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贫穷

我们邀请了无家可归的人来参加我们的婚宴

作者:Ng Jing Yng,新加坡

翻译:Anna,中国

Yio Chu Kang教堂里传出的欢声笑语在夜色中回荡。盛装出席的上百个宾客谈笑着,兴致勃勃地享用着佳肴美食,看起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婚宴。

只是,像任何其他婚宴一样,它有自己的别具一格。

在新加坡,年轻人会斥巨资来准备他们盛大的婚礼,而新婚夫妇37岁的Abraham和25岁的妻子Peng Cheng Yu却选择了邀请无家可归的朋友来加入他们的结婚仪式。这些朋友来自Abraham和一个朋友发起的事工——Homeless Hearts of Singapore(新加坡“无家可归的心”事工)。

没有大肆铺张的婚礼套餐,没有专业的摄影师和华丽昂贵的礼服,这对夫妇把大部分的钱花在为宾客预备丰盛的宴席,为他们准备一场狂欢上面。

*婚宴和婚礼现场的照片

Cheng Yu解释:“我们想让这场婚宴看起来像是天国的宴席,让他们感到丰盛的供应。”

这个想法来自路加福音14章12-14节:

“耶稣又对请他的人说:‘你摆设午饭或晚饭,不要请你的朋友、弟兄、亲属和富足的邻舍,恐怕他们也请你,你就得了报答。你摆设筵席,倒要请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你。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

夫妻俩最初的计划是想在唐人街举行婚礼,因为这个事工中大部分朋友会每天在此聚集。他们的计划是“把婚礼带到这些人身边”,Cheng Yu说,但是没能实现,因为场地在婚期那天已经被预定出去了。

为了尽可能创造出团契氛围,夫妇俩决定用长餐桌而不是传统婚宴使用的圆桌——只有四张小圆桌留出来给父母和近亲。来自Homeless Hearts的25个朋友被安排在长桌围坐,有提前选出的一些朋友陪着,其他的客人就可以随意入座,方便大家自由交流。夫妇俩还细心地在婚礼仪式中加入了马来语演唱的赞美诗,好使他们说马来语的朋友们也可以融入。

*夫妇二人和他们的朋友,包括在Homeless Hearts的朋友们

起初上帝的供应

的确,对于夫妻两个,他们在婚礼预备中最大的担忧就是来自Homeless Hearts的朋友们会感觉自己的出现与婚礼的场景不协调。他们记得在给他们发请柬时,有些朋友很犹豫要不要参加,尽管一再给他们解释,只要穿自己觉得合适的衣服就可以。

“他们仍会感觉尴尬,我们从未缺过衣服穿,所以不会懂得他们的感受,”Abraham一边摇头,一边说起那时他如何忽略了朋友们的感受。

但是,夫妻俩的预算快要超支了,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然而,上帝回应了他们的祷告,一位教会姊妹主动支付了这些宾客的礼服费用,甚至还陪着他们去商店选衣服。

Abraham补充到:“在婚礼现场,看到那位“叔叔”穿得帅气整洁,每个人都盛装出席,场景真的很壮观。他们看起来跟其他人完全没有两样。”

*他们在Homeless Hearts的朋友穿着新衣

“上帝的国正是如此,没有分门别类,大家作为一个整体聚在一起”,他说。

整个婚礼准备过程,甚至婚礼当天,Abraham和Cheng Yu 都见证了上帝的慈爱和供应。他们的朋友们自愿为他们摄影,在宴会上帮忙。夫妻俩发现费用超出了预算,因为宴请比预想的花费要高。但是,为了给客人们一次“天国的盛宴”,他们还是决定按原计划进行。最后,他们得到的红包礼金使他们收回了花费的每一分钱。

“上帝的供应如此奇妙”,Cheng Yu 总结到。作为一名注册护士,邀请 Homeless Hearts事工里的朋友一直是计划的一部分。对于婚纱,她并没有很看重,从网上淘了一件普通的,她把要化的妆也保持在最基本的水准。

