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教会

教会虽不完美,却是我的「家」(有声中文)

作者:Paul Mok,香港

语音播读:刘弟兄,中国

*封面图片来自PEXELS

编者按:教会,可能是基督徒最爱恨交加的一个地方。我们在其中汲取养分,感受被爱,却又难免在其中受伤,失望。在本文当中,来自香港的作者Paul Mok将用自己的经历跟我们讲述他对教会的体会和反思。你在教会的体验是怎样的呢?你和教会有怎样的爱恨情仇?欢迎以留言或文章的形式分享给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讨论“教会”这个话题,找到诸多挣扎或思考的答案。

在世上, 每个人都想有一个「家」。但每个人心里的「家」可能都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自由」是他的家;有的人认为「财富」才是他的家;而有的人则认为「和喜欢的人一起」才是家。但作为耶稣基督的跟随者,我们拥有一个另类的「家」——教会。这个家不是我们的乌托邦,甚至还有诸多缺点,我却还是很喜欢它,为什么这么说呢?

 

教会有很多我不喜欢的人,却可以让我操练爱

就在我高考前几个月,教会的牧师邀请我参与一个栽培计划当导师,对象是一群小学生。一开始,我没想太多便答应了。直到栽培计划开始后才发现情况跟我想像中有很大的落差!在我心中,那不是一群小朋友,而是一群恶魔。整个栽培聚会由开始到结束,场面都是失控的。聊天、吵闹、和投诉声充斥着整个礼堂。我也是第一次见到牧师怒发充冠的样子。

这个栽培计划的时间刚好临近我要考试的时间。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坚持去当导师。一般来说,这是个很不明智的选择。每个星期六早上,我会一个人跑到图书馆自修看书,吃过饭后就坐车去教会参加栽培计划。聚会完后,又马上坐车回到图书馆继续看书。在我的小组中,懒散的学生继续懒散;顽皮的学生继续顽皮;不信的学生还是不信。在时间和金钱成本上,我可是亏损得要负资产。以致我有时会想:“如果他们不是祢的选民,请祢带我离开!让我在更有用的事上为祢作工。”但很快,我就发现「有用的事」是我的成绩,我的未来和我的私欲!我把自己的事放在主耶稣的事之先!

于是我很快地又向主祷告说:“主啊,我承认我是软弱的。担心参与事奉会影响自己的学业,甚至想退缩。但我承认祢是我生命的救主,祢已把生命中最好的都准备好赐给我了!现在我把祢的事放在首位,以后的路我就放心交给祢,由祢作我生命的领航员。”参与栽培计划期间,我一直这样跟上帝祷告,放下自己,尽己所能去爱这一群「不可爱」的小朋友。后来随着考试开始,一直到结束,我的心里都充满着无比的安慰和平安。放榜那天,虽然没有考取我理想中的成绩,因而上不了理想的大学。但上帝却带领我走进另一个异象——在广州服侍主的子民。(参考文章《从香港到广州,从现在到未来,上帝使我生命成熟》)

在事奉上,我们需要委身时间金钱;在团契上,我们亦须彼此委身去爱对方。因为「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约翰一书3章16节。因此,教会是一个「家」,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学习不再以自我为中心的「家」。

 

无助的时候,教会给我支撑

大学时,我被宿舍的室友杯葛。在人前,我是一个「开心果」,不会去主动去得罪人;就算别人得罪我,我都甚少反击。但我的室友因为我跟其他人的生活习惯不一样,有些不合群而开始对我产生意见。当我的价值观,我的尊严,甚至我的宗教都受到攻击时,我会很生气。但团契中的弟兄会一直鼓励我、安慰我,帮助我能够原谅这位室友,并用耶稣的爱改变他。当室友在学业上出卖我,我就在学业上帮助他;我们在社团里的摩擦增加, 我就退出社团减少误会;他每晚夜夜生歌,我就在睡觉时戴上耳机。

虽然最后我还是选择离开宿舍,但因着教会的弟兄姊妹成为我生活中的帮助,将上帝的教导演活,我才可以有力量改变自己,去爱我的室友。然而离开宿舍的过程仍让我感到无比痛苦,而学校也因为各种原因和规举不让我入住其他合适的宿舍。那时的我真的半夜醒来,一想到此事就无法入睡,精神状态也非常差。直到有一晚我终于承受不了这种压力,于是打开手机的微信,在教会祷告群组中把事情说了一遍。不一会儿,群里的弟兄姊妹纷纷为我祈祷。甚至有些平时我很少接触的弟兄姐妹也二话不说为我的祷告并安慰我。因着这样,我感受到了祷告大军的力量。

