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人太太的圣诞衣橱

bokeh-21951_640

作者:Sandy Zhuang,中国

曾经有人想采访我丈夫,看传道人家是如何预备圣诞节的。对此,一位熟悉我家的姐妹一语中的:“圣诞期间,他们家是丈夫全心投入教会服侍,妻子在家带小孩。”可想而知,圣诞节对我而言是一年当中最辛苦、也是最孤单的日子。丈夫在诗班排练时,我在家准备各样饭食点心;丈夫带领别人服侍时,我设法处理堵塞的马桶;丈夫跟别人分享服侍中的辛劳与喜悦时,我要面对一屋子的狼藉,对孩子大喊大叫。几年下来,我也渐渐接受了这种模式,觉得这是我支持丈夫、支持教会的方式。然而只有我自己知道,在圣诞节期间,我并没有花多少心思纪念救主耶稣基督的诞生。

某天,我跟平常一样忙碌了大半天之后,突然特别想逃离这个家——不是负气出走,而是想换个环境,想拥有一点点属于自己的空间与时间。然而我并不想让孩子们晚饭饿肚子,也不想让丈夫为我担心自责,所以我便心烦意乱地靠在衣柜上休息。这时,也不知哪来的想法和冲动,我竟然把衣柜打开,搬出最下方的衣物收纳箱,自己蜷着身子坐了进去,然后关上柜门,心想:“哈,我终于‘逃出来’啦!”。甚至当听到孩子们在隔壁房间对问“咦,妈妈去哪儿了?”时,我都感到有些窃喜。

虽然在自家的衣柜里,我并没有找到电影《纳尼亚传奇》里那样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但我非常感恩的是,上帝的恩典总是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临到我,而且圣灵也总是温柔地责备我、提醒我。在那个普普通通的衣柜里,上帝再一次透过圣灵提醒我要为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感恩。我回想到两个孩子虽然顽皮,甚至会把我的床单从床上拖下来当作旗帜举着满屋跑,但是他们会编故事给我听,会跟我一起在钢琴上弹奏简单又快乐的音乐,也会在我荡秋千时主动过来献上“一臂之力”;家务事虽繁琐,似乎永远都做不完,但是丈夫会买吸尘器来减轻我清扫的负担,也极少对我在家务事上的处理有异议;最近,我也约了姐妹们小聚,而且教会的圣诞晚会安排了儿童节目,我和孩子受邀参加。因此,圣诞期间的孤单其实也是暂时的,但我却总是忽略这些值得感恩的事,心思停留在那些不如意的事情上自寻烦恼。就这样,我选择抱着感恩的心从衣柜里出来准备晚饭,之后也没有跟谁提起过我在“衣橱”中的事。

感恩的心一旦开启,便会自然而然地为生活中不胜枚举的琐事感恩。越是感恩,生活中就越多惊喜,譬如孩子们昨晚竟然收到两只小小的水母作宠物。然而我最感恩的是,上帝赐给我喜乐的心,让我可以在繁忙而感到孤单时,庆贺祂爱子的降生。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圣诞节中的基督)


投稿

聪明的,你告诉我,约会为什么这么难?

Why-It--s-Difficult-to-Date-These-Days1

作者:Victor G,新加坡;翻译:Jaslyn See,新加坡

“嗨,找时间一起喝杯咖啡吧!”

男生们,承认吧,想在教会向女生发出这样的邀请真是难上加难,特别是教会比较小的时候。女生们也尽可承认,你们大概不会爽快地答应。这样的状况在教会并非罕见,原因可能有很多。

美国青年基督徒杂志Relevant之前发表了一篇文章,文中列出了多种原因,试图解释为什么现在教会的男生不主动去邀约那些常常祷告、爱主、又有个人魅力的女生。作者觉得这是因为约书亚·哈里斯(Joshua Harris)的同名书籍《不再约会》(“Kiss Dating Goodbye”)让“不再约会”的心理在教会变得普及。

我虽然不完全赞同文中的观点,但它确实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的一些层面,而这些又恰恰是需要我们带着祷告去思考的,特别是当我们想早点甩掉人见人怕的“好人卡”的时候。

所在教会的文化
去教会不是去寻找另一半的。为了进一步把这一认识制度化,有些教会就干脆把男女会众隔离开来——男士坐一边,女士坐另一边。“教会是敬拜上帝的地方”这一想法让我们潜意识里抵制任何像约会这样的事情,以免影响敬拜。再加上如果教会比较小的话,一旦恋情不成功就会变得很尴尬,因此大多数人宁可不要在教会里开始任何恋情。

Relevant的一名面簿(Facebook)读者也指出:“现在教会里已经大学毕业、可以谈婚论嫁的单身女性少得可怜,男生更少。大家又把婚姻看成人生大事,生怕出错;也担心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稍微亲密的举动都让人紧张。这样一来,在教会谈恋爱就变成一件特别尴尬的事情了。”