毕竟,这对夫妇重视的是婚礼要反映上帝的慷慨,成为一个展示上帝的爱和接纳的场合。

“我们花钱的方式也见证了我们作为管家为了上帝的国度如何善用手上的资源。”Abraham补充到。他指出新加坡中产阶级在给予时需要弃绝“缺乏”的思维模式——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可以与人分享。

相反,他希望婚礼能鼓励人们慷慨施与,相信在我们放弃自己不多的财富时,上帝会丰盛供应。

这场婚礼的形式是受到了一些朋友的启发,他们邀请无家可归的人去过他们的生日派对,一起共进晚餐,而且把自己的家对他们开放。“我们真的很想让弟兄姊妹来思考,我们该如何以永恒的观点来度过今生,我们希望也同时祷告,我们的婚礼能在欢快中提醒大家,顺服上帝是一件多么棒的事情——当我们选择跟随上帝,我们会体验到上帝恩典的丰盛”。

这场婚礼也挑战了这对夫妻的观念,让他们看到把服事带到教堂围墙之外是什么样的。比如,一位来自Homeless Hearts 事工的朋友来到教堂讲台前,按照马来人的传统把他准备好的结婚礼物送给这对夫妇。感到意外的同时他们知道礼物表示对他们极大的敬意。夫妻俩有些惊讶,他们并未记得如何帮助过这位朋友,只不过就是在福音活动中花时间跟他聊过天。

“我发现不一定要做什么,而是在关系建立的过程中让大家看到我们里面的基督”,Cheng Yu 说。

同样,对Abraham而言,最感动的时刻是看到不同种族和阶层的客人能够互相交流,一起享受盛宴。Abraham引用诗篇68篇5-6节的经文“上帝在祂的圣所做孤儿的父,做寡妇的申冤者。上帝叫孤独的有家……”补充说,那天祂看到了天父对孤儿的心,无论是真的孤儿还是灵里尚未认识天父的孤儿。

体会天父对无家可归之人的心肠

婚礼上邀请来自Homeless Hearts的客人也有特殊的意义。夫妻俩相识就是在2017年12月这个事工的福音活动中。

一次去日本的旅行让Abraham看到了上帝对日本无家可归的人的爱,这次深刻的经历使他在2014年成立了Homeless Hearts。几乎同时,上帝在Cheng Yu 的心中也放置了一个负担,来关心那些贫穷和缺乏的人。

Abraham坦言,没遇到Cheng Yu 之前单身的这几年经历过挣扎。那时已经信主多年的他积极参与各种宣教之旅和传福音的活动,比如日本之行。但是,内心深处他仍感到挥之不去的深深的孤独感,尤其夜晚独自在异乡时。他仍然记得无数次挥动拳头,生气地问上帝“为什么我仍然单身”,“什么时候能脱离单身”。

我对上帝毫不隐藏自己,但正是那段时期我也感觉与上帝最亲近”,Abraham说,他也感觉自己单身时的经历使他更敏感地体会其他单身弟兄姊妹的心境。

令人惊奇的是,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候也促成了新加坡Homeless Hearts 事工的成立。

在一次去日本的宣教旅行中,Abraham在东京黑暗的小巷里遇到了一些流浪者。他有感动给他们食物,但是身上钱不多了,他只兑换了500新币来支付两周的旅程费用。令他惊讶的是,第二天和一位日本牧师会面之后,他被赠予一包刚烤的面包。第三天,他又收到了一大盒蛋糕。

这两次他都把食物带到了巷子里,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分发给那些流浪者。即使只会说寥寥几句日语,带给他们的也只有面包和蛋糕,但Abraham不能忘记,在黑暗的巷子里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进行简单的对话,背后是东京繁华的街道。

