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寄生虫》——都是坏人才是悲剧

 

作者:Feifei,中国

*封面和文中图片来自豆瓣电影

 

最近,韩国电影《寄生虫》横扫奥斯卡四项大奖,亚洲电影又迎来新的曙光。这让我心里也不由默默发痒,想看看究竟。夜晚十一点,一片寂静无声中,我全程无漏点地刷完了这部片长2小时的电影。

 
影片想传达的中心信息是阶级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影片下半场中同样一场雨,让身处上流社会的人欢喜不已,雾霾没有了,天气放晴,空气清新,是快乐聚会的好时光;然而向下看,他们看不到的是,身处社会底层住在半地下室的下流社会的人,在这场雨中因为房屋积水无家可归,拼命想保全家中的一点财产,最终只能在运动场度过艰难的一夜。
 
看到我上面写的,或许大家会同情社会底层的穷人们。然而上述的情节只是影片高潮爆炸的导火索,整部影片看下来,我心里浮现出一句经文:“下流人真是虚空,上流人也是虚假,放在天平里就必浮起,他们一共比空气还轻”(诗篇 62篇9节)。
 
金家一家四口挤在窄小而破烂的半地下室,四人手机同时停机,家里没有无线网,只能偷偷连接周围邻居的信号来保持与外界的通信。
 

一位朋友的到来,竟意想不到地给这贫困潦倒的一家人带来了转机。金家的儿子通过这位朋友介绍,获得了辅导富人家女儿的机会。考不上大学、贫困潦倒、却擅长伪造文件、蛊惑人心的一家人,通过各种手段,一一成为了有钱人家朴家女儿的英语辅导老师、儿子的艺术心理治疗师、丈夫的专用司机和妻子的家务阿姨。
 
也许大家会觉得这一家人的人生开了挂,四个无业游民瞬间变成高收入人群。然而人性就是如此的贪婪、不知满足,四人本可以借着这份工作踏踏实实地过普通人的生活,虽然平凡但总好过过去赤贫的日子,他们所做的却让人嗤之以鼻。
 
富人朴家一家外出为小儿子庆生,金家一家的真面目彰显出来。他们明目张胆地霸占了富人家,开始了一场反转式的狂欢。深夜降临,穷人们围在客厅沙发上,面前满是各式各样的酒瓶,各人开始发表自己的“人生感言”,儿子竟然妄想能够娶到富人家的小女儿,彻底霸占富人家的财产。
 
门铃忽然响起,打破穷人一家的妄想,他们看着面前的杯盘狼藉,因着生怕被发现而一个个恐惧不已。可视对讲屏幕上出现了朴家前任保姆的形象,她出现在这个疯狂的夜晚是为什么?原来比穷人一家更疯狂的是,保姆丈夫一直寄居在富人家房子下面无人知晓的逃生地洞里。
 

穷人一家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两个穷人家庭彼此知道了对方的秘密,故事情节变得激烈起来,他们开始为自己掌握的对方情报斗争,纠缠在了一起。
 
这次,家里的电话响起来,两户穷人一同陷入恐慌,最最让他们害怕的事发生了,因为暴雨的缘故富人取消了原本的计划,马上就要回家。
 
人最丑陋的那一面出现了,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两户穷人对对方都采用了极端手段。最终金家一家四口逃出了富人家,另外那对穷人夫妻被锁在了地下室里。
 

多么令人讽刺,金家一家不断想向上爬,却不给在他们下一层生活的前保姆夫妇任何向上爬的机会。

影片的最后,出现了故事的大反转,富人家的前任保姆被金家的妻子意外杀害,在富人家小儿子的生日派对上,前任保姆的丈夫为了给妻子报仇,打伤了预谋杀人灭口的金家儿子,并从地下室逃离了出来,对金家展开报复,最终杀害了金家的二女儿。而就在此时,金家爸爸竟一时受刺激,因为富人家丈夫对穷人身上味道的厌恶、对受伤金家女儿的无视,拿起杀死女儿的刀,捅向了富人家的丈夫……最后躲进了地下逃生地道……
 
