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推出纯红圣诞杯,所以呢?

Are-You-Seeing-Red-over-starbucks

文:雅米英文团队/译:白承成,中国
编辑整理:雅米中文团队

星巴克今年推出全新圣诞咖啡杯。与往年不同的是,星巴克这一次为圣诞准备的咖啡杯是纯红色的,不再有其他装饰图案。按理说,这应该不是什么爆炸新闻。但有一位自称基督教传教士的家伙对此极其不满,于当地时间11月5日在Facebook发自拍短片,大骂星巴克,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

短短一周内,这个视频短片的收看次数高达一千五百万次。美国主流新闻媒体都开始报道此事,各大脱口秀节目也没有放过调侃机会,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连当前最热门的美国总统候选人之一——地产大亨唐普(Donald Trump)亦开始声援此事,建议或许抵制星巴克。

redcup2
图一:原短片截图与各大媒体报道截图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名叫约书亚·福尔斯坦(Joshua Feuerstein)的“传教士”跟星巴克的咖啡杯如此过不去,并引起众人围观呢?原来让福尔斯坦向星巴克宣战的原因,是因为他觉得星巴克推出纯红咖啡杯,是想把“基督和圣诞节从其最新款的咖啡杯上抹掉。”

是的,你没有读错,福尔斯坦是认真的。福尔斯坦声称星巴克推出纯红色咖啡杯是对基督、基督徒以及圣诞节的冒犯。尽管星巴克已经澄清,今年的咖啡杯设计只是为了将杯身变为一个“空白画布,让每位顾客可以在上面画出自己的圣诞故事”;也尽管从一开始,人家星巴克咖啡杯的圣诞设计就从来没跟基督的诞生有过任何关系(以往的设计最多画上了礼品包装纸、雪人、圣诞老人和冬青枝等与耶稣诞生无关的图案);尽管这真的只是一个杯子……福尔斯坦却不在乎这些。

对他而言,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基督徒有权利和义务随时随地不惜一切代价为主耶稣正名!这听起来不错哦,可是让我们来仔细思考一下这三个问题:
1. 一个从未庆祝过基督诞生的公司为什么非得参与圣诞主题的展示呢?
2. 难道发起一场运动,“强迫”星巴克承认圣诞节和耶稣的存在,就能让其他人更尊崇耶稣基督吗?
3. 制造一场关于红色咖啡杯的风波会不会让那些不赞同基督教的人士正好多了一个理由来轻视基督教所要传递的信息呢?这样做会不会使人更加远离耶稣?

作为基督徒,我们都知道,圣诞节真正的意义在于耶稣基督——祂来到了这个世界、真实地生活过,最终又钉死在十字架上,好将我们从罪中拯救出来。

但是迫使各个公司展示圣诞节真正的意义,并不能帮我们将圣诞节的信息成功地传递出去。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领人信主,再来操心圣诞节应该用哪些装饰的问题。

庆祝圣诞节最好的方式也不是挂上象征性的装饰物。庆祝圣诞节最好的方式是每天为主而活,分享祂的爱。这样,我们才会激励和引导其他人来与我们一同追随主。

所以,让我们好好利用这场(红色)咖啡杯风暴。管他咖啡杯什么颜色,这个圣诞,约人喝杯咖啡,分享耶稣基督的爱吧!

图片来源:封面(基督邮报/NAPP NAZWORTH);图一(网络视频截图)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投稿

我为什么要用乐高积木拼出《大卫与歌利亚》

The-Man-Behind-David-And-Goliath-Comic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译:洪誉真,台湾

雅米圣经漫画《大卫与歌利亚》的角色与场景设计师陈永隆是位顶级乐高发烧友。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爱上乐高积木,并继而开始用自己的恩赐去建造他人的吧。

“不管什么物件,只要给我看一眼,我就能用乐高积木把它拼出来。”但是直到37岁那一年,陈永隆才在辅导儿童乐高工作坊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这种可以用乐高随意拼出任何造型的能力并非寻常。