“这颠覆了我对教会和细胞小组的理解。就在那个地方,伸出我们的援手,和流浪者建立友谊就是教会”,Abraham说。

这次事件印在他的心里。一回到新加坡,Abraham就被激发要去看看新加坡教会对流浪的无家可归之人是如何服侍的。当他看到教会并未在这个领域做什么时,他决定自己发起一个事工,最终建立了新加坡的Homeless Hearts 。

他并不知道这会让他见到未来的新娘。Cheng Yu 发现Abraham处事成熟,是一个寻求上帝心意的人。反过来,Abraham也被Cheng Yu 的温柔、对上帝和对人的爱所打动。随着服事活动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他们发现彼此都对贫穷者有负担,两个人的心越来越近——最终决定一起开始新的生命之旅。

未来的计划

婚后,Cheng Yu 和Abraham去了日本度蜜月。即使在那个时候,上帝的国度也从未离开他们的心。他们旅游行程里包括去大阪的平民窟,去东京胡同小巷看望流浪者。

夫妻俩分享说,日本会是他们考虑长期服侍的禾场。但当下,Abraham和Cheng Yu 先考虑为Homeless Hearts的朋友们敞开家门,在家里开设聚会,因为那些朋友有些后来成了基督徒。同时,Cheng Yu 也利用她的护士技能来给社区贫穷的人提供护理帮助。

*两人在日本度蜜月

“我认为我们做的不是什么激进的行为,这只是回应了大使命的呼召,顺服耶稣的命令,爱上帝,爱祂的子民”,Abraham说。

他们的计划之一是发起一个社会组织,叫做“阿爸的家”,仿照宣教社区的样子。用Abraham的话来说就是,“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大家都可以进来一起围坐在长长的餐桌旁,享受一顿家庭晚宴”。Abraham和Cheng Yu 也希望给他们无家可归的朋友们做门徒训练,使他们也成为门徒,甚至成为牧师。

单身时,顺服上帝的呼召引领了Abraham和Cheng Yu 的生命。现在作为新婚夫妇,他们会继续顺服前行,来计划他们以后共同的服事之路。

“我们都可以从在小事上忠心开始”,Abraham补充道。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荣耀的身体

贫穷不是我们不能幸福的借口——《幸福穷日子》读后感

作者:希の梦,马来西亚

英文书名:Our Poor Happy Life

作者:阿浓

出版社:文桥传播中心有限公司

 

一个人是否快乐,不在乎他拥有的财富多少,

而是在于他的精神世界是否富足。 *内容很短,且温馨。推荐给没有太多空余时间阅读的读者。

 

