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传福音

为了帮助穷人,他抛弃了富足的生活——采访非盈利组织RADION创始人黄清水

to-reach-the-poor-he-became-poor

作者:Alvin Chia, 新加坡

翻译:夏天,台湾

家里的宠物狗死了,是把它埋了,还是吃掉?

2008年,在泰国北方裴省与当地少数民族Hmong一起生活时,现年35岁的新加坡人黄清水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

清水收养的宠物狗有一天在路上被卡车无情地碾死了,当地村民们则在旁边看着,如果没有人认领,他们就等着把狗吃掉。

清水此前在新加坡政府工作,但为了改善Hmong族人的生活条件,他在2007年创办了国际性非营利机构RADION,希望将基督信仰化为诚挚丶实际的行动。该机构旨在帮助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他们服务的项目包括收容穷人、帮助容易受到犯罪伤害及染上毒品的儿童和青少年,并保护遭到家庭暴力的女性受害者。

清水是在事业一帆风顺时突然感到空虚而开始着手公益的。他说:“我常在想,生活难道仅仅是追求和拥有一份人人羡慕的工作,开名车,品美酒吗?当生命走到尽头时,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呢?站在创造主的面前,我该如何向祂交代?说我追求了一辈子世界的光鲜吗?”

于是在26岁时,他辞掉工作,成为一名志愿者,到Hmong族村落的难民营服务了一年。一年后他回到新加坡,开始进一步研究Hmong族。他说:“当我了解得越深入,我就越难受。这个族群有那么多的需要,那么多的社会问题,还有许多未曾被触及到的社区,然而向他们伸出的援手却这么少!”

尽管有这样的认知,清水还是经历了一番挣扎后才下定决心要全职且长期投身服事Hmong族人。他说:“我在维持原有的工作还是到深山生活这两个选择中痛苦挣扎着。”

在教会连续听到两堂哈该书的讲道后,清水被说服了。清水说:“整卷哈该书都在问同一个问题:当人们看见了需要,他们怎么还能够继续不痛不痒地维持自己舒适无忧的生活?”哈该书第1章第8节特别令他感动。这节经文提到,上帝对那些只顾建造自己房屋的百姓说,去建造上帝的家吧!清水当时对上帝说,如果他下星期再听到同样的经文,他就把这句话当成是上帝呼招他去服事Hmong族人的印证。

接下来的那个星期,同一位牧师走到讲台前,翻开她的圣经,再一次朗读了哈该书1章8节……那一刻,清水红了眼框,内心激动不已。就在同一个星期,他收拾行囊,取消了预订的一辆跑车,飞往泰国。他分享道:“我曾经和我的基督徒朋友开玩笑,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呼召时,两行眼泪瞬间从我的脸颊上滑落——‘心痛’的眼泪。”

“新加坡有太多让我放不下的——豪车、名酒和高薪职业。放下这一切实在是与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价值观背道而驰。”

但是清水曾在16岁向上帝许下誓言,说无论付上什么样的代价,他都要跟随上帝。就是这个誓言让清水没有退缩。清水在信奉道教的家庭中长大,1996年他就读国中三年级时成为基督徒。他的父母亲和姐姐也在一年多后信主。

和朋友一同创立RADION的初期是非常困难的。 RADION刚开始运作的第一年,清水过着勉强糊口的日子,并且自掏腰包支援大部分的扶贫项目。在头两年他就花掉了5万多新币。清水说:“一开始我们不知道会在那里待多久。但是,当我们意识到长期留在那里是唯一能真正帮助Hmong族人的方式时,我们决定继续做下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各种各样的困难开始出现”。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事工,现在清水每年回新加坡四次,与人分享。

除了财务上的挑战之外,还有情感方面的。例如他心爱的宠物狗Kaew死了这件事。清水说:“最痛苦的不是失去它,而是之后要面对的。”

“如果当时我把狗埋了,村民会觉得被冒犯,因为这样就浪费了一顿好肉。不过我实在无法忍受看着邻居吃掉我的宠物,所以我不得已,最后决定自己吃掉……这件事绝对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艰难的决定。”

尽管有难处,清水也看见了上帝如何使用这个机构来供应穷人身心灵方面的需要。例如,2007年,他的团队在入冬之前发放了1600个毯子给Hmong难民,其中包含大量来自老挝的难民。这群老挝难民曾经在越南战争中支援美方,也在老挝内战中抵制共产主义,因而如今在泰国寻求庇护。

清水后来才得知,这群难民当中的基督徒领袖一直在向上帝祷告,祈求上帝供应老人和孩子们毯子。清水说:“他们哭着告诉我之前如何向上帝呼求,希望上帝垂听他们的祷告。他们跟上帝说如果祂是真实的上帝,就请上帝怜悯他们,感动守卫营地的泰国士兵提供一些毛毯给他们。因此,当看到上千张毯子送进难民营时,他们知道上帝亲自回应了他们的祷告,上帝毫无疑问是真实存在的。”

