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李(Stan Lee)给我们打开了一个世界,却留下了一个终极问题

作者:Maggie,中国

*封面和文中图片来自豆瓣电影

漫威之父Stan Lee,在美国时间的11月12日,离开了世界,推特上留下了自己的名言“Excelsior(精益求精)”。

1922年12月28日,Stan Lee,原名斯坦利·马丁·利博,出生在纽约市,父亲是罗马尼亚移民,母亲是美国本土人。虽然家里的条件有限,但是他依旧热爱阅读。他曾经说,骑在自行车上的时候,感觉就像在自由的幻想世界里骑乘自己的战马。

为了补贴家用,他当过文员,刷过盘子,当过运货工。1941年,他进入“时代漫画”(漫威漫画的前身),开始撰写美国队长第三期的漫画,后面被扶上漫画主编的位置。多年以来,在DC漫画(代表人物超人、蝙蝠侠、神奇女侠、闪电侠等)的挤压以及美国审查制度的冲击之下,Stan Lee一度想退出漫画界。听闻DC让自己旗下的英雄组建了战队“正义联盟”,他突发奇想,创作了神奇四侠。后面,神奇四侠大受欢迎,Stan Lee和自己的合作伙伴杰克·科比继续创作了绿巨人等很多其他大受欢迎的人物。

绿巨人和神奇四侠的中心思想是一样的。主角们都因为各种情况变异,拥有了超能力,因而在人类世界里遇到了敌视和畏惧——人们害怕他们的能力,不知道他们是好是坏。这也是超级英雄的本质。人们幻想着有救世主来拯救世界,来搞定一切,但是遇到超自然的对象时,第一时间却是畏惧、害怕,因为自己的弱小,因为人本能对于不了解的事物的怀疑。漫画里的反派也通过超能力、高科技来作乱。这使得人类对超能力越发地震惊,疑惑,恐惧。

随着漫威漫画的销量暴涨,Stan Lee创作的自由度也越来越高。他越来越可以在创作的各方面做出新尝试。20世纪60年代,他创作出了最有影响力的超级英雄之一——蜘蛛侠。

蜘蛛侠本是一个平凡的高中生。他参观实验室时,被一个具有放射性的蜘蛛所咬,获得了蜘蛛一样的能力。他一开始并不想用自己的能力拯救世界,反而是想去赚钱。然而抚养他长大的叔叔被害死,他才醒悟——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他有义务让世界变得更好。因此他改变了自己。

蜘蛛侠让很多人都有代入感。因为他也遇到了很多年轻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学业、恋爱、金钱短缺。拯救世界的蜘蛛侠是他隐藏的身份。他不仅是超级英雄,他也是个人。他的英雄气质和他的人性共存。

在80年代的一期连载里,蜘蛛侠当时的女友格温·史黛西在他面前被杀。这让人意识到超级英雄也不是万能的,他们甚至不能拯救最爱之人的性命。此期连载非常轰动。人们开始明白,英雄并不是万能的。同人类一样,他们有所不能。

在“终极宇宙”(漫威的平行宇宙之一),蜘蛛侠最后为拯救人类牺牲了生命,他和他的叔叔最后在天堂相见。这是一幅让人动容的画面。英雄为人类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在90年代的“超人之死”、“超人复活”之后,DC和漫威漫画的宇宙中超级英雄的死亡与复活变得相当平常。神奇女侠,绿灯侠,闪电侠,美国队长,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都纷纷死了,又纷纷复活。我们是那么惧怕失去和死亡,哪怕是虚拟人物。其中一个原因或许是我们不想面对我们不能胜过邪恶和死亡的事实。

2000年以后,漫威的超级英雄故事纷纷被搬上屏幕,渐渐地,全世界人都开始熟知和热爱这些超级英雄。因为他们身上寄托了我们对于自由和公正的希冀。我们支持美国队长推翻被九头蛇渗透的神盾局,支持钢铁侠直面满大人的挑衅,支持复仇者联盟为了正义和自由牺牲自己。这都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Stan Lee在自传中说过,当我意识到我可以通过创造这些超级英雄的故事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时非常感动……你真的可以跟其他人产生这样的联系,对那些需要被拉一把的人来说,你真的可以为他们伸出援手。

这就是超级英雄的真谛。超级英雄总是在打击邪恶,一刻也不停歇。他们的故事延续了60年、70年,而且要不断延续下去。打击邪恶,让世界变得更好,这也是人类的终极愿望。但是最终,我们发现,邪恶是这个世界几乎无法抹去的东西。死掉的反派也会复活,当超级反派被打击的差不多,或者超级英雄走到末路的时候,漫画里的宇宙就会重启。英雄与坏人的战斗没完没了,因为罪是永无止境的。

Stan Lee与他的超级英雄们无疑激发了几代人对正义的渴望,提醒了我们做为人,更大的追求是什么,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终极问题——这个世界最终的出路在哪里?最终的公义在哪里?是否有一个终极英雄,可以粉碎死亡和世上所有的邪恶呢?