当没有遇到挑战的情况下,我们常常会误以为自己很强。然而就是搬宿舍这么一件小事,却可以把我打倒。可若我们身边有一群祷告大军,我们就有能力面对困难。所以,教会是一个「家」,是一个会让我们找到一群可以彼此安慰扶持、在灵命上一同成长和成熟的家人。

 

没有教会的保护,我们太容易迷路

当然,我也曾有过没去教会的经历。记得刚到内地生活时,因不熟悉当地生活,加上各种限制,我有长达一年多的时间没去教会。那段时间的生活就好像一个人去到了沙漠找不到水喝的感觉。而当一个人没有水喝时,不管看见什么液体也会想喝掉,哪怕是一些会把我们杀死的充满盐的水。

那时,我结交了一群不是主内的朋友,并不时把自己的烦恼跟他们分享。他们也常常解答我的疑问。然而那都是些没有圣经根据的解决方法,只是人自己的想法而已。但那时的我却信以为真,把这些话当成真理。我就像没有牧羊人带领的羊,根本不知道哪儿才是回家的路。在医学上,人不喝水三天就会死去,属灵生命也是一样,需要被更新和浇灌,否则就会枯死。所以我们需要去教会,参与团契,与弟兄姐妹相交。因为圣经说,「天天彼此相劝,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希伯来书3章13节)

在教会中,会有一群属灵的领袖作为牧羊人的角色,提供给我们这些小羊灵命的保护。就如耶稣基督在希伯来书12章提到门徒要去领导、保卫、防御和关心祂的羊群一样。否则我们就会落入魔鬼的圈套中,失去这永恒的福分。所以,教会是一个「家」,是一个保护我们的灵命,免得偏离奔向主的道路的「家」。

总而言之,除了耶稣基督,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人。这就表示我们永远不会找到一间完美的教会。可能我们会认为不加入教会也可以成为「好基督徒」,但圣经中却表明上帝不同意这样的想法。上帝要我们委身与祂,而加入教会,参与事奉为主的做工,就是委身的表示。可能你很不喜欢现在教会的状态,或着你觉得自己没能力去改变教会的人。但我对雅米之前的一篇文章——《一起去宣教,父母却离婚了,上帝的爱从未离开过》里面作者父亲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上帝并没有呼召我去改变这些人,而是呼召我去爱他们。余下便是上帝的工作了。”就如广东话有句流行语说:“系爱丫! ”我们今天可能没能力做一个宗教改革。但当不同背景、种族、社会地位的人因着爱聚一起,组成主的家。这就是对世界一个强而有力的见证。是的,虽然我们不能使教会变得完美,但我们却可以用爱充满这个「家」。若要这个「家」充满爱,那么就需要你我的委身,给我们的「家」付出爱!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彼此相爱

假如教会伤害了我,我要怎么爱(有声中文)

作者:Ruth Lawrence, 英国
翻译:熊永兰,中国
语音播读:Jovial,中国
播读后期制作:庞宏宇,中国

我出生后的第七天,我的爸爸就成为了牧师,我也因此在他就职的那间教会长大。不像我的哥哥姐姐们,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爸爸不是牧师的生活。而我也很快意识到人们要么把牧师的孩子放在一个不合理的高标准上,要么就是等着看他们什么时候悖逆出丑。

这两样我都不喜欢。

只要我可以不告诉别人我爸爸的工作,我就不会告诉。我不想被盘问。我只是想要在不被众人检视的情况下来认识和思考上帝以及教会。在我20岁的时候,我终于得出了结论。

我知道圣经是真实的,我也爱上帝。但是我不喜欢基督徒,而这就有问题了,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基督徒。

我可以理解非基督徒伤害别人,甚至也能理解基督徒在怒不可遏时抨击他人。但是拜托,对于故意伤害其他信徒的基督徒,让我如何理解呢?

