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接纳

18岁的圣诞节我终于受洗了!

person-371015_640-1

作者:梁维芸,马来西亚

至今为止,我最印象深刻的圣诞节是在我18岁那年。因为在那一年的圣诞节,我受洗了。

依稀记得,从教会开放报名圣诞受洗那日起,我的心里就十分忐忑——我是否应该受洗?或许对别人来说这只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只要你爱耶稣,并且相信祂,那就受洗。但对于从记事以来就接触信仰的我来说,受洗的意义格外重大。可能是因为未信主的父母认为基督徒受洗与否并不是那么重要,所以他们不让我在少年时期受洗。可是他们允许我在18岁成年时可以自己做决定。因此还未受洗前,每次看到其他朋友可以到圣餐台前领圣餐祷告,心里就是一阵羡慕。当我一人坐在座位上时,仿佛自己是个外人。这种情况也导致我在每个圣餐主日都想要“翘”崇拜。如今,我18岁了,我是否要立刻受洗呢?这不是我从小一直想要完成的事吗?可心里总有一个奇怪的感觉,到底我想要受洗的真正目的是想要能够领圣餐,还是只是想要在圣餐主日的时候没有那么别扭?这种心里的控告让我对受洗犹豫不决。

然而在不断的祷告和身边弟兄姐妹的鼓励之下,我还是填下了受洗报名表格。那一刻的心情有些战兢又有些兴奋。担心的是我是否真的准备好了,兴奋的是我终于可以对外宣告我是基督徒了,感觉自己做了一个人生重大的决定。

在完成了受洗班的课程之后,就是要预备心在圣诞崇拜上接受洗礼。但平安夜那晚,我彻夜难眠,心里还是有些焦虑。因为我仍然认为自己偶尔有小任性、会发脾气、会软弱、会跌倒,很多缺点导致我还不能为主做美好的见证,我自认为我不配拥有这个记号。于是我开始祷告,和上帝说了好多话,求祂接受这样不完美的我。

终于到了洗礼那天,来到了崇拜洗礼的环节,当我的名字从领会的嘴里念出时,我大步地向台上走去、跪下。牧师用水轻轻按在我的头上三次,那冰冷的感觉从头上袭来,一下子让我的脑袋清晰了许多。“愿你一生都忠心服侍主。”会友领袖在给我颁洗礼证书的时候,带着微笑对我说。这时我才醒悟,无论我是多么不完美、不管我觉得自己哪里不行,只要我愿意,上帝早已接纳我。上帝爱我们,不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或我们得活出完美的生命。祂无条件爱我们,因为祂就是爱,而我们是祂的儿女。约翰一书4章10节告诉我们,“不是我们爱上帝,乃是上帝爱我们,差祂的儿子为我们的罪做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当我们来到基督跟前,祂就已经洗净我们的罪,成为新造的人,为我们预备了丰富的生命。因此我们不再需要认为自己不配,不足,而是靠着上帝的爱来肯定自己吧!想起前一晚的那些挣扎,不禁觉得自己有些好笑又有些幸福。

距离受洗已经过了两年,现在回想起来那天的过程和感觉依旧历历在目。感谢上帝在圣诞节给了我这份终身最有意义的圣诞礼物。受洗后的这两年我努力让自己在生活里服侍主、服侍人。当然,我还是会有缺点,偶尔还是会气馁会失望会抱怨。然而不同的是,我愿意在软弱后重新靠主站立,学会认认真真地把每一次的重担都交托给祂。而这更让我看见,当我愿意将自己摆上时,祂竟然也愿意使用我这个对于陌生环境较为内向的人去做关怀事工。主的恩典真是奇妙!在各种训练会和栽培课程的塑造之下,我也更了解了圣经里的真理及与上帝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灵里的成长也让我一次又一次地经历上帝的奇妙作为。

若是你现在也有和从前的我一样的担忧,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接受上帝的爱与更新吧。

最后,祝我自己重生后的两岁生日快乐,也愿你我一生都忠心服侍主。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甘心乐意)