导演奉俊昊说到这部影片时,说这是“一出没有小丑的喜剧,一出没有坏人的悲剧” ,“电影中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即使大家都没有恶意却可能导致一发不可收拾的后果,但有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点点对彼此的尊重”。导演想让大家看到社会阶级分化带来的隐患和可能带来的冲突,但消除了阶级分化就消除了矛盾吗?多一点“尊重”就真的会减少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上的恶吗?互相尊重,谈何容易?好在圣经有更直白的解答:“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罗马书罗马书 3章23节)如果我们不解决内心对他人财产的觊觎,不明白自己与他人的价值在于上帝将自己的形象放在我们里面,不管我们拥有多少,我们都会想要得到更多,即便打破了现有的阶层,我们还是会重新人为地建立起各式各样的阶层与鄙视链吧。

 
金家太太说他们就像蟑螂一样,一开灯,就得躲起来。如何才能不像蟑螂一样生活在黑暗当中呢?好像有钱是答案,但那只不过是假象。对于我来说,真正的答案在于“我们若说自己没有罪,就是欺骗自己,真理就不在我们里面了。我们若认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翰一书1章9节)
 
所以,因为都是坏人,才是悲剧,如果我们都能认识到自己是坏人,才能变成喜剧。金家的爸爸,或许去自首,才是最从容走出地下室的方式吧。愿我们都有勇气,走出黑暗,走进光明。
 
“但义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正午。”(箴言 4章18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浓情蜜意

我终于厌倦了隐藏自己的罪(有声中文)

作者:Dorothy Norberg,美国

翻译:Nancy,中国

有声播读:Melody,加拿大

 

“真相总会大白的。”

 
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这句话让我心生恐惧,因为当我母亲这么说的时候,意味着即便她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我的悖逆,她还是知道我犯了错,并等待上帝来谴责我的良知。
 
这句话出自民数记32章23节,是摩西用来警告以色列民不要违背他们与上帝之间的盟约关系的。但这句话也说明了即使我们有办法掩盖犯罪的证据并拒绝承认自己的罪,我们最终还是无法逃避我们犯了罪的事实。
 
当我读悬疑小说的时候,总是会期待着侦探揭露罪犯的那一刻。但在现实生活中,我觉得自己更像是那些掩盖自己罪行的罪犯,害怕自己不得不面对真相及其后果的那一刻。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让人看到我有多坏更让我害怕的了。  
 
随着我渐渐长大,我不再浪费母亲的时间,对我显而易见的行为撒谎,但我开始用其他方式犯罪。教会里的人认为我是一个可爱的女孩,但在家里,我的性格特点是爱发脾气,蔑视他人。当青年领袖们称赞我圣经知识丰富和品格优秀时,我试图让他们看到我根本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虔诚,但他们却觉得我是谦逊,反而更加赞赏我。他们根本不会知道我实际上有多坏。如果让大家看到我里面有多破碎,大家肯定会被我吓跑,所以在公众场合我会保持自己的行为符合大家的期望。我感觉自己完全是个伪君子。
 
面对自己的本相
 
我会花好几个小时沉浸在自己所感知到的罪恶感和无罪感中,这让我对悬疑小说产生了毕生的兴趣。Hannah Anderson在她的书《All That’s Good》的某一章中写到悬疑小说帮助她发现了真相的重要性:读者会喜欢读侦探小说是因为他们在其中找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东西——确定性、真相和结果。这些也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但同时也是我最害怕的。
 
在我的青少年时代即将结束之际,我如数家珍地阅读着Agatha Christie的每一部悬疑小说,享受着她的著名作品Hercule Poirot和Miss Marple以及她那些不那么知名的侦探冒险系列。Agatha Christie出版于1920年至1973年之间的推理小说,以其巧妙曲折的情节和道德核心而闻名。她笔下的侦探们热爱正义、不顾个人和社会代价一心去寻找事实真相。
 
正如Hannah Anderson所写的:“追求真相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事实的走向。它还需要不论如何都诚实地跟着事实走。”当我读到书的结尾,看到凶手是某个可爱的人,或者是一个我喜欢的人时,我会在心里叹息,因为我不希望凶手是他们!
 
