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基督徒生活

如何过一个真实的基督徒生活?(有声中文)

作者:陈秋璇,新加坡

翻译:Cindy Wang,澳大利亚

语音播读:小七,中国

秋璇(Chew Suan)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接触新加坡青年归主协会,现在是该机构的全职教导同工。能够为着装备宣教同工而学习和教导上帝的话语,她感到无比荣幸。

我本以为这只是一个平常的基督徒学生聚会——唱几首敬拜赞美诗歌,听一场讲道,然后再祷告一下。然而几位学长却另有安排。他们想让我们通过一个结构式的经历,切身感受什么是为基督受苦。我们被蒙着双眼带进一间教室,然后要跪着在桌腿间摸索道路,找到出口。当终于到达终点时,我起身松了口气,以为结束了。

“啪!” 突然,我被扇了一耳光。接着我听到学长问:“你原谅我吗?”

虽然心里怒火中烧,我口里却说:“我原谅你。”显然,这是标准答案,但我内心其实无比恼怒。我为何口是心非呢?很简单,我希望学长认为我是一个宽容、谦卑的基督徒,他们也确实这样以为,因为他们看不到我的内心。

在我多年的基督徒生活中,这并非特例。很多时候,我在祷告、读经、服侍、关爱他人上的表现都远远超过了自己真实的光景。我担心别的基督徒是否认为我待人苛刻,远超过在乎自己是否真的苛刻。简言之,我顾虑别人对我的看法远超过了对自己内心真实情况的关注。

 

法利赛人的问题

新约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关心自己看上去是否公义,远多于自己内心是否真的公义。他们就是文士和法利赛人。在马太福音23章25-28节中记录了耶稣对他们的严厉斥责:“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洗净杯盘的外面,里面却盛满了勒索和放荡。你这瞎眼的法利赛人,先洗净杯盘的里面,好叫外面也干净了。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好像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你们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显出公义来,里面却装满了假善和不法的事。”

“假冒为善”这个词是从希腊文译过来的,最初指的是指演员在扮演某个角色。因此一个假冒为善的人是表里不一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正是这样的人,他们表面上显得很公义,内心却充满了私欲和诡诈。耶稣命令他们先洗净内心,才能叫外表也洁净了。

“先”这个字体现了耶稣的优先顺序。我们内心的景况远比我们外在的表现重要得多,因为我们的言行反映了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真的是公义良善的,我们的言行举止会自然流露得出。但如果我们里面充满私欲和不法,即使我们能用言行粉饰自己,但那终究不过是做戏,我们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成了假冒为善的人。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成了文士和法利赛人。我们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他们认为可以通过行为上的义救自己;而作为基督徒,我们的信心在耶稣里,因为祂来是为了召我们这些罪人(马可福音2章17节)。我很清楚我无法洁净自己的心,但我相信因着耶稣十字架上的工作我就被洁净了(希伯来书10章19-22节)。

但如果我在作为基督徒的生命旅程中缺乏真诚,只注重外表的敬虔而忽略内在的真实景况,那我的行为就和文士和法利塞人没有区别了,我也同样要面对耶稣的斥责。相比于外在表现,我更应该看重自己内心的光景。别人高看我应该比别人看低我时更让我担忧。所以,我祷告自己能够更真实,更关心自己的内心而非外在。

 

“真实性”的问题

当我观察我一些年轻的基督徒朋友时,我发现他们并没有像我一样被这个问题如此困扰。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教导就是要诚实面对自己,听从己心。这种想法有它积极的一面。它在讲表里要如一。所以这些年轻人怎么想就怎么说、完全表达他们真实的感受、不做作、不虚伪、相比较别人的眼光,他们更看重自己是否活出了真我。因此跟我不同,他们基本不用纠结这个假冒为善的问题。

虽然表里如一值得肯定,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样做却也可能有潜在的危险。因为罪的败坏,我们的想法、感受、行为都已不能反映上帝的形象。但因着上帝的恩典,耶稣基督拯救了我们,这救赎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我们“效法祂儿子的模样”(罗马书8章29节)。

因此保罗在以弗所书4章21-24节中提醒基督徒们:“如果你们听过祂的道,领了祂的教,学了祂的真理,就要脱去你们从前行为上的旧人,这旧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渐渐变坏的;又要将你们的心志改换一新,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上帝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