的确,在很多范围比较小的教会团体里,大家几乎不会给约会任何“失败”的余地。任何不能以婚姻告终的约会都会遭到白眼,尽管这样的约会可能带来个人成长,并让当事人有机会对另一个人有更多的了解。事实上,就算不能最终走进婚姻,健康的、以上帝为中心的恋情也是可以让人学到许多宝贵功课的。而这样的恋情也不一定要以一同服事的形式来发展(喝杯咖啡又怎样)。

不管你喜不喜欢,能不能与自己私下想有更多了解的人喝杯咖啡,这件事情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在教会文化的影响。

个人认识
我们成长的环境千差万别,因此对两性间交往界限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对一些人来说,约一个女生出去喝咖啡简直就是犯罪,而有些人却觉得喝杯咖啡没什么,不用把它看得跟求婚似的。

我并不完全否认约书亚·哈里斯的看法。不管怎样,他为如何求偶或敬虔地约会列出了非常明确的准则和界限。哈里斯的书强调了“不欺哄他人”这一点(帖撒罗尼迦前书4章6节)。对于我们这群跟随上帝的人来说,上帝给予了我们清晰的引导,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一些祂对我们行为与道德的期待。而在此之外,我们就得辨识哪些只是我们自己的认识,并格外留意不将我们自己的看法混淆为上帝的期待了。

我和女友早在参加大学团契(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时就已经是朋友。我们之间的交谈也帮助我们从一开始就可以去了解彼此对约会这件事的看法。即便如此,我们开始恋爱之前也还是建立了一些基本原则与界限,希望彼此尊重和遵守。很多时候,这就是在练习如何在一段感情中沟通彼此的期待。

期待
邀请别人喝咖啡这件事情往往被误会为要有大动作发生。

Relevant杂志也坦言,现在单身人士中普遍流行着一个概念,那就是每段恋情,即便只是非正式的约会,都应该以结婚为最终目标。当邀请一位女士共进晚餐变得好像向她求婚一样严重时,问题就出现了,因为这会“强迫我们给出往往应该是几个月或几年后才能做出的承诺”,基本上就是“本末倒置”了。

各种快速指南(如“基督徒男性不应该娶的10种女性”或“10个应该结束这段感情的理由”等文章)列出了种种我们应该及不应该考虑结婚的类型。这些快速指南的兴起大大缩小了我们的可选范围,最后就只剩下唯一一个完美的适婚人——耶稣。这样的指南会让我们产生理想却不现实的期待。这种期待很危险,因为这让我们忘记婚姻本质上是两个罪人的结合,而这个结合是为了更好地彰显上帝对人生命的改变。由于不合理的期待,许多可以建立良好关系的机会都被拒之门外。

除此之外,让情况变得更糟的是大家对“适婚”这个概念的过度强调。这种概念给一个想要结婚、甚至只是求偶的人提出了过于夸张的信仰、情绪及经济要求。有谁真的能完全准备好如此走近另一个受造奇妙可畏的个体呢?

毕竟,恋爱以及最终的婚姻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如果我们已经那么完美了,就不需要另一个人来磨砺我们了。

在约会之前,了解和沟通个人对求偶或恋爱的各种期待,以及去发现彼此有哪些相似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在大家把我当成一个反教会现有体制的异己之前,我先快速声明一下,在我和女朋友正式“约会”之前,我拜见了她的父母,并征得了他们的同意,还让他们有机会开诚布公地询问我的动机、个人经历,对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还准备了一个关于我们恋爱的时间表,并征询他们的认同和建议(我现在还在继续这样做,并向他们随时报告我们的发展动态),邀请他们在整个恋爱过程中积极参与。我也是那种想要110%确定的人,也会“本末倒置”。

但这只是我的个人认识。我觉得有些事情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了解彼此的教会文化和成长环境,并顾及她父母(两人都是基督徒)的感受,毕竟他们如此深爱自己的女儿。再就是,我们要先做朋友,再决定下一步怎么走。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我这样幸运,可以做出这样的安排并得到女友和她家人的支持。如果条件不允许,在作出任何承诺之前,也必须要让大家有机会更多彼此了解。勇敢地邀请别人或接受别人的邀请去吃顿便饭、喝杯咖啡,或者与其他朋友一起外出吧,这些都是不错的开始。

教会的男生、女生们,鼓起勇气,喝杯咖啡去!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世界真正的问题)


投稿

真正的朋友

作者:李思亿,马来西亚

signs-416441_640

对你而言,朋友是什么?是一个可以一起吃饭看电影的人,还是一个可以聊天聊地聊八卦的对象?到底怎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朋友呢?

