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真的让我们不要论断吗?

Did-Jesus-Really-Tell-Us-Not-To-Judge-

作者:Wendy W,新加坡;翻译:顾静,中国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

这是我们都熟悉的经文,马太福音7章1节。这节经文常常被引用来指责基督徒,不应该评判别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作风以及价值观。尤其是在涉及到像同性婚姻和堕胎这样容易引起争议和质疑的话题时。

到底哪种立场才是对的呢?是指出以上行为是罪的一方,还是强调耶稣反对我们论断别人的一方?我曾经就为该站在哪一边而感到迷茫和困惑。

或许,应该先重新审视一下从这节经文而得出的普遍假设。耶稣真的告诉我们不要论断,甚至不要评判他人吗?

答案是否定的。耶稣告诉我们要作出判断,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为定罪他人而作出判断,和为分辨对错而作出判断是有区别的。在马太福音7章中,当耶稣告诉门徒们“不要论断”时,对两者作了区分。

不要定罪

耶稣确实告诫门徒们,不要像法利赛人一样虚伪地给别人定罪。法利赛人认为,自己是上帝拣选的子民,所以在属灵和道德方面要比异教徒更高人一等。今天,当我们因别人身上的罪而定罪他人的时候,我们和法利赛人犯的是一样的错误。

但是耶稣告诉我们这样是错的。如果认为别人在信仰,背景或环境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话,我们其实是在说,他们没有我们那么有价值,那么宝贵。耶稣告诫我们,不要以为自己自然而然地就比别人好。

“你这假冒伪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马太福音7章5节)耶稣的意思是,指责别人身上的罪之前,我们应该先查验自己的行为。改正别人的错误之前,我们先要承认自己的罪,改变自己的生命。如果因为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或者比别人更公义——但自己却和别人犯一样的罪——那么就和法利赛人没差别了。这是耶稣和使徒保罗都曾在圣经中告诫我们的。(马太福音23章25-28节,罗马书2章3节)

耶稣告诫我们,不要按照表面看到的来评判,不要像法利赛人西门那样对待用香膏擦耶稣脚的女人。西门因为那个女人的名声不好而指责她(路加福音7章36-50节)。这就是耶稣所说的“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的含义(约翰福音7章24节)。

分辨对与错

一方面耶稣斥责道德上的优越感,另一方面他确实希望我们有智慧地分辨对错。事实上,圣经从头到尾都要求我们分辨对错(希伯来书5章14节,哥林多前书2章14-15节)。但这种分辨不应该越界,演变成定他人的罪。

在评定对错中,做判断很重要。当罪的行为就在我们身边时,我们总会有本能的反应。比如,看见姐姐偷妈妈钱包里的钱,或者眼看着某个政府在大半个地球实施种族灭绝。

反对或对抗罪的行为不是错的。坚守上帝的标准,真理和圣洁,就是在反对谬误和罪恶。错的是接受当下流行的观点,认为我们不应该评判任何行为的对错。

但是,如今“论断”或又译“评判”这个词已经被解释为如此消极的含义了。

我们该怎么做

作为基督徒,我们应该静下来问问自己和上帝,“我是不是在自己犯同样罪的情况下,带着错误的动机在严厉地给他人定罪?还是以祷告的心按照上帝的话来分辨善恶,并温柔地把别人带到上帝的面前?”

想要改正别人之前,需要先审视自己的心(耶利米书17章9节)。而当我们以祷告的心正确地分辨出了对错之后,就应该凭着爱心说诚实话(以弗所书4章15节)。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加拉太书6章1节告诉我们,如果某个弟兄姊妹犯了罪,我们应该“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同样地,雅各书5章20节告诉我们“叫一个罪人从迷路上转回,便是救一个灵魂不死,并且遮盖许多的罪。”。

当我们在讲对错的标准,或者看到弟兄姊妹犯了错,应该记得不要指指点点,而是要帮助他们更靠近基督。这就是用爱心说诚实话的意思。

最后,我们要效法救主耶稣,反对指责论断的态度,追求有智慧地分辨善恶,并完全地将上帝的恩典和真理活出来。(约翰福音1章14节)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投稿

强力球头奖君,保重!

