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彼此相爱

没有“完美”的见证 ,我怎么知道自己得救了呢?(有声中文)

作者:叶子,马来西亚

语音播读:馨宁,中国

*封面图片来自PEXELS

我出生于一个基督化家庭。自小,我就在主日学里长大。每星期不要说是主日敬拜,就连家庭小组我都有参加。从小就在教会里长大的我,常常会听到很多弟兄姐妹分享他们遇见上帝的经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很多弟兄姐妹都有超“厉害”的见证。患病得医治、偶然被邀请去教会时听见上帝的声音或是被圣灵充满、信主后人生一百八十度改变等等。这些见证对我来说都超级“完美”。我觉得只要我有了这一类型的见证,我一定能说服更多朋友信主。

到了一个阶段,我甚至还觉得只有有这种见证的人才是真正的基督徒。这让我非常困扰。虽然我从小就不是什么超级大坏蛋,也早就相信基督为我死,三天后复活,为要救我这罪人,但是我完全没有这一类的奇特见证。

步入青春期的那几年里,我都一直在想,我到底得救了吗? 虽然在这期间我一直都有在教会里服侍主,时常灵修祷告,虽然上帝一直都在透过讲道、圣经、身边的人等等向我说话,我的内心还是有一块地方一直在想着这个问题。我甚至为了想要有一个“完美”的见证故意远离上帝、故意不读经祷告,就是要让自己有一个时间可以重新回到上帝的面前,来个完美的“Come Back”。可是当我在选择这样做时,我自己也受了不少苦——心中没有平安,想祷告又不敢祷告。直到有一天,我觉得是时候“悔改”了,我才又开始读经祷告。还记得当时的我心里其实蛮得意的,因为我终于有了一个看似“完美”的见证。然而,每当我想分享这一个“见证”时,我的心里都会不平安,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假造出来的。有时在说着我这个所谓的“见证”时,我都觉得有点心虚。

那是什么真正让我觉悟的呢? 还记得那时我大概16岁,偶然在Facebook看到一位朋友分享的一个文章,是专门给我这种在基督化家庭长大的基督徒写的。文章的一开始就诉说着一位小女孩因着没有所谓的“完美”见证而饱受困扰,并问妈妈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坏,所以上帝才没有给她一个类似的见证。这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当时还想,这不就在说我吗?而整篇文章的主要信息就是要提醒我,上帝给每个人的故事都不同。就算我没有这样的一个见证,我也有自己与上帝的故事。我完全不应该去羡慕别人的见证,因为上帝会以不同的故事来影响不同的生命。我顿时恍然大悟。当时我才知道,原来我一早就得救了。在我承认基督是我主,心里相信他时,我就已经得救了。我顿时为自己的愚昧感到羞愧。但我也感谢上帝,让我拥有这样的一个经历,来提醒我,要成为一位真正的基督徒,不需要一个与别人一样的完美见证,只需要与上帝建立一个深切的关系。

也许很多人会问: “欸?那我每个星期都有去教堂,甚至还有在教会里服侍,我算是基督徒吗?”这时你就应该想一想,你相信耶稣基督为了我们的罪死,三天后复活,为要让我们得永生吗? 你愿意与上帝建立一个关系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那你就是一位基督徒。圣经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口里承认耶稣是主,心里相信上帝叫祂从死里复活,我们必定得救(罗马书10章9节)。那问题来了:既然我们只需要相信耶稣就能得救,为什么我们需要去教会?为什么我们要服侍主?我的回答是: 除了口里承认,心里相信,我们也应该遵行上帝的道。正是因着我们爱上帝,我们才去教会,为要更深地学习圣经、与其他爱主的弟兄姐妹们相聚并互相鼓励、一起服侍上帝,一起在信主的道路上前进。

弟兄姐妹们,也许我们遇见上帝的开始就是这么的平凡,那又怎么样? 就像大家说的爱情观一样: 年少时人虽总是期待轰轰烈烈的爱情,但真正适合自己的爱又何尝不是像一杯白开水一样,平凡但舒服呢? 上帝的爱在我们生活中看似平凡,但却刚刚好。祂所安排的一切都是对我们最好的。我们不必担心自己是否有完美的见证,因为一切的羡慕都是多余。我们只管打那为我们准备好的美好的仗,跑我们当跑的路,并守住我们所信的道,就足够了(提摩太后书 4章7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彼此相爱

把社交媒体关掉后,整个人都清爽了!(有声中文)

作者:Michele Ong, 新西兰

翻译:Anna,中国

语音播读:杨澜,中国

“我要向脸书告别了!它占用了我太长时间。我会在Instagram (偶尔会看) 或者Messenger上,你们可以给我发短信或者WhatsApp! 再见了!” 这是我两个月前在脸书上发布的最后一个状态。

