉大的父愛,那就是天父的愛。同時,藉著讀經和禱告,我也明白了上帝的心意:「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福音6章15節)。坦白說,要饒恕父親對我的傷害,確實不容易,但我求上帝幫助我體諒並原諒父親,因為上帝希望我們不單與祂和好,也要與人和好。

(本文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

筷子與失敗

作者:Ian Gustafson, 美國
chopsticks-and-failure
我從小在美國長大,但是我現在待在亞洲。身處異國文化,總是需要做出調整。有很多事需要去習慣、去嘗試,還有一些事情需要放棄。很自然地,當你── 一個西方人──來到東方,你必須學(或為了樂趣而學)的一件事就是用筷子吃飯。請注意,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中國餐館找到的。所以當我在新加坡第一次吃大餐時,我的朋友告訴我:「今天你用筷子啊。」這讓我覺得自己應該早就知道怎麼用筷子才對。但是,哎呀,肉、蔬菜、飯粒滑落在整個盤子和桌子上,最終我才把一塊豆腐夾住。我的手蜷在一起,我知道需要再練習…失敗了。

有時我們會覺得,基於以往的經歷和知識,我們應該知曉某事或在某個領域能做到自我控制。因此,作為基督的跟隨者,我們很容易會覺得,在一個特定的罪上反覆跌倒會使我們與基督的關係緊張。我們很容易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畢竟,』你會說,「如果我不能在一個特定的領域降服於祂,我怎麼能夠宣稱已經奉獻給基督了呢?」許多人都會這樣想。有些人甚至因為自認為是個失敗者而輕生。老實說,我們這想法──認為自己確實達不到原本應達到的標準——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但事情還沒完。

有人說,如果我們能達到完全的標準,基督就不會為我們死了。但祂的確死了。承認我們經常跌倒和『達不到標準』這個事實——這種失敗感——恰好與真正的悔改只有一步之遙了。這正是上帝對我們的要求。討厭我們的缺陷能夠引領我們憎恨罪惡,而知曉恨惡罪,正是屬靈智慧極重要的一部分。在列王記上3章,當上帝向所羅門王提出願意給他想要的任何東西時,這位新君王索要了能夠做出正確選擇的智慧。如果你討厭自己的失敗,那你就是在追求有豐功偉業的所羅門王所尋求的!那太棒了!

當然,一直沉溺在罪中也不能活出一個聖潔的生活。我們都知道饒恕是福音資訊的核心,而且上帝是滿懷憐憫的。但我們怎能知道自己沒有越過界線,犯錯過多呢?上帝能饒恕我們多少次?來,我們看看耶穌是怎麼論說饒恕的。在馬太福音18章21-35節中,彼得問耶穌這個問題時,耶穌用了一個比喻來回答。

既然上帝差派基督為我們死,我們知道祂充分意識到我們不能達到一個完全的標準,並且需要饒恕。根據耶穌的比喻,我們要像祂饒恕了我們一般去饒恕別人。祂還給了我們饒恕的次數(乘起來有490次),但是聖經學者已經認同這個數字不能單從字面理解。耶穌只是想表達:我們需要饒恕很多次。

如果上帝知道我們有多麼的不完全,甚至將祂的兒子差派來為我們死,而且強調我們需要彼此饒恕那麼多次,那麼你認為祂自己(從不失敗而且總是完全達到標準)會饒恕我們多少次呢?