当我在消化虚构小说里的真相时,我意识到这些悬疑谋杀小说多么真实地展现了人类堕落的本相。我们都倾向于对那些不讨人喜欢的人做最坏的假定,却又最大化地忽视那些看似富有同情心之人的罪恶。但我们都是罪人,而且我们并不总会把内心的罪恶展现给人看。
 
一想到那些我关心的角色因着他们的所作所为而面临坐牢或死刑,我就感到很痛苦。但这是他们应得的惩罚,如果侦探没有发现他们的罪行,无辜的人还会一直被怀疑。
 
真相必须被揭露出来,即使结果会令人不快。在读小说中认识到这一点使我更加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本相。与此同时,每天读一篇谋杀悬疑故事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生活中的危险信号,意识到我曾经因为困惑和无助而忽视的罪已经深深扎根于我的日常习惯和思想之中。
 
我可以编造出一些故事来解释和缓解我的问题和理想状况之间的张力,然而与其去寻找证据来证实我的解释,我更愿意以那些最好的悬疑小说所鼓励的真相标准来要求自己——愿意面对最准确、最不偏不倚的事实。
真相让我们得自由
 
后来我发现我的情况比我原先想的要糟糕得多,我的内疚感变得更加强烈了。这期间,我对为自己的罪辩解越来越不感兴趣了,因为我需要的不是更好的辩解,而是宽恕。
 
这种绝望感把我拉回到我小时候背诵过的那句经文:“我们若认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翰一书 1章9节 )
 
我紧紧握住这个应许。我知道,即使重新认识自己和正视自己的罪无比痛苦,上帝也不会把我撇在堕落的深渊。祂应许要洁净我,我要做的就是认罪,凭信心寻求祂。
 
我坚信“真相比我的自我形象重要得多。”当我面对现实并在悔改中前行时,我体会到被一个早已深知道我一切的上帝所爱意味着什么(诗篇139篇1-5节 )。我担心的后果与上帝丰盛的恩典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我知道,即使在我最不堪的时候,祂也会怜悯我。
 
正如诗篇作者所写的:“ 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凡心里没有诡诈,耶和华不算为有罪的,这人是有福的!”(诗篇32篇1-2节)。我终于可以自由地面对真相了,也体会到了罪被洗净的感觉。
 
当我终于将我的挣扎告诉人们时,他们对我表示同情和理解,但最让我宽慰的是我相信并得到了主的恩典。因为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献祭,我的罪被洗净了,并以公义为袍(以赛亚书61章10节),这个真理把我从罪的捆绑、从过去对真相的恐惧中拯救了出来。
 
我的一切罪恶和我过去的一切不堪都在十字架上暴露无遗。虽然这令人想到就很痛苦,但也同时让我摆脱了自己虚幻的良善面纱。我的罪必然会大白于世,但基督的怜悯会更新我,因为不论发生什么,那知道一切真相的主都选择爱我。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黑暗中的旌旗

雅各书灵修 | 上帝会试探我们吗?(有声中文)

作者:Raphael Zhang,新加坡

翻译 :夏天,台湾

有声播读:刘弟兄,中国

读经: 雅各书1章13-15节

罪是很好玩的。是的,你没听错。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罪是具有吸引力、且令人感到愉悦的。如同美籍讲员兼作家Rosaria Butterfield所说“如果你陷入罪的时候不觉得开心,那说明你没有找到罪的正确打开方式。”当然,她不是在鼓励基督徒犯罪,她只是想要强调一件显而易见的事──罪让人感到相当愉悦。

雅各是这么说的:“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雅各书1章14节)。对我来说,这是再真实不过的亲身经历了。每次我犯罪,不是因为被自己的骄傲或怒气牵制,就是被酒瘾或情欲诱惑。

所以我能够体会为什么雅各会使用“诱惑”这个充满性意味的词语来形容受试探的时刻──那种想要犯罪的感受,的确是非常强大有力且极具魅惑性的,也是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诱人招唤。我会这么想“就做这一次又不会怎么样!一次而已。能有什么事呢?”