至今,陈永隆已为多所学校量身定制乐高组件。其中一所学校亲切地称这位乐高私人教练为“拼装大师”。在之前大受欢迎的《乐高大电影》(英文名:The Lego Movie)中,这一称呼被用来指代那些可以用创意拼装出各种精密乐高造型的人。

在陈永隆小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接触到了当时的热门建筑玩具之一——乐高。从此,陈永隆对乐高的热爱便一发不可收拾。不需要看说明书,他就能自己用乐高积木一块一块地拼出太空飞船和航天飞机,毫不费力。还是小孩子的时候,陈永隆就有了第一个自创的乐高模型。当时陈永隆看了一部叫做《叛变》(英文名:Renegade)的电视剧。结果,他模仿剧中主角的交通工具,将自己的一辆白色乐高脚踏车漆成黑色并涂上火焰图纹。

陈永隆对乐高的热情一直持续到青少年时期和成年之后。慢慢地,他开始用乐高积木为学校校庆量身拼装迷你人像和校园建筑,同时还尝试“还原历史”,用乐高积木拼出许多新加坡历史上的标志性建筑。

有一天,上帝给陈永隆一个感动,让他使用自己现有的乐高积木拼装出大卫和歌利亚之间的战斗场景。雅米英文团队在Facebook上看到这些乐高场景照片后立即被其深深吸引,并迅速地联系上陈永隆,邀请他参与《大卫和歌利亚》这一漫画新作的制作。不用雅米英文团队多说什么,陈永隆就很愉快地答应了。他将此看作是一个传扬上帝话语的好机会。他谦虚地分享说:”上帝给我恩赐让我可以做现在从事的事情。除了十一奉献以外,这是另一种让我可以回报祂的方式。”

虽然陈永隆在事业上已获得认可和成功,但他的人生却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刚起步的时候,他也曾遇到财务紧张,后来又因为要满足客户需求而睡眠不足、精疲力竭。陈永隆觉得自己的人生很“蒙福”,却也不是毫无艰辛。

陈永隆这样说并非抱怨,而是他坚信挑战是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有挑战,我们才学会倚靠上帝。“我宁愿人生有挣扎,而非一味平顺。”永隆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没有一丝苦涩。

至于人生最终的目标,陈永隆的愿望很简单,那就是可以继续行走在当前的道路上。他说:“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能继续为大家拼装出美好的回忆,与大家连结,并祝福他人。我希望继续拼装出上帝放在我心里的感动。”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成功人士)


投稿

澳洲网红退出社交媒体,你怎么看?

Essenaoneil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译:钟林君,中国

这两天,一名澳洲网红关号退出社交媒体的消息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事件女主角Essena今年18岁,来自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的Instagram圈也算是小有名气,坐拥五十多万Instagram粉丝、二十多万YouTube和Tumblr关注,外加六万多Snapchat粉丝。11月2日这一天,她突然宣布退出社交媒体,追求更健康的人生,在全球媒体中制造了不小的轰动。

为何退出?
Essena自称此次退出社交媒体是想要曝光社交媒体黑暗的一面,揭示她看上去完美无瑕的生活背后真实的模样。在关掉自己的youtube账号前,Essena上传了一段18分钟的视频,在其中分享自己如何变得痴迷于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更多的关注、更多的赞、和更多的粉丝。同时,她也向大家展示了自己为拍美照吸引更多粉丝而费尽的种种周折。这些极端的做法包括为拍一张照片而空腹几天、 同一个场景拍200多张才挑出一张发到网上,外加运用各种摆拍技巧使自己的身材在照片上看起来更完美。尽管这些为她带来了成千上万的赞与关注,她说自己感到非常空虚,并且越发没有安全感,因为每天都很在意别人怎样评价自己。

Essena现在决定金盆洗手,做一个“改变玩法的人”。她说自己现在的目标就是要鼓励其他人不要太在乎他人的认可,以至迷失自己,而是去做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情。目前,她已经建立自己的网站,用来推广“素食主义(veganism)、植物为本营养学(plant-based nutrition)、环保意识(environmental awareness)、社会问题(social issues)、性别平等和反衬艺术(controversial art)”。