故事简介: 故事讲叙一个由中国大陆移民到香港的家庭。女主角名叫黄志芬,是一名中学生,有一个同读中学的弟弟。那时候的中国,比较落后。爸爸认为去香港读书比较有前途,以后才能找到较好的工作,所以便决定要居家搬迁。上课第一天,她就被人叫“蝗虫”,顿时感到无地自容。而这整本书,就是描述女主角一家,是如何克服文化上的障碍及旁人的有色眼光,克服所碰到的困难,并且在当中如何乐观地去面对,在贫穷中,快乐地活着。 个人感悟: 孩童时代,我并不知道自己家算不算有钱。我在乎的是,爸爸妈妈有没有空陪我。那时候,就算去海边玩泥沙,都觉得很快乐。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钱的差距”是在上大学。有些大学朋友们所穿戴的衣物用品都是出自奢侈品牌。我真正感受到钱的重要性,是在打工实习的阶段。那时候,工资不高,为了省钱,我租的房间离实习公司一个小时多路程。在家乡,想去哪里,只要驾车,15分钟内就可以抵达目的地了。在这里,上下班成了我的“压力”。这是因为我本身是很怕人挤人的场面,再加上,在通勤期间,我碰过色狼,我心理上的压力,是挺大的。如果能住近一点,至少可以避免/省下通勤时间。可偏偏,我实习的公司在市中心,附近的住宿,我负担不起,再加上这座城市的生活费很高,所以作罢。我的实习生涯只有八个月,可是那些长期住在市中心的贫穷人,该怎么生活?缩衣节食的日子真的很辛苦。所以,我觉得,他们一定生活得不快乐。     可是这本从真人真事改编的《幸福穷日子》,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贫穷人其实也能生活得很富足。书中的主角住在很简陋的板间房,没有多少生活物品,物质上可说是极简单不过的。他们不富足,却拥有知足的心。而有限的资源并没有成为他们不能去帮助人的借口。故事里提到一场大型火灾,大约有5-60位灾民需要借助在学校的礼堂,急缺义工协助。书中的一家三口,除了有工作在身的爸爸,都去义务性帮忙了。妈妈和姐姐安抚及关心灾民,而弟弟则负责看顾小孩子,与他的同学一起讲故事给他们听、陪他们玩游戏等。这些行为,被某报社的记者看到,并刊登在报纸上,让更多香港人知道大陆人真心付出并在努力回馈这个社会。这让我想起耶稣的话:“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25章40节)。虽然我们为主所做的事,不会被报纸刊登,可是我们有更好的福分,那就是上帝记念我们为祂做的每一件事。被万王之王所记念,岂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同时,这一家人能很和谐地住在一起。从他们身上,我可以体会到“小确幸”。这让我想起《寄生虫》一家四口——在还没进入上流家庭工作时的状态:虽然贫穷,可是他们还是和乐融融地在一块,互相打闹。这部电影,是以诙谐的悲剧收尾,而书中黄志芬一家突破种种困难,最终以赢得众人的尊敬结尾。我相信,凭着他们的善良、积极及努力,他们往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愈好的。圣经也有应许说:“手懒的要受贫穷,手勤的却要富足”(箴言10章4节)。     另一方面,作者透过这本书,想要传递一个信息——“不要歧视”。他们刚到香港的时候,遭遇了歧视——被叫成大陆妹、蝗虫等。书中的主角一家,在面对歧视时并没有自怨自艾,抱怨自己所处的环境很糟糕、香港人对他们的态度不好等。反而,从他们这一家人身上,我可以感觉到满溢的幸福。因为他们注重自己能做的,并且努力地去完成。爸爸妈妈努力地工作:就算是打扫学校的卫生间,妈妈尽力做好,卫生间的干净程度,还为她赢得了最佳员工奖;而女主角和弟弟则是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参与课外活动:弟弟代表学校参与足球比赛,虽然他的旧球鞋破了,没钱买合适的新球鞋,可是还是全力参赛,最终踢进关键的一分,拿到了区赛冠军!贫穷,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太多快乐。而他们的勤奋及想要过好此刻的精神,是很值得学习的。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肺炎疫情的关系,全世界似乎有了反华排华浪潮的现象。网络上,不时会看到华人被人骂或者追着打的影片,很不可理喻。但是,在面对不确定性的局面,我们会感到不安,这是正常的。可是,这种不安,也很容易让我们想要找人责怪与出气,以至于我们会被诡诈的人所利用,把负面的情绪倒向无辜的群体身上。偏见及歧视,可以说得上是心灵上的贫穷;而暴力,是所导致的行为。身为基督徒的我们,能怎样面对歧视?除了保守自己的心,不去歧视人之外,我们或许还可以祈求上帝医治生病的人,减轻穷人的负担(不要在疫情中饿死)以及求上帝怜悯这片土地——人心灵上的不富足。诗篇72篇13节说:“祂要怜恤贫寒和穷乏的人,拯救穷苦人的性命。” 但愿我们都能摆脱贫穷在身心灵方面带来的限制,学习珍惜拥有的东西,并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有需要的人。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复活的能力

雅各书灵修 | 在主里虽贫穷却富有(有声中文)