这条消息一发布,我立马删除了脸书应用,并把我的Instagram移至手机最下面一排。

过度沉浸社交媒体使我精疲力竭,我要在它毁了我之前逃离。我厌倦了页面中不断出现的食物图片和那些关于订婚、孩子出生和工作晋升的动态。

请不要误会我!婚礼、新家庭成员的加入和事业有成都是值得赞许的事。但是太多这样的信息让我有点不知所措。

当然了,有很多账号是很值得关注的。比如我最喜欢的新闻频道,以及我很喜欢的记者和摄影记者的号,还有,谁会不喜欢可爱狗狗的视频呢?但是我离结婚还很远,工作也才刚刚起步。所以看到社交媒体上别人的生活,总觉得自己的太差强人意。更重要的是,我意识到我花了生活中大量的时间机械地划手机。这个醒悟出现在一个周六的早上。那天我八点醒来后,竟然不知不觉花了40分钟刷手机。最后玩得头晕目眩,开始头疼。

为了挽回失去的时间,我下决心戒掉社交媒体。我很快就发现这是迄今为止我做出的最明智的决定之一。下面是我放弃社交媒体后生活发生的三大改变。

 

1.我重新发现了上帝对我的爱

告别社交媒体之后,我终于可以把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了——其中一个就是拿起久违的圣经。重读圣经就好像被一位老朋友拥抱着,心中无比欣慰、安稳。我为过去宁愿花时间在社交媒体上也不去读圣经而感到羞愧难当。此时,在一本灵修书籍的引导下,我开始大量地读经。重读圣经让我很快重新发现了上帝对我无尽的爱。

在我过去使用社交媒体时,我迫切渴望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可。我的情绪好坏取决于我发的状态获得多少点赞。如果获得的点赞很多,我就感到自己很受欢迎。如果赞很少,我就觉得自己没有朋友。

我绞尽脑汁地研究发什么样的状态能够得到更多点赞。有一次我甚至上传了一张在海里刚游完泳上岸的照片。照片中的我穿着一个无袖的裙子,露出了肩膀上因受伤而贴的理疗膏药。这张照片让我无比自豪——它让我看起来是一个超级运动爱好者,受了伤还要继续运动。

照片发出之后,我基本上在盯着手机看它的动态。谁给我点了赞?除了通常的那几位,有其他人给我点赞吗?然后,照片发出去八个小时后,我只得到了六个点赞,我的挫败感可想而知。

然而,在重新明白上帝那长阔高深的无条件之爱以后,我就不再去寻求来自人的认可了。约翰福音3章16节、约翰一书4章16节和哥林多前书13章4-7节都告诉我上帝并不是因着喜欢我发的状态或者因着我得到点赞很多才爱我。

上帝并不看重我们发了什么更新状态、照片多么炫酷或者我们在哪个精致的咖啡馆吃午饭。上帝对我们的爱远远超越这些生活的表象。

祂看得到我们所有的优缺点,然而祂仍对我们说:“我爱你,我接纳你,我以你为荣!”知道上帝爱我使我不再疯狂渴望人的认可和爱。因着上帝,我做回了真实的自己。

 

2.我与朋友们重新联系

不用社交媒体以后,我周末的社交活动变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

过去我对朋友们发的消息疯狂点赞。我在过去的十年里都几乎没跟这些人说过一句话的事实似乎不那么重要。我不是给他们的状态点赞了么?所以我仍旧算是跟他们生活有点关系。

在我不再用社交媒体后一切都改变了。我不得不给那些我非常想联系的朋友们发短信。

一个我首先联系的朋友是和我一起读新闻学校的同学。我们从学校毕业已经九年了,离我们上次见面也有三年的时间了。在社交媒体上机械的点赞哪能与面对面一起喝咖啡交谈带来的喜悦相提并论呢?

从那之后,我也能安排出时间给海外的朋友们写邮件了。一封用心写成的长邮件要比简单地在帖子上互动有意义得多。

本想着不用社交媒体我的生活会崩溃。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对我而言,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们玩得正欢的照片反而让我觉得很孤独(尤其是当我没被邀请时)。

谁会想到用打电话(或像我一样发短信)这种传统方式联系朋友会更有趣并带来更多满足感呢?我离开社交媒体后的生活满是有趣的饭局和与朋友看电影的约会。结果我发现这样建立起来的关系更深刻和有意义。

 

3.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焦点

社交媒体戳中我的软肋,时常让我感到自己是个毫无建树的人。

看到前同事成功地成为了一名新闻主播,我心里无比羡慕,想象着如果自己也有好看的外表和肤色,大概也能成功。

而且这不仅限于对别人事业的觊觎,对别人在运动上取得的成功我依旧会嫉妒——他们怎么能完成了铁人三项或是游泳中取得远超过我的成绩呢?我毕竟都练习了两年了,这也太不公平了。

远离社交媒体使我能够屏蔽周围所有的噪音和重新聚焦。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看到的是生活中消极负面的一面——为什么我游泳游不了更快?为什么我的事业不能像谁谁那样稳步高升?

