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世界真正的问题

面对这个世界的罪恶与苦难,上帝让你失望了吗?

If-God-is-good-why-is-there-so-much-evil-and-suffering-

作者:Adriel Yeo, 新加坡;翻译:洪妤靜,台湾

如果上帝是美善的,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罪恶与苦难?

这恐怕是让基督徒最难以回答的问题之一了。这个问题不单将许多非信徒挡在基督信仰之外,还造成一部分基督徒的流失,当然也影响了一批基督徒的成长,让他们无法与上帝更深同行。

当我自己刚开始探索基督教时,心中也有许多疑问,罪恶与苦难就是其中之一。我为此读了不少基督教的护教书籍,也在这个问题上纠结了好长时间,但我对此还是没有完成明白。

对一些基督徒而言,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恐怕就是避而不谈。但我认为完全忽视这个问题并非明智之举,毕竟,我们大多数人很多时候都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如果上帝是全然美善并全能的,祂怎么会容许罪恶的存在?如果祂允许罪恶的存在,那祂不就是并非全然美善,或全能了吗?

阿尔文·普兰丁格、彼得·凡·殷瓦根、威廉·莱恩·克雷格等哲学家为此提出了有力的辩护,解释了为什么全善、全能的上帝可以允许罪恶的存在。普兰丁格在其著名的“自由意志辩护”中提出,只要上帝赋予人自由意志,就会有人违背道德,这一点上帝无法干预,因为如果干预,就是剥夺了人的自由意志。

至于上帝为何容许自由意志的存在,普兰丁格在《上帝、自由与恶》一书中提出,较之没有自由意志的世界,有自由意志的世界要更好。比方说,没有自由意志的世界不会有爱的存在,因为爱是需要主体主动决定,而非被迫而为的。他更进一步解释道:

为了创造出可以行善的受造物,上帝必须创造可以行恶的受造物,并且祂不能既给予受造物行恶的自由,同时又阻止他们行恶。

令人悲哀的是,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这些自由的受造物中有一部分就是会选择滥用自己的自由,这就是恶的来源。然而,被赋予自由意志的受造物有时会行恶这件事并不能用来否认上帝的全能或美善,因为上帝完全可以阻止道德败坏的发生,但要那样做的话,上帝必须把自由意志拿走。

上帝的全然美善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的确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存在恶。但这样的解释仍有其局限性。事实上,尽管很多朋友在听我分享普兰丁格的观点后都愿意接受他的说法,他们仍会有疑问。本能上,他们还是会很难过世界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必要的死亡发生。不管如何解释,大家也仍然无法接受世上怎么会有如此多的不公。

因此,我想,大家想要的或许并不是理智上的一个解答,而是情感上的安慰。关于这个世界上为什会有罪恶与苦难这个问题,我们无法给出简单的回答,因为它本身就不是一个关于某一点在逻辑上是否成立的问题。更多的,这是一个关于心的问题——我们内心想知道为什么人会经历各种各样的苦难。事实上,听见大家求助的哀号并感到有负担是件好事,因为这体现了我们人性中的一面。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没有任何答案是可以让人满意的。对于一个正在经历痛苦的人来说,简单一句“这是因为人类犯了罪”可能并不会有多少帮助。

与此相反,当我们思考为何美善的上帝会允许苦难存在时,我们或许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为什么耶稣会出现在历史上,为什么祂会被钉十字架,为什么后来祂的坟墓又是空的?

当我们看到耶稣在十字架的死和祂的复活时,我们看见的就不再是一个似乎对这个世界的苦难漠不关心的上帝。我们此时看到的上帝不单关心这个世界的苦难,更执意恢复起初祂创造这个世界时的秩序。也正是因此,祂才差遣爱子耶稣来到这个世界,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好让我们的罪得赦免;并使祂死里复活,好让我们有永生的盼望。

有时候,我会想,究竟有多少基督徒信主会是因为耶稣的死与复活让他们找到了解释这个世界罪恶与苦难的答案。对我而言,我之所以成为基督徒,是因为历史事实让我无法否认耶稣的复活,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之前是怎样地不认创造天地万物的上帝。当我继续寻求为何世上存在败坏和苦难时,我才了解,我无法用我有限的认知和观点去理解这一切。我能继续信仰的道路,是因为认识到了耶稣是谁。

如果我们总是把焦点放在“为什没是我”、“为什么是现在”,或是“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上面,我觉得我们永远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苦难会发生;并且不管别人提出什么解释,我们都无法受到安慰。与其这样,我觉得所谓做一名基督徒,就是要把焦点从“为什么是我受苦”转移到“为什么是耶稣受难”。祂才是我们盼望的所在。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理解有关上帝的良善与世界的苦难这一问题,但我们却可以知道上帝在乎,并且耶稣用自己的全人和生命证实了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因此得到安慰。

罪恶与苦难的问题总会让我们心头难受,而对于苦难,我们也常常会无法理解。但我们知道上帝容许这些事情发生,并不是因为祂不在乎。祂不但在乎,而且已经身体力行来解决这个世界的问题。

正如赖特(N.T Wright)所说,

当我们学会阅读耶稣的故事,并将其看作是上帝爱的故事来阅读时,我们才能一次又一次发出惊叹的感恩,因为祂为我们解决了我们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基督信仰的核心。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世界真正的问题)


投稿

聪明的,你告诉我,约会为什么这么难?