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终极超级英雄,他是谁又在哪里呢?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这个超级英雄就来拯救我们了。祂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祂并非是后来获得了超能力而成为神,而是祂本来就是神。然而为了拯救我们,祂甘愿放弃自己的神力而降级,走到了我们当中,穿上了人的样式(你能想象一个生来就是钢铁侠装备的钢铁侠硬是给自己发明了一套按人类的皮肤、身体构造设计的外壳,让自己无法使用出超能力,只能做正常人吗?腓立比书2章5-7节)。

祂可以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祂可以让风暴安静,祂更能医治疾病,使聋子听见,瞎眼的看见,瘸子走路,死人复活。如果有人攻击祂,祂也完全可以呼唤天使为祂征战,但在祂面对最重要的战役时,祂没有选择反抗,而是顺服——任由普通的人类鞭打祂,将祂钉死在十字架。

因为这位超级英雄明白,人类有史以来所战胜不了的死亡,所无法摆脱的邪恶,问题正是源自于人本身。因为人人都犯了罪(罗马书3章23节),而罪的工价乃是死(罗马书6章23节)。如果有人能一次解决这个世界上终极的邪恶与死亡,祂只有完全圣洁,让邪恶没有藏身之处,又要直面死亡,将死亡凿穿,为人类寻求一个新的出口——光明中的永生。而唯有祂自己满足了这个条件,因为从来没有人如此圣洁,亦没有人有如此大的能力,因为即便是漫威的超级英雄们,也都有各自的局限和软弱。因此,为了人类的生命和自由,祂牺牲了自己。祂的死,偿还了罪的代价,而祂的复活,打碎了死亡的权势。祂的名字是耶稣。祂真实来过,真实为你我而死,又真实地复活了。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面对这个终极超级英雄,你是否愿意相信并跟随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彼此相爱

Last Resort—— 将开放家庭发挥到极致,做比Airbnb更酷的事情

采访者&作者:Andrew Koay, 澳大利亚

翻译:晨光,中国

*封面和文中图片摄影:Ian Tan,新加坡

 

眼前这幢四层高的房子,让人看着有点晕眩。在土地稀缺的新加坡,这算得上是超级豪宅了。它高耸于人前,现代混凝土的外壳——干净、光滑的线条、玻璃栏杆和高漆木门——向人展示了什么是奢华。

“Last Resort”现在所处的四层洋楼

走进房间,迎接宾客的是一个巨大的生活区,地上铺着大理石。一只超级热情的黑色贵宾犬围着自己想象的环形路线在家具之间和下方来回奔跑。餐桌上摆放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地美食:咖喱、印度飞饼、薄松饼和马来咖喱角。

*黑色贵宾犬Berrie在家里跑来跑去

楼上的卧室布置得很舒适——每个卧室都有一两张床、几张桌子、一些玩具、几本书和一些奇怪的乐器。这样能让人产生一种最能被称之为家的感觉,在桌上打盹的猫就是证据。

回到楼下,47岁的Kenneth Thong正努力在厨房准备更多的食物,并把它们摆到餐桌上。Ken,大家都这么叫他。他说话温和,自嘲时也很有魅力。当他的声音变得柔和时,他的词句往往会随着他的声音消声遗迹,然后他又会突然因为自己的笑话而大笑不止。他39岁的妻子Adeline则带大家参观着这栋房子——四层楼外加地下室、两个阳台和六个房间。和她的丈夫一样,她有着永远温暖的微笑和开朗、温柔的举止。

今天,除了一个年轻人在厨房里给Ken帮忙,屋子里的大多数人都出去了。

客厅里摆满书的书架上,挂着一个用乐高积木做成的大招牌,上面写着:“欢迎来到‘最后的栖身之处’(The Last Resort)”。或许只有这一个招牌能提醒大家,这个住所并不是又一个中产阶级之梦。