我上面提到的潜在危险就是基督徒们忘记了自己是新造的人并依然让老我主导我们的想法、言语和行为。所以这样下去即使我们以为自己表里如一,实际上,我们却没有活出我们真实基督徒的身份。因此,真正的基督徒生命不仅是要求我们内在和外在的一致,更是要求我们的内在要能反映出基督的样式。

 

如何过一个真实的基督徒生活

那我要如何才能过一个真实的基督徒生活呢?首先,我要靠着上帝的帮助成为一个真实的人。我要摒除伪善,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处境都要表里如一;第二,靠着上帝的话语和圣灵的更新,我要越来越有基督的样式。我要在想法、言语、行为上都反应出我在基督里的真实身份。*Thomas O.Chisholm的诗歌优美地表达了什么是过一个真实的基督徒生活,希望这首诗歌成为我们的祷告。

 

 

我愿献身心,为基督而活,

在一切事上,讨我主喜悦,

欢欣顺服主,凭主旨导引,

甘愿背十架,一路随主行。

慈悲主耶稣,受死作中保,

使我免罪孽,复与神和好,

感激主大爱,愿听主呼召,

奉献我一切,来随主引导。

无论何境遇,总为主做工,

尽各样本分,使主名得荣,

即或有艰难,我心能得胜,

为主名尽忠,得永远生命。

在短瞬世间,愿为主而活,

因我心所爱,是主的笑容;

深愿为我主,寻找迷失羊,

引领疲倦人,安息主怀中

副歌

哦,主耶稣我救主,我心奉献给你,

因你在十字架上,为赎我罪钉死;

我要你作我救主,来住在我心里,

我一生一世到永远,要忠心服事你。

 

*《为主而活(奉献身心歌)》,译文沿用诗歌中文版。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奇异恩典

基督徒的人生没有窍门

Confessions-of-a-Christian-Life-Hacker

作者:Karen Kwek,新加坡;翻译:曹琴琴,中国

朋友打开一包薯片,把袋子下面的两个角往里掖起来,然后不停地顺着两个角往里卷薯片袋,一瞬间,袋子就摇身变成碗状,方便大家从里边拿薯片。我看得目瞪口呆,他真是太有才了!我老公也很有才。他是我们家的科技高手,不仅把我们家所有的无线设备联网了,还把我们所有的娱乐资讯整合到用一个遥控器就能操作。哈,生活就是可以这么便捷!

我非常喜欢生活中的这些小窍门,它们都是一些很有创意的方法和捷径,能非常高效地解决问题。在过去,这些节省时间的妙招都是由父母传授给孩子或由各个领域的导师传授给学徒。但是,你可能已经猜到,计算机行业将这一传统的理念进行了创新,并让其迅速流行开来。

2004年,科技记者丹尼·奥布莱恩(Danny O’Brien)对计算机高手(通常称为“黑客”)们的工作流程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有某些共同的小窍门,能大大简化编程任务。“生活小窍门(Life Hacks)”这个词应运而生,并被引申用来描述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好、更经济地完成更多事情的各种方法、窍门或技巧。如今,互联网和一些媒体分享平台(比如YouTube)使得几乎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能获取生活小窍门(Life Hacks)。

谁不喜欢便捷的生活小窍门?

从电脑键盘上的快捷操作到各种给水果削皮切片的小妙招以及能帮我们省钱的旅游攻略,我都喜欢,为什么呢?

第一,生活小妙招能让我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享受生活。我可以很快搞定棘手的问题,就能有更多的时间放松自己,享受成果。

第二,如果我不用请专业人士帮忙,就能既省时又省力地解决问题,我会觉得自己很聪明,很有成就感。其实,只要在网上看一些实用的文章或视频,我们几乎都能成为“专家”。

第三,我也跟大家一样,渴望得到即时的满足感。我们都想立马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这会让自己感到很满足。谁都不愿意等待,因为等待会让人压力山大,坐立不安。广告公司和营销人员就常常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比如,他们会打出一些标语(“赶紧抢购,售完即止”)或者提供按需服务。

这些原因确实会让我们爱上生活小窍门(Life Hacks),因为如今有太多可供选择的产品或服务,让我们常常无从下手。有太多东西耗费我们的精力和金钱,所以现在的消费者就像皇帝一样,习惯采用既迅速又简单的解决方法。我们已经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比如,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想立即看到事情的结果。

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在讲求“即时”性,比如速溶咖啡、即时信息以及极速信贷。生物技术也在研究能让动植物快速生长的方法,以便尽快让我们食用。就连新闻和建议类的文章也在力图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你有没有经常看到这样的标题:“致富5步曲”、“成功人士的7大秘诀”?不管是通过实践经验,还是通过阅读指南全集或文章,我们都能获取一些基本的生活小窍门——我们甚至在用小窍门来获取小窍门。

我说的没错吧?