自2007年以来,清水的机构也有机会在工作中分享福音。他们第一次即兴分享福音是在一个拥挤的小屋里,分享的信息是上帝如何不离弃祂的子民。村民们听到这个信息后双眼都湿润了。他们竟然没有冲到外面抢领救济物品,而是待在那里专心聆听。在那一天,一共有60个人信主。

接触更多的人,让更多人听见福音的志向使得RADION和清水继续前行。清水说:“我们和其他基督徒事工拥有同样的盼望,就是带领更多的生命归向基督!”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基督信仰101)

耶稣不曾放弃的,我凭什么视若无睹

suicide-1267709_1280

作者:黄康耀,马来西亚

隔天就是复活节,就在我极力邀请一位非基督徒朋友来参加复活主日崇拜却遭到拒绝时,一位基督徒朋友对我说了一句:“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信仰强加在别人身上。”虽然我明白不强人所难这个道理,但是,当与圣经的真理并排时,面对基督不曾放弃,甚至愿意用生命来赎回的灵魂,我真的可以将我这位非基督徒朋友的救恩看得无关紧要吗?于是我开始反复思想上帝的话。

腓立比书2章6-8节说:“祂本有上帝的形象,不以自己与上帝同等为强夺的, 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 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原本有无尽尊荣的上帝的儿子,为了祂所顾念的罪人以及为要除去我们的罪孽,道成肉身降世为人,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使我们在基督里得以再次被悦纳,进入触不可及的圣洁光中,也可以来到施恩宝座前领受怜恤、恩惠和随时的帮助,並敬拜祂。

我若漠不关心亲朋好友的救恩,亦或草率看待的话,我岂不是与耶稣基督看待灵魂的眼光背道而驰?

如果我因为害怕被拒绝、被嘲笑而以福音为耻的话,不就意味着我宁可不诉说上帝的大能,也要隐藏自己的软弱吗?

如果我不愿为耶稣基督的缘故放下自己的舒适和骄傲,这不也意味着我视大使命为可有可无,视耶稣基督的同在为多此一举,祂所赐的丰盛生命还不比我的世俗生活来得更好吗?

尊重一位画家最好的表达方式,莫过于好好珍惜他的作品。因此,我爱上帝,就要爱按照祂形象所造的人,而最能表达爱的方式,不就是把上帝的爱介绍给他们吗?

我知道领人归主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我的朋友来参加我们的复活节敬拜,他也不一定马上信主。但我愿意持续地在生活中用上帝的爱去关爱身边的朋友,也为他们祷告守候,不错过任何机会邀请他们来见证我在主里的新生命。因为,耶稣不曾放弃的,我不能视若无睹。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submit_article

 

明明白白讲福音

Do-You-Know-and-Tell-the-Gospel-

作者:Benedict Tan,马来西亚;翻译:梁士焕,中国

如果我说很多基督徒,包括我自己,都缺乏传福音的热情,应该不算太过愤世嫉俗吧。我发现我可以和朋友们聊任何话题,单单耶稣基督的福音除外。那么多人之所以在传福音方面有挣扎,我想无外乎两个主要原因:1)对传福音这件事不在乎; 2)在乎,却觉得棘手。

最近,我无意中发现了约翰·查普曼(John Chapman)——一位澳大利亚布道家和传教士——写的《明明白白讲福音》(Know and Tell the Gospel,中文书名为雅米事工暂译)一书。这是一本关于传福音的入门书籍,全书分为两个部分:1)了解我们为什么需要分享福音; 2)知道该如何传福音。书中就探讨了上述问题。作者首先阐述了什么是福音,然后再说明为什么传福音是每个基督徒的职责和特权。最后,他又为基督徒如何开启福音的对话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

整本书的思路很容易让人理解,但是神学内容也有一定的强度。由于作者本人也一直积极参与福音事工,因此他从自身经历出发,并结合了自己作为牧者的敏感度来写作。作者认为所有基督徒在传福音时都会有挣扎。同时,他也温柔又有力地反驳了一些反对传福音的异议,并从圣经的角度说明基督徒为什么需要传福音。由于有自身和他人的亲身经历为例子,本书的语气显得格外真诚。