*客厅里迎接宾客的大招牌

 

什么是“最后的栖身之处(The Last Resort)”

问Ken和Addy这个标识是什么意思的话,他们有现成的答案。Addy说:“ ‘最后的栖身之处’ (The Last Resort)是由年长者建立,为年轻人准备,与年轻人一同行走的地方。”Ken插话说:“我们希望年轻人知道,如果真的没有别的地方可去了,这里有为他们准备的地方。”

这就是“最后的栖身之处(The Last Resort)”:自从他们2007年结婚以来,他们夫妇已经向许多寻求庇护的年轻人开放了他们的家,尤其是那些来自虐待家庭或居住条件恶劣的年轻人。一般来说,他们欢迎客人免费入住,不过如果可以的话,他们可以选择帮助解决部分生活费用。在过去的十年里,Ken和Addy一直和“陌生人”生活在一起。

“我们邀请他们成为家庭的一部分。”Ken说。“我们希望他们能体会到一个平凡、安全、运作正常的家庭是什么样的。这也就是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拥有我们这里的一切。”

事实上,从做家务到去购置生活用品,再到一起做饭和吃饭,这对夫妇都试图为他们的客人创造一种归属感和团体感。“这是他们当中许多人从未经历过的。”Addy说。

有些人会把这种态度称为“毫无保留的好客”——超出了大多数人愿意做的——但Ken和Addy对此的看法要温和得多。Ken说:“毫无保留并不意味着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毫无保留只是去做需要做的事情”。

这对夫妇还邀请其他的基督徒来同工,动员他们在“最后的栖身之处(The Last Resort)”服侍。

*舒适的客房之一

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

Ken和Addy结婚之前就有了创建“最后的栖身之处(The Last Resort)”的想法。他们在国外当了四年的宣教士——Ken在南非,Addy在印度南部。2004年,两人因为共同的愿望——为那些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带来改变——联系到了一起。在他们第一次一同去南非的Hoedspruit参加宣教旅程的时候,Addy被那里基督教社区紧密的联系所震惊。那里的人们不仅住在一起,而且彼此分享一切。这是一个爱上帝和爱人的好例子,是Ken和Addy想要带回家的东西。

回到新加坡,他们看到了另一个需要:帮助那些现有社会服务无法完全支持到的年轻人。这让Ken想起马太福音9章36节里描述的耶稣对无助人群的同情。“这是对我们的挑战”,Ken说,“我们会有同样的同情心吗?”

这对夫妇找到了自己的解决办法:让自己和自己的家成为基督教社区应该有的样子——有爱、有同情心、有教养。“建立社区是上帝给我们的负担。我们在结婚时就知道我们想要敞开和分享我们所拥有的一切。”Addy解释道。

 *2007年,Ken和Addy在缅甸宣教

他们结婚后不久就有了这样的机会。他们认识了一位年轻女士,刚好需要地方住。她刚刚成为一名基督徒,但是家人很反对。她没有别的地方可去,所以Ken和Addy向她敞开了他们的家。当时,他们只有一套两居室的公寓。

不久,关于这对夫妇的消息传开了,他们愿意为任何需要安全住处的人提供住处。有些是通过社工介绍来的,有些是通过朋友介绍来的。Addy说:“我们并没有去找人来住”,“我们只是在那些人无处可去的时候,为他们腾出了空间。”

从那以后,Ken和Addy接待了来自海外的宣教士、需要静养的基督徒以及需要一个安全住所的年轻人。有些人待了几周,有些人待了一年多。此时,这里成为了一个25岁的母亲和她刚出生的孩子、以及一个需要多一处住所的19岁女孩的避难所。与他们同住的还有两位年轻的基督徒,他们希望在一个以基督为中心的社区里践行“毫无保留的好客”。

 

克服挑战

然而,这个事工并不是没有挑战。首先,这对夫妇发现为人们提供庇护通常意味着要同时处理人们的一些问题。有一次,放高利贷的人来找他们的住客。这件事最终给他们家招来了小偷,结果他们家族的一些传家宝被偷。

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细节,就是房租的支付问题和如何为住客提供日常所需。让这一切变得更具挑战性的是,Ken和Addy目前都没有经济收入——几个月前,Ken从一家非盈利机构辞去主管职务,而Addy从2014年起就不再有收入了。两人都认为有必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目前这个事工中去,以便有时间陪伴住在这里的人。