Why-It--s-Difficult-to-Date-These-Days1

作者:Victor G,新加坡;翻译:Jaslyn See,新加坡

“嗨,找时间一起喝杯咖啡吧!”

男生们,承认吧,想在教会向女生发出这样的邀请真是难上加难,特别是教会比较小的时候。女生们也尽可承认,你们大概不会爽快地答应。这样的状况在教会并非罕见,原因可能有很多。

美国青年基督徒杂志Relevant之前发表了一篇文章,文中列出了多种原因,试图解释为什么现在教会的男生不主动去邀约那些常常祷告、爱主、又有个人魅力的女生。作者觉得这是因为约书亚·哈里斯(Joshua Harris)的同名书籍《不再约会》(“Kiss Dating Goodbye”)让“不再约会”的心理在教会变得普及。

我虽然不完全赞同文中的观点,但它确实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的一些层面,而这些又恰恰是需要我们带着祷告去思考的,特别是当我们想早点甩掉人见人怕的“好人卡”的时候。

所在教会的文化
去教会不是去寻找另一半的。为了进一步把这一认识制度化,有些教会就干脆把男女会众隔离开来——男士坐一边,女士坐另一边。“教会是敬拜上帝的地方”这一想法让我们潜意识里抵制任何像约会这样的事情,以免影响敬拜。再加上如果教会比较小的话,一旦恋情不成功就会变得很尴尬,因此大多数人宁可不要在教会里开始任何恋情。

Relevant的一名面簿(Facebook)读者也指出:“现在教会里已经大学毕业、可以谈婚论嫁的单身女性少得可怜,男生更少。大家又把婚姻看成人生大事,生怕出错;也担心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稍微亲密的举动都让人紧张。这样一来,在教会谈恋爱就变成一件特别尴尬的事情了。”

的确,在很多范围比较小的教会团体里,大家几乎不会给约会任何“失败”的余地。任何不能以婚姻告终的约会都会遭到白眼,尽管这样的约会可能带来个人成长,并让当事人有机会对另一个人有更多的了解。事实上,就算不能最终走进婚姻,健康的、以上帝为中心的恋情也是可以让人学到许多宝贵功课的。而这样的恋情也不一定要以一同服事的形式来发展(喝杯咖啡又怎样)。

不管你喜不喜欢,能不能与自己私下想有更多了解的人喝杯咖啡,这件事情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在教会文化的影响。

个人认识
我们成长的环境千差万别,因此对两性间交往界限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对一些人来说,约一个女生出去喝咖啡简直就是犯罪,而有些人却觉得喝杯咖啡没什么,不用把它看得跟求婚似的。

我并不完全否认约书亚·哈里斯的看法。不管怎样,他为如何求偶或敬虔地约会列出了非常明确的准则和界限。哈里斯的书强调了“不欺哄他人”这一点(帖撒罗尼迦前书4章6节)。对于我们这群跟随上帝的人来说,上帝给予了我们清晰的引导,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一些祂对我们行为与道德的期待。而在此之外,我们就得辨识哪些只是我们自己的认识,并格外留意不将我们自己的看法混淆为上帝的期待了。

我和女友早在参加大学团契(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时就已经是朋友。我们之间的交谈也帮助我们从一开始就可以去了解彼此对约会这件事的看法。即便如此,我们开始恋爱之前也还是建立了一些基本原则与界限,希望彼此尊重和遵守。很多时候,这就是在练习如何在一段感情中沟通彼此的期待。

期待
邀请别人喝咖啡这件事情往往被误会为要有大动作发生。

Relevant杂志也坦言,现在单身人士中普遍流行着一个概念,那就是每段恋情,即便只是非正式的约会,都应该以结婚为最终目标。当邀请一位女士共进晚餐变得好像向她求婚一样严重时,问题就出现了,因为这会“强迫我们给出往往应该是几个月或几年后才能做出的承诺”,基本上就是“本末倒置”了。

各种快速指南(如“基督徒男性不应该娶的10种女性”或“10个应该结束这段感情的理由”等文章)列出了种种我们应该及不应该考虑结婚的类型。这些快速指南的兴起大大缩小了我们的可选范围,最后就只剩下唯一一个完美的适婚人——耶稣。这样的指南会让我们产生理想却不现实的期待。这种期待很危险,因为这让我们忘记婚姻本质上是两个罪人的结合,而这个结合是为了更好地彰显上帝对人生命的改变。由于不合理的期待,许多可以建立良好关系的机会都被拒之门外。

除此之外,让情况变得更糟的是大家对“适婚”这个概念的过度强调。这种概念给一个想要结婚、甚至只是求偶的人提出了过于夸张的信仰、情绪及经济要求。有谁真的能完全准备好如此走近另一个受造奇妙可畏的个体呢?

