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文中图片来自豆瓣电影

《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以下简称“复联4”)已经上映一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电影院观看呢。“复联4”的结局或许与我们预测的都有所不同,少了一些硬碰硬,多了一些柔软而又让人感动的地方。如果你还没有去影院观看这部电影,请小心前方有剧透,如果你已经刷过一遍,两遍或三遍,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那些让你最感动的地方吧。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或留言。

“牺牲精神”

作者:雪伦,马来西亚

2019年4月24号是对全球漫威迷来说非常特别的一天。这一天,陪伴我们走过10年的漫威宇宙终于迎来了《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去年开始,我一直都非常期待“复联4”的到来,预告出来后更是兴奋不已。我不止一次想过,灭霸那么厉害,到底能够有什么方法打败他呢?有什么方法能够让死去的人,再活过来呢?

当我去看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时,每一个情节都如此震撼,剧中人物也都深深牵引着我的心……当然,美国队长仍然是帅到爆。只不过我想了很多可能,却没有想过,英雄们在终局之战的胜利竟是由黑寡妇和钢铁侠的牺牲所成就。以至于我看完后,走出电影院都久久不能回神。我不敢相信,英雄漫画电影,竟允许有主角英雄的牺牲。很难过,但仔细想想,这可能也是最好的结局了。

如果说这部电影最终带给我最深刻的一个思考是什么,那便是“牺牲精神”。当黑寡妇和鹰眼面对“唯有牺牲其中一人方能得到灵魂宝石”的挑战时,他们表现出愿意牺牲自己的精神让我动容。按照英雄电影的惯例,我本以为他们一定会有妙计在不牺牲任何人的情况下顺利得到宝石。结果,黑寡妇在最后一刻仍尽力挽救鹰眼,让自己牺牲,只因她认为这是她该做,也是她甘心乐意去做的——为着她所想要守护的人们以及她所爱的“家人们”。

而钢铁侠,我想他在奇异博士对他举起千万分之一的取胜机会手势时,他就知道了当下他戴上手套就有消灭敌人的机会,只是我相信他也知道,作为凡人的他,根本不能承受无限宝石的巨大力量,进而有牺牲的可能性。只是他为什么仍可以义无反顾地去做?他甚至曾和美国队长说过,他在这场征战中,可能不太会全力以赴。那么是为什么?我想这或许是因为他是英雄,是责任,却也是爱——他的家人,他所爱的人,他想要保护的人。因着他的牺牲,大家成功了。

我们是不是也有经历过这样的“牺牲”呢?曾经也有这么一个人,为你我,为全世界的人牺牲了生命。祂本是贵为君王,却甘愿道成肉身(约翰福音1章14节),来到卑贱之人的身边,为着他们的罪,把自己的生命献上,用祂的宝血洗净了我们的罪,好让我们再一次有机会回到父上帝面前,得到“生命”。这个人就是耶稣基督。我们凭什么让祂为我们这么做?的确,祂挣扎过,也呼求过,但祂知道这是祂要做的,也是祂甘心去做的,原因很简单,只单单因为祂爱我们。这是罗马书5章8节告诉我们的:“唯有基督在我们还做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

 

我们是互为肢体的,缺了任何一个,都没有办法打赢末世的战争

作者:奇奇,中国

“复联4”史诗般的场景,超级丰富和感人的剧情不禁让我认为这是近些年来最棒的超级英雄电影。说实话,这部电影包含了太多的内容,有太多的地方让我动容。如果只让我选一个最感动我的地方,可能是这一点。

早在去年看复联3的时候,我就在影院中哭惨了。也许和大多数人不同,最感动我的是英雄们和坏人拼死决斗的那一幕。当我看到曾经被美队追杀的巴基现在和他一同作战,一直不和甚至曾经大打出手的Tony和队长共同迎敌时,当时正在经历一些属灵挣扎的我忽然明白了一些事。这才是他们最真实的战场,灭霸一党才是他们终极的敌人,而之前看似是敌人的竟然是战友啊。这提醒了我,我们真实的敌人不是我们的家人和同工,而是罪,是撒旦一党。愿我们都能保持清醒,放下个人的恩怨和毫无意义的纷争,认清真正的敌人。