A-Letter-of-Condolence-to-the-US1.6-billion-Lottery-Winner-2

作者:Leslie Koh,新加坡;翻译:钟林君,中国

亲爱的强力球头奖君:

刚刚听说你中了史上最高金额 ——16亿美金的强力球彩票头奖,特此致哀。我听说有另外两名中奖者可以跟你一起分享这笔奖金,也就是说最后你只会拿到五亿两千八百八十万美金,但我知道这并不会让你的情况好多少。

我真的很心痛,因为知道,很有可能,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你就会破产、抑郁或遭绑架,更可能丧命,要么自杀,要么他杀。显而易见,这样大奖的得主里边10个有7个是这样的结局。希望你永远都不要像他们这样。

你可能已经想好,要把大部分奖金藏起来或用于投资,再捐掉一些,也用一部分奖金来帮助家人朋友,最后再好好犒劳犒劳自己。

其实,大奖得主们一开始都是这么打算的。不幸的是,大部分人最后还是逃不过会肆意挥霍(买豪宅、购豪车,要么再来一架私人飞机)、进行高风险投资,并外借给朋友(你会突然发现,朋友怎么这么多)和帮助“有需要”的亲戚。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这些大奖得主们突然就改变生活方式了,开始吸毒、赌博、诈骗。很多都熬不过7年——要么在长年抑郁后自杀身亡,要么被贪婪的亲戚谋财害命了。这些大奖得主最常说的话就是“为什么中乐透的人是我?!”

每天想起你的时候,我都万分难过,心如刀割。

因为很快你就会发现大奖赢了,生活中的问题倒一个都没少;并且有了钱,却没买来幸福。其实很多人大体上都知道钱买不到幸福,也常提醒自己这一点,但有几个真的能有机会去验证这个理论呢。但是,你,我亲爱的朋友,很快就要独自走上这个艰难的旅程了。

你会发现,虽然那几亿美金可以帮你买到几周或几个月的开心与幸福(如果你花钱谨慎,几年的开心与幸福也是有可能的),最终你还是得不到内心真正的渴慕——那么点成就感和归属感,那么些家人朋友的爱,还有人生的目的。

实际上,你很有可能失去这一切。要么会不断地有贪婪的家人骚扰你,要么一堆你之前永远也不会结交的朋友开始天天拦截你。我猜你很有可能会把工作辞了(有钱谁还工作呀),然后才发现提早退休后,整个人都觉得没意思,人生也没目的了。接着你就渐渐失去真实感了,因为好像所有的事情用钱就能解决,于是也就没有努力的必要与方向了。你不会再有什么目标和梦想,也没有什么是你可以信任的了。哦,想想真可怜!

更糟糕的是,你可能会开始远离上帝。说实话,可以靠几亿美金摆平一切的时候,谁还需要上帝?

刚开始,当你发现可以完全依靠自己,不用再有点事就去找上帝的时候,你会觉得实在是太棒了。但过一段时间,你就会越发忧伤,越发孤单,因为没有什么比得上与上帝的亲密关系以及与其他信徒的团契。这时你才会意识到,耶稣所赐的生命活水讲的并不是幸福或丰富的物质生活,而是真正的喜乐、满足和平安。就好像一个孩子最终的快乐是知道父母爱自己,而不是得到一个新玩具,你也会发现,归属上帝是世上最美妙的事情,而不是那五亿两千八百八十万美金。

我可以怎么帮你呢?我可不可以跟你建议,把这笔奖金全额或多数捐掉?那些把奖金全部捐掉或放入信托基金以资助慈善或投资后代的大赢家们是唯一现在还幸福着的。我知道他们把赢的钱全部捐走才保持幸福这一点是有点滑稽,但似乎真的有效哦。

同时,我想再鼓励你专注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而不是把钱看为人生的终极解决方案。因为钱只是在你需要用来解决基本生活问题的时候管用,最终,你还是没法用钱买幸福。定睛于上帝永恒的事情吧,这些才能给你带来真正的喜乐、满足。