基督徒生活有小窍门吗?

既然可以从“解决问题”的视角来看待工作、任务,我们常常也禁不住用这样的心态来看待生活。作为一位技术作家,也是“生活小窍门 (Life Hacks)”这个词的创造者,丹尼·奥布莱恩(Danny O’Brien)表示:“对大多数人而言,现代生活就是一个没有简单解决方案的超复杂问题。但我们可以从小的方面入手;我们可以创造一些捷径……所以生活小窍门这个概念真的非常吸引人,因为它承载着巨大的希望,让我们相信可以通过一些小窍门来改善人生。我们不需要完全理解或掌握人生就可以让人生变得更能让人忍受一些。”

很多人下意识里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之所以喜欢快速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许是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才不会对生活这团乱麻手足无措。不过不要误解,我完全赞成以好的方法解决问题,赞成缩短银行排队的时间(其实应该缩短所有地方排队的时间!)。但是生活真的就只是一个复杂的大问题吗?快速解决问题是否真的是我们面对人生最好的办法?就在我反思自己对捷径的喜爱、对聪明方法的热衷时,我突然意识到,圣经所展现的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

生活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关系。

睿智的所罗门王一生致力于探索世界,尽管他富有智慧,却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生深不可测。“在日光之下所发生的事,人不能查明;尽管人劳碌寻查,总是查不出来;即使智慧人以为知道了,还是查不出来”(传道书8章17节,圣经新译本)

所罗门试过所有的快速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他明白这不是人生的答案。所罗门寻找人生的意义,但无论知识、享乐、奋斗、进步还是财富,都不能让他感到满足。直到后来,他才意识到上帝是我们所有人的创造者和审判者,我们的生活因此与上帝紧密相关。所罗门总结道:“在你壮年的日子,当记念你的创造主……当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诫命,因为这是每一个人的本分。”(传道书12章第1、13节,圣经新译本)

然而,按照我们的本相,我们不可能得到上帝的喜悦,因为我们无视上帝,不听祂的话,理应受到祂的责罚。但好消息是,耶稣基督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拯救我们,借着祂,我们可以恢复与上帝的关系。基督徒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已经修复的关系。这个关系真实存在,直到永恒。因为这是一个关系,所以没有捷径可言。

事实上,人生会经历困难是有原因的,因为上帝要用磨难来培养我们的品格。正如使徒保罗所言:“(我们)知道患难产生忍耐,忍耐产生毅力,毅力产生盼望”(罗马书5章3-4节,圣经新译本)。圣经告诉我们:“你要在耶和华面前静默无声,耐心地等候祂”(诗篇37篇7节,圣经新译本),要相信上帝会在对的时间出手相助。但是对于习惯即时满足的我们来说,等待是何等的难。

的确,做耶稣忠心的门徒需要耐心,需要我们尽上本分,没有捷径可走。

我发现我 “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对我跟上帝的关系其实并无帮助。有多少时候,我只在饭前向上帝嘀咕,睡前再咿呀两句,误以为这就是常常祷告的健康属灵生活,误以为这就是在谦卑地依靠上帝。有多少时候,我只是有选择性地匆匆瞥一眼一些安慰人的圣经经节,而没有深入研究圣经,还以为自己这就是读圣经了。有多少时候,我虽然知道上帝的话,却没把它付诸实践?又有多少时候,做完礼拜,我就会觉得万事大吉,觉得离开教会我就可以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因为我已经完成了一到两个小时的“敬拜”任务。颇具讽刺的是,当我沉迷于这些以及其它的“基督徒生活小窍门”时,我最终忽略的是与上帝的关系,无法享受祂的同在。