而“复联4”里最后争战的场面就更加宏大了。当最后只剩下美队和雷神在面对灭霸,而雷神受伤,美队也快要站不起来时,消失了的英雄们忽然都回来了。我相信影院里不只我一个人想要站起来欢呼。我们所想念的昔日战友们终于回归了!在最后的对战中,大家可以说是各司其职地配合,终于成功地阻止了灭霸。这场征战中缺少了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可能赢的。这也是复联的成功之处,再也不是高举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一个团队,一个家庭。因为这就是我们啊。身为有限的人,我们就是无法靠着自己的力量战胜黑暗和邪恶。作为基督徒的我们更是这样。我们是互为肢体的,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行。最后的战争来临时,我们需要和各位战友并肩作战。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用害怕,因为知道终局如何。就如同电影的最后,当一切恢复平静的时候,鹰眼说他好希望当时可以告诉黑寡妇“我们会赢”,猩红女巫回答说:“他们都知道的。”我们也必然会赢,因为基督已经为我们赢得胜利,我们要做的只是一起打好这场仗。

 

他成了真正的英雄

作者:上帝的小鸟,中国

身为一个小女儿的母亲,对我来说,“复联4”最感动的情节可能莫过于Iron Man和女儿之间的片段了。说实话,如果Iron Man在电影一开始就牺牲在茫茫宇宙中,我不会有太大不舍,或者我的心不会痛。那个时候的他还是那个潇洒、了无牵挂、有点英雄主义,有点幽默的男人。英雄牺牲,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可是,5年后,当他从房子里走出来击掌喊一个名字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料到,取下头盔的竟是一个绝对会让爸爸心软的小女儿。钢铁侠竟然有女儿了!在与整个宇宙一起经历巨大丧失的时间里,Iron Man经历了这样一个宝贵的所得。你看那个外壳坚硬,身经百战,无所畏惧的钢铁侠,此时在自己的女儿面前多么地温柔……因而,当这时美队、黑寡妇来找他投身新的计划时,我的心头一紧。对于身为父亲的Tony Stark来说,这是一个多么残忍的请求。我想如果是我,我恐怕无法参与到这样的计划中。尽管我知道自己身负责任,但回到过去如果意味着失去眼前这么宝贵的女儿,我会十分不舍。尤其是在他的女儿睡前跟他说出:“I love you three thousand”的时候,哪个爸爸会舍得?但Iron Man 还是Iron Man,他还是忍不住算出了回到过去的方法,也还是忍不住又加入到原来的队伍,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使命。当他跟大家说改变过去,但不要对现在进行任何改变的时候,我似乎看到盼望,也开始相信,或许回到过去并不一定会失去他的女儿。而他一定也会小心保护自己,因为他要回来与“爱你三千”的女儿团聚。可是,没想到,在最后的时刻,他可能没有太多时间思索,他不能错过那唯一的机会,只能戴上所有宝石,打响响指,因为他是“Iron Man”。此时的他不再是批着高科技盔甲,浑身充满英雄热血的钢铁侠,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柔软之处,有爱,也愿意真正去牺牲的“Iron Man”——一个真正的英雄。

虽然我们没有钢铁侠的盔甲,希望我们也可以像他那样,即便柔软,也真实、果敢、付出行动地去爱。

“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约翰一书3章18节)。

 

不一样的结局

作者:Maggie,中国

斯嘉丽·约翰逊所扮演的黑寡妇是在复仇者联盟当中,我认为最复杂的角色之一。她曾经是九头蛇特工,并和主角团是敌对状态。但是她后来却幡然醒悟,决定成为一位超级英雄。在这条路上,她遇到很多争议——大部分人并不信任她,因为她像扫罗曾经迫害过基督徒一样伤害过复仇者联盟和神盾局的相关人员,也曾经给这个世界带来毁灭和灾难。

如今,在复仇者联盟的终结片,黑寡妇坚持将自己选择的道路走到了终点——为了拯救让她找到人生意义的世界而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我们的选择又是什么呢?我们是否也找到了那赋予我们意义的人生目标与轨迹,我们能坚持到底吗?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提摩太后书 4章7节)。

 

*本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新的样式

用爱打破隔阂——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作者:Maggie,中国

前几天,91届美国电影学院奖(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绿皮书》脱颖而出,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殊荣。

“绿皮书”是美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东西。因为当时施行种族隔离政策,所以黑人外出旅游,都会拿着一本绿色的小册子,上面列出了哪些旅店和餐厅会让黑人入住和就餐。这就叫“绿皮书”。