在我小时候,有很多次在教会中,当我们一群小孩子做错了事,我却是唯一一个受责备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听人们说著关于我家的流言蜚语,他们关切的语调和关心的面孔仅仅只是想掩盖他们八卦的本质,他们其实只是想从我这里挖出一些信息。最终,我把我的世界缩小到只有我和上帝。我和其他人保持相当远的距离,不让他们接近我。并且我尽力保密那些对我很重要的事情。

当这样的伤害迫使我爸爸离开我们曾经服侍的教会时,我对基督徒再也忍无可忍了。上帝也许爱我,但是我确定祂的子民肯定不爱我。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发现在我们教会发生的别的事情——那些对我家人造成不公平伤害的事情时,我的受伤变成了愤怒。而我越觉得气愤就越无法来到主的面前,我和上帝的关系也越糟糕。

我茫然无措,进退维谷。我不想远离上帝因为我爱祂,并且我知道圣经是真实的。但我却不想和主的教会有什么关系,因为那是一个令我痛苦的地方。当去教会变得痛苦不堪时,我终于意识到我必须要做点什么来改变我的心态以及我的想法和感受了。

希伯来书10章25节和约翰福音15章说服了我,这些经文告诉我教会是上帝的计划。耶稣告诉他的跟随者“你们要常在我的爱里”(约翰福音15章9节),这听起来棒极了,但随后耶稣解释常在祂爱里意味着我们要顺服祂的诫命——也就是说要爱其他的基督徒(约翰福音15章12节)。而我对这部分一点兴趣都没有,因为这意味着我将有可能再次受到教会的伤害。

因为我仍然在这个过程中挣扎,我并没有与我家人多说此事。但是在我整理我混乱的思绪时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发现:

1.基督徒也会互相伤害

这很明显,无论是基督徒还是非信徒,没有任何人是完美的。所以我们会彼此伤害。我也会伤害他人。虽然我常常觉得很受伤也会因此对他们人持有戒心,但说到底,我也在伤害其他人啊。我需要原谅他人对我的伤害正如我也需要被他们原谅一样。

马太福音18章讲到,耶稣用不怜悯人的仆人的比喻回答了彼得关于要原谅人多少次的问题。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仆人欠了国王很多债,他根本还不起,国王想把他立马扔到监里,但是仆人乞求国王怜悯他。接着国王展示出了无比的恩典,他赦免了这个仆人所有的债。然而当这个被免债的仆人碰到了欠他小钱的人,却要他当场还钱,那人还不起,这个刚被免债的仆人完全无视他的乞求,就将他下到监里。之后事情传到了国王那里,国王大怒,施行了公义,将这个毫无怜悯的仆人丢到了监里。

这个故事从我小的时候起就开始萦绕在我的脑海,因为我真的非常希望自己能得到恩典,但是我却很难给出恩典。当我思考最近发生的一切时,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我再遇见那些伤害过我和我家人的人,我想要他们知道我不怨恨他们了。

要再见到他们并不容易——我们的生活圈子已经越来越没有交集。但这并不是说我就不能原谅他们了。原谅他们意味着我不仅不希望坏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还会为他们祷告和祝福。对于现在我和身边基督徒的关系来说,这意味着如果我做错了事就要尽快道歉。

2.并没有更高的标准

或许因为我爸爸是牧师,以前别人会用更高的标准来衡量我的行为,但是上帝没有。上帝用同样的高标准来要求我们每个人,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达到那个标准。正是因为没有人能达标,所以我们都因着耶稣为我们所做的蒙了恩典。耶稣的宝血为我们每一次的搞砸和互相伤害付上了赎价。

每次我们没达到那个高标准时,主的恩典都会让我们再次与祂和好。所以当我感觉我要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时(有时候仍然会这样),我会提醒自己耶稣已经为我的罪付上了赎价。我可以安息在这个真理中,而不用靠着努力来弥补我的过失。知道上帝不是等着在我出错时指出我的过犯,而是带着恩典和宽恕等待我,这一点让我很受安慰。

3.我们可以选择回应的方式

不管我们喜不喜欢,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意味着总有某个时候我们会受到伤害。而如何处理这些伤害才是关键。与其压抑自己的感觉让它变成怨恨,我更愿意想起保罗在以弗所书4章32节里告诉我们的,在我失败的时候也会有恩典显现。

因蒙受了这恩典,我也渐渐改变了对待那些伤害过我人的方式。我正在努力改变自己不去那么快的论断而是快速地原谅。这并不容易,因为原谅并不是我的本性,也许它也不是你的本性,因此这总是让人感觉有点颠倒天性。但是上帝饶恕并恩待了我,因此我也在试着这样对待他人。

正如我所说的,我仍在努力中,很多时候我也没有用我应该回应的方式回应他人。但是我正在学着将这些带到上帝面前,求上帝继续在我心里做工。

现在,我住在离我曾经长大的那些教会很远的地方。如果可以,我仍会对我爸爸的工作保密,我也仍然害怕被伤害,但我正在努力不让这样的恐惧变成我的阻碍。然而大部分的时候我都没有成功,但我没有放弃也不想放弃。教会里满是破碎的、会相互伤害的人。但他们同样也是上帝的子民,是被上帝所爱和宽恕的人。