没有了外界的声音,我就跟自己比。当然,离一口气游三公里我还差得远。但是与上周、上个月或去年比,我正在进步。这才是我要关注的焦点,而不是努力去复制他人的成功。

至于和同侪们攀比事业,就更可笑了。我的大部分朋友和熟人都在不同的领域工作,所以没有可比性,我不能说其他人就比我做的好。虽然现在我能看得很清楚,但当沉浸在社交网络中我就容易糊涂。我想,我大概是很想要融入社交网络的圈子里,但当没有可以吹嘘的成就时就觉得不如别人。

如今,我不用脸书已经两个月了,而且只有偶尔才上Instagram。但是我并不计划像过去那样回到任何一个社交平台。我可能会因此错过爆炸性新闻或某本新出的好书,但是我依然可以通过广播或订阅的邮件来得到这些消息。

有了多余的时间(说实话,也只是睡前的半小时),我计划慢慢地啃我那一摞想读却已经落了灰尘的书,继续给我海外的朋友写长长的邮件,以及在Netflix上看纪录片。

停用社交媒体只是我个人的决定。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但是如果你也正在被社交网络上的东西搞得晕头转向,我鼓励你试一下。不需要你把手机烧了,或者注销你所有社交媒体的账号。每天把使用时间限制在10-15分钟,或者周末停用社交媒体也会有相同的效果。反正我的决定给我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的释放和慰藉。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彼此相爱

雅各书灵修 | 上帝会试探我们吗?(有声中文)

作者:Raphael Zhang,新加坡

翻译 :夏天,台湾

有声播读:刘弟兄,中国

读经: 雅各书1章13-15节

罪是很好玩的。是的,你没听错。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罪是具有吸引力、且令人感到愉悦的。如同美籍讲员兼作家Rosaria Butterfield所说“如果你陷入罪的时候不觉得开心,那说明你没有找到罪的正确打开方式。”当然,她不是在鼓励基督徒犯罪,她只是想要强调一件显而易见的事──罪让人感到相当愉悦。

雅各是这么说的:“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雅各书1章14节)。对我来说,这是再真实不过的亲身经历了。每次我犯罪,不是因为被自己的骄傲或怒气牵制,就是被酒瘾或情欲诱惑。

所以我能够体会为什么雅各会使用“诱惑”这个充满性意味的词语来形容受试探的时刻──那种想要犯罪的感受,的确是非常强大有力且极具魅惑性的,也是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诱人招唤。我会这么想“就做这一次又不会怎么样!一次而已。能有什么事呢?”

后来我才发现,罪永远不会兑现它承诺给我们的快乐。罪就像是一张永远不能兑现的巨额支票。从始至终,它都在欺骗我们。最终,它还会使我们损失惨重。

接下来,你可能会问:如果犯罪这么不好,为什么上帝会允许我们落入试探之中呢?为什么上帝要使我们陷入诱惑之境,然后害我们跌倒呢?然而,这样的想法其实反应出我们并没有完全明白上帝的心意和祂的属性。

雅各告诉我们“人被试探,不可说“我是被上帝试探”;“因为上帝不能被恶试探,祂也不试探人”(雅各书1章13节)。上帝从亘古直到永远都是良善的。

上帝不像我们会随着罪的试探而摇摆。祂也不愿意我们被罪恶所诱惑,因为祂知道我们一但屈服于试探,就会遭受巨大的伤害。就像雅各说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雅各书1章15)

根据雅各的说法,我们若是屈服于私欲,就像是被“拖”到那个引诱我们的邪恶之人的床上。在这桩私情结合之后,私欲就生出罪来,随着罪的生长,我们的灵命最终会死亡。这幅生动的画面应该能够帮助我们明白罪的严重性和它所带来的致命后果。虽然罪表面上让人感觉很愉快,但对我们来说,它实际上极具破坏性并且是致命的。

上帝的心意不是要我们遭受罪致死的攻击,而是要我们享受祂所赐予的美好生命──借着顺服上帝和祂的话语就能得到。我们不要曲解了上帝的心意,要知道,上帝顾念我们,祂要把最好的赐给我们。

问题反思:

1.你现在心里有没有暗暗想着某些罪?

2.明白上帝的心意会给你与祂之间的关系带来怎样的改变?