我们常说,朋友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人。他们重视你,不会伤害或背叛你。我们也期待朋友之间的感情永远都不改变。但事实上,你很难保证你跟朋友之间的感情能够永远不变,你也很难保证对方真的会在你有困难的时候与你“有难同当”……

还记得初到台湾念大学时,我因为害怕孤单而交了各式各样的朋友,有不爱上课的,有爱玩爱闹的……他们都对我很好,而我也很喜欢与他们待在一起。我们会一起庆祝生日,一起出游等等,那时我真的觉得有他们就够了。

但渐渐地,事情有了转变。由于我和他们的感情很要好,所以我们连做报告也在一个小组里。然而在预备报告的过程中,我们的意见开始有分歧,有些人甚至因为不爱做报告,常常找借口不参加讨论。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彼此间的成见越来越深,吵的吵﹑散的散,原本很要好的朋友,感情却说变就变。

但这件事情并没有改变我对朋友的想法,我仍然渴望友情。后来,我结交了另一群朋友。我们一起玩,一起去夜店喝酒﹑唱歌。那段时间,我整个人的身心灵都十分疲惫,内心也很空虚。我发现这些仍然不能满足我对友情的渴望。所以我开始思考自己到底在做什么。这些人是我的朋友吗?这世上还会有真正的朋友吗?我不知道。

当我重新回到教会之后,这一切都有了答案。我原本是个挂名的“二代基督徒”,很不喜欢、也很久没去教会了。但后来教会的一个姐妹邀请我回教会,我与那里的人相处了一段时间,发觉他们给我的感觉很不一样。他们不聊八卦,却无话不谈;他们不一起夜游夜唱,但在一起时却欢笑不断;他们不鄙视他人,不相互责备,而是互相鼓励,彼此帮助,相互了解。这才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用心交朋友。

我很好奇,他们是怎么办到的?他们为什么可以如此关心彼此?他们为什么可以这么喜乐?答案原来是“爱”——他们以耶稣的爱来爱彼此,以耶稣的眼光来看彼此。

朋友之间,要说“喜欢”是很容易的,就像我喜欢跟他一起玩﹑我喜欢跟他一起看电影,我好喜欢这位朋友;但说到“爱”,就很困难了,你是否可以毫无保留地爱你的朋友呢?然而因着耶稣的爱,我们可以做到。就如同约翰一书4章19节所说:“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

真正的朋友真心爱你,会扶持你成长,而不是让你向下沉沦。因此,我们交朋友时要交真正的朋友。正如哥林多前书15章33节提醒我们说:“你们不要自欺,滥交是败坏善行。”

在这个世界上,主耶稣基督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有祂才永远不变。我们开心时可以与祂分享,难过时可以向祂诉说,有困难时可以向祂求助;而当我们软弱﹑力量不足时,别担心,祂会扶持、陪伴我们走过每一段历程。我们可以全然依靠祂,无论甜酸苦辣,祂都会与我们同行。

只要你愿意让耶稣成为你生命当中最好的朋友,你就能感受到祂的爱,进而能爱别人,然后交到真正的好朋友。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真正的朋友)

投稿

请将手机调成“朋友模式”

作者:陈明惠,新加坡

18knsY9DFAJVn8n3W-rysgA

2月22号是新加坡的“朋友模式日”。这项运动的倡导者是一群学生。他们意识到,当我们和朋友在一起时,应该把手机放下,最大程度地专注于朋友。

这群学生解释道:“我们的智能手机有很多模式,比如‘飞行模式’和‘静音模式’。我们现在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新模式。无论什么牌子、什么型号的手机,都有这个模式。我们称它为‘朋友模式’。将手机调成‘朋友模式’是呼吁每个人付出实际行动,在和朋友或亲人相聚时放下手机。”

这些学生们发起这项运动,是因为他们观察到,很多人终日黏着手机,沉迷于手机游戏或社交网络,以致于大大减少了与人面对面的交流。

你是这其中的一员吗?你是否对手机有难以割舍的感觉?你会不会时时查看有没有新信息,或有没有人赞你的照片?如果哪一天你因手机没电或不小心掉进厕所而出现戒断症状的话,那就表明你真的对手机上瘾了。

这不免引发我的思考。如果我们对餐桌旁的朋友或家人都关注甚少,那么我们给上帝的时间又会有多少呢?我们玩手机的时间本可以更好地用来与上帝亲密交流,或好好地研读祂的话语啊。

也许我们已深陷社交网络,忘记了上帝正是坐在我们对面的那个朋友。祂正等着我们抬起头来关注祂。我们不需要给祂发信息,再等单勾变双勾(Whatsapp的用户们,你们懂的)。我们随时随刻都能联系上这位朋友。

“经上记着:‘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更要靠上帝口里所出的一切话。’”(马太福音4章4节,新译本)在现今的大背景下,我们或许可以将其改编为“人不应单单活在社交网络中,还要活在每一个得以亲近上帝的时刻”。

上帝在以赛亚书55章3节中说:“你们要侧耳而听,要到我这里来。”(新译本)祂希望我们密切关注祂。祂希望我们关注祂的“推特”(Tweets)消息并转发——这些都记录在祂的话语里。祂希望我们紧跟祂的instagram,就是祂美丽的创造(#无需滤镜哦)。祂希望我们随时都与祂在同一个频道。

人类真的才刚开始让交流变得更加便利,上帝在两千多年前却早已使之成为可能。问题是:我们愿意关注上帝吗?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版)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真正的朋友)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