教会是上帝的家,它欢迎你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教会是个帮助我们在与耶稣的同行中成长的地方,因为和大家一起并肩与罪作战比我们独自一人战斗要容易得多。教会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地方,但它是一个值得委身的地方。无论情况变得多糟糕或多痛苦,我都不会全然放弃教会,直到现在我也仍然没有放弃。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文章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爱中同行)

我决定离开教会后,教会却来到我身边(有声中文)

The-Day-I-Got-Tired-Of-Going-To-Church

作者:Raphael Z,新加坡

翻译: Enoch Ma, 香港

语音播读:刘弟兄,中国

曾经有段时间去聚会令我感觉像是度日如年,虽然我不清楚这种感觉的来由。然而,我最终还是在2011年的一天,决定离开我的小组和教会。

那年我在写大学毕业论文,压力大得我无法承受。因此我再也受不了周末去教会了。老实说,不用去教会的日子真是轻松许多。那段时间每个周日早上起来我都会非常感恩,再也不用睡眼惺忪地匆忙赶着参加早堂崇拜了!不用去小组聚会也给了我更多自由的时间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而且我真心一点儿都不想念在教会和小组的日子。 教会的肢体来寻找我

在我停止聚会时,“教会”却走到我身边。当然不是指教会这座建筑物,而是教会的弟兄姊妹们。

我们教会有两个青年小组,一个名叫“笨小孩”(我至今搞不懂我们为什么要给自己的小组起这个名字),另一个叫“瞳人”(出自诗篇17篇8节)。

两个小组都有定期聚会,组员们也会一起出去玩,庆祝彼此的生日….小组的朋友们知道我不再去教会后,就温柔地鼓励我跟他们一起去,但他们并没有催逼,而是给我时间,耐心地等待我回转。我非常感谢他们所做的一切。

每次跟他们见面我都会感到上帝的同在。我感到被他们完全地接纳。这样的友谊给了我极大的安慰,当他们与我分享自己的生活并对上帝的追随时,我深深地体会到希伯来书10章24-25节所说圣徒相交的情境。

在一次聚会中,有位组员问我不去教会是怎样的感觉。我坦言感到自由和如释重负。那个时候我终于可以客观地看待我对教会的疲惫感了。我告诉她其实不是教会或小组本身令我感到疲惫,而是我对教会和小组的看法使然。

虽然在最开始我真的很享受去教会和小组的时光,但渐渐地它们变成了一种宗教形式,我想要以此来博得上帝的喜爱而不是表达对上帝和弟兄姊妹的爱。我开始错误地以为为主做多一点事并证明我的价值可以更多地得到祂的爱和认可。没过多久,这种需要向上帝“表现”的想法就让我累得精疲力竭。我也开始抱怨自己在小组里付出的比所得的多太多。

渐渐地,上教会变成了一种责任,去小组也变成了例行公事。正因我试图以自己的努力去取悦上帝,我开始觉得这一切变成了我的负担,又费时又费力。

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我一直以来都认为上帝是个严厉,不会体恤人的上帝。我觉得上帝并不喜欢我,而只会在我犯罪、失败之后生气并对我表示失望。我感到自己必须做很多事才配受祂的爱。

从小到大我的父母都没有给过我什么鼓励。做得好的时候,他们不会给我丝毫的赞许;而一旦搞砸了,父母就会立即反对和大加批评。几年前回想起来我才发现其实是这些经历让我错误地理解了上帝。我也完全误解了上帝对我的看法。

2013年,上帝开了我的眼睛,我开始真正明白祂是一位怎样的上帝。在我牧者的帮助下,我明白了上帝视我为宝贝的儿子,祂不光爱我,还非常珍视我也非常享受我的同在。即使我一再犯错和失败,祂的恩典与慈爱也一直环绕着我。祂是等待浪子回头的父亲。无论我做错了什么,祂都等着我回去并要修复我们之间的关系。如今,我明白了祂毫无疑问是一位完美的父亲,祂爱我,关心我一切的需要,并渴望与我有亲密的父子关系。

重返教会

2014年的某天,我突然很想重回教会。可是我不确定是应该回去从前的教会还是“从头来过”到另一间新教会聚会。就在我不知何去何从时,我听到上帝的声音:“我可曾叫你离开过?”那天下午,圣灵感动我写了一封邮件,为自己离开小组向组员们道歉。