耶稣竟然没有羞辱她

grace

作者:Sandy Zhuang,中国

每每读到圣经约翰福音4章中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对话的故事时,我都会由衷感叹。按背景来说,这位妇人生长在信仰不“纯正”的撒玛利亚地区,生来就被犹太人嫌弃、隔绝;按社会地位来讲,她身为妇女,处于弱势,一般陌生男子不会在公共场合与之搭讪,所以连耶稣的门徒都“稀奇耶稣和一个妇人说话”(约翰福音4章27节);最关键的是,从以往的经历来讲,她已前后与五个男人结婚或同居,恐怕已受尽周遭责备、鄙夷,甚至为了避开其他人,要特意在正午时间出来打水。而耶稣却是一位犹太男子,更是圣洁的上帝,当这个妇人走到耶稣面前时,祂不但没有避开她,反而满有尊重地对她说:“请你给我水喝。”耶稣竟然没有羞辱她!

如果仔细体会,我们不难发现,用羞耻感操控别人使之改变,或许已成为我们人际关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基督徒之间也难免于此:学习不好会被人称为“学渣”,工作做不好会变成“猪一样的队友”,而在教会,当敬拜习惯跟传统做法不同时,亦可能被轻易定义为 “不属灵”或“不合上帝心意”。父母对孩子的言语伤害更是不胜枚举——“你笨死了”、“你怎么一无是处”、“猪脑子”等等。希望别人改变或许并非恶事,但选用羞辱的方式则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伤害。这种羞辱常常让人产生被拒绝的感受,并间接传达给对方“你就是不够好”的信息,让受到羞辱的人因为人际关系的压力或羞耻感所带来的疼痛而被迫做出改变。一旦羞辱成为习惯,受羞辱的人就会逐渐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够好,并且长期处于人际关系的张力和对羞辱的恐惧里……

与此相反的,却是耶稣那样无条件的接纳。无论对撒玛利亚妇人,还是妓女、税吏,耶稣从没有羞辱过他们,反而呼召他们成为自己的门徒和朋友。接纳是了解一个人生命的真相却不定罪。这种接纳给人安全感,让人无需努力挣得什么,而是可以怀着感恩的心真诚付出。得到耶稣接纳的撒玛利亚妇人不再恐惧别人说三道四,反而热心为基督作见证。圣经路加福音19章也记载,得到接纳的税吏撒该同样诚心悔改,由聚敛钱财变为热心周济穷人。

曾经,因为误解与其他原因,我受到了自己尊敬信任之人的嘲讽与羞辱,以至有一段时间我都会反复做噩梦并惊醒。我觉得自己带着“罪咎”与“羞耻”的记号,唯恐别人再指责我,甚至恐惧别人注意到我或说话时提到我。我对人际关系感到绝望——我觉得不会有人认同我的想法,不会有谁再听我的意见。我的生命并没有得到改变,只是被压伤。直到后来,在好友的强烈鼓励下,我说出了生活中的不易和上帝对我的怜悯,竟得到了许多平时不太熟悉的基督徒朋友的真诚体恤。我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成文字,也意外得到了素昧平生的牧师的认可和推荐。如此一连串事情的发生,让我明白那不可能是巧合,而是上帝借着信徒的群体向我彰显接纳和鼓励——我不需要刻意讨别人喜悦,也无需伪装或恐惧。即便有人认为我很糟糕,上帝依然爱我、使用我,看我为宝贵。耶稣不是高高在上“施舍”救恩,而是就在我身边。祂了解我过往一切的动机、行为和羞耻,却用尊重的口气说:“请你给我水喝。”这份接纳让我有勇气不再封闭自己,更可以主动修复人际关系。

透过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的故事,上帝教导我用同样接纳的眼光看待别人,而不是只期待别人改变。以接纳的心提出建议,或许要很久才能看到改变,也要在这个过程中经历很多忍耐等候,但那份改变却是出自真心、源于感恩的,是一个生命成长自然结出的果实,一个爱的果实。