作者:Tracy Phua,新加坡

翻译:Nancy,中国

有声播读:Caroline,中国

*封面图片拍摄:Ian Tan

读经:雅各书1章9-11节

成长于一个平均收入家庭的我,曾经很多次希望自己能更富有。最近,当我看到朋友们买了新车并且去高消费的网红饭店吃饭时,我发现自己超级嫉妒。更让人郁闷的是,我的这些朋友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我甚至都不能指责他们拜金(以抵消我的嫉妒)。

我想做一个敬虔的人。但与此同时,我也想变得富有。虽然我知道富有没有什么错,因为圣经中确实提到了一些既敬虔又富有的人——比如约伯和约瑟。然而,圣经中也有许多警戒告诉我们不应当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提摩太后书6章7-10节)。

那么我该如何看待物质财富呢?我对物质财富的渴望会影响我的“敬虔”吗?想要变得富有是错误的吗?

在雅各书1章9-11节中,雅各用一个看似矛盾的理论来帮助一群极有可能因着他们的信仰而在经济上遭受损失的人明白了他们的困境并紧紧握住信仰。

他首先称那些在物质上贫乏的犹太信徒们有“高位”(第9节)。虽然这些人在世人的眼中可能地位低下,但他们有很多可夸耀的地方。他们有“在基督里的各样属灵的福气”(以弗所书1章3节),并且是“上帝的儿女,与基督一同做后嗣”(罗马书8章17节)。

在基督里,穷人实际上无比富有!

因此,他们是富有的穷人。

接着,雅各提到了那些物质上富有的人,他说他们要“降卑”(第10节)。虽然他们可能享受着更好的生活,但雅各却强调了这些人所面临的危险:他们更容易信靠物质财富,忘记他们的成就终有一天会逝去,就像田野的花儿一样(第10-11节)。因此,富裕的信徒需要培养他们刚信主时所感到的灵里贫乏,学会在如此“降卑”的状态里荣耀主。因此,他们是贫穷的富人。

雅各之所以给出了这两个看似自相矛盾的说法,是因为我们在地球上所拥有的一切都将消失,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第11节)。因此,我们应该把安全感建立在永恒的财富上。

所以,不用去抑制我们想要变得富有的欲望,而是让我们在基督里发现真正的属灵财富,并在我们全丰全足的天父那里找到持久的安全感。

拥有祂就等于拥有了一切!

 

问题反思:

1、你的人生抱负是什么?你最珍视的和你的梦想是什么?

2、你想要变得富有吗?这样的想法会如何影响你和上帝的关系?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彼此相爱

为了帮助穷人,他抛弃了富足的生活——采访非盈利组织RADION创始人黄清水

to-reach-the-poor-he-became-poor

作者:Alvin Chia, 新加坡

翻译:夏天,台湾

家里的宠物狗死了,是把它埋了,还是吃掉?

2008年,在泰国北方裴省与当地少数民族Hmong一起生活时,现年35岁的新加坡人黄清水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

清水收养的宠物狗有一天在路上被卡车无情地碾死了,当地村民们则在旁边看着,如果没有人认领,他们就等着把狗吃掉。

清水此前在新加坡政府工作,但为了改善Hmong族人的生活条件,他在2007年创办了国际性非营利机构RADION,希望将基督信仰化为诚挚丶实际的行动。该机构旨在帮助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他们服务的项目包括收容穷人、帮助容易受到犯罪伤害及染上毒品的儿童和青少年,并保护遭到家庭暴力的女性受害者。

清水是在事业一帆风顺时突然感到空虚而开始着手公益的。他说:“我常在想,生活难道仅仅是追求和拥有一份人人羡慕的工作,开名车,品美酒吗?当生命走到尽头时,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呢?站在创造主的面前,我该如何向祂交代?说我追求了一辈子世界的光鲜吗?”

于是在26岁时,他辞掉工作,成为一名志愿者,到Hmong族村落的难民营服务了一年。一年后他回到新加坡,开始进一步研究Hmong族。他说:“当我了解得越深入,我就越难受。这个族群有那么多的需要,那么多的社会问题,还有许多未曾被触及到的社区,然而向他们伸出的援手却这么少!”

