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電影特別吸引我的注意,就是美國6月上映的《我就要你好好的》(Me Before You)。我是在臉書(Facebook)上看到這部預告片的,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男主角對女主角說:「你是我每天醒來的唯一理由。」我很好奇,是怎樣一種情況或絕望才會讓一個人將他每天醒來的動力都寄托在另一個人身上?雖然很想看,但我並沒有到電影院看愛情片的習慣,於是當我得知它是改編自小說時,我便立刻買了原著小說來讀。
我其實不是特別熱衷聖經題材電影。打着「創意自由」的牌子,這些電影的情節十有八九都會偏離聖經原本的敘述。例如2014年的《法老與眾神》(Exodus: Gods and Kings)以及《諾亞方舟:創世之旅》(Noah),就其實都對信仰持懷疑觀點,並儘可能地削弱了上帝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自然而然,我對《復活》(Risen)這部電影也持謹慎態度,雖然大家將其定位為梅爾·吉布森2004年廣受好評的《耶穌受難記》之續。
最近,我無意中發現了約翰·查普曼(John Chapman)——一位澳大利亞佈道家和傳教士——寫的《明明白白講福音》(Know and Tell the Gospel,中文書名為雅米事工暫譯)一書。這是一本關於傳福音的入門書籍,全書分為兩個部分:1)了解我們為什麼需要分享福音; 2)知道該如何傳福音。書中就探討了上述問題。作者首先闡述了什麼是福音,然後再說明為什麼傳福音是每個基督徒的職責和特權。最後,他又為基督徒如何開啟福音的對話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建議。
令人驚訝的是,這一次,《灰姑娘》電影版突出的好像不再是突然而至的愛情,而是灰姑娘媽媽告誡她的那句「have courage and be kind」(保持一顆勇敢的心,善待他人)。不管有多孤立無援,不管被身邊的人羞辱到何等程度,還要繼續「have courage and be kind」,這是何等的困難?
其實,我們都知道,生活中並沒有仙女教母可以保護我們;當我們的裙子被撕破後,也沒有人可以為我們變出嶄新的禮服。我們後院的南瓜不會變身金色馬車,我們的老鼠朋友也不會變成白馬,鵝先生更不會變成馬車夫。最關鍵的是,在我們的生活裡,根本沒有什麼場景可以讓我們遇見王子,不管他是哪一國的!這樣的狀況下,我們該怎麼辦呢?真的「have courage and be kind」就夠了嗎?如果沒有仙女教母,如果沒有那奇蹟的一晚,即便是灰姑娘,不是也見不到她的王子嗎?又有什麼可以拯救我們不堪的生活?
等等,讓王子愛上灰姑娘的,真的是她的禮服和水晶鞋嗎?No!讓王子對灰姑娘念念不忘的,應該是她的「have courage and be kind」。最後王子找到閣樓上的灰姑娘時,她也不再有華麗的裝扮,只有她真實的困境,和一顆不變的,勇敢、善良的心。那難道不是她最美的華服,她特別的裝飾嗎?在故事的結尾,仙女教母道出灰姑娘的未來——『從此,他們成為歷史上最賢明的國王與王后……』原來,美好的愛情並不是最終的結尾,灰姑娘可以為他人帶來祝福的生命才是真正的重點。
其實,你和我都沒有禮服與水晶鞋,那又有什麼關係?因為有一位王子,祂為尋找你我而來。這位王子尋找的,並不是能穿上水晶鞋的姑娘,卻是每一個願意相信祂、願意「have courage and be kind」的人。祂知道你我因為生命中的傷害、羞恥、錯誤而變得衣衫襤褸、灰頭土臉,所以祂用自己的生命為我們編織了一套美衣,用自己的寶血為我們洗盡每一絲瑕疵。這位王子,叫每一個穿上祂這套美衣的人,都跟祂一起被稱為上帝的兒女—與祂一起統治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