千万不要觉得我是因为嫉妒才跟你说这些的啊。我承认曾几何时,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变得有钱一点。但我知道有钱并不能让我更快乐,至少长远说来不会。我会试着知足常乐,上帝赐给我什么,我就好好管理。我希望你也能这样……我真的很担心你会像那些10个里边会出7个的彩票大赢家一样变得痛苦、破产或身亡。

最重要的是,千万别再买彩票了,别万一你又赢了……

图片来源:tsand via Foter.com / CC BY-NC-SA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我是谁)


投稿

就这样,性倾向不再决定我是谁

Why-My-Sexuality-No-Longer-Defines-Me

作者:Risky Samuel,印度尼西亚 (原文以印度尼西亚语写作);翻译:覃函涵

我出生在一个基督徒家庭,从小生活的城市里,大部分人也都是基督徒,但我的生活却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轻省。跟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我也问题重重,特别是在自我认知这方面。我的家庭状况很复杂。很小的时候,我就失去了父母的爱,尤其是父亲的爱。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对爱如饥似渴,也轻易受到周围朋友的影响,常常到错误的地方寻找爱的供给 。我对父爱的渴望就让我陷入了一段同性恋情。

一开始我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谁不想找一个能接纳自己、爱自己、满足自己需求的群体呢?”我就这样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着。我寻找的其实是家人未能给予我的爱和关怀。我当时也很感激我的同性伴侣。因为当时我的信仰状况岌岌可危,是我的伴侣邀请我再次寻求上帝。我跟着他去教会,甚至还接受了耶稣作我的救主。我俩还积极在教会服侍,我也和他的家人一起庆祝圣诞节。没有人过问我们的事情,因为没有人知道我们其实是一对同性恋伴侣。

但是上帝的话语却一直责备我,让我不安。圣经清楚写明,同性恋情是违背上帝心意的罪,在上帝眼中为可憎之事(利未记20章13节, 哥林多前书6章9-10节)。但对于我来说,让我离开那个我熟悉和依赖了那么多年的生活圈子实在太难了。我试图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我之所以这样,不都是上帝创造的吗”、“何况我并没有伤害任何人”、“活在‘爱’里难道不是更重要吗”……

这时,箴言16章2节给了我严厉的训诲 :“人一切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为清洁,唯有耶和华衡量人心。”上帝非常了解我内心深处的想法。上帝知道,我其实相信自己的心,胜于相信祂的话。上帝也知道,我爱我的恋情,胜于爱祂。我害怕自己已经陷得太深,无法回头,更绝望自己是否还能恢复与上帝的关系。

我很感恩,上帝从未放弃我。当我最终决定全心全意顺服上帝时,祂给了我力量,让我从以前的生活中挣脱出来。整整有3年的时间,我都苦苦挣扎、对抗诱惑,努力不再陷入同性恋情。但让我的状况更加艰难的是,周围让我感到温暖关怀的人,都是我从前同性恋圈里的朋友们,而我的家人和某些知道我过去的人却时常出口伤人。老实说,我现在仍会有挣扎,受到诱惑想回到同性恋,但是上帝的话语已经成为了我的避难所。

我也意识到,上帝对我的接纳比世人对我的接纳更重要。当我在绝望的边缘挣扎,并开始指责都是周遭人事让我变成这个样子的时候,上帝的话语提醒我,即便我这样的个人困境,也是可以被转化的,这样才“在他(我)身上显出上帝的作为来”(约翰福音9章3节)。于是,我受到鼓舞,继续单单信靠上帝。我也认识到,生命的目的不是去满足我自己的渴望,而是荣耀我的造物主——上帝。

当今的文化倡导即刻满足。在这样文化的影响下,我们期待所有事情都迅速开花结果,包括属灵生命。我们指望借着信靠耶稣,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所有人都会支持我们,而不费吹灰之力我们也可以马到功成。然而,我们生活的世界却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上帝的话语也告诉我们,我们在世上的旅途不会一帆风顺。

上帝改变我们每个人的过程都不一样。我的经历跟你的可能不尽相同。但我们要记住一个共通的真理,那就是“我们要对这个过程有耐心”。一件美丽的珠宝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淬炼、打磨才能最终光彩熠熠。很多时候,我们的生命毫无进展,很可能是因为我们缺乏耐心,要么过早放弃,要么永久地向上帝关闭了自己的心门。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又回到了从前的生活状态。箴言16章32节鼓励我们忍耐到底:“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制伏己心的强如取城”。