同时,作者也不怕承认自己的失败和挣扎。例如,他分享了自己的两个恐惧:与人谈话时不知道该如何开启上帝这个话题,也担心在传福音的过程当中说了什么不该说的,或漏说什么该说的。有时,听了太多“成功”的归信故事后,看到自己在传福音方面力量软弱又无果效,我会很沮丧,有时甚至感到内疚和惭愧,都不想继续分享福音了。因此,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它提醒我,上帝自己会负责一个人是否信主,而我们的工作只是真实而有爱心地将上帝赐救恩这一好消息告诉他人。

本书的另外一大特征就是涉及面比较广。作者在书中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关于拣选的教义、地方教会各会众在传福音方面的角色及个人福音事工的重要性。他还用大量的笔触强调了个人灵命成长及基督徒团契藉着祷告和阅读圣经来彼此支持和鼓励的重要性。正因如此,这本书非常适合与朋友或小组一起阅读,好叫我们通过分享彼此的经历,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彼此建造。

从这本书中了解到福音的方方面面对我来说可能是最大的收获了。这些信息让我重新认识了人的悖逆和上帝的恩典、怜悯与爱;上帝的主权;上帝对我们——祂从罪和死亡中救赎出来的子民——的计划以及祂在世上的使命。这让我开始重新检视和评估我在福音事工方面的努力,并鞭策我可以更加勇敢地与朋友们分享耶稣。

尽管如此,我知道,在传福音方面我还会遇到挣扎。当我没有收割到任何“庄稼”时,我会沮丧;当我面对满满的日程安排时,也有可能会遗忘读过的内容,或者将传福音这件事情“搁置一边”。因此,我会找人来监督我。但更重要的是,我在操练将福音与我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我需要看到各各他的荣耀,并藉着上帝的恩典,直到有一天,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哥林多前书2章2节)

如果你也想被福音的美丽征服,推荐你阅读这本书。希望它能帮助你对自己的福音知识以及对福音的理解更自信,在分享福音时也分享得更加坚定有确信。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submit_article

用美食传递爱——今天,你Hygge了吗?

Hygge-Picnic_04

作者:Wendy W,新加坡;翻译:Jaslyn See,新加坡

试想一下,宁静的湖边,夕阳在天空中投射出橙色和粉色的温暖色调;你盘腿而坐,面前野餐布上摆满各色私家美食——新鲜出炉的面包配自制黄油、真正来自自家田园的田园沙拉,以及入口即化的红酒炖牛肉;深入的谈话和笑声在席间流动;而随着天色渐暗,摇曳的烛光也照亮身旁的面孔与笑容。

对了,和你共进晚餐的都是你之前素不相识的人哦。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Hygge野餐,欢迎入席!
Hygge-Picnic_04 (1)

Hygge-Picnic_05

Hygge是什么?

Hygge(发音为hue-ga)一词源于丹麦,大概意思是“惬意”。但是,Hygge这个概念也包涵任何可以唤起舒适感和熟悉感的东西——从与家人朋友共度美好时光到手捧热巧赖在床上。Hygge野餐活动的三名策划人之一Pamelia(以下简称Pam)解释道:“Hygge就是你在家中与朋友共享美食时的那种感觉。这也是我们想让大家在Hygge野餐感受到的。”

Pam,Rachal和Wex三人第一次对Hygge精神有所了解是一次在澳大利亚的旅行期间。那时他们刚从同一所大学毕业。三人偶然发现一个印度奶茶小摊,在那里,人们可以坐在地毯上休憩,一边啜饮着热茶,一边与旁边的人闲聊。

这家印度奶茶小摊的创意让Pam和Wex有了举办野餐晚宴,并用Hygge来命名的想法。他们想在新加坡重现Hygge精神。“我们最早创办Hygge野餐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意识到,现在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疏远,而每个人其实又都渴望熟识感。”Pam说:“现在,想要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很难。Hygge野餐想要做的就是为大家提供这样一个空间,让大家可以在这里找到熟识感,可以彼此倾诉。”

Hygge-Picnic_03

第一次Hygge野餐成形于2014年7月。起初,这只是一个为美食爱好者或喜爱交友的人开办的社交活动,参与者中有一部分是三位策划人自己的朋友。从那以后,野餐活动逐渐演变成一个宣传社会公益事业,并可以让来宾有所获益的平台。 “我们很努力地尝试把Hygge做得与其他一般的社交活动不一样。我们不想让它只是成为一个供大家玩乐的地方,也不想大家来了这里只是觉得感觉不错,然后什么也带不走。”Pam说。

一个典型的Hygge晚餐通常有12到16人参加。主持人介绍完当天的主题后是一轮自我介绍与闲聊,然后大家就会像在家用餐一样传递食物——所有的食物都分别装在共用的大碗里,大碗传递到谁手里,谁就夹一些到自己盘子里。 “因为来的人见到新朋友都会有的点尴尬,所以我们发现,请大家彼此传递食物真的有助于打破僵局。”Pam说。