接下来的几个月,我慢慢地重新融入小组和教会生活。小组里弟兄姐妹的欢迎和接纳让我感到又回到了以前的家。我心里立志要爱和服侍他们,因为这个家是上帝给我的,因而我决定要成为家人们的祝福。我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赚取上帝的爱,而是因着祂先爱我,我才有能力去爱别人——爱他人是我对上帝爱的一种表达。虽然我并不总能做得很好,但我愿意委身去学习如何更好地爱。

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教会、小组生活其实是在让我们学习合一和彼此相爱的功课(以弗所书4章1-6节)。但我之前的经验也证明了单单去教会并不能使我们跟上帝和人的关系更亲密。

因此,光去教会是不够的,要记得我们本身就是教会。

这样想使我能够以一颗喜乐的心来服侍他人。耶稣说:“施比受更为有福。”(使徒行传20章35节)通过服侍他人我也被大大地祝福了!

就像小组的弟兄姊妹在我 “漂泊”在外的日子把教会带到我身边一样,我也想要把教会带到其他的浪子身边,好让上帝的爱藉着我触摸他们,让他们回转向上帝。这才是教会存在的意义,不是吗?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文章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重新美丽)

我为什么一直在努力讨好别人?

woman-591576_640

作者:Natalie Hanna Tan,新加坡
翻译:Penny Lau,马来西亚

我一直都很喜欢取悦他人。我知道只要按照他人吩咐的去做,就肯定能够讨好他们。

在教会里成长的我,一直都这么做。由于组长不鼓励女孩与异性太过要好,所以不论是面对面交谈或者是电话信息,我与男性朋友说话时都很谨慎 。当他们告诉我在社交网站上发帖子可能会引起他人的妒忌时,我就不再发一些“开心”的事,例如聚餐以及与朋友相聚的照片。此外,当他们提醒女孩子穿短裤可能会绊倒男生时,我就不穿短裤了。

这些年里,我都很努力地遵循这些所谓的‘规则’。当然,一些规则还是有其中的智慧的(我也很庆幸有做到一些),但是我仍旧不明白遵循一些规则的缘由。我想要组长对我有好印象,所以我就一味地跟着他们所说的去做。

我不断地去讨他们的欢心,一直到后来,门徒会议让我充满了恐惧。我很讨厌被人批评的感觉,也不喜欢被人指责做错事的感觉。当我在教会或者在一些领袖身边时,我总要特别小心。总觉得他们有太多我不理解的看法以及标准。我知道我不可能达到那些“完美”的标准,所以去教会,要活出基督样式的生活让我觉得很累,也让我难以忍受。

当我自己也成为组长时,我也对比较年轻的组员做一样的事。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这些规则,但是我时常告诉他们:“这样做才是对的。”,我也不断地教导他们要得到他人的认可。我要我的组长看到我在教导他们做“对”的事,也想证明我是一个好领袖。慢慢的,我也开始按照这些标准去批评那些“做错事”的朋友。然而这么做使我和一些朋友的关系变得比较紧张。

直到我到海外留学,在另外一间教会聚会之后才开始对教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很多虔诚的基督徒朋友会在Instagram上分享一些开心的照片。没有人妒忌或者觉得很难过。朋友都自由的“点赞”,并且也一起庆贺和祝福他们成就。我还看到一些朋友去教会时化妆,戴装饰品,还穿袖子不同长短的衣服。但是,没有人在后面说他们的不是,或者让他们觉得他们在“犯罪”。除此,一些男生和女生的关系虽然很要好,但是他们能够保持纯友谊的关系,这让我看到友谊的美好。这间教会不像是一个处处都是规则的地方。我在这里感觉到大家都很真诚而且关系不复杂,更没有批评和虚伪的态度。

开学几个月后,我和一位新朋友谈到有关不同教会所持守的信念与价值观。我分享了一些在我成长的教会所定下的规则,也告诉她我的想法。“妳不可以为了讨好他们而这样盲目地跟着这些规则呀。你不应该为他们而活的。”她的答复让我无言以对。那句话让我不断地反省自己所坚持相信的。原来, 我在这些年看重的是取悦他人,而不是讨上帝的喜悦。

加拉太书1章10节这么说;“我现在是要得人的心呢,还是要得上帝的心呢?我岂是讨人的喜欢吗?若仍旧讨人的喜欢,我就不是基督的仆人了。”我当时才发现我把我的组长当成了上帝。尽管我只需要有上帝的认可,但我却尽力去取悦组长,去得到他们的认可。其实,我只要有上帝的认可就够了。

