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自我价值

澳洲网红退出社交媒体,你怎么看?

Essenaoneil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译:钟林君,中国

这两天,一名澳洲网红关号退出社交媒体的消息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事件女主角Essena今年18岁,来自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的Instagram圈也算是小有名气,坐拥五十多万Instagram粉丝、二十多万YouTube和Tumblr关注,外加六万多Snapchat粉丝。11月2日这一天,她突然宣布退出社交媒体,追求更健康的人生,在全球媒体中制造了不小的轰动。

为何退出?
Essena自称此次退出社交媒体是想要曝光社交媒体黑暗的一面,揭示她看上去完美无瑕的生活背后真实的模样。在关掉自己的youtube账号前,Essena上传了一段18分钟的视频,在其中分享自己如何变得痴迷于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更多的关注、更多的赞、和更多的粉丝。同时,她也向大家展示了自己为拍美照吸引更多粉丝而费尽的种种周折。这些极端的做法包括为拍一张照片而空腹几天、 同一个场景拍200多张才挑出一张发到网上,外加运用各种摆拍技巧使自己的身材在照片上看起来更完美。尽管这些为她带来了成千上万的赞与关注,她说自己感到非常空虚,并且越发没有安全感,因为每天都很在意别人怎样评价自己。

Essena现在决定金盆洗手,做一个“改变玩法的人”。她说自己现在的目标就是要鼓励其他人不要太在乎他人的认可,以至迷失自己,而是去做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情。目前,她已经建立自己的网站,用来推广“素食主义(veganism)、植物为本营养学(plant-based nutrition)、环保意识(environmental awareness)、社会问题(social issues)、性别平等和反衬艺术(controversial art)”。

退出动机是真是假
虽然很多人站出来为Essena的大胆举动打气,但同时也有很多人提出质疑,说她只不过是重新包装自己而已。美国科技博客Mashable指出这位年轻人的举动最终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关注,“这对一个想要避开关注的人来说”实在是“奇怪之举”。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位网红的决定呢?大家对其动机是真是假的争论一定不会有什么结论,但或许有一点是我们可以达成共识的——无论如何,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并渴望得到肯定的,哪怕只有一点点。不管是在社交媒体上,还是朋友间或在工作中,我们都总是在寻求他人的认可——获得的方式可能是脸书上的赞,也可能是别人为我们竖起的大拇指或是在我们背后的轻轻一拍。

戒掉社交媒体或许可以帮助我们遏制这种痴迷,但终究这会不会成为对我们深层问题的隔靴抓痒?我们对他人肯定的渴望会不会又以其他的形式冒出来,让我们再度感到深深的空虚与渴望?

真正的问题所在
或许我们应该做的是找到因由,而非只针对症状。或许我们也不应该责怪社交媒体,怨社交媒体太阴险,让我们变得痴迷。不停地告诉自己“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或许也都只是一个开端。我们真正需要认识到的或许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否认这个需要——被肯定的需要。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并常常问问自己:“我应当怎样管理我对他人认可的渴望?”“我的自我价值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衡量”“我应该以谁的评价为准?”

真正的解决之道或许更在于用其他东西,而非社交媒体上的关注度来填补我们的这个需要。在这个价值观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做的或许是定睛于这个世界上唯一恒定不变的对象——那位创造我们、决定我们是谁的创造主。

花点时间问问自己:“我是否真的在乎上帝的评价过于其他?”

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真的不再在乎自己在脸书上有多少赞,Instagram上有多少粉丝。你的自我价值在上帝那里才是最安全的。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世界真正的问题)


投稿

从知识到信仰

How-My-Quest-For-Knowledge-Led-to-Faith

作者:谢葆芳,新加坡

我从小就对人生的方方面面充满好奇。小时候,我和姐姐常常抱着又厚又大的字典在家里走来走去,假装自己是有学之士。

可是我为何对知识情有独钟呢?