退出动机是真是假
虽然很多人站出来为Essena的大胆举动打气,但同时也有很多人提出质疑,说她只不过是重新包装自己而已。美国科技博客Mashable指出这位年轻人的举动最终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关注,“这对一个想要避开关注的人来说”实在是“奇怪之举”。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位网红的决定呢?大家对其动机是真是假的争论一定不会有什么结论,但或许有一点是我们可以达成共识的——无论如何,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并渴望得到肯定的,哪怕只有一点点。不管是在社交媒体上,还是朋友间或在工作中,我们都总是在寻求他人的认可——获得的方式可能是脸书上的赞,也可能是别人为我们竖起的大拇指或是在我们背后的轻轻一拍。

戒掉社交媒体或许可以帮助我们遏制这种痴迷,但终究这会不会成为对我们深层问题的隔靴抓痒?我们对他人肯定的渴望会不会又以其他的形式冒出来,让我们再度感到深深的空虚与渴望?

真正的问题所在
或许我们应该做的是找到因由,而非只针对症状。或许我们也不应该责怪社交媒体,怨社交媒体太阴险,让我们变得痴迷。不停地告诉自己“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或许也都只是一个开端。我们真正需要认识到的或许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否认这个需要——被肯定的需要。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并常常问问自己:“我应当怎样管理我对他人认可的渴望?”“我的自我价值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衡量”“我应该以谁的评价为准?”

真正的解决之道或许更在于用其他东西,而非社交媒体上的关注度来填补我们的这个需要。在这个价值观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做的或许是定睛于这个世界上唯一恒定不变的对象——那位创造我们、决定我们是谁的创造主。

花点时间问问自己:“我是否真的在乎上帝的评价过于其他?”

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真的不再在乎自己在脸书上有多少赞,Instagram上有多少粉丝。你的自我价值在上帝那里才是最安全的。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世界真正的问题)


投稿

自拍为何而狂

[SC] Feature image (1)

作者:Karen Kwek,新加坡;绘图:涂淑贞,新加坡;翻译:苗苗,北京

“看!我在秘鲁,看到马丘比丘遗址的背景了吗?”;“看!我正在摇滚乐的现场随节奏摇摆”;“看!我正在痛快地吃好大一块烤猪肘”;“看!我刚从理发椅上起来,快看我的新发型!”。我的个人页面上有许多自拍的记录,这让我直面一个事实:我是一个自拍狂。而且,像我这样的人不只我一个。

selfie1

可以肯定的是,自画像并不是件新鲜事。数世纪以来,不少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了自己的肖像。但近年来,配备了前置摄像头的智能手机使自拍变得空前简单。你不必成为梵高才能给大众留下印象。因为社交媒体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你只要在屏幕上点一下,就能在Instagram上分享自己的照片、在Facebook上换来许多个“赞”。而且,我们不仅忙着玩自拍,还热衷于聊自拍。2013年,自拍的英语单词“selfie”获选当年度“牛津词典风云词汇”;2014年6月,它又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你爱它也好,恨它也罢,反正它已被广泛接受了。

selfie7

有什么理由不爱自拍呢?在传统照相机的年代,自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你得将照相机设定为定时拍照模式,趁着红色指示灯还在闪烁的瞬间,飞快跑到镜头前摆好姿势;假如直接用手拿着照相机来拍,拍出来的照片可能很模糊,或者不小心让手指进了镜头都不知道,因为拍这些照片的时候你看不见镜头前的自己;如果要拍证件照,你还得专门跑一趟照相馆呢。幸好,这些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手机应用程序会指导你如何摆正你的头和肩膀,这样你就可以为自己拍摄正式的照片了,并且可以无限重拍,直到你认为满意为止。说实话,对于你的照片该怎么拍才最好看,没有别人比你自己更有话语权吧。