尽管有这样的认知,清水还是经历了一番挣扎后才下定决心要全职且长期投身服事Hmong族人。他说:“我在维持原有的工作还是到深山生活这两个选择中痛苦挣扎着。”

在教会连续听到两堂哈该书的讲道后,清水被说服了。清水说:“整卷哈该书都在问同一个问题:当人们看见了需要,他们怎么还能够继续不痛不痒地维持自己舒适无忧的生活?”哈该书第1章第8节特别令他感动。这节经文提到,上帝对那些只顾建造自己房屋的百姓说,去建造上帝的家吧!清水当时对上帝说,如果他下星期再听到同样的经文,他就把这句话当成是上帝呼招他去服事Hmong族人的印证。

接下来的那个星期,同一位牧师走到讲台前,翻开她的圣经,再一次朗读了哈该书1章8节……那一刻,清水红了眼框,内心激动不已。就在同一个星期,他收拾行囊,取消了预订的一辆跑车,飞往泰国。他分享道:“我曾经和我的基督徒朋友开玩笑,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呼召时,两行眼泪瞬间从我的脸颊上滑落——‘心痛’的眼泪。”

“新加坡有太多让我放不下的——豪车、名酒和高薪职业。放下这一切实在是与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价值观背道而驰。”

但是清水曾在16岁向上帝许下誓言,说无论付上什么样的代价,他都要跟随上帝。就是这个誓言让清水没有退缩。清水在信奉道教的家庭中长大,1996年他就读国中三年级时成为基督徒。他的父母亲和姐姐也在一年多后信主。

和朋友一同创立RADION的初期是非常困难的。 RADION刚开始运作的第一年,清水过着勉强糊口的日子,并且自掏腰包支援大部分的扶贫项目。在头两年他就花掉了5万多新币。清水说:“一开始我们不知道会在那里待多久。但是,当我们意识到长期留在那里是唯一能真正帮助Hmong族人的方式时,我们决定继续做下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各种各样的困难开始出现”。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事工,现在清水每年回新加坡四次,与人分享。

除了财务上的挑战之外,还有情感方面的。例如他心爱的宠物狗Kaew死了这件事。清水说:“最痛苦的不是失去它,而是之后要面对的。”

“如果当时我把狗埋了,村民会觉得被冒犯,因为这样就浪费了一顿好肉。不过我实在无法忍受看着邻居吃掉我的宠物,所以我不得已,最后决定自己吃掉……这件事绝对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艰难的决定。”

尽管有难处,清水也看见了上帝如何使用这个机构来供应穷人身心灵方面的需要。例如,2007年,他的团队在入冬之前发放了1600个毯子给Hmong难民,其中包含大量来自老挝的难民。这群老挝难民曾经在越南战争中支援美方,也在老挝内战中抵制共产主义,因而如今在泰国寻求庇护。

清水后来才得知,这群难民当中的基督徒领袖一直在向上帝祷告,祈求上帝供应老人和孩子们毯子。清水说:“他们哭着告诉我之前如何向上帝呼求,希望上帝垂听他们的祷告。他们跟上帝说如果祂是真实的上帝,就请上帝怜悯他们,感动守卫营地的泰国士兵提供一些毛毯给他们。因此,当看到上千张毯子送进难民营时,他们知道上帝亲自回应了他们的祷告,上帝毫无疑问是真实存在的。”

自2007年以来,清水的机构也有机会在工作中分享福音。他们第一次即兴分享福音是在一个拥挤的小屋里,分享的信息是上帝如何不离弃祂的子民。村民们听到这个信息后双眼都湿润了。他们竟然没有冲到外面抢领救济物品,而是待在那里专心聆听。在那一天,一共有60个人信主。

接触更多的人,让更多人听见福音的志向使得RADION和清水继续前行。清水说:“我们和其他基督徒事工拥有同样的盼望,就是带领更多的生命归向基督!”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基督信仰101)