后来我才发现,罪永远不会兑现它承诺给我们的快乐。罪就像是一张永远不能兑现的巨额支票。从始至终,它都在欺骗我们。最终,它还会使我们损失惨重。

接下来,你可能会问:如果犯罪这么不好,为什么上帝会允许我们落入试探之中呢?为什么上帝要使我们陷入诱惑之境,然后害我们跌倒呢?然而,这样的想法其实反应出我们并没有完全明白上帝的心意和祂的属性。

雅各告诉我们“人被试探,不可说“我是被上帝试探”;“因为上帝不能被恶试探,祂也不试探人”(雅各书1章13节)。上帝从亘古直到永远都是良善的。

上帝不像我们会随着罪的试探而摇摆。祂也不愿意我们被罪恶所诱惑,因为祂知道我们一但屈服于试探,就会遭受巨大的伤害。就像雅各说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雅各书1章15)

根据雅各的说法,我们若是屈服于私欲,就像是被“拖”到那个引诱我们的邪恶之人的床上。在这桩私情结合之后,私欲就生出罪来,随着罪的生长,我们的灵命最终会死亡。这幅生动的画面应该能够帮助我们明白罪的严重性和它所带来的致命后果。虽然罪表面上让人感觉很愉快,但对我们来说,它实际上极具破坏性并且是致命的。

上帝的心意不是要我们遭受罪致死的攻击,而是要我们享受祂所赐予的美好生命──借着顺服上帝和祂的话语就能得到。我们不要曲解了上帝的心意,要知道,上帝顾念我们,祂要把最好的赐给我们。

问题反思:

1.你现在心里有没有暗暗想着某些罪?

2.明白上帝的心意会给你与祂之间的关系带来怎样的改变?

3.你如何能够识别生活中罪的诱惑和欺骗?这(发现生活中罪的诱惑和欺骗)能够怎么样帮助你厘清罪的破坏性后果?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彼此相爱

忧虑是罪吗? (有声中文)

作者:Carol Lerh,新加坡

翻译:熊永兰,中国

语音播读:馨宁,中国

编者的话:你有没有经历过焦虑到无法控制的时刻?明明知道不应该再为某件事情忧虑,却仍然毫无意义地担心和恐惧着?小编告诉你,你绝对不是一个人!那么,我们要如何面对忧虑呢?似乎作为基督徒的我们,面对忧虑又多了一层负罪感。真是愈发痛苦了!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当你一想到要去学校,手心就开始冒汗。

马上就要走到点餐台却还没想好午饭要吃什么时,你的心跳加速像是在敲着小鼓。

当你的朋友不再像往常那样回复你信息的时候,你哭了。

你没办法控制这些情绪,正如人们在演讲之前紧张,或在面试之前会呼吸困难一样。

然后你读到马太福音6章25节 “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因此,除了日常的焦虑之外,你又开始感到内疚,因为在明明应该信靠上帝的时候,你却在忧虑。

这是否意味着你一点也不信靠上帝?于是你开始想,忧虑是罪吗?