我在想,自拍的确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它能够捕捉某个瞬间,或者让朋友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但是,除了吸引眼球之外,自拍这股潮流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呢?我们对自拍的痴迷是否揭示了一些更深层的动机和态度,以及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selfie2

虚假的保证

在英国《每日电讯报》2014年4月的一篇文章中,拉迪卡·桑哈尼(Radhika Sanghani)提到,自拍似乎能给我们带来某种保证,因为我们能够在镜头背后决定自己如何呈现于镜头前:“当我和那些最热衷于自拍的朋友聊天时,他们纷纷表示,自拍使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形象。正如一位朋友所说:‘比起别人拍的照片,自拍的照片更容易修改和控制,因为你可以让它变得更好看。’”

selfie3

当然,想让别人看到最好的自己,这是天性。谁不会在参加重要活动或工作面试之前梳洗打扮一番,给别人留个好印象呢?然而,由于社交媒体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曝光度,向别人展现自己的好形象,就变得更加重要。当我们将自拍照上传到社交网站之后,大家就比以前有更多机会看到我们,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桑哈尼女士在上述文章中指出,自拍“使人在社交圈子中被关注和接纳”。我们常常以得到多少个“赞”来衡量自己被接纳的程度,然后很可能会花很长时间思考为何某些照片得到的“赞”比较多。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可能正在让社会来决定我们的价值和身份。

一旦自我价值建基于别人的认可之上,我们就很难有安全感。因此,我们不停地更新个人页面,删除任何我们不想向别人展示的东西。我们只会编辑、保存和发布那些在一周当中最讨人喜欢的图片,或谈论最酷的事情。我们担心“真实的我”配不上精心构思的姿势和精致的滤镜。

selfie4

因此,难怪2014年在英国进行的一项研究将自拍瘾与自尊心联系在一起。这项研究采访了2000多名18至30岁的男性和女性,结果显示,许多经常玩自拍的人自我价值感较低。但是,为什么我们的自尊心如此脆弱呢?会不会是因为我们总是问自己“我到底有什么价值?”、“谁会喜欢我、接纳我?”

真正的价值

selfie5

有没有比“别人的评价”更好的自我价值衡量方式呢?有没有人能透过滤镜看到我们本来的样子——连缺点也不例外——却依然喜欢和接纳我们呢?有没有这样一位权威人士,只有他的评价才算数呢?

让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确实有这么一位权威存在。圣经告诉我们,甚至在我们出生之前,这位权威已经彻底了解我们,因为是祂创造了我们:

我的肺腑是祢所造的。
我在母腹中,祢已覆庇我。
我要称谢祢,因我受造奇妙可畏。
祢的作为奇妙,这是我心深知道的。
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处被联络,
那时,我的形体并不向祢隐藏。
我未成形的体质,祢的眼早已看见了。
祢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
(注:或作“我被造的肢体尚未有其一”),
祢都写在祢的册上了。
(诗篇第139篇13-16节)

selfie6

你看,我们每个人都是奇妙的创造。我们的创造主看重我们,按照我们本来的样子爱我们,也从来不以外表来评价我们。这是真的,不必靠发布自拍照和集“赞”来证明。

事实上,这位创造主亲自来到世上与我们建立关系,证明了祂有多看重和爱我们。祂就是耶稣基督。这是怎样的一位朋友啊!不要理会那些社交媒体上的“赞”了,有什么比做创造主的朋友更有价值呢?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自拍呢?当然,自拍仍然是一种很棒的方式,让我们可以捕捉某些瞬间,留给后人。但是,如果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耶稣的杰作,那么我们就不会再害怕别人如何看待我们和我们的自拍照了。别人不再能定义我们是谁,因为耶稣早已确立了我们的价值。

是的,耶稣爱你,按照你本来的样子看待和评价你,愿意做你的朋友。想想看,用祂的眼光去看待你自己,认识你真正的身份和价值,这将是多么棒的事情呢!

你希望更加了解这位爱你的耶稣吗?不妨找你身边的基督徒朋友聊聊,或者到附近的教会去找牧者谈谈吧。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版)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上帝的眼光)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