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hers

隐形的掌舵者

作者:黄怡筝,台湾
invisible-steerer

每年六月都是让毕业生快乐又忧愁的月份。一方面,毕业意味着终于脱离学生身份的束缚,正式成为独立自主的“大人”;另一方面,毕业也意味着从今以后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这往往让人对未来感到忧愁与害怕,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当时的我也是这样的。

从小到大我都乖乖地念书,对于人生的方向毫无头绪,从来没认真想过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只求有工作、能温饱就好。但是自从我认识耶稣之后,我明白上帝对我的生命有一个美好的计划。当我回首学生时代的种种经历时,我仿佛看见祂那双隐形的手,引导我走过人生的每个阶段。

上大学时,我在学校的团契中学习与上帝建立亲密的关系,我的属灵生命也一步一步地成长。本来我的个性是比较内向的,但在团契中,我逐渐学会承担责任,主动关心和帮助学弟学妹,与他们分享上帝的话语或我的信仰经历。对于没自信的我来说,那样做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虽然有时候我也难免受挫,但每当看见学弟学妹在属灵上渐渐长大成熟时,我便备受鼓励。而且我深深明白,学弟学妹的成长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上帝亲自在他们心中动工的结果。感谢上帝愿意使用我,让我有机会参与他们生命成长的过程中!

除了团契生活之外,我在校园福音事工和短宣活动中也接触到许多人。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我耐心倾听,用心体会对方的需要。让我很感动的是,圣灵在人的内心动工,使他们愿意听福音,甚至信主!这些经历让我明白,我们惟有愿意跨出第一步,主动与人建立关系,才能与他们分享耶稣的爱。并且这一切都不是靠着我们自己去做的,而是上帝与我们同工——惟有祂才能改变人心。

在社会人文科系学习期间,我时常关心社会议题和人心的需要。我清楚明白,惟有耶稣才能使人得救,因此我希望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可以接触人的生命。于是,我选择成为一名社工。这也是上帝给我的恩典,让我有机会接触许多人的生命,学习用爱去服事他们,就像服事主一样。

虽然现在我还不确定上帝对我一生的呼召是什么,但不管我在哪里、做什么,我都愿意让耶稣在我里面活着,好让我能够在世上作光作盐,成为上帝与人之间爱的管道。我深信上帝会继续一步一步地引导我,把我摆放在最合适的位置。正如诗篇25篇12节所说:“谁敬畏耶和华,耶和华必指示他当选择的道路。”

投稿

哦,我希望我能像她一样!

作者:Christin Siahaan,印尼

signs-416441_640

“哦,我真希望能像她一样!”你心里可曾这样想过?她可能是你的知心好友,也可能只是泛泛之交。她才华横溢、表现卓越、受人爱戴,而且待人亲切。一开始,我们只是默默地观察她,进而欣赏,接着由衷地钦佩,但却在不知不觉中,让懊恼沮丧占据了我们的心。

在读书期间,我参与校园事工的服事,一个朋友与我分享她所参加的祷告小组。当她提及一位新的祷告伙伴乐乐时,她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说:“她实在是很敬虔!”朋友带着钦佩的神情称赞这个她认为值得学习的对象。

我跟乐乐并不熟,但是我知道她积极参与各项事工,并且热心追求更加认识上帝。就在我朋友对她赞不绝口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浮现这个想法:“哦,主啊,我多希望自己也能像她一样!”

这样的念头促使我认真地重新审视我和上帝的关系。我发现自己虽然忙于各项事工,却没有花足够的时间与上帝亲近,也没有完全顺服祂。如果我连花时间阅读上帝的话语并享受祂的同在都做不到,我怎么能像乐乐那样与上帝有亲密的关系呢?

这让我想起了使徒保罗。比起主耶稣在世时拣选的那些使徒,保罗成为使徒的时间较晚。但是,保罗并不是追求让自己变得和其他使徒一样优秀,或者比他们更杰出。即使他得到信徒们的表扬或认可,也没有大肆宣扬。相反地,他立定心志要认识基督并且学习更像祂(腓立比书3章10节)。因着信靠顺服和忠心事奉,最终,上帝使保罗的生命和事工成为很多人的祝福。

保罗的例子提醒我:说到底,得到上帝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当我们看到其他人似乎样样都行的时候,请不要容让沮丧和懊恼占据我们的心,以至于质疑上帝为什么不让我们像他们那样杰出。上帝从来不要求我们和别人一样,在祂的眼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因此,我们可以为别人的进步和卓越高兴,同时安于上帝给我们的岗位,因上帝为了我们的益处而对我们有不同的带领。上帝正不断陶造我们,以至于无论祂把我们放在哪里,我们都能荣耀祂。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从无名小卒到盖世英雄)

投稿

小英的英雄梦

作者:活水之木,北京

Striving-to-be-somebody

从小,父母就教育小英要好好读书,出人头地。还记得小时候,小英的志愿就是像隔壁家的大哥哥一样,去英国牛津大学读书(尽管那时候她还小,总爱把“牛津大学”说成“蜗牛大学”)。后来,小英不负众望,考上了重点中学。那时,她心中的“英雄”,就是考上重点大学的学长学姐。