这是因为我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三样东西是可以让人自我感觉良好的,那就是财富、美貌和知识。我既没有商业头脑,又不想做整容手术,而知识对我来说是最容易获得的,于是对知识的获取就成为让我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式。

我喜欢知识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知识看上去可以让我掌控人生。当我的人际关系遇到挑战时,我可以通过阅读人际关系管理类书籍来寻找解决方案;当我想理解生命的复杂性时,我也可以在各种相关理论中找到答案。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励志自助类书籍在市场上会如此受欢迎吧。我们觉得,只要拥有更多的知识,就能更好地把握人生。

最后,我热爱知识是因为它能让我有价值感与安全感。想拥有价值感是因为我渴望被爱、被珍视;而寻求安全感则是因为我生活在一个混乱的世界里。

也正是因着这种对知识的渴求,我成为了一名基督徒。我大概10岁时,在图书馆里读到了一本图绘《圣经》,就想阅读真正的原版《圣经》。由于我对《圣经》的印象是厚厚的、里面密密麻麻全是字,最后找到的,竟是《大百科全书》,因为它也是厚厚的、里面密密麻麻全是字。但正是因为阅读了《大百科全书》,我才认识到这个世界是有严谨的秩序并呈现出设计感的,这让我确信这个世界有一位创造者。

身为一名作家,我知道没有哪本畅销书是出于偶然。假如让一只猴子来敲键盘,我们或许可以在其胡乱打出的字母中发现一两个单词。或者,虽然可能性很小,我们还能发现一个完整的句子。但如果我们想从中找出故事情节,那就完全没有可能了。因为随机是无法创造出前后连贯的故事情节的。

然而,当我们观看周围的世界时,我们会发现很多事物都是有连贯性的。例如水循环,例如四季交替,再例如人体的消化系统。从地理学到生物学、从微观科学到天文学,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秩序、设计、和思想。这些都证明了这个世界有一位创造者。

当然,当我们观看这个世界时,也会发现其中存在许多的混乱。比如说癌症——它是由于我们体内细胞不受控制地分裂而导致的,另外还有全球变暖。为什么会有这些混乱的存在?《圣经》罗马书6章23节为此提供了答案: “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圣经和合本)。

Sin(罪)这个字的本质可以用其英文单词正中间的I字母,也就是“我”来概括。当我们本能地取代造物主上帝,将自己当成宇宙的中心时,问题就产生了。

让我们来想一下都是哪些原因破坏了家庭和睦吧。我想其中最糟糕的莫过于自私?没有什么比一个自私的小孩或大人更能使家庭关系不稳定了。因为自私的家庭成员太过以自我为中心,就导致了其他家庭成员的需求被忽视或没有得到满足。有什么比只顾自己喜好的家庭成员更能引起家庭纷争呢?

作为一个渴求知识的人,我读过有关各类宗教的书籍。因为我想知道其他宗教是否给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作出了合理的解释。我发现只有基督教对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了全面的解答。它回答了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例如“我是谁?”我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是什么?这个世界为何如此混乱?是否有解决之道?我死后会去哪?

正好那段时间我也经历到知识的局限性。在认知和逻辑上,我相信有一位上帝,并且认为基督教是个非常合理的信仰。但情感上,我却很难说出“是的,我相信,而且我愿意接受耶稣进入我的生命。”

问题在于我的生活一直都很顺利。我的家庭环境很好,个人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因此我并不觉得自己需要上帝。而且,我发现周围的基督徒好像生活得还没有我好。于是,有一天我向上帝祷告说:“上帝,如果祢是真实的,可以请祢证明给我看吗?”

而上帝真的回应了我。在一个周六的下午,有人又向我分享福音。在此之前我已经听过很多次了,但这次却不一样,真理从我的大脑进入到我的内心。突然之间,我明白了罪是何等地糟糕,也明白了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祂不仅仅是为了众人死,更是为了我的罪而死。祂是如此爱我。

那天,我接受了耶稣基督作为我生命的救主。

唯有耶稣基督才能真正地满足我们灵里对于价值感和安全感的渴慕。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版)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上帝的眼光)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