 *住在这里的年轻人可以随意安排自己的房间

当被问及如何面对这样的挑战时,Ken和Addy说,唯一重要的就是回应上帝放在他们心中的感动,并信赖祂,即使他们的事工看起来并不切实际。

他们的住房证明了这一点。由于不想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来,这对夫妇在结婚初期就决定租一套三房公寓。他们后来搬到了一所大一点的公寓。在这段时间里,上帝赐给他们有需要的人,同时拓展他们服侍他人的能力。Ken说:“一路走来,我们学会了不管自己拥有多少,都想办法让自己可以去服侍、去给予。”

上帝悦纳了他们的顺服,并为他们提供了支持,让基督里的弟兄姐妹可以为他们事奉的需要提供实际的帮助。

在2018年初,这对夫妇感到上帝的指引,要他们考虑搬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搜寻后,他们找到了一幢四层楼的房子,看起来很完美。

 *一只收养的猫咪懒散地趴在桌子上

只是有一个问题——房租。“当时,我们觉得完全没有理由可以住在这里。”Addy回忆起他们第一次看到这栋房子时的想法。“但我们觉得,如果上帝让我们知道这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那么我们就去做。”

尽管不知道上帝将如何供应,这对夫妇还是顺服地搬了进去。果真,上帝给了他们足够支付第一个月房租的钱。这只是他们在事奉中见证上帝供应的许多例子之一。

Addy说:“这一路就像是与上帝同行,我们在途中见证祂如何供应我们的所需,如何照看我们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急需的食物、金钱、还是家具,甚至是家用电器——大部分都是朋友和熟人给的——Ken和Addy可以很容易地证明上帝是如何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供给帮助的。

 

一切都是为了基督

很难有人不被这对夫妇的牺牲和慷慨所鼓舞。在这个敬虔和有爱的梦想常常被冷酷无情的实用主义所破坏的世界里,Ken和Addy似乎已经成功地摆脱了我们许多人追求的东西。

“我们都在追求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只有在发现更重要的东西时,我们才会改变自己的优先次序。我们并不是要告诉大家不要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只是在邀请人们来亲身体验追求真正能带来快乐的事物时所带来的喜乐。”Ken解释说。

但若是有人认为这对夫妇有什么特别,他们会竭力否认。“我们不是对人们说‘哦,来看看我们吧’”Addy说,“不,不要来看我们,来看看基督吧!”

她继续说:“如果说我们的经历让我们学到了什么,那就是我们都是因罪而破碎的人,即使是在一个所谓稳定的家庭里”,“我们不是一个完美的家庭,我们也不是要建立一个完美的家庭,但我们在成为一个仰望耶稣的社区。”

*Ken和Addy

Ken补充说:“我们想建立一个社区。我们想要亲近人,关心他们,参与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也要非常清楚地宣告我们的盼望在哪里。”

在许多方面,这就是他们事工的简单之处:与年轻人同行,向他们展示敬虔的生活,并鼓励他们提出关于上帝的更大问题。

他希望,这一切将对其他基督徒夫妇产生连锁反应的影响。他说:“我们比较疯狂的想法是,在为需要避难的人创造共享空间的同时,让两到三对新婚夫妇在他们婚姻的第一年搬进社区里来住。”

你尽可以说这是乌托邦式的梦想。但是Ken认为,如果每个教会都有这样的社区家园,那么教会一定能更好地培育下一代。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彼此相爱

金庸笔下的超世与入世,耶穌让我做到了

作者:白雪子,美国

*封面和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次看金庸的书,是小学四年级吧。当年偷了父亲书架上的《天龙八部》,上课时偷偷地在抽屉里看。虽然武侠小说的古文味道较重,才十岁的我还不太看得懂,但多情的书呆子段誉、豪气干云的乔峰,都让我速速地迷上了。没几年,我就把金庸几大名著基本上都看了一遍,并深深爱上了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后来修读文科,大概也要拜谢金大侠。

说到金庸,华文圈子里有谁不知道?多年以来,金庸的著作被改编成无数部电影、电视剧,大家多多少少都应该看过一些,对郭靖的醇厚、杨过的不羁、令狐冲的潇洒也都会多少有些印象。刚刚听到金庸逝世,颇为伤感,一个时代过去了。

想起当初迷上金庸小说,迷上的是各位武林高手的潇洒不羁。据说侠客们“以武犯禁”。的确,江湖中人自持武功高强,并不计较当下的文化礼仪。甚至朝廷律法在他们眼里也好像不值一提。你想,武侠小说里有哪一个女子缠足?有多少段婚姻是父母之命?常人迂腐的看法,江湖高手们都不当一回事。似乎是武功越高,越是放肆、自由。小时候最羡慕的是北丐洪七公为饱口福躲到皇宫,还住了好几个月!我们谁又有这样的胆子、能力?