电影改编自真实故事。唐·雪利是一位钢琴家,甚至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要穿越美国到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巡演,于是他拿着一本“绿皮书”。这就是《绿皮书》这部电影的主要剧情。

唐找了一个白人做司机,司机的名字叫托尼·利普,有过劣迹,痞性很重,在路上发生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情。

越往南,唐就越被排斥,因为越往南,种族歧视越严重。一开始,唐只是不能进入高级酒店,后面是不能用白人的厕所,再往后都不能用白人的更衣间。在这里,不歧视黑人的白人也不敢多管闲事,社会对于黑人都是冷漠的。托尼虽然满口脏话,言语粗俗,但是对待唐,他有热情。

《绿皮书》比以往的“政治正确”电影探讨得更深一些,并不是单纯地塑造种族对立形象,或者平铺直叙美国白人对于黑人的压迫。作为接受白人所把持的高等音乐教育的唐,他的思想并不为自己所属的黑人群体接受,但是由于他的肤色,他也受到白人的排斥。

而托尼的身份设定也很有意思。他是一个白人,却充满了粗鄙之语。在那个年代,白人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多,托尼却没有什么文化。

一个在重重阻力之下取得行业瞩目成就,一个在各种社会制造的便利之下自暴自弃。这是双重的反差。

托尼不喜欢黑人维修工,维修工用过的水杯他都要扔掉,但是托尼对唐有一份敬意,虽然他根本看不上唐所说的艺术品,也不理解他的艺术。

《绿皮书》这部电影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告诉我们,爱是如何遮掩矛盾和冲突的。

唐在托尼的劝说之下,吃了人生中的第一块炸鸡。那个年代,都说黑人喜欢吃炸鸡,白人不喜欢,然而其实有黑人不愿意吃炸鸡,有白人对炸鸡很是痴迷。这也是《绿皮书》电影设置的独特之处,矛盾中还有矛盾,但是不仅仅是渲染矛盾,而是指引大家认识爱与和平。所以吃炸鸡这一幕,不单单是电影一个有趣的情节,更是代表着矛盾中的矛盾消弥。

上帝造人本来就是平等没有歧视,是人类在种族之间制造了歧视和对立,能化解这些的只有理解与爱。

电影最后,唐和托尼一起去了一家黑人酒吧演奏,而不是为那些自认为是“上等人”的白人演出。他们冲破了内心的堡垒。唐接受了自己的黑人身份,和自己的同胞打成一片,托尼也拆开了心中的围墙,和黑人坐在一个地方倾听音乐——这在当时是很出格的,白人并不喜欢和黑人坐在一起。

这也许是这部电影要告诉我们的:我们应该勇敢走出去,不要惧怕,不要把自己的灵魂封锁,要把冷漠变成爱。

电影没有突兀地要求平等,聚焦伤痛,而是给人们指引了一条道路。圣经上说:“爱能遮掩一切过错”(箴言10章12节)。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各种各样的缘由,不敢去爱,不敢说爱?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都没有了种族隔离。但是人心之间有隔膜。愿我们可以用基督的爱打穿与人之间的隔阂。

 

*本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爱的行动

金庸笔下的超世与入世,耶穌让我做到了

作者:白雪子,美国

*封面和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次看金庸的书,是小学四年级吧。当年偷了父亲书架上的《天龙八部》,上课时偷偷地在抽屉里看。虽然武侠小说的古文味道较重,才十岁的我还不太看得懂,但多情的书呆子段誉、豪气干云的乔峰,都让我速速地迷上了。没几年,我就把金庸几大名著基本上都看了一遍,并深深爱上了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后来修读文科,大概也要拜谢金大侠。

说到金庸,华文圈子里有谁不知道?多年以来,金庸的著作被改编成无数部电影、电视剧,大家多多少少都应该看过一些,对郭靖的醇厚、杨过的不羁、令狐冲的潇洒也都会多少有些印象。刚刚听到金庸逝世,颇为伤感,一个时代过去了。

想起当初迷上金庸小说,迷上的是各位武林高手的潇洒不羁。据说侠客们“以武犯禁”。的确,江湖中人自持武功高强,并不计较当下的文化礼仪。甚至朝廷律法在他们眼里也好像不值一提。你想,武侠小说里有哪一个女子缠足?有多少段婚姻是父母之命?常人迂腐的看法,江湖高手们都不当一回事。似乎是武功越高,越是放肆、自由。小时候最羡慕的是北丐洪七公为饱口福躲到皇宫,还住了好几个月!我们谁又有这样的胆子、能力?