不管我們多麼痛悔,我們有時總會把事情弄得一團糟。即使今天我能夠掏出一雙筷子,很輕鬆地把盤子吃乾淨,我仍舊極容易把濕滑的牛肉塊弄得到處都是,弄髒我的T-shirt。福音的美在於上帝總會饒恕一顆懊悔的心。大衛王宣告說:「上帝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篇51章17節)

(本文譯自透心糧英文網站)

朝聖之旅的感想

作者:恩,馬來西亞霹靂州
Acknowleged
(照片:在加利利海邊,耶穌基督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以此挽回挫敗灰心的彼得。)

這次朝聖之旅,除了讓我彷佛置身在從未敢奢想過的夢中,也讓我對人性、對上帝的愛有了更深一層的體驗。

這是一場機遇,是上天在對的時間賜下了對的機會。這趟行程剛好排在假期的開端以及課程之前,這段時間也是聖地天氣最好的時刻(不太熱也不太冷),而我則把握了這次擺在面前的黃金機會,並且承蒙上帝的憐憫保守,終於得以順利完成這一趟美夢一般的旅程。

這次旅途,除了打開我對聖經地理環境的視野,也讓我感受良多,特別是關於人性與上帝的愛。一直以來我對人,特別是基督徒的為人都抱著單純的信任與信心。但是漸漸地,我發現人(包括我自己)的確都逃不了犯罪悖逆的天性,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弱點或缺點。無論自覺或不自覺,我們會無意中得罪一些人、招惹一些人的討厭。我有幸在旅途中聆聽一些生命故事,在細細聆聽、嘗試理解之後,漸漸就找到這個人相關表現的內在原因。有時,是因為人的罪性,但有時候則是因為曾受傷害、被背叛的經歷,而漸漸形成的自我保護方式。缺乏被關愛、被尊重的經歷,導致對他人的不信任,即使對方也是個基督徒。

其實,基督徒帶來的傷害往往比非信徒帶來的傷害更大,這就像是家人的背棄,比朋友的離棄更令人傷心。

旅途中,有一次領隊分享了一個感動人心的資訊。他提醒我們這一趟朝聖之旅,目的無非都是想更加認識耶穌基督以及上帝的愛。他勸勉我們都要學習『放下』,學習饒恕,而不是一味地批評和製造紛爭;要學習主動去改變、去愛,讓別人得以從我們身上看見耶穌基督的愛與寬容。放下和改變,不容易,卻是更美好生命的開始。

漸漸地,我發現團隊的氣氛有了改變。大家彼此寒暄、禮讓,嘗試包容甚至付出關愛,彼此關顧而不只是專顧自己。這種溫暖和諧的關係非常美好,讓我想起詩篇133篇1-2節的經文:「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

聆聽別人分享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上帝在這個人身上的恩典與眷顧。雖然對方在某些人眼裡不是那麼討人喜歡,但是我深深感受到上帝很愛這個人,正如愛其他人一樣。如經上所記:「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這小子裡的一個,我告訴你們,他們的使者在天上,常見我天父的面。」(馬太福音18章10節)除了衣衫襤褸的弟兄,一些看起來不那麼『屬靈』的基督徒也不可輕看,因為我們往往不會知道對方與上帝的關係,也不曉得上帝在這個人身上奇妙的作為,或許對方實際上比我們更『屬靈』呢!

我們論斷批評別人,往往就是因為自覺是個『義人』,而其他人都是『罪人』。我們很少想到自己要聆聽、理解和體恤對方,為對方的軟弱禱告,包容和接納對方,就像耶穌基督聆聽、理解、體恤我們,為我們的軟弱禱告,包容和接納我們,甚至為我們犧牲生命。『饒恕』和『接納包容』是非常不容易的「愛的功課」,也因為很難,耶穌基督才親自來到世界體現這愛,讓我們先感受被主深愛的震撼,才能用上帝的愛去愛其他的人。正如經文所記載:「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約翰一書4章19節)

這次旅程,讓我看見當領隊的不易,因此也更佩服帶領數十萬常常抱怨的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我親自去過那除了沙和石頭就什麼都沒有的曠野,開始能體會以色列人的心情了。但是,我更因此看見了上帝的愛有多堅定。上帝的愛,並不會因著人的軟弱而有所改變或退縮,反之,是人自己選擇了悖逆而離棄恩典。

盼望在將來的人生路上,我們能一輩子緊緊跟隨主基督,走在祂恩典的光中,直到見祂面的日子。

(本文譯自透心糧簡體中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