毕竟,恋爱以及最终的婚姻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如果我们已经那么完美了,就不需要另一个人来磨砺我们了。

在约会之前,了解和沟通个人对求偶或恋爱的各种期待,以及去发现彼此有哪些相似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在大家把我当成一个反教会现有体制的异己之前,我先快速声明一下,在我和女朋友正式“约会”之前,我拜见了她的父母,并征得了他们的同意,还让他们有机会开诚布公地询问我的动机、个人经历,对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还准备了一个关于我们恋爱的时间表,并征询他们的认同和建议(我现在还在继续这样做,并向他们随时报告我们的发展动态),邀请他们在整个恋爱过程中积极参与。我也是那种想要110%确定的人,也会“本末倒置”。

但这只是我的个人认识。我觉得有些事情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了解彼此的教会文化和成长环境,并顾及她父母(两人都是基督徒)的感受,毕竟他们如此深爱自己的女儿。再就是,我们要先做朋友,再决定下一步怎么走。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我这样幸运,可以做出这样的安排并得到女友和她家人的支持。如果条件不允许,在作出任何承诺之前,也必须要让大家有机会更多彼此了解。勇敢地邀请别人或接受别人的邀请去吃顿便饭、喝杯咖啡,或者与其他朋友一起外出吧,这些都是不错的开始。

教会的男生、女生们,鼓起勇气,喝杯咖啡去!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世界真正的问题)


投稿

澳洲网红退出社交媒体,你怎么看?

Essenaoneil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译:钟林君,中国

这两天,一名澳洲网红关号退出社交媒体的消息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事件女主角Essena今年18岁,来自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的Instagram圈也算是小有名气,坐拥五十多万Instagram粉丝、二十多万YouTube和Tumblr关注,外加六万多Snapchat粉丝。11月2日这一天,她突然宣布退出社交媒体,追求更健康的人生,在全球媒体中制造了不小的轰动。

为何退出?
Essena自称此次退出社交媒体是想要曝光社交媒体黑暗的一面,揭示她看上去完美无瑕的生活背后真实的模样。在关掉自己的youtube账号前,Essena上传了一段18分钟的视频,在其中分享自己如何变得痴迷于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更多的关注、更多的赞、和更多的粉丝。同时,她也向大家展示了自己为拍美照吸引更多粉丝而费尽的种种周折。这些极端的做法包括为拍一张照片而空腹几天、 同一个场景拍200多张才挑出一张发到网上,外加运用各种摆拍技巧使自己的身材在照片上看起来更完美。尽管这些为她带来了成千上万的赞与关注,她说自己感到非常空虚,并且越发没有安全感,因为每天都很在意别人怎样评价自己。

Essena现在决定金盆洗手,做一个“改变玩法的人”。她说自己现在的目标就是要鼓励其他人不要太在乎他人的认可,以至迷失自己,而是去做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情。目前,她已经建立自己的网站,用来推广“素食主义(veganism)、植物为本营养学(plant-based nutrition)、环保意识(environmental awareness)、社会问题(social issues)、性别平等和反衬艺术(controversial art)”。

退出动机是真是假
虽然很多人站出来为Essena的大胆举动打气,但同时也有很多人提出质疑,说她只不过是重新包装自己而已。美国科技博客Mashable指出这位年轻人的举动最终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关注,“这对一个想要避开关注的人来说”实在是“奇怪之举”。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位网红的决定呢?大家对其动机是真是假的争论一定不会有什么结论,但或许有一点是我们可以达成共识的——无论如何,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并渴望得到肯定的,哪怕只有一点点。不管是在社交媒体上,还是朋友间或在工作中,我们都总是在寻求他人的认可——获得的方式可能是脸书上的赞,也可能是别人为我们竖起的大拇指或是在我们背后的轻轻一拍。

戒掉社交媒体或许可以帮助我们遏制这种痴迷,但终究这会不会成为对我们深层问题的隔靴抓痒?我们对他人肯定的渴望会不会又以其他的形式冒出来,让我们再度感到深深的空虚与渴望?

真正的问题所在
或许我们应该做的是找到因由,而非只针对症状。或许我们也不应该责怪社交媒体,怨社交媒体太阴险,让我们变得痴迷。不停地告诉自己“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或许也都只是一个开端。我们真正需要认识到的或许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否认这个需要——被肯定的需要。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并常常问问自己:“我应当怎样管理我对他人认可的渴望?”“我的自我价值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衡量”“我应该以谁的评价为准?”

真正的解决之道或许更在于用其他东西,而非社交媒体上的关注度来填补我们的这个需要。在这个价值观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做的或许是定睛于这个世界上唯一恒定不变的对象——那位创造我们、决定我们是谁的创造主。

花点时间问问自己:“我是否真的在乎上帝的评价过于其他?”

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真的不再在乎自己在脸书上有多少赞,Instagram上有多少粉丝。你的自我价值在上帝那里才是最安全的。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世界真正的问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