从上帝而来的人生小窍门

我们已经意识到基督徒的生活没有捷径可言,但我依然想说,如果生活小窍门是指把我们从许多麻烦和挫折中拯救出来,那么耶稣对我们的拯救才是真正的妙招 !祂的死一次性并永远地担当了我们的罪,祂实实在在是我们的救主。除此之外,我们在基督里能够得到从上帝而来的一切智慧和力量,得到我们所需的一切,得到基督永恒的生命。

这意味着上帝的话语也能为相信祂的人提供当下的生活帮助。所以当我们好好读圣经时,我们就会受益。因为上帝“赐给人智慧……看顾正直人的路径”(箴言2章6-11节,圣经新译本)。祂没有向我们承诺会有捷径可走,但祂的智慧和远见能保护我们不犯后果严重的错误——“当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诫命,因为这是每一个人的本分。”

我依然会去我最喜欢的网站获取便捷的小窍门,并学习更有效地使用谷歌,但现在我意识到,睿智的所罗门王所传递的信息可能才是我们生命中最好的窍门。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生活小窍门)


submit_article

用美食传递爱——今天,你Hygge了吗?

Hygge-Picnic_04

作者:Wendy W,新加坡;翻译:Jaslyn See,新加坡

试想一下,宁静的湖边,夕阳在天空中投射出橙色和粉色的温暖色调;你盘腿而坐,面前野餐布上摆满各色私家美食——新鲜出炉的面包配自制黄油、真正来自自家田园的田园沙拉,以及入口即化的红酒炖牛肉;深入的谈话和笑声在席间流动;而随着天色渐暗,摇曳的烛光也照亮身旁的面孔与笑容。

对了,和你共进晚餐的都是你之前素不相识的人哦。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Hygge野餐,欢迎入席!
Hygge-Picnic_04 (1)

Hygge-Picnic_05

Hygge是什么?

Hygge(发音为hue-ga)一词源于丹麦,大概意思是“惬意”。但是,Hygge这个概念也包涵任何可以唤起舒适感和熟悉感的东西——从与家人朋友共度美好时光到手捧热巧赖在床上。Hygge野餐活动的三名策划人之一Pamelia(以下简称Pam)解释道:“Hygge就是你在家中与朋友共享美食时的那种感觉。这也是我们想让大家在Hygge野餐感受到的。”

Pam,Rachal和Wex三人第一次对Hygge精神有所了解是一次在澳大利亚的旅行期间。那时他们刚从同一所大学毕业。三人偶然发现一个印度奶茶小摊,在那里,人们可以坐在地毯上休憩,一边啜饮着热茶,一边与旁边的人闲聊。

这家印度奶茶小摊的创意让Pam和Wex有了举办野餐晚宴,并用Hygge来命名的想法。他们想在新加坡重现Hygge精神。“我们最早创办Hygge野餐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意识到,现在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疏远,而每个人其实又都渴望熟识感。”Pam说:“现在,想要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很难。Hygge野餐想要做的就是为大家提供这样一个空间,让大家可以在这里找到熟识感,可以彼此倾诉。”

Hygge-Picnic_03

第一次Hygge野餐成形于2014年7月。起初,这只是一个为美食爱好者或喜爱交友的人开办的社交活动,参与者中有一部分是三位策划人自己的朋友。从那以后,野餐活动逐渐演变成一个宣传社会公益事业,并可以让来宾有所获益的平台。 “我们很努力地尝试把Hygge做得与其他一般的社交活动不一样。我们不想让它只是成为一个供大家玩乐的地方,也不想大家来了这里只是觉得感觉不错,然后什么也带不走。”Pam说。

一个典型的Hygge晚餐通常有12到16人参加。主持人介绍完当天的主题后是一轮自我介绍与闲聊,然后大家就会像在家用餐一样传递食物——所有的食物都分别装在共用的大碗里,大碗传递到谁手里,谁就夹一些到自己盘子里。 “因为来的人见到新朋友都会有的点尴尬,所以我们发现,请大家彼此传递食物真的有助于打破僵局。”Pam说。

这些晚餐大多都是事先准备好的。身为餐厅主厨的Pam和园艺师兼植物学家的Wex亲自准备这些食物。偶尔,Wex在自己的菜园里栽种的青菜,如九层塔和芝麻菜(火箭菜),也会出现在菜肴中。后来,他们拉拢了环境教育工作者Rachel,请她帮忙为每一位来宾设计、撰写专门的卡片。