这些晚餐大多都是事先准备好的。身为餐厅主厨的Pam和园艺师兼植物学家的Wex亲自准备这些食物。偶尔,Wex在自己的菜园里栽种的青菜,如九层塔和芝麻菜(火箭菜),也会出现在菜肴中。后来,他们拉拢了环境教育工作者Rachel,请她帮忙为每一位来宾设计、撰写专门的卡片。

Hygge-Picnic_01

Hygge-Pincic_06
到目前为止,Hygge野餐已经为许多社会公益事业赢得了关注与支持,比如为有需要的独居老人提供帮助、为尼泊尔4月份发生的7.8级地震灾民提供支援等等。

最近一次在9月举行的Hygge野餐上,三位组织者为大家分享了他们所关注的“食品可持续性”话题。他们精心策划每道菜,让整个晚餐本身就能体现主题。在三小时的晚餐时间里,大家讨论了与有道德地进行食品采购和有道德地进行食品消费相关的话题。临近晚饭结束时,主持人给每一位嘉宾发放了一份九层塔种子让他们种植,并给每人颁发了一份“变革宣言”,让大家可以在上面签字承诺,从此过可持续发展的生活。

先建立社群,再分享信仰

在每次野餐前,Pam都会给来宾发送电子邮件,向他们介绍Hygge。Pam说:“我们会解释说,我们举办这个野餐,是想分享上帝对我们的恩典。我们不会积极地去‘推销’我们的信仰。我们只会说我们是基督徒,别无其他”。

然而,去年圣诞节的时候,三位策划人想更加公开自己的信仰。他们为每一位来宾准备了一个大礼包,其中就放有由Rachel亲自设计加手绘的卡片,上面谈到了圣诞节的方方面面。Pam说:“那是我们第一次愿意公开说,‘如果你对基督信仰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和我们联系’”。

虽然三位活动策划人后来并没有跟进这些来宾,也没有听说其中任何人信主,但他们表示,通过这些野餐,他们已与很多人进行了真诚的沟通。“如果不能再次见到他们并当面询问,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他们当中是否有人信主。”Rachel说: “但我们希望自己有鼓励到他们,让他们在与身边的人互动时,可以更加真诚,更加有爱。”

Hygge-Picnic_02

为什么做“Hygge”野餐

对Rachel来说,激励她这样做的原因是想要“让自己能够祝福他人”,并被上帝使用来感动他人的生命。 “我们真的不知道大家为什么会来参加Hygge,也不知道他们当时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她说:“我们在基督里有盼望,那他们的盼望是什么呢?我们所有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在寻找某种相似的盼望,这一点挺震撼人心的。尚未认识基督的人也正在寻找着什么。我们可以做得最多的就是祷告上帝可以使用我们来为他们的生命带来祝福。如果这样改变了他们对人生的看法,或在某种程度上打开了他们的思维或心扉,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期望了。”

对于Wex来说,让他坚持做Hygge野餐的动力来自于他发现不仅仅只有基督徒在“行善”,非基督徒亦如此,并且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间有很多可以相互学习的地方。“有时候,身为基督徒,我们可能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也常与信仰之外的人分彼此。”Wex说: “但Hygge已经屡次向我们证明,作为共同的受造生命,我们对人类社会都怀有最美好的期盼。 ”

他说:“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跟人大谈特谈基督信仰的单向独白,而是需要大家走到一起,一同想办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由此带来双方的转变。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的认识也都得到拓展。”

但对于Pam,之所以做Hygge,是出于一个更加个人的原因。她讲述了有一次,她看到一位女士在街头表演,人们却视而不见地走过。尽管Pam有停下来给那位女士一些钱,但那一刻,她觉得那位女士需要的不是钱,而是“有人和她说说话”。

“钱可以让我们得到很多东西,但关系却是买不到,也乞求不了的,所以社群才弥足珍贵。我当初想做Hygge就是出于这样一个个人的想法——为大家提供这样一个空间,让大家可以在其中建立个人的、熟识的关系。这可能是他们在其他地方无法找到的。”

作为基督徒,三位策划人也很注重聆听他人,并通过一次次的谈话或一次次的接触来建立社群感。 “每一次的Hygge都强调多聆听他人,而不是只顾自己诉说。这是大家觉得比较罕见的——很多人很惊讶居然有人愿意聆听他们的想法。”Pam说。

“接触到各色各样的人之后,我们变得更加谦卑。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那些通常不是很能融入教会的人。但他们人都很好,与我们也有完全一样的人生目标——推进公众利益,用自己的才能和天赋去祝福他人。对于我们这些基督徒来说,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这激励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在的位置及所拥有的资源,并思考如何好好利用它们。”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世界真正的问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