距离第一次看金庸小说,也好些年了。也许是年纪大了一些,成熟了一些,现在想想,其实我处世的态度还算潇洒。但我的潇洒,并不是建立于我的高超武艺。说实话,我一天到晚坐在书桌前,多跑两步都要喘不过气来,武功从何谈起?我的洒脱,说深一层,是建立于基督的牺牲。“因为上帝救众人的恩典已经显明出来,教训我们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等候所盼望的福,并等候至大的上帝和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荣耀显现。”(提多书2章11-13节)

上帝的恩典既然已显明出来,我既然已被救赎、已脱离自己的一切罪恶,还怕什么呢?我期待的不是这个世界的认同,而是在等候基督的荣耀与祂所应许的福。那我何必介意其他人的想法呢?我做出大大小小的选择,经常让身边的人难以明白。小的如把星期五晚上留给团契(为什么好玩的永远都发生在星期五晚上呢?),大的就如放弃稳定收入举家搬到地球另一边。因为基督的牺牲,我一生属祂。我潇洒,因为我不用担心其他人的想法、时事的变迁。我需要的是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等候所盼望的福。

话说回来,金庸笔下的武林高手虽然武艺出众,不受世俗的价值观捆绑,但也少不了入世的英雄。陈家洛反清,郭靖死守襄阳,乔峰阻辽兵入侵……他们都为国为民,都是“侠之大者”。这些英雄们活得光明磊落,死得英勇壮烈。在他们面前,小学时代我那些小快乐,小伤心,算得了什么?在我眼里,他们的死重于泰山,而小时候的我,似乎生也轻于鸿毛。

多情的我,难免向往如此浪漫的牺牲。但在这安舒、忙碌的生活中,又有什么值得我豁出生命去争取、保守呢?

耶稣在钉十架前夕,曾向天父祷告说,“他们(跟随耶稣的人)不属世界,正如我不属世界一样。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你的道就是真理。你怎样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样差他们到世上。”(约翰福音17章16-18节)耶稣的牺牲,让我可以超世,不受无知、悖逆、各样私欲和宴乐的迷惑。同时,祂也差遣我到世上宣讲祂的福音,甚至可能为此付上生命。

试想想,就算是壮烈一番保住了一个朝代,保住了江山,到头来又有什么用呢?百姓生活好了一段时间,隔一代两代不又要再次面对那些千古不变的问题吗?但福音的宝贵,不但在于来世的应许,而且在于今生的改变。上帝改变了我的一生。祂让我脱离这世界的捆绑,让我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加拉太书5章1节)。现在,祂差遣我去分享如此的信息,让我所爱的人也可以认识这改变我一生的盼望!这难道不值得牺牲么?

郭靖曾经说过,“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但武功、政治、国度,到底能救得了谁?百姓所渴望的,不只是繁荣昌盛,而是有意义的生命。这是基督所给予的。我竭力祷告,求上帝利用我微小的一生,去改变我周围的生命。

正如保罗所说,“照着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没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腓立比书1章20-21节)

小时候读金庸,羡慕的是武林高手超世的洒脱,但也敬慕他们入世的情怀。基督赎了我这一生,但愿我能更彻底地超脱世俗的影响,更尽心地在世间兴旺福音。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彼此相爱

《搏击俱乐部》和属世追求的虚空

作者:Wan Phing Lim, 马来西亚

翻译:秋晨,中国

“恶作剧、蓄意破坏、肥皂”,这是《搏击俱乐部》的标语。《搏击俱乐部》是90年代最受欢迎也最常被引用的电影之一。这部电影在IMDB上得到了8.8/10分的好评,也正式巩固了由布拉德·皮特所扮演的角色泰勒·德尔登成为了一个美国当下反建制主义的代表。《搏击俱乐部》改编自恰克·帕拉尼克于1996年写的同名小说,1999年一上映,便得到了强烈的反响。