“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 约翰一书4章19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教会生活)


submit_article

爱你,就要学会去认识你

snowman-1073524_640

作者:Sandy Zhuang,中国

单身时总是会羡慕那些当了妈妈的姐妹们,直到自己做了两个孩子的妈妈后,才终于了解到养育小孩根本不简单,尤其养育两个男孩更是不容易。我的两个儿子个性十分调皮捣蛋,常常喜欢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除此之外,他们还喜欢把自己弄得全身脏兮兮,比如在干净的衣服里放石子和枯叶、故意踩水洼等等。

生活本来已经够紧凑繁忙了,孩子一捣蛋,更是让我抓狂。时间久了,对于教育孩子这一块,我感到非常挫败和气馁,不禁想:“为什么我这么费心教育他们,他们却那么顽皮捣蛋呢?”我无法接受圣经诗篇127篇3节所说的:“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我开始质疑自己的教育方式,于是找了许多属灵的育儿书籍来看,但是几年下来却没有看到太大的效果,我甚至怀疑,是否生养两个年龄相近的儿子根本就是个错误?

直到一日,我陪孩子们一起看了一部动画片,叫《佩佩猪(Peppa Pig)》。当画面里的两只猪宝宝在泥坑里蹦得不亦乐乎时,我的两个儿子也笑得前仰后合。我顿时意识到,原来孩子心中的“快乐”与“价值”,跟成年人所定义的完全不同。他们的宝藏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弹弓或球拍;他们不在乎自己是否全身变脏,只是单纯地享受当下踏水洼的快乐感。虽然我从育儿书籍中获得了不少的育儿知识和方法,但却从没想过试着站在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事情。我一直认为孩子顽皮的天性是个需要被打磨掉的障碍,却不曾想过其实我可以去接纳、甚至拥抱这种天性。

于是我试着在忙碌的一天后,坐下来陪孩子一起看动画片,一同哈哈大笑;用废弃的塑料瓶给孩子们装石子;给他们添置儿童雨衣、雨鞋,好让他们可以在下雨天的时候,像佩佩猪一样去水洼里蹦蹦跳跳,而不是在家里闲得无聊。有时,孩子们甚至会在院子里刨个坑,在坑上“种”一根枯树枝,再浇上水,然后一脸骄傲地告诉我,他们种的“树”明天会开花……孩子们天真爱玩的天性,逐渐给家里带了越来越多的乐趣。而我,虽然在教养孩子的路上仍有许多困惑和烦恼,却也日益为着他们本来的样子向上帝感恩。

上帝通过两个小孩重新塑造了我,使我放下自己心中的骄傲,不再总是想着对方给自己添了多少麻烦,而是学习接纳。上帝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爱一个人并不是要让他完全按照我所认为是好的模式来行事为人,而是思考如何就其不同的个性,以耶稣基督的爱来接纳和服侍对方。同样的,这也提醒了我可以因着“爱”来接纳并且更加尽心尽力,不怕麻烦地去服侍每一个弟兄姐妹,就如同爱我们的耶稣基督一样。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submit_article

当性格测试做不到的时候……

When-Personality-Tests-are-Damaging

作者:Gabrielle Lee,新加坡;译者:詹启圣,台湾

性格内向的人比较安静、害羞、不喜欢与人交往。

性格外向的人则说话相对大声、喜欢引人注意、热爱与人交往。

关于这些对不同性格类别的描述,你可能已经听过,也可能用类似的话语去描述过他人或自己的性格。

不难看出,性格测试在当下非常流行,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愿意花钱让员工去做性格评估。近年来,市面上出现的性格测试题也越来越多。

事实上,各级学校也开始一早就采用这些性格分析工具来帮助学生更了解自己。这或许是因为我们已经认知到,性格会对我们的行为、我们与他人的互动以及我们应对人、事、物的方式有很大影响吧。

几年前,当我第一次使用这样的性格分析工具时,出来的结果让我倍感困惑。我一直以为大家对我的期待是性格外向,因此也一直努力呈现外向的形象。当发现自己其实更倾向于内向时,我真是五味杂陈。

我长这么大,一直都按外向的性格行事,怎么可能是个内向的人呢?