距离第一次看金庸小说,也好些年了。也许是年纪大了一些,成熟了一些,现在想想,其实我处世的态度还算潇洒。但我的潇洒,并不是建立于我的高超武艺。说实话,我一天到晚坐在书桌前,多跑两步都要喘不过气来,武功从何谈起?我的洒脱,说深一层,是建立于基督的牺牲。“因为上帝救众人的恩典已经显明出来,教训我们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等候所盼望的福,并等候至大的上帝和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荣耀显现。”(提多书2章11-13节)

上帝的恩典既然已显明出来,我既然已被救赎、已脱离自己的一切罪恶,还怕什么呢?我期待的不是这个世界的认同,而是在等候基督的荣耀与祂所应许的福。那我何必介意其他人的想法呢?我做出大大小小的选择,经常让身边的人难以明白。小的如把星期五晚上留给团契(为什么好玩的永远都发生在星期五晚上呢?),大的就如放弃稳定收入举家搬到地球另一边。因为基督的牺牲,我一生属祂。我潇洒,因为我不用担心其他人的想法、时事的变迁。我需要的是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等候所盼望的福。

话说回来,金庸笔下的武林高手虽然武艺出众,不受世俗的价值观捆绑,但也少不了入世的英雄。陈家洛反清,郭靖死守襄阳,乔峰阻辽兵入侵……他们都为国为民,都是“侠之大者”。这些英雄们活得光明磊落,死得英勇壮烈。在他们面前,小学时代我那些小快乐,小伤心,算得了什么?在我眼里,他们的死重于泰山,而小时候的我,似乎生也轻于鸿毛。

多情的我,难免向往如此浪漫的牺牲。但在这安舒、忙碌的生活中,又有什么值得我豁出生命去争取、保守呢?

耶稣在钉十架前夕,曾向天父祷告说,“他们(跟随耶稣的人)不属世界,正如我不属世界一样。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你的道就是真理。你怎样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样差他们到世上。”(约翰福音17章16-18节)耶稣的牺牲,让我可以超世,不受无知、悖逆、各样私欲和宴乐的迷惑。同时,祂也差遣我到世上宣讲祂的福音,甚至可能为此付上生命。

试想想,就算是壮烈一番保住了一个朝代,保住了江山,到头来又有什么用呢?百姓生活好了一段时间,隔一代两代不又要再次面对那些千古不变的问题吗?但福音的宝贵,不但在于来世的应许,而且在于今生的改变。上帝改变了我的一生。祂让我脱离这世界的捆绑,让我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加拉太书5章1节)。现在,祂差遣我去分享如此的信息,让我所爱的人也可以认识这改变我一生的盼望!这难道不值得牺牲么?

郭靖曾经说过,“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但武功、政治、国度,到底能救得了谁?百姓所渴望的,不只是繁荣昌盛,而是有意义的生命。这是基督所给予的。我竭力祷告,求上帝利用我微小的一生,去改变我周围的生命。

正如保罗所说,“照着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没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腓立比书1章20-21节)

小时候读金庸,羡慕的是武林高手超世的洒脱,但也敬慕他们入世的情怀。基督赎了我这一生,但愿我能更彻底地超脱世俗的影响,更尽心地在世间兴旺福音。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彼此相爱

《搏击俱乐部》和属世追求的虚空

作者:Wan Phing Lim, 马来西亚

翻译:秋晨,中国

“恶作剧、蓄意破坏、肥皂”,这是《搏击俱乐部》的标语。《搏击俱乐部》是90年代最受欢迎也最常被引用的电影之一。这部电影在IMDB上得到了8.8/10分的好评,也正式巩固了由布拉德·皮特所扮演的角色泰勒·德尔登成为了一个美国当下反建制主义的代表。《搏击俱乐部》改编自恰克·帕拉尼克于1996年写的同名小说,1999年一上映,便得到了强烈的反响。