经过一番拼搏,小英如愿考上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的商学院。这所大学荟萃了全国各地的精英。在这里,她遇到了更多的“英雄”——有跨专业考上重点大学研究生的学习尖子;有手握几所美国常青藤大学offer的留学达人;有同时得到国家部委和大国企垂青的学长;更有本科刚毕业就进入投资银行,年薪上百万的学生干部……看到这么多“牛人”,小英不禁暗暗期望自己毕业时也能成为学弟学妹眼中的“英雄”。

然而,小英毕业的时候正好赶上金融危机。在许多次失败的应聘经历之后,为了留在北京这个国际大都市,她最终选择了一家并非世界500强的“二流”企业。

每天午休的时候,小英都会到公司楼下的小花坛逛一逛,舒缓工作压力。看着那些既不如牡丹高贵、也不如玫瑰艳丽的小花,她时常感慨:“也许我和我负责的中小企业客户,就像这些小花。我们不是一流的,甚至可能是不入流的。这样的我们,也能美丽地绽放吗?”每逢想到这里,小英不禁感到十分沮丧。“我从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毕业,现在却在一家‘二流’公司,服务那些也许永远都成不了世界500强的中小企业。这样下去,我还有什么价值?我的工作又有什么意义?!我与学生时代见到的那些‘英雄’相比,实在相差太远了!”

这种感觉一直压在小英的心头,直到有一天,她认识了主耶稣。她问主:“主啊,祢怎么看待我和我的工作?我注定一辈子都无法成为众人眼中的英雄吗?”但当小英这样发问之后,她转眼仰望十字架,心中有了另一番思考。

主耶稣贵为上帝的独生子,“本来有上帝的形象,却不坚持自己与上帝平等的地位,反而倒空自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然有人的样子,就自甘卑微,顺服至死,而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书2章6-8节,新译本)。主耶稣为了拯救罪人而献上了自己的生命,让本来与上帝隔绝的我们,能藉着祂,回到上帝面前。主耶稣无疑是全人类的英雄!

然而,耶稣服事的人,不仅有议员、财主等达官显贵、“成功人士”,而且还有妓女、麻风病人等无权无势、甚至被人瞧不起的弱势群体。弱者的生命,主同样看为宝贵。而且圣经也说,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因此,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尊贵的。

想到这里,小英豁然开朗:“既然主耶稣没有以金钱、工作平台、地位等条件把人划为三六九等,我为什么要以这些标尺来评判自己和客户的价值呢?哪怕我一辈子只能在一家小公司服务小客户,在主的眼中,我和我的客户也都是宝贵的!我若能本着圣经的教导、用耶稣的爱去服务客户,便是在服事主呀!”

小英想,虽然自己未必能成为世上眼中的“英雄”,但如今她有了一个更美的梦想,那就是效法基督。正如耶稣所说,“不是要受人服事,而是要服事人”(马可福音10章45节,新译本)。原来,上帝眼中的“英雄”,不是精英中的精英,而是像耶稣一样甘心服事的人。

“我愿意用耶稣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他人,
效法主耶稣的样式,
谦卑柔和地用爱心服事、关心他人,
做合上帝心意的孩子。”

这是小英的祈祷,也是你的祈祷吗?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从无名小卒到盖世英雄)

投稿

刚强壮胆

作者:Jane,27岁,杭州

signs-416441_640

“刚强壮胆”这四个字,在约书亚记中出现了五次(注:圣经中文和合本)。前三次是耶和华上帝对约书亚说的(约书亚记1章6-9节),第四次是流便支派、迦得支派和玛拿西半个支派的人对约书亚说的(约书亚记1章18节),最后一次是久经沙场的约书亚对以色列的军长说的(约书亚记10章25节)。我想,“刚强壮胆”可以说是这卷书的重点之一。

对以色列人来说,摩西是上帝的代言人,是“耶和华面对面所认识的”伟大先知(申命记34章10节)。如今摩西死了,由约书亚接替摩西的领袖职分。显然,这位新领袖要取得以色列人的信任和尊敬,一点儿都不容易。要知道,当年约书亚和迦勒受命窥探迦南地,回来向摩西、亚伦和全会众报告窥探的结果,竟差点被民众用石头打死(民数记14章1-10节)!约书亚或许会担心,万一民众对自己不满,同样的事情极有可能重演。

约书亚心中的惧怕和胆怯,上帝都知晓。上帝三次吩咐约书亚要“刚强壮胆”,又给约书亚这样的应许:“你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你的上帝必与你同在”(约书亚记1章9节)。与此同时,上帝也清楚地吩咐约书亚,要谨守遵行祂通过摩西所吩咐的一切律法,不可偏离左右(约书亚记1章7-8节)。奇妙的是,当约书亚去动员流便支派、迦得支派和玛拿西半支派的人与他一同出战时,这两个半支派的人不但一口答应,而且还鼓励他说:“你只要刚强壮胆!”这件事又一次提醒约书亚,上帝的话是确实可信的。

我们在生活、事业、家庭中也面临许多令我们束手无策的难题。当年上帝对约书亚说的“刚强壮胆”,也是对当今的你我说的。两年的学习即将结束,我不知道毕业后自己该何去何从,也不知道现在所走的道路对不对,对未来感到惧怕无奈。我感谢上帝透过这段经文鼓励我,提醒我要勇敢,专心仰赖祂的应许,一心遵行祂的话语,祂必指引我前面的路(箴言3章4-6节),也使我所需用的一切都不至缺乏(马太福音6章32-34节)。

Photo credit: aaron.knox / Source / CC BY-NC-SA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