3.你如何能够识别生活中罪的诱惑和欺骗?这(发现生活中罪的诱惑和欺骗)能够怎么样帮助你厘清罪的破坏性后果?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彼此相爱

金庸笔下的超世与入世,耶穌让我做到了

作者:白雪子,美国

*封面和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次看金庸的书,是小学四年级吧。当年偷了父亲书架上的《天龙八部》,上课时偷偷地在抽屉里看。虽然武侠小说的古文味道较重,才十岁的我还不太看得懂,但多情的书呆子段誉、豪气干云的乔峰,都让我速速地迷上了。没几年,我就把金庸几大名著基本上都看了一遍,并深深爱上了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后来修读文科,大概也要拜谢金大侠。

说到金庸,华文圈子里有谁不知道?多年以来,金庸的著作被改编成无数部电影、电视剧,大家多多少少都应该看过一些,对郭靖的醇厚、杨过的不羁、令狐冲的潇洒也都会多少有些印象。刚刚听到金庸逝世,颇为伤感,一个时代过去了。

想起当初迷上金庸小说,迷上的是各位武林高手的潇洒不羁。据说侠客们“以武犯禁”。的确,江湖中人自持武功高强,并不计较当下的文化礼仪。甚至朝廷律法在他们眼里也好像不值一提。你想,武侠小说里有哪一个女子缠足?有多少段婚姻是父母之命?常人迂腐的看法,江湖高手们都不当一回事。似乎是武功越高,越是放肆、自由。小时候最羡慕的是北丐洪七公为饱口福躲到皇宫,还住了好几个月!我们谁又有这样的胆子、能力?

距离第一次看金庸小说,也好些年了。也许是年纪大了一些,成熟了一些,现在想想,其实我处世的态度还算潇洒。但我的潇洒,并不是建立于我的高超武艺。说实话,我一天到晚坐在书桌前,多跑两步都要喘不过气来,武功从何谈起?我的洒脱,说深一层,是建立于基督的牺牲。“因为上帝救众人的恩典已经显明出来,教训我们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等候所盼望的福,并等候至大的上帝和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荣耀显现。”(提多书2章11-13节)

上帝的恩典既然已显明出来,我既然已被救赎、已脱离自己的一切罪恶,还怕什么呢?我期待的不是这个世界的认同,而是在等候基督的荣耀与祂所应许的福。那我何必介意其他人的想法呢?我做出大大小小的选择,经常让身边的人难以明白。小的如把星期五晚上留给团契(为什么好玩的永远都发生在星期五晚上呢?),大的就如放弃稳定收入举家搬到地球另一边。因为基督的牺牲,我一生属祂。我潇洒,因为我不用担心其他人的想法、时事的变迁。我需要的是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等候所盼望的福。

话说回来,金庸笔下的武林高手虽然武艺出众,不受世俗的价值观捆绑,但也少不了入世的英雄。陈家洛反清,郭靖死守襄阳,乔峰阻辽兵入侵……他们都为国为民,都是“侠之大者”。这些英雄们活得光明磊落,死得英勇壮烈。在他们面前,小学时代我那些小快乐,小伤心,算得了什么?在我眼里,他们的死重于泰山,而小时候的我,似乎生也轻于鸿毛。

多情的我,难免向往如此浪漫的牺牲。但在这安舒、忙碌的生活中,又有什么值得我豁出生命去争取、保守呢?

耶稣在钉十架前夕,曾向天父祷告说,“他们(跟随耶稣的人)不属世界,正如我不属世界一样。求你用真理使他们成圣,你的道就是真理。你怎样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样差他们到世上。”(约翰福音17章16-18节)耶稣的牺牲,让我可以超世,不受无知、悖逆、各样私欲和宴乐的迷惑。同时,祂也差遣我到世上宣讲祂的福音,甚至可能为此付上生命。

试想想,就算是壮烈一番保住了一个朝代,保住了江山,到头来又有什么用呢?百姓生活好了一段时间,隔一代两代不又要再次面对那些千古不变的问题吗?但福音的宝贵,不但在于来世的应许,而且在于今生的改变。上帝改变了我的一生。祂让我脱离这世界的捆绑,让我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加拉太书5章1节)。现在,祂差遣我去分享如此的信息,让我所爱的人也可以认识这改变我一生的盼望!这难道不值得牺牲么?

郭靖曾经说过,“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但武功、政治、国度,到底能救得了谁?百姓所渴望的,不只是繁荣昌盛,而是有意义的生命。这是基督所给予的。我竭力祷告,求上帝利用我微小的一生,去改变我周围的生命。

正如保罗所说,“照着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没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腓立比书1章20-21节)

小时候读金庸,羡慕的是武林高手超世的洒脱,但也敬慕他们入世的情怀。基督赎了我这一生,但愿我能更彻底地超脱世俗的影响,更尽心地在世间兴旺福音。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彼此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