这其实也解释了为什么我在成长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性格类别,有那么多的自我挣扎。多年累积的社会压力及同辈朋友的行为,让我确信外向活泼是比较好的性格特征。因此,我一直努力做个外向的人,但还是会有人说我“反社会”、“冷漠”、“高傲”。

除此以外,这个性格分析工具还分析了我的决策模式。结果显示我偏爱理性思考(比较有逻辑、爱分析、讲道理)胜过感性判断(强调关系、能体谅人、有同情心)。难怪大家总是说我“冷淡”,或批评我在该表达同理心的时候老说话客观、强调理性分析。大家经常说很惊讶我怎么那么缺乏“适当的情绪表达”。

因此,我努力想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不被拒绝。尽管实际上,我觉得自己里边真实存在的是一种愤世嫉俗的性格,表面上我却会假装得很友善、很热诚。这让我既有罪恶感,又觉得气愤——有罪恶感是因为自己“虚伪”,愤怒则是因为我怨恨大家不给我的“真我”任何机会。经受多年的负面评价之后,我甚至开始完全相信,自己是无法给出真正的爱与关怀的。这让我觉得自己是个有缺陷的人,并且没人会爱我。

更讽刺的是,我一直从事的还是组织发展顾问的工作。对于各种性格指数所显示的结果,其理论、设计、行政运作与解析我都相当清楚。然而,我却无法用脑中的知识去解释内心对自己性格的感知。

然后有一天,上帝透过一篇主日讲道向我说话了。牧师引用了耶利米书1章5节的经文:“我未将你造在腹中,我已晓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别你为圣。”讲道信息的重点是鼓励大家拥抱上帝想要与我们建立的这份亲密关系,因为祂创造了我们,也最了解我们——祂自己的杰作。我们所有的特性、缺失、长处、短处祂通通都知道。并且祂刻意将我们放置在我们各自的家庭、国家和所处的社区环境,一切都有祂特殊的用意。那一刻,我听到上帝对我说:

我的孩子,我早已安排好,让你成为现在的你,这其中包含了你的性格。在我眼里,你是如此的宝贝与可爱,其他人也很快会意识到这一点的。你不需要隐藏或害怕什么,因为我一直在塑造你成为你应该有的样子。

我顿时坐正。这个信息让我无处可逃。我发觉自己暗暗问说:“天父,是祢吗?”我从未如此直接、清楚地听到上帝对我说话。我觉得自己被发现了,无法遮掩,而在上帝面前,我也无处可躲。

当我向上帝祷告,将我多年来的罪恶感及自我否定交托给祂,并向祂哭诉、恳求祂医治我情感上的创伤时,我被一种强烈的释放感包围。等我意识过来,我已经陶醉在耶稣无条件爱我这个永不改变的事实里。我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得到这份爱。生平第一次,我尝到生活在上帝话语真理中的自由,我再也不为自己感到羞愧了。

心理学家Carl Jung说对了一件事,那就是性格是天生的。人的性格是天生的,是因为这是上帝所赐的。我们的创造主充满慈爱地亲手塑造了我们每一个独特的个体。虽然我们所有人都被呼召效仿耶稣基督,但我相信我们受造各不相同,好让我们可以借由各人独特的互动方式,去有创意地与这个世界接触。

当我对于上帝的爱的经历被更新后,我觉得好像突然有了能力,可以去改变自身性格中与我在这个世界的目的产生错位的那些部分。举例来说,与其用我的“理性”偏好来对待人、事、物,现在我会试着先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有些品质是可以后天学习的,并且越操练越得心应手。

不论我们是外向还是内向,是偏理性还是偏感性,我们都能主动去接触别人并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记住,没有任何性格分析工具可以捕捉全上帝在我们每一个人里面的独特设计。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我是谁)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