无论你过去经历了什么,让我们重新坚定自己的决心,按上帝的心意而活。也不管我们目前状态怎样,花些时间,熟悉和牢记上帝话语中的真理,这样我们才不会轻易被属世的思想动摇。在这过程当中,我们肯定会泄气、会跌倒,但是上帝会一直陪伴着我们,用祂大能的手帮助我们重新站起来。上帝知道、也理解我们所有的挣扎,并且祂会一直都在,对我们不离不弃。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我是谁)


投稿

用美食传递爱——今天,你Hygge了吗?

Hygge-Picnic_04

作者:Wendy W,新加坡;翻译:Jaslyn See,新加坡

试想一下,宁静的湖边,夕阳在天空中投射出橙色和粉色的温暖色调;你盘腿而坐,面前野餐布上摆满各色私家美食——新鲜出炉的面包配自制黄油、真正来自自家田园的田园沙拉,以及入口即化的红酒炖牛肉;深入的谈话和笑声在席间流动;而随着天色渐暗,摇曳的烛光也照亮身旁的面孔与笑容。

对了,和你共进晚餐的都是你之前素不相识的人哦。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Hygge野餐,欢迎入席!
Hygge-Picnic_04 (1)

Hygge-Picnic_05

Hygge是什么?

Hygge(发音为hue-ga)一词源于丹麦,大概意思是“惬意”。但是,Hygge这个概念也包涵任何可以唤起舒适感和熟悉感的东西——从与家人朋友共度美好时光到手捧热巧赖在床上。Hygge野餐活动的三名策划人之一Pamelia(以下简称Pam)解释道:“Hygge就是你在家中与朋友共享美食时的那种感觉。这也是我们想让大家在Hygge野餐感受到的。”

Pam,Rachal和Wex三人第一次对Hygge精神有所了解是一次在澳大利亚的旅行期间。那时他们刚从同一所大学毕业。三人偶然发现一个印度奶茶小摊,在那里,人们可以坐在地毯上休憩,一边啜饮着热茶,一边与旁边的人闲聊。

这家印度奶茶小摊的创意让Pam和Wex有了举办野餐晚宴,并用Hygge来命名的想法。他们想在新加坡重现Hygge精神。“我们最早创办Hygge野餐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意识到,现在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疏远,而每个人其实又都渴望熟识感。”Pam说:“现在,想要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很难。Hygge野餐想要做的就是为大家提供这样一个空间,让大家可以在这里找到熟识感,可以彼此倾诉。”

Hygge-Picnic_03

第一次Hygge野餐成形于2014年7月。起初,这只是一个为美食爱好者或喜爱交友的人开办的社交活动,参与者中有一部分是三位策划人自己的朋友。从那以后,野餐活动逐渐演变成一个宣传社会公益事业,并可以让来宾有所获益的平台。 “我们很努力地尝试把Hygge做得与其他一般的社交活动不一样。我们不想让它只是成为一个供大家玩乐的地方,也不想大家来了这里只是觉得感觉不错,然后什么也带不走。”Pam说。

一个典型的Hygge晚餐通常有12到16人参加。主持人介绍完当天的主题后是一轮自我介绍与闲聊,然后大家就会像在家用餐一样传递食物——所有的食物都分别装在共用的大碗里,大碗传递到谁手里,谁就夹一些到自己盘子里。 “因为来的人见到新朋友都会有的点尴尬,所以我们发现,请大家彼此传递食物真的有助于打破僵局。”Pam说。

这些晚餐大多都是事先准备好的。身为餐厅主厨的Pam和园艺师兼植物学家的Wex亲自准备这些食物。偶尔,Wex在自己的菜园里栽种的青菜,如九层塔和芝麻菜(火箭菜),也会出现在菜肴中。后来,他们拉拢了环境教育工作者Rachel,请她帮忙为每一位来宾设计、撰写专门的卡片。

Hygge-Picnic_01

Hygge-Pincic_06
到目前为止,Hygge野餐已经为许多社会公益事业赢得了关注与支持,比如为有需要的独居老人提供帮助、为尼泊尔4月份发生的7.8级地震灾民提供支援等等。