《搏击俱乐部》讲述了一个无名的失眠症患者(爱德华·诺顿饰)的故事。当医生也对他的失眠症束手无策时,他参加了各种癌症患者互助会,以寻求心理上的释放。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家汽车公司的职员,在一次差旅中,他在飞机上遇见了泰勒·德尔登(布拉德·皮特饰)。在主人公失去了自己的家后,他便搬去与泰勒同住,两人由此创建了一家地下的搏击俱乐部。

直到今天,《搏击俱乐部》仍很受欢迎,因为它突出了三个至今仍影响着社会的问题:1.把追求物质当做通往幸福的道路;2.对“男子汉”的定义以及对男性的要求;3.普通人群中日益增长的精神健康问题。

 

1.物质主义——“你所拥有的物质最终将吞噬你”

《搏击俱乐部》事实上是对现代生活以及我们对物质无止尽追求的批判。尽管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位于15楼的公寓,主人公却仍然不快乐,这个状态导致他患上失眠症和别的疾病。当他家着火时,他说:“这个公寓就是我的一切,好吗?我爱这公寓里的每一样家具。被烧毁的不仅是一堆物品,而是我自己!”他的安全感和个人价值紧紧地与他所拥有的物品连接在一起——那些沙发组合、玻璃盘和环绕声音响……以至于没有了它们,他就觉得自己不完整了。

但是他的朋友泰勒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你的工作代表不了你,存在银行的资产也无法代表你。你开什么样的车不能说明你是谁,你钱包里有多少钱也不能。”泰勒说。某种程度上,泰勒是对的。圣经告诉我们“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马太福音6章19节)。但是,泰勒用创建搏击俱乐部的方法来解决,最终引发了混乱。上帝的办法则是让我们安稳地扎根于祂无条件的爱中,就算当我们失去了这些物质,我们的根基仍然不会动摇。

 

2.男子气概——我们是一群被女人抚养长大的人

《搏击俱乐部》从一种失望和幻灭的角度来看待“男子气概”。它暗示了当下时代精神层面和整个社会的崩塌是由于缺乏男性榜样。“我们的父亲就是我们眼中上帝的样子。如果我们的父亲都把我们抛弃了,你还指望上帝会怎样呢?”泰勒问。而他的解决办法和自我拯救的方式是创建像搏击俱乐部这样的组织,它让男人们尽情发泄对社会的不满以及对抗社会对他们的期待,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并再次寻回生活的意义。

正如大量对于“女性定义”的讨论,人们对于男子气概的定义也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讨论。那么什么样的男人才是真男人?成为男人到底意味着什么?谁才是男性的好榜样?这部电影并没有给出答案,但是它确实对今天社会公认的“男子气概”进行了一番质疑。电影中有一幕是主人公在巴士上看着一则内衣广告问泰勒:“这就是真男人应有的样子吗?”圣经中说耶稣是男人的榜样。祂是仆人、领导者、供应者和保护者。祂爱世人,并为教会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正如丈夫应对自己的妻子所做的那样(以弗所书5章23节)。

 

3.精神健康——我们最大的不幸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

作者写《搏击俱乐部》之时,电子和网络技术还没有那么发达。没有当下快节奏和高需求风气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本该更简单些。然而,电影的结局却是个大逆转——主人公所患的症状远不仅是失眠症和幻觉而已,他已得了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症。同时,他的地下搏击俱乐部发展成了全国性的恐怖组织。

这部电影所展示的并不是什么极端例子——人离开上帝以后,事情就是会变得很糟糕。如果我们靠着自己去处理问题,我们终将陷入电影中所展现的绝望和毁灭之中。主人公因着不快乐和出现幻觉而去寻找解决方法,最终却给自己带来了精神(内在)和身体(外在)上的毁灭。然而,值得感恩的是,上帝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解决办法。耶稣在约翰福音第6章第35节中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只有上帝能真正使我们满足,因为我们的财富、健康、人际关系和成就终将离我们远去。

《搏击俱乐部》不仅是一部表现布拉德·皮特多酷的电影。人们爱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带给现代社会的信息——那就是消费并不会使我们快乐,广告宣传下的“男子气概”也不应该成为对我们的定义。然而,只要我们稍不留神,来自现代社会的压力就会侵入并改变我们的思想,之后再摧毁我们的外在。愿我们能时刻保持警醒,我们的希望并不在于我们自己,也不在于这短暂的世界,而在永生的那一位身上。

“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约翰福音4章14节)。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彼此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