那天,我回到自己的公寓时,脑子里一直在想着我多年来所持守的信念。我查考圣经,在网络上搜寻,还问了在家乡的父母以及一些好朋友。无可否认的,圣经清清楚楚地提到一些事情,例如不可醉酒,不可犯奸淫的罪,不可以说谎或者不可偷盗等……但是那些圣经没有清楚提到的要怎么做呢?圣经并没有提到社交网络,更没有提到我可以发什么样的贴 。圣经也没有在和异性相处的课题或者裙子的长短上有详细的规则。

上帝鉴察的是我的心,我所作所为背后的目的,而不是看我们所做的事情本身。打个比方,只要我清楚知道我不会绊倒其他人,也不是要去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力,我们是可以穿背心(当然不能是暴露的!)。只要明白所得到的点赞次数或者跟从者并不能反映我的自我价值,我们还是可以自由的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一些照片。除此,只要我懂得如何与异性保持健康的距离以及不会绊倒其他人,我也可以与男性朋友建立美好且圣洁的友谊。

当我领悟了这个真理之后,我所背负的压力和期望都减轻了。这是我在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感到很自由。我开始把界限和规则看为是让人自由的,而不是用来约束人的。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给我们有权利或者借口来隋己意行。上帝已经在圣经里记载一些保护我们的律法典章,也吩咐我们要过手洁心清的生活(诗篇24章4节),也要我们效法上帝,好像蒙慈爱的儿女一样(以弗所书5章1-6节),因为唯有上帝是圣洁是公义的。

至于那些圣经没有详细记载的事物,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要持守的信念以及喜好。上帝给我们自由意识去决定我们可以或者不可以做的事。祂也已经赐下圣灵来引导我们,提醒我们什么事情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属灵导师,个人的经验或者是我们所处的环境都有可能塑造我们所持守的事。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信念。在思考个人所持守的信念时,我们可以问问以下这几个问题:

(一)这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和真理吗?

我们都应该回到圣经去了解上帝所吩咐的。如果查到是违背上帝的话,或者是与上帝的属性与价值观不同,那就是你的答案了。

(二)我所做的事,背后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是讨上帝喜悦的?还是我是为了要得到他人的认可而做的?

我们应该恳求主鉴察我们的心,并且向我们显明一切不属上帝的心思与意念(诗篇139篇23-24节)。我们在自我反省的时候,应该要坦然的面对我们有或没有做一些去讨人喜悦的事。

比如说,我知道喝酒并不是一件坏事。耶稣基督曾经把水变成酒,也在最后晚餐的时候有预备酒。但是,对我而言,我并不喜欢喝含有酒精的饮品,如啤酒或烈酒。这不只是因为我不喜欢酒的味道,我也不喜欢含酒精饮料所牵涉到的负面影响,如酒醉以及酒后的疯狂行为。当我与父母聊了之后,并且交托给上帝之后,我决定不喝酒。但是,我不会去批评会喝酒的朋友,因为这是我个人的选择。

(三)我这么做会绊倒我身边的人吗?

我发现每一个文化对不同的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再用喝酒这个例子。当我在海外留学第一年时,我不能够明白为什么我去的教会在一些聚餐时都有人会带酒来。起初,我觉得所有的人都在“犯罪”。到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每个地方对喝酒都有不同的观念。在我留学的那个地方,与朋友见面聊天时喝一两杯酒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我在新加坡的教会里喝酒,就可能会绊倒一些思想比较保守的弟兄姐妹。

没有一个文化是错误或者“更糟糕”的。每个文化都有它不同之处。身为基督徒,我们也应该有去尊重其它文化的习惯。

(四)我的属灵导师对我所做的事有什么看法?

上帝还是会透过我们身边的属灵导师来与我们说话,也会劝勉我们。我们应该好好聆听并思考他们的劝勉。虽然我们不应该把他们所说的一切都当成真理,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应该对他们的劝勉视而不见。如果我们不同意某一个“规则”,我们可以花时间去为这件事情祷告,去问一些灵命比较成熟的基督徒,然后再决定我们的立场。

我们活着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所行的事上讨上帝的喜悦。一些规则和界限可以引导我们过讨上帝喜悦的生活,但是上帝的话和圣灵仍是我们生活上最主要的指引。当我们与上帝有亲密的关系时,祂必亲自带领我们做对的事。只要我们全心地爱上帝,我们就会自然的去做天父所喜悦的事了。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左右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