最近一次在9月举行的Hygge野餐上,三位组织者为大家分享了他们所关注的“食品可持续性”话题。他们精心策划每道菜,让整个晚餐本身就能体现主题。在三小时的晚餐时间里,大家讨论了与有道德地进行食品采购和有道德地进行食品消费相关的话题。临近晚饭结束时,主持人给每一位嘉宾发放了一份九层塔种子让他们种植,并给每人颁发了一份“变革宣言”,让大家可以在上面签字承诺,从此过可持续发展的生活。

先建立社群,再分享信仰

在每次野餐前,Pam都会给来宾发送电子邮件,向他们介绍Hygge。Pam说:“我们会解释说,我们举办这个野餐,是想分享上帝对我们的恩典。我们不会积极地去‘推销’我们的信仰。我们只会说我们是基督徒,别无其他”。

然而,去年圣诞节的时候,三位策划人想更加公开自己的信仰。他们为每一位来宾准备了一个大礼包,其中就放有由Rachel亲自设计加手绘的卡片,上面谈到了圣诞节的方方面面。Pam说:“那是我们第一次愿意公开说,‘如果你对基督信仰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和我们联系’”。

虽然三位活动策划人后来并没有跟进这些来宾,也没有听说其中任何人信主,但他们表示,通过这些野餐,他们已与很多人进行了真诚的沟通。“如果不能再次见到他们并当面询问,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他们当中是否有人信主。”Rachel说: “但我们希望自己有鼓励到他们,让他们在与身边的人互动时,可以更加真诚,更加有爱。”

Hygge-Picnic_02

为什么做“Hygge”野餐

对Rachel来说,激励她这样做的原因是想要“让自己能够祝福他人”,并被上帝使用来感动他人的生命。 “我们真的不知道大家为什么会来参加Hygge,也不知道他们当时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她说:“我们在基督里有盼望,那他们的盼望是什么呢?我们所有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在寻找某种相似的盼望,这一点挺震撼人心的。尚未认识基督的人也正在寻找着什么。我们可以做得最多的就是祷告上帝可以使用我们来为他们的生命带来祝福。如果这样改变了他们对人生的看法,或在某种程度上打开了他们的思维或心扉,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期望了。”

对于Wex来说,让他坚持做Hygge野餐的动力来自于他发现不仅仅只有基督徒在“行善”,非基督徒亦如此,并且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间有很多可以相互学习的地方。“有时候,身为基督徒,我们可能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也常与信仰之外的人分彼此。”Wex说: “但Hygge已经屡次向我们证明,作为共同的受造生命,我们对人类社会都怀有最美好的期盼。 ”

他说:“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跟人大谈特谈基督信仰的单向独白,而是需要大家走到一起,一同想办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由此带来双方的转变。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的认识也都得到拓展。”

但对于Pam,之所以做Hygge,是出于一个更加个人的原因。她讲述了有一次,她看到一位女士在街头表演,人们却视而不见地走过。尽管Pam有停下来给那位女士一些钱,但那一刻,她觉得那位女士需要的不是钱,而是“有人和她说说话”。

“钱可以让我们得到很多东西,但关系却是买不到,也乞求不了的,所以社群才弥足珍贵。我当初想做Hygge就是出于这样一个个人的想法——为大家提供这样一个空间,让大家可以在其中建立个人的、熟识的关系。这可能是他们在其他地方无法找到的。”

作为基督徒,三位策划人也很注重聆听他人,并通过一次次的谈话或一次次的接触来建立社群感。 “每一次的Hygge都强调多聆听他人,而不是只顾自己诉说。这是大家觉得比较罕见的——很多人很惊讶居然有人愿意聆听他们的想法。”Pam说。

“接触到各色各样的人之后,我们变得更加谦卑。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那些通常不是很能融入教会的人。但他们人都很好,与我们也有完全一样的人生目标——推进公众利益,用自己的才能和天赋去祝福他人。对于我们这些基督徒来说,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这激励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在的位置及所拥有的资源,并思考如何好好利用它们。”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世界真正的问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