Hygge-Picnic_01

Hygge-Pincic_06
到目前为止,Hygge野餐已经为许多社会公益事业赢得了关注与支持,比如为有需要的独居老人提供帮助、为尼泊尔4月份发生的7.8级地震灾民提供支援等等。

最近一次在9月举行的Hygge野餐上,三位组织者为大家分享了他们所关注的“食品可持续性”话题。他们精心策划每道菜,让整个晚餐本身就能体现主题。在三小时的晚餐时间里,大家讨论了与有道德地进行食品采购和有道德地进行食品消费相关的话题。临近晚饭结束时,主持人给每一位嘉宾发放了一份九层塔种子让他们种植,并给每人颁发了一份“变革宣言”,让大家可以在上面签字承诺,从此过可持续发展的生活。

先建立社群,再分享信仰

在每次野餐前,Pam都会给来宾发送电子邮件,向他们介绍Hygge。Pam说:“我们会解释说,我们举办这个野餐,是想分享上帝对我们的恩典。我们不会积极地去‘推销’我们的信仰。我们只会说我们是基督徒,别无其他”。

然而,去年圣诞节的时候,三位策划人想更加公开自己的信仰。他们为每一位来宾准备了一个大礼包,其中就放有由Rachel亲自设计加手绘的卡片,上面谈到了圣诞节的方方面面。Pam说:“那是我们第一次愿意公开说,‘如果你对基督信仰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和我们联系’”。

虽然三位活动策划人后来并没有跟进这些来宾,也没有听说其中任何人信主,但他们表示,通过这些野餐,他们已与很多人进行了真诚的沟通。“如果不能再次见到他们并当面询问,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他们当中是否有人信主。”Rachel说: “但我们希望自己有鼓励到他们,让他们在与身边的人互动时,可以更加真诚,更加有爱。”

Hygge-Picnic_02

为什么做“Hygge”野餐

对Rachel来说,激励她这样做的原因是想要“让自己能够祝福他人”,并被上帝使用来感动他人的生命。 “我们真的不知道大家为什么会来参加Hygge,也不知道他们当时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她说:“我们在基督里有盼望,那他们的盼望是什么呢?我们所有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在寻找某种相似的盼望,这一点挺震撼人心的。尚未认识基督的人也正在寻找着什么。我们可以做得最多的就是祷告上帝可以使用我们来为他们的生命带来祝福。如果这样改变了他们对人生的看法,或在某种程度上打开了他们的思维或心扉,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期望了。”

对于Wex来说,让他坚持做Hygge野餐的动力来自于他发现不仅仅只有基督徒在“行善”,非基督徒亦如此,并且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间有很多可以相互学习的地方。“有时候,身为基督徒,我们可能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也常与信仰之外的人分彼此。”Wex说: “但Hygge已经屡次向我们证明,作为共同的受造生命,我们对人类社会都怀有最美好的期盼。 ”

他说:“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跟人大谈特谈基督信仰的单向独白,而是需要大家走到一起,一同想办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由此带来双方的转变。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的认识也都得到拓展。”

但对于Pam,之所以做Hygge,是出于一个更加个人的原因。她讲述了有一次,她看到一位女士在街头表演,人们却视而不见地走过。尽管Pam有停下来给那位女士一些钱,但那一刻,她觉得那位女士需要的不是钱,而是“有人和她说说话”。

“钱可以让我们得到很多东西,但关系却是买不到,也乞求不了的,所以社群才弥足珍贵。我当初想做Hygge就是出于这样一个个人的想法——为大家提供这样一个空间,让大家可以在其中建立个人的、熟识的关系。这可能是他们在其他地方无法找到的。”

作为基督徒,三位策划人也很注重聆听他人,并通过一次次的谈话或一次次的接触来建立社群感。 “每一次的Hygge都强调多聆听他人,而不是只顾自己诉说。这是大家觉得比较罕见的——很多人很惊讶居然有人愿意聆听他们的想法。”Pam说。

“接触到各色各样的人之后,我们变得更加谦卑。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那些通常不是很能融入教会的人。但他们人都很好,与我们也有完全一样的人生目标——推进公众利益,用自己的才能和天赋去祝福他人。对于我们这些基督徒来说,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这激励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在的位置及所拥有的资源,并思考如何好好利用它们。”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世界真正的问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