《搏击俱乐部》讲述了一个无名的失眠症患者(爱德华·诺顿饰)的故事。当医生也对他的失眠症束手无策时,他参加了各种癌症患者互助会,以寻求心理上的释放。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家汽车公司的职员,在一次差旅中,他在飞机上遇见了泰勒·德尔登(布拉德·皮特饰)。在主人公失去了自己的家后,他便搬去与泰勒同住,两人由此创建了一家地下的搏击俱乐部。

直到今天,《搏击俱乐部》仍很受欢迎,因为它突出了三个至今仍影响着社会的问题:1.把追求物质当做通往幸福的道路;2.对“男子汉”的定义以及对男性的要求;3.普通人群中日益增长的精神健康问题。

 

1.物质主义——“你所拥有的物质最终将吞噬你”

《搏击俱乐部》事实上是对现代生活以及我们对物质无止尽追求的批判。尽管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位于15楼的公寓,主人公却仍然不快乐,这个状态导致他患上失眠症和别的疾病。当他家着火时,他说:“这个公寓就是我的一切,好吗?我爱这公寓里的每一样家具。被烧毁的不仅是一堆物品,而是我自己!”他的安全感和个人价值紧紧地与他所拥有的物品连接在一起——那些沙发组合、玻璃盘和环绕声音响……以至于没有了它们,他就觉得自己不完整了。

但是他的朋友泰勒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你的工作代表不了你,存在银行的资产也无法代表你。你开什么样的车不能说明你是谁,你钱包里有多少钱也不能。”泰勒说。某种程度上,泰勒是对的。圣经告诉我们“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马太福音6章19节)。但是,泰勒用创建搏击俱乐部的方法来解决,最终引发了混乱。上帝的办法则是让我们安稳地扎根于祂无条件的爱中,就算当我们失去了这些物质,我们的根基仍然不会动摇。

 

2.男子气概——我们是一群被女人抚养长大的人

《搏击俱乐部》从一种失望和幻灭的角度来看待“男子气概”。它暗示了当下时代精神层面和整个社会的崩塌是由于缺乏男性榜样。“我们的父亲就是我们眼中上帝的样子。如果我们的父亲都把我们抛弃了,你还指望上帝会怎样呢?”泰勒问。而他的解决办法和自我拯救的方式是创建像搏击俱乐部这样的组织,它让男人们尽情发泄对社会的不满以及对抗社会对他们的期待,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并再次寻回生活的意义。

正如大量对于“女性定义”的讨论,人们对于男子气概的定义也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讨论。那么什么样的男人才是真男人?成为男人到底意味着什么?谁才是男性的好榜样?这部电影并没有给出答案,但是它确实对今天社会公认的“男子气概”进行了一番质疑。电影中有一幕是主人公在巴士上看着一则内衣广告问泰勒:“这就是真男人应有的样子吗?”圣经中说耶稣是男人的榜样。祂是仆人、领导者、供应者和保护者。祂爱世人,并为教会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正如丈夫应对自己的妻子所做的那样(以弗所书5章23节)。

 

3.精神健康——我们最大的不幸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

作者写《搏击俱乐部》之时,电子和网络技术还没有那么发达。没有当下快节奏和高需求风气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本该更简单些。然而,电影的结局却是个大逆转——主人公所患的症状远不仅是失眠症和幻觉而已,他已得了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症。同时,他的地下搏击俱乐部发展成了全国性的恐怖组织。

这部电影所展示的并不是什么极端例子——人离开上帝以后,事情就是会变得很糟糕。如果我们靠着自己去处理问题,我们终将陷入电影中所展现的绝望和毁灭之中。主人公因着不快乐和出现幻觉而去寻找解决方法,最终却给自己带来了精神(内在)和身体(外在)上的毁灭。然而,值得感恩的是,上帝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解决办法。耶稣在约翰福音第6章第35节中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只有上帝能真正使我们满足,因为我们的财富、健康、人际关系和成就终将离我们远去。

《搏击俱乐部》不仅是一部表现布拉德·皮特多酷的电影。人们爱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带给现代社会的信息——那就是消费并不会使我们快乐,广告宣传下的“男子气概”也不应该成为对我们的定义。然而,只要我们稍不留神,来自现代社会的压力就会侵入并改变我们的思想,之后再摧毁我们的外在。愿我们能时刻保持警醒,我们的希望并不在于我们自己,也不在于这短暂的世界,而在永生的那一位身上。

“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约翰福音4章14节)。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彼此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