我知道那种感觉。我曾经经历过。

我当然犯了罪。因为罪就是不顺服上帝的话语。那没有遵循上帝所指示的去做到一无挂虑,只要凡事藉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上帝(腓立比书4章6节)——我肯定是犯罪了。

在撒种的比喻中(马太福音13章),种子撒在荆棘里指的就是那些听到上帝的话,但是被生活的忧虑和钱财迷惑住的人。在这个比喻中,我们对此生的关心变成了阻碍我们灵命成长以及使我们和上帝之间隔阂更深的原因。忧虑让我们忘记了上帝而只关注我们眼前的问题。当我们忧虑时我们就失去了对上帝的信心,就如同彼得将目光从耶稣身上转移到身旁波涛汹涌的海水上时,他就失去了对上帝的信心(马太福音14章)

这就好像是:我相信一位全能的主,相信祂创造了宇宙万物,战胜了死亡和撒旦,给了我永恒的生命。但是我却不相信祂能帮助我度过接下来的24小时。

可是话又说回来,圣经并没有明确地表明忧虑其本身是一种罪。哥林多前书7章32-33节中保罗说没有娶妻的,是为主的事挂虑,想怎样叫主喜悦。娶了妻的,是为世上的事挂虑,想怎样叫妻子喜悦。在这里,保罗讲到忧虑是我们对不同事物的一种很深且合理的关心,这种情感甚至有可能正是来自上帝!

在路加福音10章35-42节中,耶稣去到伯大尼的玛利亚和马大那里,马大在四周忙碌着,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耶稣没有指出她的忧虑是罪或告诉她去吧不要再犯罪了。耶稣对她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不可少的—或必须的事,只有一件。”(路加福音10章41节,文字加粗由作者自己添加)。

实际上,我们对待忧虑作何反应才是真正重要的。当我们忧虑的时候,我们有两个选择:去找上帝帮助,或沉溺于忧虑中。

诗篇的作者们就是选择了寻求上帝的帮助,这也使他们不忘记他们可以投靠上帝(诗篇16篇1节),上帝可以帮助他们(诗篇18篇35节)并把他们从惧怕中解救出来(诗篇34篇4节)。然而,沉溺于忧虑却会让我们成为撒在荆棘地里的种子,让我们忘记上帝,最终到不信的地步,而不信就是罪了。

我知道标准答案应该是什么,我也决定照样去做。我向上帝哀求,但是我却压根没在等祂回答。我在深深的焦虑中寻找着出路,而这个过程使得我更加忧虑。我想,这么一直忧虑到一切使我忧虑的事都解决了,我就会好了。我以为把论文检查30遍,或者做好准备面对朋友对我信息回复的各种可能,我就可以帮助上帝完成祂赐我平安的应许了。虽然我知道我本应该勇敢、自信且平静地面对歌利亚,但我依然控制不了内心的惧怕和疑虑。

焦虑和恐惧最终把我吞噬了。我蜷缩在床上啜泣着,因为太害怕而动弹不得。我失去了控制,最后进了医院。

 

你会怎么做呢?

克服忧虑没有秘诀。彼得前书5章7节说:“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上帝,因为祂顾念你们。”关键是你要坚持如此行,即使是在你觉得上帝没有在听你祷告的时候。我第一次这样尝试的时候放弃了,但是如果我不断坚持,像诗篇13篇的作者那样哀求祂,“我心里筹算,终日愁苦,要到几时呢?”我就会想起在我过去的生活中祂对我的信实,最终我可以说:“但我倚靠你的慈爱;我的心因你的救恩快乐。”

在登山宝训中耶稣用了足足十节经文谈论“不要忧虑”,之后祂给出了相较于忧虑的另一个选择。其间马太福音6章33节说到“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我真希望我的焦点不是对准自己,而是在上帝那里,希望我能专心寻求祂、握住祂的话语、思想祂的旨意并牢记祂的应许。

时至今日,我仍然在与焦虑斗争。但是现在我选择把所有问题都交托给上帝,每次只关注当下的一小时。

我仍会被一次又一次地试探,想要再次去忧虑。恐慌症也仍旧会发作,嘲笑自己的声音仍会在我的脑海萦绕。然而我愿上帝帮助我使我记得投靠祂,因为以赛亚书41章13节说:“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必搀扶你的右手,对你说:‘不要害怕!我必帮助你。’”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认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